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劉永福的一些事跡,寫成作文
劉永福 我喜歡很多歷史英雄,我所敬愛的人。
我的家鄉也有一位著名的愛國將士——劉永福,在這里我便向大家介紹劉永福故居。 當年劉永福反對“二十一條”,請纓抗日的地方。
1915年,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劉永福聽到這消息后,不禁義憤填膺,立即通知全體家人并家庭教師集中祖堂,“抗電北庭,請纓與戰。”
并表示,如果日本逞兇,他愿以七十九歲高齡的“老朽之軀”充當先鋒,與敵決一死戰。 三宣堂的防衛設施最具特色,整座建筑像一座巨大的碉堡,有炮樓,有圍墻。
頭門至二門30多米的通道、二門與主座之間的開闊地帶,均受到炮樓和樓房的火力控制。萬一形勢不利,包廊和祖廳都有夾墻可以暫避,也可以從秘密通道轉移到戶外安全地帶。
如今,劉永福故居被國家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這里也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每年都有很多人來這里參觀,瞻仰這位偉大的英雄。
2.戚繼光的光榮事跡簡單介紹故事,100字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
漢族,山東蓬萊人。明朝抗倭名將,杰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余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后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余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于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3.【劉永福馮子材小故事】發揚劉馮精神的感悟,讀后感作文
《劉永福馮子材小故事》讀后感【篇一】
今天老師給我們發了一本書,叫《劉永福馮子材小故事》,拿到 書本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來。很快,我就被書中的民族英 雄馮子材深深震撼和打動了。 馮子材是一個年近七十歲的老人。那時,由于他看不慣清政府的 腐敗,官場的黑暗時時想報效祖國又得不到重用,但又愿和貪官們同 流合污, 加上年高多病, 一氣之下便告老還鄉。 聽到鎮南關失守的他, 便招兵
買馬,一切準備就緒,為了了解作戰地形,年近 70 的他走遍 了每個山頭,選好了作戰場所。 他了解到法國士兵,大多是天主教徒,星期天做禮拜,于是他抓 住了這次機會,深夜偷襲法軍,隨讓有些小成功,但隨后法軍的支援 部隊很快趕來。馮子材便借助有利地形,將法軍一舉殲滅,鎮南關大 捷,大快人心,但他并沒有被勝利的喜悅沖昏頭腦,但他乘勝追擊崩 潰的法軍,最終獲得了勝利。 正是有了像馮子材這樣的愛國志士才有了我們國家的偉大勝利, 挺起了中國的脊梁。生活在 21 世紀的我們,應時刻提醒自己我們的 生活來之不易,不應該忘記英雄志士的努力。一切仁人志士是中國的 脊梁,革命先烈是中國的脊梁,無數英雄是中國的脊梁,才有了今天 的幸福美滿的生活是他們用生命為我們創造的。將軍氣涌高于山, 看我驅出玉關。平生蓄養生死士,不斬樓蘭今不換。這是黃遵憲贊 美馮子材老先生的。
《劉永福馮子材小故事》讀后感【篇二】
首先要聲明,這個故事與基情無關,其實這是一個英雄惺惺相惜的故事。
劉永福(1837-1917)者,清末黑旗軍領袖,抗法和保護臺灣的英雄;馮子材(1818-1903)者,清末名將,抗法英雄,著名的鎮南關大捷的締造者。但是這個故事的開始是匪與官的故事。
劉永福起初是一位起義者(1857至1865年間),算是太平天國起義地方武裝的一支,是匪,后來被官府剿得在國內呆不下去,于是遠走他鄉,跑到越南打下一片天地(1867年以后),干起了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的買賣。但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當法國侵略者入侵越南,以及借此入侵中國之際,率軍起而抗之(1873-1883年間)。
馮子材起初也是一位起義者,參加過廣東天地會起義,但很快投身清廷,從小卒子慢慢成長為帶兵打仗的大將,是官,為政府方面抵擋法軍入侵的將軍。當是時也,馮子材意識到,僅有官軍的力量,是無法與裝備、訓練先進的法國侵略者抗衡的,需要敵后的兄弟們協助,方能戰而勝之。于是,馮子材主動聯系劉永福,兩人終于攜起手來。后來,正面有馮子材官軍的抵抗,后有劉永福黑旗軍的騷擾,終取得抗法的鎮南關大捷(1885年初)。
官方史料中沒有明確描述劉、馮交往的經過,1995年出版的由馮子材曾孫、劉永福外曾孫馮繡娟撰寫的《馮子材的故事》一書,首次出現了劉、馮各為其主一度交戰的記載。馮子材故居中的事跡介紹應該是依據該書的。
劉永福晚年想回國定居,關于在何處落籍,開始劉永福想在原配夫人家鄉賓陽安家,遭到賓陽人抵制,劉永福當時很失落。馮子材聽說后,給劉寫信,說:人云一山不藏二虎,君祈莫信夫惟英雄敬英雄!馮歡迎劉永福回欽州落籍。
但劉永福對馮子材還存有疑心,因為自己曾與馮對敵過,官匪不兩立,所以劉永福決定回到出生地防城的那良去興建房屋。馮子材又親自跑到那良對劉子材說:你在越南兩斬法酋,法人對你恨之入骨,那良地處中越邊境,法軍在山上已經筑好炮臺,你竟然在法軍眼皮下建大屋豈不如虎口旁邊建豬欄?如果法軍知道了,隨時有招禍之地,絕無安全可言,請你三思,跟我回欽州定居方為上策。并對劉永福說:你我同居欽州,你鎮南,我守北,萬無一失。劉永福為馮子材情所動,決定在欽州籌建三宣堂。1897年三宣堂落成,1898年秋劉永福二女和馮子材第十一子完婚,劉馮結成親家。這個故事由馮、劉共同的后人講述,應該有一定的可信度。
匪與官終成為生死之交,胸襟坦蕩,英雄相惜,共同在那個末世創造了我們這個民族不多的輝煌,實為國家和民族之大幸。
田漢1962年在欽州瞻仰馮子材墓后,寫了一首詩:泥橋嶺畔古城東,且駐征車吊萃翁。松嘯如聞嘶戰馬,花香端合獻英雄。扶妖江左成遺憾,抗法關南有大功。近百年來多痛史,論人應不失劉馮。
近代史上這兩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在南國共同締造的輝煌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4.簡短的革命烈士故事
原發布者:三一建筑
三一文庫()〔革命烈士英雄事跡故事〕導語: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時代,是革命歷史用他們的鮮血換來的。以下是yuwenmi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革命烈士英雄事跡,歡迎閱讀與借鑒,謝謝!▲永垂不朽的英雄——**多少個黑夜白晝,多少聲崇敬的贊語,多少個想念你的日子。你以不可磨滅的形象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你那崇高的愛國熱情,已在人們的心里燃起了熊熊大火。追尋你,永垂不朽的英雄——**。展望今天的幸福生活,回首那暗淡無光的昨天,你的尸骨或許已化作塵土和祖國融為一體,你是她堅貞不屈的寫照,你的事跡是后人學習的典范。你壯烈犧牲的那一天,烈日當空,敵軍侵占了391高地,我軍決定奪回陣地,與敵軍展開了一場殊死搏斗。我軍隱蔽在低處,而敵軍居高臨下,很容易發現我們潛伏的軍隊。敵軍憑著地利,占了上風,如果稍有風吹草動,我軍就會暴露目標,這樣一來,作戰計劃就會全部落空。**全副武裝,小心翼翼地藏了起來,就算在他身旁,也很難發現。我軍的炮火接連不斷地轟擊敵方,本想在黃昏時分,潛伏的軍隊殺出去,給敵軍來個兩面夾擊。敵人顯得很膽怯,面對我軍的進攻,他們不敢輕舉妄動,覺察了他們的前沿陣地不安全了,又不敢冒“火”前進,于是就拿出了他們的看家法寶——放燃燒彈。我軍旁邊的枯草被燒著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開了,猛然看去,**的身上著火了,他的衣服被燒著了,如果他這時采取行動,跳起來,或在地上打幾個滾,火就可以
5.馮子材超簡單小故事,急
故事一 陳元方七歲的時候,某天父親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
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自己走了。后來那人來了,陳元方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父親在家嗎?”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
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不是人啊!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頓時感到尷尬加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卻不想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故事二 陳元方十一歲時,去拜會袁紹。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在太丘做官,遠近的人都稱贊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說:“我父親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安撫,讓人們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說:“我曾經也當過鄴縣縣令,正是做這樣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親學我,還是我學你的父親?”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時間相隔遙遠,但他們的行為卻是那么一致。
周公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
6.劉永福、馮子材的故事讀后感,350~400字,要快
馮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號萃亭,漢族,生于廣東欽州沙尾村(今屬廣西欽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將,民族英雄。
自幼父母雙亡,流落江湖,歷任廣西、貴州提督。咸豐年間從向榮、張國梁鎮壓太平軍,中法戰爭時,已年近70,起用為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大敗法軍于鎮南關,攻克文淵、諒山,重創法軍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
甲午戰爭間奉調駐守鎮江,官終貴州提督。治軍四十余年,寒素如故。
劉永福(1837-1917年),字淵亭,本名義,廣西上思人。雇工出身,原為廣西天地會領袖,1865年起義失敗,受清政府鎮壓,率300人出鎮南關(今友誼關),在中越邊境保勝一帶,開辟山林,聚眾耕牧,號“黑旗軍”。
劉永福“膽氣過人,重信愛士,故所部皆死力之”。劉永福率黑旗軍駐越南二十余年,與越南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中法戰爭時,幫助越南政府抗擊法國侵略軍,“一戰而法法駙馬安鄴授首,再戰而李威呂分尸,三戰而法全軍焚滅”。因成功抗擊法國的侵略而名聞中外。
該片以“中國夢”為主題,以抗法名將馮子材為主要人物,通過對高科技的運用,在電視熒屏上呈現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眾多悲壯場景,將馮子材率領將士取得的鎮南關大捷通過動畫形式“還原現場”。同時,該片在歷史故事基礎上,加入吸引青少年觀眾的創意細節,使波瀾壯闊的英雄敘事中也擁有幽默詼諧。
創作者們尤其注重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以通過動畫片這種青少年喜愛的藝術形式,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愛國精神。馮子材是晚清的一代名將。
中法戰爭爆發后,67歲老將馮子材率軍出征,于1886年3月23日在中越邊境的鎮南關前隘一戰殲滅入侵國境的法軍主力,取得名震中外的鎮南關大捷。
7.劉永福的人物故居
1888年11月,劉永福返欽州,購得板桂街莫姓舊宅,籌建晚年住宅“三宣堂”。光緒十七年(1891年)在欽州營建公館,命名為“三宣堂”,以紀念他援越抗法的光榮歷史。
欽州故居陳列有《中法戰爭歷史文物展覽》,分中法戰爭概況,黑旗軍(劉永福所部)的抗法斗爭,萃軍(馮子材所部)的抗法斗爭等三個部分。主要展品有:大清光緒皇帝及越南嗣德帝贈劉永福父親的誥封碑。
8.劉永福的作文500字
劉永福我喜歡很多歷史英雄,我所敬愛的人。
我的家鄉也有一位著名的愛國將士——劉永福,在這里我便向大家介紹劉永福故居。當年劉永福反對“二十一條”,請纓抗日的地方。
1915年,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劉永福聽到這消息后,不禁義憤填膺,立即通知全體家人并家庭教師集中祖堂,“抗電北庭,請纓與戰。”
并表示,如果日本逞兇,他愿以七十九歲高齡的“老朽之軀”充當先鋒,與敵決一死戰。三宣堂的防衛設施最具特色,整座建筑像一座巨大的碉堡,有炮樓,有圍墻。
頭門至二門30多米的通道、二門與主座之間的開闊地帶,均受到炮樓和樓房的火力控制。萬一形勢不利,包廊和祖廳都有夾墻可以暫避,也可以從秘密通道轉移到戶外安全地帶。
如今,劉永福故居被國家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這里也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每年都有很多人來這里參觀,瞻仰這位偉大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