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貝多芬所經歷的磨難
貝多芬將近而立之年時就有了失聰的先兆,這位年輕的作曲家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這是可想而知的。一時間他竟想到了自殺。
1802年到1815年間有時被稱為是貝多芬創作生活的中期。在這期間,他的失聰癥在不斷加劇,從此便深居簡出。他那日漸嚴重的失聰癥使人們形成了他是一個厭世者的錯誤印象。他曾同好幾個妙齡少女有過海誓山盟,但最終卻似乎都在不幸中結束。他終生未娶。
貝多芬不斷地譜寫出大量的音樂作品。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對當時音樂觀眾所喜聞樂聽的音樂的關注日漸減少。但是他卻在不斷地獲得成功。
貝多芬快到50歲時已經完全耳聾。結果他不再登臺演出,甚至變得更加孤獨怪癖。他并不象先前那樣多產,而且作品也給人以詰屈聱牙之感。那時他主要是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來觀眾而作曲。據說,他曾對一位批評家說,他的作品“不是為你而是為未來的一代而創作的”。
如果說這位超乎時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飽嘗了失聰的辛酸,不如說那就是對命運的一種最無情的嘲弄;如果說貝多芬不顧失聰的痛苦,以一種超人的毅力繼續保證了作品的質量,那么這就是一種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難以置信的功績。但是事實比想象的還要出人意料:實際上貝多芬在完全失聰的歲月里,譜寫出的樂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準。一般認為他在晚年的歲月里創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杰作。他1827年在維也納去逝,終年57歲。
擴展資料
貝多芬的一生創作體裁廣泛,數量眾多。
在器樂領域,包括9部交響曲、11首管弦樂曲和戲劇配樂、5首鋼琴協奏曲、1首小提琴協奏曲、16首弦樂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重奏曲、3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變奏曲等;在聲樂領域,涉及歌劇、清唱劇、彌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藝術歌曲,聲樂領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劇《費德里奧》、《D大調彌撒》、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等。
貝多芬的一生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前后歐洲社會的激烈變革,他的作品是時代和個性結合的產物。他極大地擴展了交響音樂的思想內容,使之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體裁,鋼琴的表現幅度也大大增強。
內容的擴展導致表現手法的創新:他突破了傳統的形式結構,動機型的主題運用和動力性的樂思發展,使音樂具有非凡的氣勢和力量;建立在功能體系上的變音體系,成為他的和聲風格特征;靈活的離調轉調和大幅度的節奏對比和力度對比,對于刻畫矛盾沖突和戲劇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對位法的運用,樂隊音響的組合,鋼琴音樂的寫作都有鮮明的特點。
貝多芬創作的九部交響樂,兩首彌撒曲,還有不勝列舉的序曲、協奏曲、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深深影響了后來作曲家的風格。
例如:交響樂《英雄》、《命運》、《田園》,第九交響樂的最后樂章《歡樂頌》;序曲《愛格蒙特》;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等等已是家喻戶曉。他為人類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對世界音樂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而被世人尊稱為“樂圣”。
2.貝多芬挫折故事短一點
貝多芬祖籍佛蘭德的德國作曲家.生于波恩,祖父及父親均供職于科隆選帝侯.酗酒之父強逼他長時間地練習鍵盤樂器,望子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十一歲輟學.十三歲任宮廷樂隊(指揮為內費)羽管鍵琴手,十四歲任宮廷第二管風琴師,十八歲任歌劇樂隊的中提琴演奏員.1790年,海頓在從維也納至倫敦的途中,宴邀貝多芬及其他宮廷音樂家.事后貝多芬獲準于1792年去維也納從海頓學習,此后終生定居維也納.在此之前,貝多芬曾去維也納從莫扎特學習,1787年因其母病危而中斷.隨海頓學習的時間亦不長,且師生不能合作,后貝多芬師從阿爾布雷希茨貝格、薩列里、申克.1795年于維也納首次以作曲家及鋼琴家身份登臺,演奏《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op.9.他雖與許多貴族,如華爾斯坦伯爵、魯道夫大公爵友情甚篤,并樂意接受個人的援助,但他反對18世紀把音樂家束縛于一個雇主手中的庇護人制度.作為維也納的自由職業音樂家,他比莫扎特的處境順利,但因個性關系備受痛苦.重聽日益加劇,1802年,當他意識到耳聾已無法醫治時,寫了哀感動人的"海利根斯塔特遺囑",打算自殺;奇怪的是這正是他創作最明朗的交響作品《D大調第二交響曲》之時.隨后幾年中,他對自己沒有希望成為大演奏家有了自知之明,因而主要投身于創作.他同疾苦的斗爭,反映在《英雄交響曲》(1804)(到那時為止是篇幅最大、感染力最強的交響曲)中.
他沒有結過婚(雖然他不斷地與一些富有的女生相愛),孤獨感日益加重,作為他的無能的侄子卡爾的監護人,為孩子操心并沒有使他的脾氣好轉.他舉止極其粗暴,與出版商之間的關系趨于劍拔弩張.到1819年,他完全失聰.在一生的最后階段,他創作了一些最偉大、最富于思想性的作品:最后五首弦樂四重奏,最后五首鋼琴奏鳴曲,第九交響曲和《莊嚴彌撒曲》.在這些作品中他超脫個人生活的痛苦而進入藝術的未來境界.雖然它們對于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在當時這些作品卻并不被人理解.第九交響曲是瓦格納的靈感的主要來源之一;弦樂四重奏影響了巴托克;邁克爾·蒂皮特宣稱他得益自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其它作品.1826年,其侄自殺未遂后,貝多芬的健康日益嚴重惡化.翌年臥床不起,倫敦愛樂樂團匯來一百鎊的支票,促使他提起精神寫作第十交響曲,但他已不不可能再有所進展; 醫生診斷致他于死命的是浮腫病.
貝多芬的創作并非一揮而就,他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滿意為止.他對當時的自由思想的同情表現在《愛格蒙特》、《菲岱里奧》及《第九交響曲》等作品中;法國大革命前不可設想一位作曲家會有這樣的人生觀.就這方面而言,貝多芬是第一位偉大的"主觀"作曲家:寫于1800年的《C小調鋼琴協奏曲》標志著一個新世紀的黎明,顯示出與古典時期的客觀性截然不同的音樂態度.所作唯一歌劇《菲岱里奧》消耗精力比其它作品為多.他不是天生的歌劇作曲家(總的說來,他拒絕為維也納每年寫一部歌劇的邀請,是明智的),但他創作了歌劇的最大杰作之一.《菲岱里奧》提出了貝多芬最珍視的種種信念.一位忠貞而有膽識的妻子從西班牙壓迫者手中解救自己的丈夫免于被處死;這一題材由于在德國歌唱劇的樸素背景上展開,更為激動人心.《菲岱里奧》與《魔笛》(據說這是貝多芬唯一真正欣賞的歌劇)一起成為德國歌劇劇目的基石,但其主題的普遍性超越了音樂的民族性,因此在世界各地,《菲岱里奧》增被公認為是愛情與自由的象征.
貝多芬的許多作品,特別是中期作品(如《熱情奏鳴曲》)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往往也反映出他對現狀的不滿足.他反對保守,但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深刻的誠摯和鄉土味的純樸.思想的奔放不羈,使他不能容忍技巧上的限制,在作品中他可以對人聲和樂器毫不憐惜,如弦樂四重奏《天賦格曲》、第九交響曲的終樂章和《莊嚴彌撒曲》.從另一方面來說,他的某些慢樂章有德國人稱之為真摯親切的靜謐之感,揭示出作曲家的另外一面.這類音樂的最佳范例也許是《第九交響曲》和《A小調弦樂四重奏》,op.132中的慢樂章,后者是貝多芬的最偉大的、感人肺腑的感恩頌歌,是在大病初愈后寫成的
3.貝多芬經歷了哪些苦難
貝多芬一生經歷了以下苦難:
1、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家庭。父親是當地繁忙的宮廷合唱團中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一位宮廷廚師的女兒,她飽受生活之苦。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管弦樂隊的首席音樂家。
貝多芬小時候過的很糟糕。他酗酒的父親破壞了他的家庭。他試圖把貝多芬變成搖錢樹。他希望他的兒子也能成為莫扎特式的天才。因此,他不僅強迫孩子們練習鋼琴,而且經常在半夜喝酒回家后把孩子們從睡夢中拖出來彈鋼琴。
貝多芬在八歲以下的時候被迫聽科恩的歌。在表演和表演之前,貝多芬11歲就開始在一個劇院樂隊工作。這艱苦的童年生活,使貝多芬早日走上了一條獨立自主的靠音樂謀生的道路,同時也培養了他頑強的性格。
2、1787年貝多芬抵達維也納后,他開始學習與莫扎特、海頓等人合作創作音樂。但在他抵達維也納后不久,他收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于家族的拖累,直到1792年秋天,他的父親才去世,他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莫扎特已經不在人世。
3、貝多芬30歲時開始寫他的第一首交響曲。自1796年以來,他的聽力一直在減弱。但是,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克服了他的個人痛苦和絕望。苦難已經成為他創造力的源泉,他扼殺了命運的咽喉。他依然頑固地寫著《痛苦中的英雄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精神狀態的轉折點和“英雄時代”的開始。
4、貝多芬的創作也顯示出從1813年到1817年的短暫衰落。1818-1827年,貝多芬以巨大的毅力譜寫了第九交響曲,總結了他輝煌的史詩般的人生,表達了在耳聾、健康惡化和精神痛苦的情況下人類的美好愿望。
5、貝多芬在1826年病重,未能完成最后的弦樂四重奏。
6、1826年12月,貝多芬患上了嚴重感冒引起的肺水腫。
7、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去世。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貝多芬
4.貝多芬有苦難坎坷的一生,他有哪些典型的事例
貝多芬的故事 《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題是反映人類和命運搏斗,最終戰勝命運。
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寫照。 這是第一樂章中連續出現的沉重而盯紶馳咳佻糾寵穴觸膜有力的音符。
貝多芬說:“命運就是這樣敲門的。” 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也是命運最糟的一個。
童年,貝多芬是在淚水浸泡中長大的。家庭貧困,父母失和,造成貝 多芬性格上嚴肅、孤僻、倔強和獨立,在他心中蘊藏著強烈而深沉的感情。
他從12歲開始作曲,14歲參加樂團演出并領取工資 補貼家用。到了17歲,母親病逝,家中只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和已經墮落的父親。
不久,貝多芬得了傷寒和天花,幾乎喪命。貝多芬簡直成了苦難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個孩子難以承受的。
盡管如此,貝多芬還是挺過來了。他對音樂酷愛到離不開的程度。
在他的作品中,有著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滿高尚的思想 ,又流露對人間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對美麗的大自然他有抒發不盡的情懷。
說貝多芬命運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慘,實際上他最大的不幸,莫過于28歲那年的耳聾。先是耳朵日夜作響,繼而聽覺日 益衰弱。
他去野外散步,再也聽不見農夫的笛聲了。從此,他孤獨地過著聾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聾疾苦戰。
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給他安慰的只有音樂。他作曲時,常把一根細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 鋼琴的振動,他用自己無法聽到的聲音,傾訴著自己對大自然的摯愛,對真理的追求,對未來的憧憬。
他著名的《命運交響曲》就是在完全失去聽覺的狀態中創作的。他堅信“音樂可以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
“頑強地戰斗,通過斗爭去取得勝利 。”這種思想貫穿了貝多芬作品的始終。
1827年3月26日,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音樂巨人與世長辭,那時他才57歲。貝多芬一生是悲慘的,世界不曾給他歡樂, 他卻為人類創造了歡樂。
貝多芬身體是虛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強者。
5.名人經歷磨難后取得成功的例子
經歷磨難而成功的事例 羅曼?羅蘭(1866—1944)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
他痛感19世紀與20 世紀之交的歐洲是一個騷動不安、彌漫著腐敗風氣的社會,是一個需要偉人的社會。他為此 寫作了《名人傳》 ,敘述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的苦難和坎坷的一生,贊美他們的 高尚品格和頑強奮斗的精神。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意大利畫家和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盡管他 們的事業不同,貢獻不同,所處的時代和國家也不同,但都是各自領域里的偉人。他們在肉 體和精神上經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卻為創造不朽的杰作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自古以來,傳記幾乎都是記載名人的豐功偉績,而《名人傳》卻使我們看到了他們和常 人一樣有他們的痛苦、掙扎和矛盾。羅曼?羅蘭指出人生是艱苦的,生活里充滿了貧困、憂 慮、孤獨和辛勞,人們卻彼此隔膜,不懂得互相安慰,所以他要寫作《名人傳》 ,要把偉大 的心靈獻給受苦受難的人們,使他們得到安慰和鼓舞。
從古希臘神話開始, 英雄都是戰功顯赫的神祇和將軍, 而羅曼?羅蘭卻認為英雄的偉大不 在于他的體魄,而在于他的心靈和品格。他認為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面 人生;惟有與苦難的搏斗,才能使人經受殘酷的命運。
因此偉人們的生涯往往就是長期地受 難,他們的身心遭受悲慘命運的折磨,然而正是憂患造就了他們的偉大。貝多芬、米開朗琪 羅這樣的天才竟終身未婚, 未能享受到真正的愛情; 而托爾斯泰夫妻之間持續數十年的互不 理解,則是他的悲劇的最直接的根源。
他們在社會上更是受到了最冷酷的對待。貝多芬面對 的是懷著敵意的城市維也納,他的音樂受到歡呼,他的困難卻幾乎無人問津。
米開朗琪羅除 了被迫為教皇服務之外,他每從事一項工程,都必然有一批卑鄙小人出于嫉妒和怨恨,對他 進行惡毒的污蔑和攻擊。托爾斯泰面對的則是整個貴族上流社會,以至于被教會宣布為“邪 教徒和叛教者”而開除了教籍。
一個遭受家庭生活不幸和社會排斥的人, 要么在孤獨和痛苦中死亡, 要么不屈不撓地抗 爭,這三位偉人正是屬于后者:貝多芬在生命的末日寫出了不朽的《歡樂頌》 ;米開朗琪羅 直到臨終前幾天還整天站著塑像,終于留下了傳世的杰作;托爾斯泰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下定了擺脫貴族生活的決心。 由此可見, 他們是在經歷了超越常人的磨難之后才成為偉人的。
我國先哲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心志,苦其筋骨……” ,說的也正是這 個道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名人傳》不僅是一部文學名著,而且在提高人們對于歷史和 偉人的認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6.關于讀書,挫折,成功
七九二年,二十二歲的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從波恩來到維也納,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從未離開過這座對音樂家特別有吸引力的城市。
貝多芬的絕大部分作品是在這里創作的。他的九部交響曲全都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式。
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劇創作《費德里奧》也在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舉行了首演。貝多芬被后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響曲作家。
他的《英雄交響曲》充滿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響曲取材於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如今已經成為歐盟的盟歌。
一八零二年,貝多芬由於逐漸喪失聽力,悲憤之余,寫下了一封可能是給他兄弟的遺囑。激情滿腔的稟性迫使他頻繁地搬家。
他在維也納市區北部有溫泉的地方留下了幾十處居所。但是溫泉最終還是無法挽救他的失聰,一八一九年,貝多芬的聽力徹底喪失了。
一八二七年,人們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一八八八年,貝多芬的遺骨被安放到維也納中央陵園。
7.貝多芬的曲折人生經歷具體事例
貝多芬(5張)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誕生于德國波恩。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一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婚后備受生活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貝多芬是7個孩子中的第2個,因長兄夭亡,貝多芬實際上成了長子。他的母親第一次嫁給一個男仆,喪夫后改嫁給貝多芬的父親。艱辛的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自幼表現出的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他成為音樂神童的愿望,成為他的搖錢樹。他不惜打罵貝多芬,迫使貝多貝多芬16歲時剪影
芬從4歲起就整天沒完沒了的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8歲時貝多芬首次登臺,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扎特。此后拜師于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1787年到維也納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獲得勝利后,一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可是三四年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著他,貝多芬發現自己耳朵變聾了。貝多芬熱愛練習鋼琴,但是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的鋼琴
貝多芬無時不充滿著一顆火熱的心,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年輕的貝多芬肖像
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愛上了朱列塔·圭恰迪爾,他把《月光奏鳴曲》獻給她。但是風騷幼稚自私的奇麗愛太不理解他崇高的靈魂。1803年與伽侖堡伯爵結婚,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他曾寫下遺書。 1803年他從灰暗中走出來,寫出了明朗樂觀的《第二交響曲》。之后更多更好的音樂在他的筆下源源不斷的涌現。《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還有優美動聽、洋溢著歡樂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絢麗多彩的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 貝多芬的寫字桌
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合唱)。這部作品創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終于咽下最后一口氣,原因是肝臟病。在他臨終前突然風雪交加,雷聲隆隆,似乎連上天也為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去世而哀悼!貝多芬的葬禮非常隆重,有兩萬多人自動跟隨靈柩出殯,遺體葬于圣麥斯公墓,而他的墓旁則是舒伯特的墳墓。終生未婚。 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先生只在人世間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響樂9部;管弦樂幾十首(《愛格蒙特序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5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其他協奏曲5首;鋼琴奏鳴曲32首(熱情、月光、悲愴、黎明、暴風雨等最為著名);室內樂80首;歌劇1部《弗德里奧》;另有神劇1部;彌撒曲2首等等。
8.名人在經歷挫折后成功的例子
1、周潤發
周潤發以前是個酒店的伙計,專門負責給顧客擦汽車,有一天他忍不住打開了一輛勞斯萊斯的車門,正想偷偷享受一下,卻被值班領事發現了。
領事嘲笑他一輩子也買不了一輛勞斯萊斯,他深受打擊,并發誓一定要讓這個領事刮目相看,他吃苦耐勞,堅強奮斗,最后成為了著名的演員。
2、貝多芬
貝多芬小時候就展現出了出色的音樂天賦,可是在貝多芬成長的關鍵階段,他的耳朵卻聽不到了,他沒有被困難打倒,用嘴巴感知音樂,最后成為著名音樂家。
3、霍金
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后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
不久他發現自己患上了導致肌肉委瑣的盧伽雷病。由于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是后來他沒有被打倒,堅持研究,成了著名物理學家。
擴展資料:
戰勝挫折名言——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句話出自宋·陳元靚《事林廣記》第九卷:“世上無難事,人心自不堅。”,意思是:世界上沒有難得事情,只要人的心夠堅定,就能戰勝困難和挫折。
發音:shì shàng wú nán shì,zhǐ pà yǒu xīn rén。
英語:It's dogged as does it.
同義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造句:老師常用: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來鼓勵我們克服學習中的困難。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貝多芬經歷苦難成功的簡短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