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掩耳盜鈴的故事,簡短一點的
從前,有一個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還有一個愛占便宜的壞毛病。凡是 他喜歡的東西,總是想盡辦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門上掛的鈴鐺。這只門的鈴鐺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聲音也很響亮。他想,怎么樣才能弄到手呢?最后決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這個鈴鐺,就會"叮零叮零"地響起來。門鈴 一響,耳朵就會聽到鈴鐺的響聲,有了響聲,就會被人發現了。那可就得不 到鈴鐺了。那怎么辦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認為,門鈴一響,耳朵就會聽見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聽不見了么?于是,他自作聰明地采用這 個方法去偷門鈴。 有一天晚上,他借著月光,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前。他伸手 向上摘鈴鐺,但是,門鈴掛得太高了,怎么也夠不著,他只好掃興地回來了。 回到家,他又想該怎么辦呢?
他想叫鄰居聾子一起去偷鈴鐺,踩著他的肩膀就能夠摘到鈴鐺了。 可是又怕別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東西,只好自己踩著凳子摘鈴鐺吧。 第二天晚上,他帶著凳子,又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口。他踩 著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這只鈴鐺。誰知他剛碰到鈴鐺,鈴鐺響了, 這家主人發覺后,就把他抓住了。因為別人的耳朵并沒有被掩住,仍然能 夠聽到鈴鐺的響聲。
2.掩耳盜鈴的故事50字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小偷心里高興,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己家去。但是鐘太重了,他用錘子敲,但發出的聲音讓他很害怕,他轉念一想:鐘一響耳朵就能聽見,可是如果把耳朵蒙起來,就什么都聽不到了!
拓展資料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 掩耳盜鈴網頁鏈接
3.簡短的掩耳盜鈴故事
我讀小學的時候,老師就給我們講這個故事,說到興頭上,就叫我們以“掩耳盜鈴”為上聯對下聯,全班同學抓耳撓腮,無人能對,我也發愁!偏偏老師哪壺不開提哪壺,第一個把我叫起來,“不是說你最聰明么?試試?”嚇的我不敢抬頭,抬了頭也不敢睜眼。
只好閉著眼睛胡思亂想,忽然靈機一動,想起咱家菜地的大西瓜,不管三七二十一,張嘴就是一句:“閉目偷瓜!”,老師火氣大:“胡說八道!閉著眼睛還能偷瓜,你偷一個我看!”咱硬著頭皮答應:“保證完成任務!” 為了完成任務,咱只好在自家地里“偷”了個瓜,去給老師“進貢”,誰知這瓜太沉,咱扛不動,好不容易扛到了村口的農場瓜地旁,一見農場的大采籽西瓜,咱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就在這瓜地旁撥弄咱的大西瓜,正好叫場長抓了個現行“偷瓜賊”,副場長立功心切,連人帶瓜扛到學校,老師羞愧難當:“為何要做賊?”“我不是賊!”“還要狡辯!你能證明不是偷的?”“當然!農場的瓜是采籽瓜,白瓤!咱家瓜紅瓤!”“為何要裝賊?”“第一,為了完成對掩耳盜鈴任務;第二,學生力氣小,家境貧寒,雇免費挑夫一個!”大笑。
4.四字成語故事《掩耳盜鈴》兒童睡前故事
成語故事《掩耳盜鈴》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
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動。
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
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
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5.掩耳盜鈴的故事及寓意
故事: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寓意:鐘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依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
有的人對自己不利,或不喜歡的客觀存在,采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鐘”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如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采取閉目塞聽的態度的話,最終便會自食苦果。
擴展資料:
掩耳盜鈴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成語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掩耳盜鈴:原為掩耳盜鐘。掩:遮蓋;盜: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會聽不見,比喻自欺欺人。
近義詞:欺人自欺、弄巧成拙、掩目捕雀、掩鼻偷香、盜鐘掩耳、自欺欺人。
反義詞:開誠布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掩耳盜鈴
6.掩耳盜鈴寓言故事
《呂氏春秋·自知》中記述說,春秋時晉國貴族范氏被滅,百姓都跑到范氏家中拿東西,有人拿了一口鐘,想背走,但鐘太大,無法背走,便用錘子砸,結果鐘發出巨大響聲,那人擔心別人聽到來爭奪,便捂著耳朵繼續砸鐘。
《呂氏春秋》隨后評論說:“不愿讓別人聽見是可以理解的,不愿讓自己聽見就說不通了。作為國君,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豈不和這是一樣的么?厭惡別人聽到其過錯還說得過去。”
故事寓意:鐘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依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
有的人對自己不利,或不喜歡的客觀存在,采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鐘”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如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采取閉目塞聽的態度的話,最終便會自食苦果。
擴展資料:出自《呂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則寓言故事,原文為盜鐘,后來鐘演變成為鈴,掩耳盜鐘反而不常用了。《呂氏春秋》之后,掩耳盜鐘成為一個成語,唐朝人劉知己在《史通·書志》中寫道:“掩耳盜鐘,自云無覺。”
宋代以后掩耳盜鐘逐漸演變為掩耳盜鈴。 在《紅樓夢》《鏡花緣》等小說中都有“掩耳盜鈴”的說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掩耳盜鈴。
7.掩耳盜鈴的故事告訴小朋友了什么道理
掩耳盜鈴的故事闡述的道理是:鐘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總是要響的。
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都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有的人對不喜歡的客觀存在,采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如此,客觀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鈴”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
如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采取閉目塞聽的態度的話,最終便會自食苦果。成語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
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選自《呂氏春秋·自知》作品簡介:《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
成書于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干,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為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后的意識形態。但后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
《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
8.掩耳盜鈴故事
這個成語出自戰國呂不韋的《呂氏春秋·自知》。
春秋末期,晉國有個叫范吉射的人,家門口掛了一口大鐘。在我國古代,鐘和鈴都是樂器。
一天,有個人到范吉射家里,見到門口的鐘,想偷偷地把它背走。但是,鐘太笨重了,他根本無法把它背走。后來,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把鐘敲碎了,分批拿回去。
于是,他找了一個鐵錘,用力去敲鐘。“當——”第一下敲上去,鐘就發出洪亮悠長的響聲;再敲下去,鐘發出同樣的響聲。他想:“鐘聲一響,人家就知道我在這里敲鐘。這樣,鐘就要被別人奪走,我也要被人抓住。”于是,他捂住自己的耳朵,這樣鐘聲再響也聽不見了,他想既然我離得這么近也聽不見,其他人當然更聽不見,就可以安全地將鐘偷走了。
其實他非常愚蠢可笑:雖然他捂住了耳朵聽不見鐘聲,但別人的耳朵沒有被捂住,當然還會聽見鐘聲。
后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概括成“掩耳盜鈴”這一成語,來比喻那些自以為是、自欺欺人的人。比如:“他以為把成績單涂改了,媽媽就不會發現他不及格了,真是掩耳盜鈴!”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幼兒園掩耳盜鈴簡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