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短點的詩歌的發展史
一、先秦詩歌(一)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稱《詩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約五百多年的歷史。
全集分風、雅、頌,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 雅分“大雅”、“小雅”,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子曰:《詩》三百,一言蔽之,曰:思無邪。”如《關睢》,這是一首民間情歌,用起興的藝術手法著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寫青年男子思戀少女,感情真摯大膽。由于此詩思想、藝術性都很強,且為《詩經》之首篇,故歷來均受重視。
(二)屈原《離騷》《離騷》是屈原作品中最偉大的一首抒情詩,在我國詩史具有獨特地位。《離騷》篇名之意,據漢代班固所釋為: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已遭憂作辭也。
全詩共373句,2490字。兩千多年前,有這樣的鴻篇巨制,確為我國詩史上之驕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還有《九歌》、《天問》等。二、秦漢詩歌我國的詩歌發展至漢魏之間,出現一個新的局面,主要是樂(yue)府詩、民間歌辭與文人五言詩。
(一)樂府:樂府原為秦時設置的音樂機關,后經漢武帝充實編改,其任務是制定樂譜,搜集歌辭等;魏晉六朝,樂府則是指帶有音樂性的詩體,逐步轉變為一種新的詩體的名稱。唐時的樂府是相對于近體詩與一般五七言古詩而言的另一種比較活潑質樸的詩體,“感于衰樂,緣事而發,”具有現實主義傳統。
宋元之后,凡屬合樂之,如詞、散曲均可稱為“樂府”。(二)漢樂府詩:它主要包括四類作品:1、郊廟歌辭;2、相和歌辭;3、鼓吹曲辭;4、雜曲歌辭。
樂府民歌是在《詩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詩經》有共同之處。可以說《詩經》又向前發展了。
三、魏晉南北詩歌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五言詩發展的全盛時期,而且開始形成不同時期和不同風格的詩體,主要有建安體、正始體、永嘉體、陶體、謝體、永明體等。在此不作詳細論述,我們簡略談談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尋陽柴桑人。其詩的內容尤為豐富,通過對農村田園生活之吟唱,表現躬耕田畝的種種體驗與堅持崇高理想的斗爭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提出抗議。
他開創中國的田園詩,把田園看作是一片純情的凈土,歌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表現其自然天籟與美好。陶淵明具有敏銳的領悟力,生存在那與大自然距離很小的環境中,對田園生活的欣賞出見一轍,對它歌頌詠唱,以至于復歸自然。
如他的《歸園田居》“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表現一種深遠的竟境。南北朝的詩歌形式,上承漢魏,下開唐宋,在民間歌辭的基礎上,經過許多詩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種詩體,成為一個重要的詩體過渡時期。
四、唐代詩歌唐代是我國詩史上的黃金時代,各體詩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間,詩才輩出,作品繁多,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風格各異;詩壇上萬紫千紅,百花爭艷。
(一)初唐時期——準備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二)盛唐時期——頂峰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詩發展至頂峰時期,題材廣闊,流派眾多,出現“邊塞詩派”與“田園詩派”等。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即是這一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他們的詩雄視千古,為一代之冠,在他們的筆下,無論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古風歌行皆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灑》;杜甫的《三吏》、《三別》等等。(三)中唐與晚唐時期——發展與成熟期在中晚唐時期,詩人各有成就。
但成績最卓著的要數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進步理論主張,并親自參加領導“新樂府運動”,白居易的詩明白曉暢,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等。中晚唐詩人較著名的還有:韋應物、劉長卿、韓愈、孟郊、柳宗元、李賀、李商隱、杜牧等。
五、宋代詩詞詞起源于唐代。宋詞是我國詩史上又一高峰。
北寧著名的詞家有晏幾道、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蘇軾、秦觀、周邦彥等。蘇軾(號東坡),北宋最有名的文學家,詩、詞、散文都寫得很好。
蘇詞題材廣泛,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風格亦多樣,但其主體風格是豪放的。他不僅寫男女戀情、離愁別緒,而且也用來表現愛國激情和反映農村生活,代表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懷子由》、《念奴嬌&S226;赤壁情古》,表現詩人對理想之執著與追求,對祖國美麗河山的贊頌和熱愛以及對歷史上英雄人物的向往,感情奔放,聯想豐富,筆力豪邁,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成為豪放派詞家的典范作品。
南宋著名詞人是張孝祥、辛棄疾、李清照、陸游、姜夔……。宋代著名詩人是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楊萬里、范成大、陸游、文天祥,其中以陸游和蘇東坡的成就最高。
陸游是一個多產的詩人,一生寫了9300多首詩,他的不少詩篇洋溢愛國主義豪情,激越悲壯,雄渾豪放,在宋代詩壇。
2.詩歌的發展歷史簡潔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雁過留聲18 詩歌的發展歷程藝術起源于勞動。
詩歌同樣也起源于勞動。 魯迅先生說:先民在勞動中,為了協調動作,消除疲勞。
“其中一個叫‘抗育抗育’,那么,這就是創作”,“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下來,這就是文學”。(《門外文談》) 從集體勞作的節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學可以說是中國最原始的詩歌。
早期的詩歌伴隨著歌舞,“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闕”。(《呂氏春秋。
古樂》)這種傳統一直貫穿于我國的詩歌發展史中。 進行詩歌創作不僅要有豐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還要有人生意識、空間意識、社會意識和民族意識,對中國的文化歷史與傳統進行縱橫思考,對當前的現實生活也要進行哲理的思索。
為此,我們對中國詩歌發展史要有一個大致的認識,腦中要形成一個大概的輪廓。下面我們分幾個階段進行簡要闡述: 一、先秦詩歌 (一)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詩經》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稱《詩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約五百多年的歷史。
全集分風、雅、頌,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雅分“大雅”、“小雅”,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子曰:《詩》三百,一言蔽之,曰:思無邪。”如《關睢》,這是一首民間情歌,用起興的藝術手法著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寫青年男子思戀少女,感情真摯大膽。由于此詩思想、藝術性都很強,且為《詩經》之首篇,故歷來。
3.簡短點的詩歌的發展史
一、先秦詩歌 (一)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稱《詩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約五百多年的歷史。
全集分風、雅、頌,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 雅分“大雅”、“小雅”,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子曰:《詩》三百,一言蔽之,曰:思無邪。”如《關睢》,這是一首民間情歌,用起興的藝術手法著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寫青年男子思戀少女,感情真摯大膽。由于此詩思想、藝術性都很強,且為《詩經》之首篇,故歷來均受重視。
(二)屈原《離騷》《離騷》是屈原作品中最偉大的一首抒情詩,在我國詩史具有獨特地位。《離騷》篇名之意,據漢代班固所釋為: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已遭憂作辭也。
全詩共373句,2490字。兩千多年前,有這樣的鴻篇巨制,確為我國詩史上之驕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還有《九歌》、《天問》等。二、秦漢詩歌 我國的詩歌發展至漢魏之間,出現一個新的局面,主要是樂(yue)府詩、民間歌辭與文人五言詩。
(一)樂府:樂府原為秦時設置的音樂機關,后經漢武帝充實編改,其任務是制定樂譜,搜集歌辭等;魏晉六朝,樂府則是指帶有音樂性的詩體,逐步轉變為一種新的詩體的名稱。唐時的樂府是相對于近體詩與一般五七言古詩而言的另一種比較活潑質樸的詩體,“感于衰樂,緣事而發,”具有現實主義傳統。
宋元之后,凡屬合樂之,如詞、散曲均可稱為“樂府”。(二)漢樂府詩:它主要包括四類作品:1、郊廟歌辭;2、相和歌辭;3、鼓吹曲辭;4、雜曲歌辭。
樂府民歌是在《詩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詩經》有共同之處。可以說《詩經》又向前發展了。
三、魏晉南北詩歌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五言詩發展的全盛時期,而且開始形成不同時期和不同風格的詩體,主要有建安體、正始體、永嘉體、陶體、謝體、永明體等。在此不作詳細論述,我們簡略談談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尋陽柴桑人。其詩的內容尤為豐富,通過對農村田園生活之吟唱,表現躬耕田畝的種種體驗與堅持崇高理想的斗爭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提出抗議。
他開創中國的田園詩,把田園看作是一片純情的凈土,歌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表現其自然天籟與美好。陶淵明具有敏銳的領悟力,生存在那與大自然距離很小的環境中,對田園生活的欣賞出見一轍,對它歌頌詠唱,以至于復歸自然。
如他的《歸園田居》“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表現一種深遠的竟境。南北朝的詩歌形式,上承漢魏,下開唐宋,在民間歌辭的基礎上,經過許多詩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種詩體,成為一個重要的詩體過渡時期。
四、唐代詩歌 唐代是我國詩史上的黃金時代,各體詩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間,詩才輩出,作品繁多,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風格各異;詩壇上萬紫千紅,百花爭艷。
(一)初唐時期——準備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二)盛唐時期——頂峰期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詩發展至頂峰時期,題材廣闊,流派眾多,出現“邊塞詩派”與“田園詩派”等。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即是這一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他們的詩雄視千古,為一代之冠,在他們的筆下,無論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古風歌行皆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灑》;杜甫的《三吏》、《三別》等等。(三)中唐與晚唐時期——發展與成熟期 在中晚唐時期,詩人各有成就。
但成績最卓著的要數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進步理論主張,并親自參加領導“新樂府運動”,白居易的詩明白曉暢,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等。中晚唐詩人較著名的還有:韋應物、劉長卿、韓愈、孟郊、柳宗元、李賀、李商隱、杜牧等。
五、宋代詩詞 詞起源于唐代。宋詞是我國詩史上又一高峰。
北寧著名的詞家有晏幾道、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蘇軾、秦觀、周邦彥等。蘇軾(號東坡),北宋最有名的文學家,詩、詞、散文都寫得很好。
蘇詞題材廣泛,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風格亦多樣,但其主體風格是豪放的。他不僅寫男女戀情、離愁別緒,而且也用來表現愛國激情和反映農村生活,代表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懷子由》、《念奴嬌&S226;赤壁情古》,表現詩人對理想之執著與追求,對祖國美麗河山的贊頌和熱愛以及對歷史上英雄人物的向往,感情奔放,聯想豐富,筆力豪邁,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成為豪放派詞家的典范作品。
南宋著名詞人是張孝祥、辛棄疾、李清照、陸游、姜夔……。宋代著名詩人是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楊萬里、范成大、陸游、文天祥,其中以陸游和蘇東坡的成就最高。
陸游是一個多產的詩人,一生寫了9300多首詩,他的不少詩篇洋溢愛國主義豪情,激越悲壯,雄渾豪放,在宋代。
4.古詩的起源[簡短些]
在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從音樂角度上分,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
繼《詩經》之后,公元前四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始人是屈原。后來,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一書,叫《楚辭》。《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個字一句)變為奇字句(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于音樂性。
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淵明為首的文人們發展了五言詩。同時,七言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只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稱天竺)的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這個“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近體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新的體裁,這種體裁到了宋代最為發達,這就是詞。由于詞是由詩派生出來的,所以詞又被稱為“詩余”;另外,由于詞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為“長短句”。
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那么它跟詞有什么不同呢?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如張養浩的《閑居三首之一》“昨朝楊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鴻(忒)疾苦。(不是)濁醪有味,(怎)消磨(這)日月東西。”其中括號內的字就叫襯字。
5.詩歌的發展歷史簡潔
原發布者:雁過留聲18
詩歌的發展歷程藝術起源于勞動。詩歌同樣也起源于勞動。 魯迅先生說:先民在勞動中,為了協調動作,消除疲勞。“其中一個叫‘抗育抗育’,那么,這就是創作”,“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下來,這就是文學”。(《門外文談》) 從集體勞作的節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學可以說是中國最原始的詩歌。 早期的詩歌伴隨著歌舞,“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闕”。(《呂氏春秋。古樂》)這種傳統一直貫穿于我國的詩歌發展史中。 進行詩歌創作不僅要有豐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還要有人生意識、空間意識、社會意識和民族意識,對中國的文化歷史與傳統進行縱橫思考,對當前的現實生活也要進行哲理的思索。為此,我們對中國詩歌發展史要有一個大致的認識,腦中要形成一個大概的輪廓。下面我們分幾個階段進行簡要闡述: 一、先秦詩歌 (一)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詩經》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稱《詩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約五百多年的歷史。全集分風、雅、頌,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雅分“大雅”、“小雅”,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表現手法有賦、比、興。“子曰:《詩》三百,一言蔽之,曰:思無邪。”如《關睢》,這是一首民間情歌,用起興的藝術手法著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寫青年男子思戀少女,感情真摯大膽。由于此詩思想、藝術性都很強,且為《詩經》之首篇,故歷來
6.求詩歌發展史,要簡單,100
詩歌一事本來就是長篇大論,歸納一下脈絡也不是很簡潔,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1、中國的詩歌產生于文字發明之前,它是在人們的勞動、歌舞中漸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
3、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楚辭。屈原的《離騷》是楚辭杰出的代表作。 楚辭發展了詩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4、詩經、楚辭之后,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
5、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
6、詩發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輝煌燦爛,但卻自有它獨特的風格,即抒情成份減少,敘述、議論的成份增多,重視描摹刻畫,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詩同音樂關系疏遠。
7、明代詩歌是在擬古與反擬古的反反復復中前行的,沒有杰出的作品和詩人出現。
8、“五四”文學革命中,中國的現代文學誕生了。經過開辟階段,新詩形成了以自由體為主,同時兼有新格律詩、象征派詩的較為完善的形態。
9、40年代后半期,被后來稱為民歌體的新詩在解放區農村成熟了。民歌體新詩的突出成就表現在李季與阮章競的敘事詩中。
10、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詩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題材、新主題伴隨著新生活應運而生。詩人們滿懷激情抒寫了一首首新時代的頌歌。同時,新的社會也造就出一批詩壇新人和嶄新的作品。
7.古詩的歷史和由來,簡單一點,最好50字左右 坐等啊啊 啊啊啊
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指的是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其特點是格律限制不太嚴格。
古詩(古體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相對于近體詩,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
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采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古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擴展資料
詩詞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悼亡詩,詠物詩,軍旅詩等。古體詩有《詩經》《楚辭》《樂府》《漢賦》《南北朝民歌》等。近體詩一般是絕句,律詩,排律(長律)。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古詩
8.速求詩的發展史資料(越簡潔越好)
詩是一種文學體裁,其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現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它生存于人類的文化傳統之中,我們對于“詩”、“抒情”、“美”這樣的字眼,總是保持著崇高的敬意。人類不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這種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這樣抒情詩就不僅僅是一個美學問題,而且是一個具有存在論性質的問題,抒情態度成為人類的一種生存范疇。隨著文明進程的發展,社會分工的產生,出現了專司詩歌的“詩人”。詩人與非詩人的分裂便產生了。詩、詩人總是與某種神秘莫測的力量聯系在一起的。詩人被認為是由神靈所選中并賜予靈感的特殊而神秘的人物。
9.詩歌的起源與歷程,簡短,被采納者重重有賞
在所有的文學樣式中,詩歌是起源最早、歷史最久的一種樣式.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要靠文字記錄才能流傳,而最早的詩歌是人們的口頭創作,靠口耳流傳,可以不依賴文字.像《左傳》所記的宋國筑城民夫們諷刺華元的詩,就是口頭創作,那些民夫都是一個大字不識的.當然,這還不是最早的詩歌,最早的詩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詩歌的起源和勞動有關系.西漢時代的典籍《淮南子·道應訓》里有這樣的記載:“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中國最早的詩歌起源于何時以及是什么樣子,由于根據不足,已經說不很清楚了. 《詩經》成書的時間約在春秋中葉,它包括了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約500年間的305首詩歌.這些詩主要產生于黃河、長江和漢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東、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及湖北北部地區.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風》包括160首詩,《雅》包括105首詩,《頌》包括40首詩.這三部分無論內容、形式和風格都有不同,文學價值也有高低之別. 不難看出,最初詩歌源于生產勞作,逐漸發展到抒發內心情感. 詩詞歌賦,都有其格律,如“七言律詩格律:平起平收: 平平中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韻). ” 不多列舉了,詞牌亦是如此,填詞更難于賦詩,詞的平仄要求比格律詩更嚴,有的詞牌,每一個字的平仄都有定式,不得亂填.簡短啊!~這些都是我自己的總結,你看著刪減一些吧,主要我也不知道你做什么用,如果有幫助,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