1.三國演義簡短主要內容
漢章帝以來,東漢政府一直處于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的權力斗爭,這兩大集團力量的互相斗爭,形成了東漢獨特的**面;權力每次交接,無不伴隨大規模的殺戮,嚴重削弱了東漢帝國的勢力。
公元184年,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的、規模空前的農民起義;東漢政府為了鎮壓黃巾起義,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默認并支持地主階層組織私人武裝,對抗起義軍。經過近一年的較量,基本上把黃巾軍鎮壓下來。
但是經過黃巾起義,東漢政府已經遙遙欲墜,加上權力下放到州、郡一級和容許地主階層擁有私人武裝;各州牧、太守紛紛擁兵自重,地方豪強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體,并推舉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當塢帥,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公元189年,靈帝亡,劉辯即位;宦官和外戚展開新一輪權力爭奪,為了在權力爭奪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何進聽取袁紹建議,征調四方猛將、英雄豪杰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亂政;地方勢力借口討伐董卓,紛紛招兵買馬,后王允計殺董卓,西涼軍閥再度把持政權,并互相拼殺;而各地軍閥為了搶奪地盤,紛紛兵刃相交,亂世正式來臨。
公元196年,盤踞袞州的曹操擊敗呂布,聽取部下的意見,推行屯田,并西迎獻帝,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政治優勢,其后擊敗劉備、袁術、呂布等,占有袞、司隸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紹也攻克易京,徹底消滅軍閥公孫瓚,占據了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的絕大部分,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江東的孫策先后打敗許貢、王郎等人,占有會稽、丹陽、吳郡等地,在江東立穩了陣腳。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焉、劉璋父子也成為軍閥中的有力競爭者。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騎兵萬余,南下與青少年好友曹操爭鋒,曹操先后擊殺袁紹勇將顏良、文丑后勒兵官渡;袁紹在正面戰場無法撕開曹操防線,同時在青州、并州和曹操后方汝南開展第二戰場,先后被曹操采取相應措施一一瓦解。后曹操放火燒掉袁紹屯放于烏巢的軍糧等軍用物資;袁紹大將張合、高覽投降曹操,袁軍士氣全無,曹操乘機發動大反攻,殺萬余,俘虜7萬余。
其后袁紹一蹶不振,二子爭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遠征烏丸,出其不意,大勝,平定了北方,一舉成為最強大的軍閥。江東孫策準備在曹操和袁紹決戰時偷襲許昌,不料正在加緊策劃的時候給刺客刺殺,傷重身亡,其弟孫權即位,加強了對南方發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幼子劉琮在地方豪強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當上了荊州牧;寄居劉表的劉備和江東孫權也加緊搶奪荊州;曹操知道劉表死亡后,馬上率領精銳騎兵5000,輕裝簡備,日夜兼程,南下搶奪荊州;并于長坂擊潰南逃的劉備;劉琮投降,曹操拘有荊州大部分。孫權、劉備為了對抗曹操,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領14、5萬大軍,水陸并進,進軍赤壁,與孫劉聯軍對持。
周瑜用黃蓋計,大燒曹操連環船,加上曹軍水土不服,大敗而歸,荊州所受降的水軍全部死亡或者投降。曹操失去了水軍和部分的嫡系部隊,急劇上升勢頭受到嚴重打擊,從此致力于北方。
赤壁之戰后期,周瑜與曹仁在南郡展開激烈爭奪,劉備乘機搶奪了荊州南部四郡,并派關羽北上攻打襄陽,被守將樂進擊敗;經過一年的爭奪,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陽,徹底失去了南下的據點;同時,孫權從合肥方向進攻也被曹軍挫敗。 公元211年,劉備聽取謀士龐統、諸葛亮的建議,留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帶領大軍借口抵抗張魯,入川謀取益州;經過3年的爭奪,終于奪取了益州。
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14,曹操借口進攻張魯,挑撥關中割據勢力馬超、韓遂等公開作反;曹操乘機消滅關中勢力并一舉攻下割據漢中的張魯;劉備恐懼曹操乘機攻擊成都,馬上向孫權退步。
公元218年,劉備在攻取三巴后,親自帶領主力部隊北上爭奪漢中,擊殺漢中守將夏侯淵;曹操不得不親自到漢中前線指揮作戰,無法挽回敗局,不得不退出漢中,也失去了進軍益州的據點,三國勢力達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現。 公元219年,關羽受劉備勝利勝利攻取漢中的鼓舞,出兵進攻襄陽,遇上山洪爆發,水淹曹軍于禁所督7支救兵,包圍襄陽、樊城;曹操馬上派遣徐晃領軍救援曹仁,同時和孫權達成短暫同盟,徐晃于襄陽城外擊敗關羽;孫權以呂蒙為都督,偷襲南郡,并利用政治手段來鞏固在荊州的統治,擒殺企圖逃走的關羽;徹底粉碎了劉備利用南郡為據點北上攻取襄陽并乘機進軍中原的戰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229年,孫權進位稱帝,國號吳;三國才正式出現。 公元222年,劉備遣將軍吳班、陳式督水軍進入夷陵地區,鎖江東西岸;自己帶領步兵主力,準備奪回南郡。
孫權求和不成,任命陸遜為都督,領50000大軍,橫兵夷陵,阻擋劉備大軍,并利用劉備補給線長遠的優勢;劉備求戰不成,士氣日益衰減,加上天氣炎熱,放松戒備;陸遜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先是派朱然帶領水軍主力,截斷劉軍歸路,然后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劉備經此一役,元氣大損,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自己也死于白帝城。
公。
2.三國演義簡短主要內容
三國演義》以東漢末年及魏、蜀、吳三國歷史為題材。
作者在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運用了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結合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寫成了《三國志通俗演義》。這部書版本很多,現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
全書24卷,240則,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后學羅本貫中編次”。它集中了宋元講史話本和戲曲中的精彩部分,將元代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全部加以改寫(刪去了荒誕的故事,增加了史實,擴充了篇幅),成為一部長篇巨著。
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現,但它們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礎上,作了一些增刪、整理的工作,沒有大的改變。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增刪、評點過的120回《三國演義》。
書約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緊湊完整。現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據這個本子重印,刪去了評點。
《三國演義》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寫起,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統一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國時期紛繁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它的主要思想內容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三國之間軍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各種斗爭的經驗和智慧。這些可供我們借鑒。
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種斗爭的經驗、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當時矛盾重重、動亂不安的局面。
這能幫助我們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反動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動亂年代里人民群眾的苦難生活與和平統一的愿望。
小說描敘了封建軍閥屠殺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園荒蕪,生產凋敝,白骨如山,餓莩遍野的歷史事實。作者對堅持分裂割據的軍閥進行了鞭撻和嘲諷;對于曹操,雖不贊成由他來統一天下,但在寫他同北方軍閥進行斗爭時,卻如實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來寄希望于蜀漢,把劉備、孔明作為仁君、賢相的典型來塑造,希望他們君臣際會,作出一番功業,統一中國,使百姓安居樂業。
這種反對分裂、主張統一的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具有進步意義。4.“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十分鮮明。
尊曹或尊劉,是歷史家長期的爭論,這不過是封建正統觀念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不同表現。《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的傾向,既繼承了晚唐以來三國故事,直到《平話》一貫“尊劉”的文學傳統,又繼承了東晉習鑿齒和南宋朱熹“尊劉”的史學傳統,表現了為東晉、南宋偏安的漢族王朝爭正統,反對入侵的外族統治的思想傾向,反映了元明之際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
此外,《三國演義》還大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所謂義氣,內容十分復雜,既滲透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念,也包含著當時人民的道德理想。
有的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義氣互相團結,互相救援。但是由于義氣不是從階級觀點出發,而往往是從個人恩怨出發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
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
作者描寫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個方面,加以夸張,并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條基本原則。
小說中運用這一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向來人們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斗爭中,放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來塑造。
對于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復雜的性格。2.它長于描述戰爭。
全書共寫大小戰爭四十多次,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最為出色。
對于決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役,作者總是著力描寫,并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對比、地位轉化等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既寫出了戰爭的激烈、緊張、驚險,而又不顯得凄慘,一般具有昂揚的格調,有的還表現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3.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
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注意藝術情節的連貫。
因此,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難的。可是作者卻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
這主要得力于作者構思的宏偉而嚴密。他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斗爭為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既寫得曲折多變,而又前后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
4.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于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
3.三國演義大概的意思是什么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魏、蜀、吳三國相繼倔起,成鼎足之勢,直至最終都被西晉所滅,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長劇。
本書就是以此為歷史背景演繹出的一部歷史小說。 漢末爆發黃巾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豪強,他們彼此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戰。
漢靈帝死后,少帝劉辨繼位,為外戚何進所制,宦官殺死何進。袁紹起兵誅殺宦官,又被董卓打敗,董卓廢劉辨而立獻帝劉協。
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以貂蟬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然后聯合各路豪強,殺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將所殺。隨后,袁紹等17鎮諸侯割據混戰,最后,形成了三股強大的勢力: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殲滅袁紹、袁術等勢力,統一了黃河流域,占據了中原地帶;劉備最初轉徙不定,直至他三顧茅廬。
得諸 葛亮出山輔佐,才制定了正確有效的戰略方針,即以“帝室之胄”、“光復漢室”為旗號,以“聯吳抗曹”為基本方針。最后,經過“赤壁之戰”,迫使曹操北還,得以占據四川全境。
逐步發展壯大;江東孫氏自孫堅開始,就以江東六郡81州為根據地站穩了腳跟,直至孫權,實力日益增強。 此后,三國爭戰層層展開。
先是孫權乘關羽和曹兵交戰之際,派兵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死于孫權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歪廢漢自立,定國號“魏”。
劉備亦繼漢統,建立蜀漢。為報關羽被害之仇,劉備親征江東,結果孤軍深入,為陸遜所敗,劉備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諸葛亮。
其后,孫權建立吳國。 劉備死后,諸葛亮輔佐少主劉禪,獨撐危局。
其間,諸葛亮堅持聯吳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獲之后,穩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敗告終,諸葛亮也積勞成疾,病死軍中。
他死后,姜維繼其職,先后九伐中原,同樣無功而返。后主劉禪昏職聵,朝政腐敗,蜀漢國力日漸衰弱。
曹魏政權在曹丕死后,大權落入司馬氏之手,最終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先滅蜀漢。
后亡東吳,三分天下至此重歸統一。
4.三國演義中每一章節的概括(簡潔)、、
第一回 漢朝末年,張角兄弟發動叛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踏上了保國安邦的道路。
第二回 督郵故意刁難劉備,張飛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郵一頓。朝廷上宦官專權,大將軍何進立外甥劉辯為帝,掌握兵權后決定剿除宦官。
第三回 何進被宦官所殺,而與此同時他所召來的涼州刺史董卓已經率兵來到洛陽。董卓欲行廢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對,董卓用離間之計使丁原義子呂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第四回 董卓廢掉少帝,立陳留王為帝,引起朝臣不滿。曹操自告奮勇前去刺殺董卓,但卻失敗了。
第五回 曹操在陳留起兵,發矯詔聲討董卓。前來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立袁紹為盟主,關羽在陣前斬了董卓大將華雄,自此威震三軍。
呂布出關挑戰,劉備兄弟三人奮勇擊敗呂布。 第六回 董卓用李儒之計,將漢獻帝劫往長安。
長沙太守孫堅得到傳國玉璽后離開了洛陽,準備回江東發展大業。 第七回 十八路諸侯聯軍開始瓦解,袁紹占據冀州后與公孫瓚開戰,但公孫瓚得到了猛將趙云,袁紹與戰不利。
孫堅為報劉表攔路之仇,率部攻打江夏,卻被亂箭射殺。 第八回 董卓暴虐無度,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蟬離間董卓、呂布,董卓在鳳儀亭用畫戟擲打呂布,自此二人結仇。
第九回 呂布在王允的挑撥下親手殺了董卓,董卓余黨李傕、郭汜起兵攻打長安,殺害了王允。 第十回 李傕、郭汜掌握大權后,假借獻帝名義使曹操攻打青州黃巾軍。
曹操父親被陶謙部將張闿殺害,曹操遷怒陶謙,率兵前往徐州,望風劫掠。 第十一回 孔融被黃巾余黨攻擊,派同鄉太史慈前往平原請劉備前來解圍。
劉備來到徐州,曹操又因為后方被呂布襲擊,因而撤兵。陶謙有意把徐州讓給劉備,被劉備婉言謝絕。
第十二回 陶謙病死,劉備自領徐州牧。曹操用計擊破呂布,攻陷濮陽城,呂布被迫棄城而逃。
第十三回 楊彪用反間計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長安城中作亂,楊彪慚愧無地。李傕部將楊奉對李傕的暴虐不滿,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機敗露,楊奉敗走。
第十四回 曹操起兵擊敗李傕、郭汜,將漢獻帝迎至許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權。楊奉、韓暹不敵曹操,前往投奔袁術。
劉備收留呂布,曹操假借漢帝手詔使劉備攻袁術,張飛奉命守城,但張飛卻因飲酒而醉倒,呂布乘機攻取了徐州城。 第十五回 孫堅之子孫策向袁術借兵,意圖繼承父親遺志,發展大業。
孫策攻取秣陵,擊敗揚州刺史劉繇,收降太史慈。吳郡嚴白虎企圖造反,會稽王朗起兵相助,被孫策擊敗。
第十六回 劉備為袁術所逼,不得已求助于呂布,呂布轅門射戟替劉備解圍。張飛盜呂布馬匹,呂布將劉備逐出徐州,劉備投奔曹操。
張繡在宛城夜襲曹操營寨,曹操大將典韋戰死。 第十七回 袁術在淮南稱帝,同時起兵攻擊呂布,陳登前往說韓暹、楊奉,二人背叛袁術,袁術因此戰敗。
曹操發檄使劉備、呂布、孫策三方面合攻袁術,袁術不得已渡淮而逃,曹操攻陷了壽春。 第十八回 曹操與張繡、劉表作戰,雙方互有輸贏。
劉備為呂布所逼,曹操派夏侯敦前去相助,但夏侯敦被呂布部將曹性射傷左眼。 第十九回 曹操結連陳登為內應,導致呂布節節敗退,據守下邳城。
曹操用荀彧、郭嘉之計水淹下邳,城中無糧。呂布部將宋憲、魏續、侯成反叛,獻城投降,呂布被三人所擒,曹操下令將呂布處死。
第二十回 曹操將劉備帶回許都,獻帝認劉備為皇叔。曹操在許田和獻帝圍獵,意在觀察朝臣舉動。
獻帝因為曹操專權而感到不安,將血字詔書寫在玉帶之中,付與國舅董承。 第二十一回 董承將衣帶詔給劉備觀看,劉備在義狀上簽字。
曹操請劉備前去飲酒,指出劉備為天下英雄,劉備驚得手中竹筷落地。劉備為逃出曹操控制,自愿前去攻擊袁術,袁術死于淮南。
徐州刺史車胄欲害劉備,但計謀被陳登識破。 第二十二回 劉備復奪徐州后,擔心曹操前來攻擊,寫信向袁紹求救,袁紹命陳琳寫檄文討伐曹操。
曹操使劉岱、王忠前往攻徐州,但二將分別被張飛、關羽所擒。 第二十三回 張繡投降曹操后,孔融向曹操推薦禰衡,但禰衡當眾侮辱曹操,使曹操大為不滿。
曹操使禰衡招降劉表,但禰衡被黃祖所殺。董承向太醫吉平吐露心事,吉平在曹操的藥中下毒,卻被曹操發現,從而使得衣帶詔一事泄露。
第二十四回 曹操將董承全家處斬,起兵前去攻打劉備,劉備棄城而走,前往投奔袁紹。曹操攻打下邳,程昱向曹操獻計招降關羽。
第二十五回 張遼前去勸降關羽,關羽不得已投降曹操。袁紹聽劉備之言,遣顏良前去攻打白馬,關羽出馬斬了顏良。
第二十六回 袁紹又派文丑去報顏良之仇,但文丑又被關羽所殺。劉備寫書欲與關羽聯絡,關羽得到劉備來信后,毅然決定離開曹操,前去河北尋找劉備。
第二十七回 曹操率部下眾將前去為關羽送行。關羽在前往河北的路途中,經歷五個關口,守關將有意攔阻關羽,均被關羽所殺。
第二十八回 關羽來到古城,在張飛面前斬了曹將蔡陽,打消了張飛對兄長的疑忌。關羽在前往河北的途中收留了周倉、關平等人,而劉備也終于逃出河北,和關羽、趙云等人一同來到古城見到張飛,兄弟終于相會。
第二十九回 孫策被許貢家客襲擊,身受重傷。瑯琊宮道士于吉為百姓散施符水,孫策認為于吉妖言惑眾,就將他斬。
5.《三國演義》全文概括(一定要簡短的,)
漢末爆發黃巾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豪強,他們彼此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戰。漢靈帝死后,少帝劉辨繼位,為外戚何進所制,宦官殺死何進。袁紹起兵誅殺宦官,又被董卓打敗,董卓廢劉辨而立獻帝劉協。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以貂蟬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然后聯合各路豪強,殺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將所殺。隨后,袁紹等17鎮諸侯割據混戰,最后,形成了三股強大的勢力: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殲滅袁紹、袁術等勢力,統一了黃河流域,占據了中原地帶;劉備最初轉徙不定,直至他三顧茅廬。得諸
葛亮出山輔佐,才制定了正確有效的戰略方針,即以“帝室之胄”、“光復漢室”為旗號,以“聯吳抗曹”為基本方針。最后,經過“赤壁之戰”,迫使曹操北還,得以占據四川全境。逐步發展壯大;江東孫氏自孫堅開始,就以江東六郡81州為根據地站穩了腳跟,直至孫權,實力日益增強。
此后,三國爭戰層層展開。先是孫權乘關羽和曹兵交戰之際,派兵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死于孫權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歪廢漢自立,定國號“魏”。劉備亦繼漢統,建立蜀漢。為報關羽被害之仇,劉備親征江東,結果孤軍深入,為陸遜所敗,劉備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諸葛亮。其后,孫權建立吳國。
劉備死后,諸葛亮輔佐少主劉禪,獨撐危局。其間,諸葛亮堅持聯吳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獲之后,穩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敗告終,諸葛亮也積勞成疾,病死軍中。他死后,姜維繼其職,先后九伐中原,同樣無功而返。后主劉禪昏職聵,朝政腐敗,蜀漢國力日漸衰弱。
曹魏政權在曹丕死后,大權落入司馬氏之手,最終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先滅蜀漢。后亡東吳,三分天下至此重歸統一。
6.三國演義 主要內容,簡單一點,要很簡單很簡單
本人認為答案還算完整(如非請見諒) 共兩頁 第一頁 1.簡述《三國演義》中的一次戰役。
?? ?? 答:①官渡之戰 ?? ?? 袁紹率十萬大軍進駐官渡,企圖消滅曹操的軍隊。謀士許攸遭疑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許多情報。
曹操得知袁紹在烏巢囤積了大量糧草,立即親率精銳軍隊連夜奔襲烏巢。袁紹只派少量騎兵救援烏巢,仍然留主力進攻官渡。
由于烏巢糧草被燒光,袁軍上下恐慌,官渡前線的大將亦投降曹操。 ?? ?? ②赤壁之戰 ?? ?? 曹操統一北方后,決定南下一舉統一。
劉備派諸葛亮舌戰群儒,在周瑜、魯肅支持下,孫權決定抵抗。周瑜利用北兵多不慣水戰及發生疾病等弱點,定下火攻策略,并實施苦肉計,派黃蓋詐降。
曹操輕信,登上用鐵索連在一起的戰船。諸葛亮借來東風,黃蓋順風直撲曹軍水寨。
曹操大敗北還。 ?? ?? ③彝陵之戰 ?? ?? 劉備為替關羽復仇,親率大軍討伐東吳。
孫權起用青年將領陸遜,赴猇亭前線指揮作戰。陸遜力排眾議,決定堅守,避免交戰。
由于天氣燥熱,蜀軍將士疲憊不堪,戒備松懈。陸遜及時抓住戰機,下令采用火攻,燒盡蜀軍40多座軍營。
蜀軍全線崩潰。劉備逃回白帝城。
不久羞愧發病而死。 ?? ?? ④水淹七軍 ?? ?? 公元219年秋季,關羽在襄陽、樊城抗曹。
關羽仔細考察地形,發現襄江與白河水勢甚急,又發現曹軍駐扎在山谷之內,于是派人堵住各處水口,趁夜晚風雨大作之際,放水淹沒曹軍。大意的于禁則沒有采取防范措施,全軍覆沒,于禁投降,龐德被擒。
?? ?? ⑤漢中爭奪戰 ?? ?? 曹操奪取漢中,令曹洪、夏侯淵鎮守。張飛打敗張邰奪取瓦口隘,黃忠奪取天蕩山,并聽從法正的計策在定軍山半山以逸待勞斬殺夏侯淵。
從許都趕來的曹操戰局不利,發布雞肋軍令,借故斬殺楊修,不久退兵。劉備奪取漢中,進位漢中王。
?? ??2.簡述《三國演義》中的一個令你難忘的情景。 ?? ?? 答:①刮骨療毒 ?? ?? 關羽舊時箭傷常在陰天發作。
華佗認為應當切開臂膀刮掉滲入毒藥,病才能根除。關羽便伸出臂膀讓華佗切開。
華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左右掩面失色。
關羽卻飲酒食肉,談笑弈棋,神色自若。華佗刮盡其毒,敷上藥,以線縫之。
關公大笑而起。華佗稱贊說:“君侯真天神也!” ?? ??②煮酒論英雄 ?? ??曹操派人請劉備到小亭煮青梅喝酒。
曹操問劉備當世英雄是誰,劉備說了幾個人,都被否定。劉備反問曹操,曹操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驚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
突然天降大雨,雷聲大作,劉備說是因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認為劉備膽小如鼠,再也不疑劉備了。
?? ??③空城計 ?? ?? 諸葛亮失守街亭。司馬懿親率大軍撲來。
諸葛亮身邊沒有作戰力量。諸葛亮于是披上一件寬大長衫,戴一頂便帽,登上城樓,憑著樓上欄桿端端正正地坐下,點燃香,安然自得彈起琴來。
司馬懿來到城下,看不出絲毫破綻。忽然他神色一變,忙下令馬上撤退。
?? ?? ④單刀赴會 ?? ?? 魯肅為奪回荊州,設酒宴招待關羽。席間埋伏刀斧手。
關羽早有準備,只帶領十幾個隨從人員,輕駕小舟,單刀赴會,席間,關羽借與魯肅敘舊為由,拉著魯肅不放手,實則以魯肅為人質。埋伏刀斧手見魯肅被困,未敢輕易下手。
關羽安然離去。 ?? ??3.簡述一個關于關羽(張飛、趙云、周瑜、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黃忠、司馬懿)的故事。
?? ?? 答:①關羽溫酒斬華雄 ?? ?? 袁紹率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虎牢關守將華雄一連斬殺聯軍多員大將。關羽主動請纓,因為身份低微而受他人嘲笑。
關羽于是立下軍令狀。曹操覺得他是英雄,奉溫好的美酒一杯,關羽道:“酒且斟下,某去便來。”
關羽瞬間拿了華雄的首級回營,此時酒尚未冷。 ?? ?? ②張飛大鬧長坂橋 ?? ?? 文聘追趙云至長坂橋,見張飛立馬橋上,疑橋東有伏兵,不敢近前。
曹操大軍趕到。張飛睜圓環眼,厲聲大喝日,聲如巨雷,曹軍股栗。
曹操想起關羽曾說張飛勇武無敵,便下令不可輕敵。言未已,張飛睜目又喝。
曹操頗有退心。張飛挺矛再喝,夏侯杰驚斃。
操回馬而走。 ?? ?? ③劉備仁厚 ?? ?? 劉備伐吳,命黃權屯駐江北,不久劉備戰敗,黃權撤退之路被吳軍封死,黃權遂率軍投降曹魏。
有人建議劉備逮捕黃權的妻、子,劉備認為是他的過錯導致戰敗,才使黃權沒了退路,投降曹魏是迫不得已之舉,不準有關部門逮捕黃權的家人,并“待之如初”。 ?? ?? ④曹操割須棄袍 ?? ?? 曹操被馬超擊敗潰逃,聽見有人叫:“穿紅袍的是曹操!”便脫下紅袍。
又聽見大叫:“長胡子的是曹操!”便驚慌割了胡子。又聽見:“短胡子的是曹操!”立即扯起衣角包著下巴逃跑。
馬超追上,曹操嚇得繞樹而走,馬超一槍刺在樹上,曹操乘機逃走。馬超追去,被曹洪攔住。
曹操逃脫。 ?? ?? ⑤司馬懿忍辱受衣 ?? ?? 孔明屢次令人搦戰,司馬懿不予理睬,孔明就拿取婦人的喪冠——巾帽,外加婦人素縞衣服,寫了一封書信,用大盒子裝了,送到魏寨。
嘲笑司馬懿甘愿守巢窟畏刀避箭,與寡婦沒有什么區別。司馬懿看完書信,忍住心中大怒而佯笑,接受衣服,并重賞了來使。
?? ??4.簡述一個能表現劉備“長厚似偽”的。
7.三國演義大概意思200字
東漢末年,十常侍作亂,朝綱廢弛,天下大亂,起義四起,其中以黃巾軍實力最大,朝廷費大力平叛,自己氣數將盡,時外戚何進專權,欲自立皇帝,不決,招諸侯進京。未成,自己反被宦官誅,董卓進京,廢何進所立帝,另立新帝,是為漢獻帝,董卓為人殘暴,人皆不滿,遂舉兵反,司徒王允用貂蟬以連環計離間董卓與呂布,計殺董卓,呂布后反復無常,在白門樓被曹操斬殺。劉備四處奔波逃命,尋求安身之處,后歸劉表處,表將亡,欲將荊州贈之,劉備不受,長時間不得志。同時,曹操些天子以令諸侯,南征北戰,統一北方中國,南取荊州,躊躇滿志,欲南下滅孫權與備。孫與劉聯手,在赤壁大敗曹操。劉備用諸葛亮計,借荊州,并以此為根據地,和巴蜀,取益州,漸成大氣候,遂有魏蜀吳三足鼎立,相持幾十年,其間各有得失,但總的來說,以魏為盛,各帝皆勤于政事,手下文臣武將俱多,而蜀自“吳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后,托孤白帝城,劉禪不思進取,沉浸于聲色犬馬中,國勢日衰。雖有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奈何均無大功,軍民疲憊,與吳關系亦破裂,最后先被魏所滅。吳子孫權后,亦無大作為,孫皓為人殘暴,不得人心,被孫休替,又無甚大將,繼蜀被吞。時魏內部為司馬氏所把持,大肆殘殺曹氏宗族,遂代其國,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建立晉國,時稱晉武帝。至此,三國紛亂歸于晉。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理也。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三國演義大概意思簡短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