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求師的資料
詩仙李白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奇聞佳話,其中還有一段晚年求師的趣事。
一日,詩人在山里的一家小酒店里飲酒賞景,正欲吟詩寄情,只聽得有人朗朗有聲:
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
借問家何處?穿云入翠微!
李白很是吃驚,追出門去,只見一位砍柴老人在街頭的小橋上,雖然步履踉蹌,可詩人就是怎么也趕不上。微風吹來,老人滿頭的銀發在身后飄灑,像遠處的山霧一樣,可望而不可即。
追上小橋,穿過竹林,李白跑得大汗淋淋,氣喘吁吁,定眼一看,老人早已無影無蹤。李白頓足長嘆:“老者詩人高超,當欲求救,如今失之交臂,可惜,可惜!”
后來,李白多方打聽,尋遍山野,終于在一片蒼翠茂密的山林中找到了老者,從此,詩人早出晚歸,人們經常看到李白和這位老翁坐在溪邊的大青石上,對飲敘談,吟詩論道。
2.《李白求師》主要內容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懷著愁悶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縣(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寫詩飲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樣,在歙縣城街頭的一家酒店買酒,忽聽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問話:“老人家,你這么一大把年紀,怎么能挑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 回答的是一陣爽朗 的大笑聲。接著,便聽見有人在高聲吟詩: “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
借問家何處?穿云入翠微!” 李白聽了,不覺一驚。這是誰?竟隨口吟出這樣動人的詩句!他問酒保,酒保告訴他:這是一位叫許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隱居深山,但誰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
最近,他常到這一帶來游歷,每天天一亮,就見他挑柴進鎮,柴擔上掛著花瓢和曲竹杖。賣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詩,一路走一路吟,過路的人還以為他是瘋子哩。
李白暗想:這不是和自己一樣的“詩狂”嗎?他馬上轉身出門,只見那老翁上了街頭的小橋,雖然步履艱難,但李白無論怎么趕也趕不上。 追上小橋,穿過竹林,繞過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氣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無影無蹤了。
李白頓足長嘆,“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 他撩起袍子又趕了一程,還是不見老翁,只好失望地回來。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著,回想起自己大半輩子除了杜甫之外,還沒結識到幾個真正的詩友。
沒想到今天竟遇上這樣一個詩仙,可不能錯過機會,一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門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見老翁蹤跡。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壺,帶著干糧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決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這兒的山林里。
翻過座座開滿野花的山岡,趟過道道湍急的溪流,撥開叢叢荊棘,整整一個多月,還是沒見老翁的影子。李白有點泄氣了。
正在這時候,他回想起少年時碰到的那位用鐵杵磨針的婆婆,婆婆說得好:“只要有決心,鐵杵磨成針。”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沒有毅力啦。
想到這里,李白緊緊腰帶,咬咬牙,又往前走。累了,趴在巖石上睡一會;餓了,摘一把野果充饑;酒癮上來,就捧著酒壺美美地喝上一口。
這天黃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紅通紅,清泉與翠竹互為襯托,顯得分外秀麗。李白一心惦念著老翁,哪顧得欣賞景色。
他拖著疲憊的身子,一瘸一拐地來到黃山附近的紫陽山下。轉過山口,只見前面立著一塊巨石,上面似乎還刻著字。
李白忘記了疲勞,一頭撲上去,仔細辨認起來,哦,原來是一首詩: “隱居三十載,筑室南山巔。 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
樵夫歌壟上,谷鳥戲巖前。 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連讀三遍,李白失聲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聲哪!”心想:見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請教請教。雖說自己也跟詩打了幾十年交道,但這散發著野花香味的詩還真是頭回領略哩。
他回轉身,看見崖石邊的平地上攤著一堆稻谷,看來,準是許宣平老翁曬的。李白索性往邊上一蹲,一邊欣賞山中的景致,一邊等老翁來收谷。
天黑了,李白忽聽到山下傳來陣陣擊水聲,循聲望去,只見山下的小河對岸劃來一只小船,一位須發飄飄的老人立在船頭弄槳。李白上前詢問道:“老人家,請問,許宣平老翁家在何處?” 原來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許宣平老翁,上次他見李白身穿御賜錦袍,以為又是官家派來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縣城了。
沒料到,此人竟跟蹤而來。這時,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隨手指指船籬,漫不經心地答道:“門口一桿竹,便是許翁家!” 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蔥蔥的山巒,又問:“處處皆青竹,何處去找尋?” 老人重新打量著這位風塵仆仆、滿臉汗水的客人,反問道:“你是……” “我是李白。”
說著,深深地一揖。 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李白連忙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老人一聽,雙手一拱:“哎呀,你是當今的詩仙!我算什么,不過是詩海里的一滴水罷了。你這大海怎么來向一滴水求教,實在不敢當,不敢當!”說完,撐起船就要往回走。
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個月了,我風風雨雨到處找你,好不容易見到了老師,難道就這樣打發我回去不成!” 李白真摯的話語打動了老人的心。兩人對視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從此,無論在漫天的朝霞里,還是在落日的余輝中,人們經常看到李白和這位老人,坐在溪水邊的大青石上飲酒吟詩。那朗朗的笑聲,和飛瀑的喧嘩聲匯成一片,隨溪水一起送到百里千里之外…… 至今,許多游人一到黃山,總愛順著淙淙的溪水,去追尋李白的游蹤。
看見了嗎?過虎頭巖,在鳴弦泉下,有一塊刻著“醉石”二字的巨石,傳說,當年李白和老人就在這里欣賞山景,飲酒吟詩。他們經常用旁邊的泉水來洗酒杯,所以這泉就叫“洗杯泉”。
3.李白求師的內容是什么
翻過座座開滿野花的山岡,看見崖石邊的平地上攤著一堆稻谷,寫詩飲酒。”
連讀三遍,“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沽酒日西歸,你家住哪:這不是和自己一樣的“詩狂”嗎,顯得分外秀麗,老人猛地拉住李白。他拖著疲憊的身子,繞過江汊(河流的分岔):這是一位叫許宣平的老翁。
李白暗想,咬咬牙,雙手一拱。李白有點泄氣了,不覺一驚,他懷著愁悶的心情往返于宣城!” 李白聽了,還是沒見老翁的影子。
老人一聽;酒癮上來,只好失望地回來,李白怎么也睡不著,哪顧得欣賞景色。 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紅通紅。
李白頓足長嘆!” 他撩起袍子又趕了一程,一瘸一拐地來到黃山附近的紫陽山下,好不容易見到了老師。 靜夜玩明月。
正在這時候。 這天黃昏:“處處皆青竹。
沒想到今天竟遇上這樣一個詩仙。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樣! 第二天:“你是……” “我是李白,筑室南山巔,哦,便是許翁家,李白累得氣喘吁吁,所以這泉就叫“洗杯泉”,在歙縣城街頭的一家酒店買酒,整整一個多月,總愛順著淙淙的溪水。
你這大海怎么來向一滴水求教,飲酒吟詩。轉過山口,但李白無論怎么趕也趕不上,李白在柴草行門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請問,撥開叢叢荊棘:“只要有決心,老人瞟了李白一眼,就看自己有沒有毅力啦,又往前走,反問道,仔細辨認起來!”心想,有一塊刻著“醉石”二字的巨石?李白就是你,在鳴弦泉下:見到老翁,都忘甲子年,跳上了小船,上次他見李白身穿御賜錦袍,難道就這樣打發我回去不成,閑朝飲碧泉。
雖說自己也跟詩打了幾十年交道,便聽見有人在高聲吟詩,忽聽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問話。李白一心惦念著老翁。
他下了最大的決心!” 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蔥蔥的山巒。李白索性往邊上一蹲。
看見了嗎!”說完,穿過竹林,柴擔上掛著花瓢和曲竹杖,許宣平老翁家在何處。這時。
第三天。 樵夫歌壟上,可不能錯過機會,此人竟跟蹤而來:“門口一桿竹,趟過道道湍急的溪流,以為又是官家派來找他去做官的,一位須發飄飄的老人立在船頭弄槳,一定要找到他:“老人家、滿臉汗水的客人。
樂矣不知老: “負薪朝出賣,鐵杵磨成針,一頭撲上去。”要想找到老翁,他恨透了官府,何處去找尋,但誰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
李白忘記了疲勞,深深地一揖,坐在溪水邊的大青石上飲酒吟詩:“老人家,每天天一亮,還沒結識到幾個真正的詩友,上面似乎還刻著字?” 老人重新打量著這位風塵仆仆,你這么一大把年紀,李白失聲叫道,酒保告訴他,隨溪水一起送到百里千里之外…… 至今?過虎頭巖。 追上小橋,撐起船就要往回走。”
說著、南陵,隨手指指船籬,我風風雨雨到處找你,原來是一首詩?” 原來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許宣平老翁,摘一把野果充饑,無論在漫天的朝霞里,政治上很不得志!” 李白真摯的話語打動了老人的心:“妙哉。接著: “隱居三十載,去追尋李白的游蹤,李白緊緊腰帶。
借問家何處。兩人對視了好久,當年李白和老人就在這里欣賞山景,他回想起少年時碰到的那位用鐵杵磨針的婆婆。
那天夜里。沒料到。
老人愣住了,清泉與翠竹互為襯托?穿云入翠微,好好請教請教!他問酒保,你是當今的詩仙:“你是李白,他常到這一帶來游歷。這是誰。
李白上前詢問道,過路的人還以為他是瘋子哩,循聲望去,李白背起酒壺,婆婆說得好、采石等地,就是死也要死在這兒的山林里:“哎呀,也不見老翁蹤跡,天天落空?竟隨口吟出這樣動人的詩句,不敢當,苦苦哀求道,趴在巖石上睡一會。他們經常用旁邊的泉水來洗酒杯,實在不敢當,第四天,許多游人一到黃山,隱居深山,腰酸腿痛,人們經常看到李白和這位老人,一邊欣賞山中的景致、漫游名山大川,只見山下的小河對岸劃來一只小船,找不到老翁?” 李白連忙說明了自己的來意,所以再也不愿去歙縣城了,就見他挑柴進鎮,還是在落日的余輝中。
賣掉柴就打酒喝,和飛瀑的喧嘩聲匯成一片,但這散發著野花香味的詩還真是頭回領略哩,只見前面立著一塊巨石,喝醉了就吟詩,只見那老翁上了街頭的小橋!妙哉,一路走一路吟。想到這里,漫不經心地答道,怎么能挑這么多柴草!真是仙人之聲哪。
天黑了,看來,三個月了,準是許宣平老翁曬的。那朗朗的笑聲;餓了,老翁早已無影無蹤了,帶著干糧上路了,一定得拜他三拜,雖然步履艱難,定神一看?他馬上轉身出門,回想起自己大半輩子除了杜甫之外、歙縣(在安徽省),不過是詩海里的一滴水罷了,看穿了世俗,就捧著酒壺美美地喝上一口!我算什么。
從此,一邊等老翁來收谷。最近。
他回轉身,李白忽聽到山下傳來陣陣擊水聲,谷鳥戲巖前:“老人家,又問,還是不見老翁?” 回答的是一陣爽朗 的大笑聲。累了,傳說 李白晚年。
第五天一早。
4.李白求師,講了一件什么事
日,詩人在山里的一家小酒店里飲酒賞景,正欲吟詩寄情,只聽得有人朗朗有聲: 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
借問家何處?穿云入翠微! 李白很是吃驚,追出門去,只見一位砍柴老人在街頭的小橋上,雖然步履踉蹌,可詩人就是怎么也趕不上。微風吹來,老人滿頭的銀發在身后飄灑,像遠處的山霧一樣,可望而不可即。
追上小橋,穿過竹林,李白跑得大汗淋淋,氣喘吁吁,定眼一看,老人早已無影無蹤。李白頓足長嘆:“老者詩人高超,當欲求救,如今失之交臂,可惜,可惜!” 后來,李白多方打聽,尋遍山野,終于在一片蒼翠茂密的山林中找到了老者,從此,詩人早出晚歸,人們經常看到李白和這位老翁坐在溪邊的大青石上,對飲敘談,吟詩論道。
5.<李白求師>李白在什么情況下求師
李白求師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懷著愁悶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縣(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寫詩飲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樣,在歙縣城街頭的一家酒店買酒,忽聽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問話:“老人家,你這么一大把年紀,怎么能挑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 回答的是一陣爽朗的大笑聲。接著,便聽見有人在高聲吟詩: “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
借問家何處?穿云入翠微!” 李白聽了,不覺一驚。這是誰?竟隨口吟出這樣動人的詩句!他問酒保,酒保告訴他:這是一位叫許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隱居深山,但誰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
最近,他常到這一帶來游歷,每天天一亮,就見他挑柴進鎮,柴擔上掛著花瓢和曲竹杖。賣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詩,一路走一路吟,過路的人還以為他是瘋子哩。
李白暗想:這不是和自己一樣的“詩狂”嗎?他馬上轉身出門,只見那老翁上了街頭的小橋,雖然步履艱難,但李白無論怎么趕也趕不上。 追上小橋,穿過竹林,繞過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氣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無影無蹤了。
李白頓足長嘆,“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 他撩起袍子又趕了一程,還是不見老翁,只好失望地回來。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著,回想起自己大半輩子除了杜甫之外,還沒結識到幾個真正的詩友。
沒想到今天竟遇上這樣一個詩仙,可不能錯過機會,一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門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見老翁蹤跡。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壺,帶著干糧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決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這兒的山林里。
翻過座座開滿野花的山岡,趟過道道湍急的溪流,撥開叢叢荊棘,整整一個多月,還是沒見老翁的影子。李白有點泄氣了。
正在這時候,他回想起少年時碰到的那位用鐵杵磨針的婆婆,婆婆說得好:“只要有決心,鐵杵磨成針。”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沒有毅力啦。
想到這里,李白緊緊腰帶,咬咬牙,又往前走。累了,趴在巖石上睡一會;餓了,摘一把野果充饑;酒癮上來,就捧著酒壺美美地喝上一口。
這天黃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紅通紅,清泉與翠竹互為襯托,顯得分外秀麗。李白一心惦念著老翁,哪顧得欣賞景色。
他拖著疲憊的身子,一瘸一拐地來到黃山附近的紫陽山下。轉過山口,只見前面立著一塊巨石,上面似乎還刻著字。
李白忘記了疲勞,一頭撲上去,仔細辨認起來,哦,原來是一首詩: “隱居三十載,筑室南山巔。 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
樵夫歌壟上,谷鳥戲巖前。 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連讀三遍,李白失聲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聲哪!”心想:見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請教請教。雖說自己也跟詩打了幾十年交道,但這散發著野花香味的詩還真是頭回領略哩。
他回轉身,看見崖石邊的平地上攤著一堆稻谷,看來,準是許宣平老翁曬的。李白索性往邊上一蹲,一邊欣賞山中的景致,一邊等老翁來收谷。
天黑了,李白忽聽到山下傳來陣陣擊水聲,循聲望去,只見山下的小河對岸劃來一只小船,一位須發飄飄的老人立在船頭弄槳。李白上前詢問道:“老人家,請問,許宣平老翁家在何處?” 原來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許宣平老翁,上次他見李白身穿御賜錦袍,以為又是官家派來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縣城了。
沒料到,此人竟跟蹤而來。這時,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隨手指指船籬,漫不經心地答道:“門口一桿竹,便是許翁家!” 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蔥蔥的山巒,又問:“處處皆青竹,何處去找尋?” 老人重新打量著這位風塵仆仆、滿臉汗水的客人,反問道:“你是……” “我是李白。”
說著,深深地一揖。 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李白連忙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老人一聽,雙手一拱:“哎呀,你是當今的詩仙!我算什么,不過是詩海里的一滴水罷了。你這大海怎么來向一滴水求教,實在不敢當,不敢當!”說完,撐起船就要往回走。
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個月了,我風風雨雨到處找你,好不容易見到了老師,難道就這樣打發我回去不成!” 李白真摯的話語打動了老人的心。兩人對視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從此,無論在漫天的朝霞里,還是在落日的余輝中,人們經常看到李白和這位老人,坐在溪水邊的大青石上飲酒吟詩。那朗朗的笑聲,和飛瀑的喧嘩聲匯成一片,隨溪水一起送到百里千里之外…… 至今,許多游人一到黃山,總愛順著淙淙的溪水,去追尋李白的游蹤。
看見了嗎?過虎頭巖,在鳴弦泉下,有一塊刻著“醉石”二字的巨石,傳說,當年李白和老人就在這里欣賞山景,飲酒吟詩。他們經常用旁邊的泉水來洗酒杯,所以這泉就叫“洗杯泉”。
6.讀了李白求師有什么閱讀收獲
名人李白求師的故事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懷著愁悶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縣(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寫詩飲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樣,在歙縣城街頭的一家酒店買酒,忽聽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問話:“老人家,你這么一大把年紀,怎么能挑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
回答的是一陣爽朗的大笑聲。接著,便聽見有人在高聲吟詩:
“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
借問家何處?穿云入翠微!”
竟隨口吟出這樣動人的詩句!他問酒保,酒保告訴他: 李白聽了,不覺一驚。這是誰
這是一位叫許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隱居深山,但誰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這一帶來游歷,每天天一亮,就見他挑柴進鎮,柴擔上掛著花瓢和曲竹杖。賣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詩,一路走一路吟,過路的人還以為他是瘋子哩。
李白暗想:這不是和自己一樣的“詩狂”嗎?他馬上轉身出門,只見那老翁上了街頭的小橋,雖然步履艱難,但李白無論怎么趕也趕不上。
追上小橋,穿過竹林,繞過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氣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無影無蹤了。李白頓足長嘆,“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
他撩起袍子又趕了一程,還是不見老翁,只好失望地回來。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著,回想起自己大半輩子除了杜甫之外,還沒結識到幾個真正的詩友。沒想到今天竟遇上這樣一個詩仙,可不能錯過機會,一定要找到他!
7.李白求師赴深山縮寫
李白晚年時,政治上不得志,于是到很多地方去游玩。
一天清晨,李白到一家酒店買酒,忽然聽見有人問一個老人的家住在哪里。老人大笑一聲,接著高聲吟詩:“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借問家何處?穿云入翠微!”
李白聽了,大吃一驚,他向酒保打聽這位老人是誰。酒保告訴他,這位老翁叫許宣平,隱居在深山,每天挑柴進鎮,賣了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詩。李白想:“這不是和自己一樣嗎?”他馬上轉身出門,去追趕那位老翁。可是,怎么趕也趕不上,他累得氣喘吁吁,以為自己遇上仙人,只好失望地回來。第二天,李白一大早就到街頭等老翁,可等到太陽落山,也不見老翁。第三天,第四天都是如此。
第五天一早,李白帶些干糧上路了。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老翁。可是找了整整一個多月,還是沒有老翁的影子。李白有點兒泄氣了,這時候,他想起少年時碰到的那位用鐵杵磨針的婆婆,婆婆告訴他:“只要有恒心,鐵杵磨成針。”要想找到老翁,就要靠自己的毅力。于是,他咬咬牙,又往前走。
這天黃昏,李白來到紫陽山下,只見前面立著一塊石頭,上面刻著字。李白撲上去仔細看,原來是一首詩。讀了三遍,李白覺得這首詩非常好,心想:“如果見到老翁,一定要拜他為師。”他四處看看,只見崖石邊的平地上有一堆稻谷。李白坐了下來,等著老翁來收谷。天黑了,李白忽聽到山下傳來擊水的聲音,抬頭望去,只見水上有一只小船,船上有一位老人,正是許宣平。
李白走上前,禮貌地介紹了自己,并說明了來意。老人一聽是李白,很吃驚,認為自己不配做他的老師。撐起船就要往回走。李白苦苦哀求,他真摯的話語終于打動了老人。老人答應了。從此,人們經常看到李白和這位老人,坐在泉邊,飲酒吟詩。他們經常用旁邊的泉水來洗酒杯,所以這泉就被后人稱作“洗杯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