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生活,以簡單開始》為題的文章,600字左右
這是我找的 一篇記錄片 題目是《生活,簡單就好》期嘉賓:孔祥東 主持人:彭翔 明星現場:孔祥東下榻的長沙某酒店 嘉賓檔案:他被稱為國際樂壇最優秀、最活躍的當代中國鋼琴藝術家之一;他19歲即成為了美國吉納·巴考爾國際比賽金獎得主,他就是孔祥東。
最近孔老師確實比較忙,一邊是籌建新的鋼琴學校,一邊是馬不停蹄地與師弟李泉舉辦鋼琴音樂會。就在幾天前,他還與李泉一起在湖南大劇院為本報幸運讀者及長沙各界朋友奉獻了一道鋼琴大餐。
記者在酒店見到他時,最先看到的還是他那顆光溜溜的“子彈頭”,也許正如網友所說,他開始遵循“聰明的腦袋不長毛”的規律。只要與他談起音樂,總能有說不完的話題,他說對音樂他永遠是在探索,如果他停止探索去緬懷過去,那就只能倒退,他一直在說“我在爭取做一個不重復自己的藝術家!” 關于生活:永遠追求簡單 記者(以下簡稱“記”):孔老師您覺得您是一個時尚的人嗎? 孔祥東(以下簡稱“孔”):我覺得以時尚來形容我不合適,以風尚來形容我更好,因為時尚只是時髦流行的代言詞,而風尚是表示很有獨立性和內涵。
我覺得風尚是種生活態度,也是種狀態,所謂風尚就是永遠保持積極的心態,去追求有品位的生活。不論是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我從沒有把自己定位于時尚,只是跟隨心在走。
記:那在生活中您是一個怎樣的人? 孔:在生活中我永遠追求簡單舒適,不簡單的東西我堅決不買,我平時信奉簡單就是好的風格。我的著裝,包括家里裝修,以及上街買東西都比較簡單,我不喜歡太復雜的東西,復雜的東西會讓我感到不舒適。
因為我母親是搞服裝設計的,所以我平時對服裝設計也有愛好。很難說我最喜歡什么樣的東西,在購物的時我喜歡買一些有特別概念的東西。
記:有人說藝術家都很孤獨,您有什么體會? 孔:藝術家本身都有一種孤獨的心理,但這也是藝術家的一種狀態,彈鋼琴的人是比較孤獨的,因為從小練習就是一個人,在臺上演奏常常也是一個人,我覺得我很喜歡孤獨這種感覺,希望擁抱孤獨,因為這給了我一個自己感受自己的機會。關于感情方面,我現在還是單身,一直沒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另一半。
記:您在業余時間有其他愛好嗎? 孔:上網,對我來說比較多的是看新聞,因為不可能把報紙全都看了。第二,比較喜歡看時事類的雜志、財經類的雜志。
除此之外,我比較喜歡交朋友,因為從小一個人練習,一個人演奏,是一個比較孤獨的職業,所以交一些良師益友對我來說彌補很多的不足,學習很多的東西。 關于教育:建議推廣歌唱彈奏法 記:孔老師您開了很多鋼琴學校,請問你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孔:我的教育理念是8個字:素質教育、興趣教學!我總結了近十年來的鋼琴教育經驗,我發現的最好的教育方法是歌唱彈奏法——就是讓學生邊彈邊唱。
我們一般的教育方法是,先讓學生離開鋼琴自己先唱一遍,然后再邊彈邊唱。這種方式其實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科學的態度,培養學生對彈鋼琴的興趣,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因為在很多時候,學生彈給別人聽的時,他自己沒有聽見,其實我們自己的喉嚨和聲帶就是最自然的樂器。當學生覺得自己唱得很好聽時,他就會在彈鋼琴的時候,去找自己唱歌時的感覺。
所以我們在教學時,都鼓勵班上的學生多唱。 記:孔老師您對全國教鋼琴的老師及學鋼琴的孩子有什么建議嗎? 孔:我覺得鋼琴學習在今天已經比較流行了,我希望大家能更加客觀地來看待學習鋼琴。
就目前來說,大家學鋼琴都顯得很功利,比如為了考學校加分而考級,我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多從個人發展的興趣、特長這方面考慮。在今天的中國,整個風氣確實比較浮躁,在這個時候我覺得我們特別需要音樂,我們特別需要讓觀眾聽眾逐步去了解音樂,我認為音樂是永恒的。
記:您在長沙有自己的鋼琴學校嗎? 孔:目前在長沙沒有我的鋼琴學校,但我非常希望在長沙辦我的鋼琴學校。 關于流行:很多流行音樂能成為經典 記:孔老師能談談對流行音樂的看法? 孔:其實音樂分很多的派別,有搖滾的,有重金屬的,音樂是一個大概念,在音樂底下肯定有很多的派別和風格,尤其是這些風格產生的不同的人群,我們稱之為不同群落的音樂家,或者是流行音樂家,或者是搖滾樂手,總的來講,我覺得音樂的功能是豐富人的精神生活,給我們的世界和社會帶來一些比較容易感動的東西,直接感動的東西,而不是像文學、繪畫、雕塑那樣一種間接感動,這個世界如果少了音樂,會少了很多的色彩,少了很多的眼淚、激情和感情。
所以流行音樂是很多派別中的一種,它有非常長處的地方,也有自己局限的地方。應該講,從我自己從小接受古典音樂教育到現在,其實這幾年,我覺得對我自己來說,我對流行音樂的看法并不是有很大的改變,我一直認為在流行音樂里有很多好的音樂家,也有非常好的音樂。
我覺得隨著流行音樂的沉淀,以及我國大眾賞水平的提高,很多流行歌曲能成為作品,甚至是經典作品。 記:您平時喜歡哪種類型的流行音樂? 孔:我喜歡鄧麗君的歌曲,現在聽起來還是感覺還很親切,除此之外,我聽很多那英、孫楠的歌,我很喜歡。
2."開始"寫一篇文章
忘記過去,重新開始
過去的輝煌會讓人驕傲自大,而過去的失敗會讓人自暴自棄,所以忘記過去,重新開始,也許一片新的天地會呈現在自己面前。
忘記過去的成功,重新開始,你就可能再度成功。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在發現了釙之后并沒有驕傲,她把過去的一切成就拋到腦后,又發現了鐳,在此之后又提煉出了鐳。居里夫人再一次的成功之后忘記了過去的成功,從而又一次獲得成功,她本人也成為了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設想一下,如果她被自己第一次成功沖昏了頭腦,也許就不會有鐳的發現。鐳射線具有致癌功能,所以那時鐳很昂貴,而居里夫人仍然不把她過去的輝煌放在心上,自己過著清貧的生活。
我們不但要忘記過去的成功,也要忘記曾經的失敗,重新開始,才會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也有可能會成功。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找尋了許多種材料來做燈絲,經過成千上萬次試驗都失敗了,然而他并沒有因為這一次次的失敗而放棄,他把它們都忘記了,鍥而不舍,最終終于發明了電燈。盡管以后人們發現了更好的燈絲材料,但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不能因為一兩次失敗而倒下,要忘記這些失敗,重新開始,光明就在不遠的前方。如果愛迪生被許多次的失敗而倒下的話,我們知道今天可能都在夜里看不見光明,所以我們要忘記過去的失敗重新開始。
忘記過去并不意味著什么都要忘記。忘記成功只是你不能因為成功而驕傲,要把它忘記,你才能從頭開始新的奮斗。忘記失敗也只是你要忘記失敗所給你帶來的傷心和痛苦,不能忘記失敗的教訓,應該牢記這教訓忘記傷心上路。
不管過去是成功還是失敗,我們都要將它忘記,重新開始新的旅途。忘記過去的輝煌,你就不會滿足于已有的成就,繼續像以前一樣為了目標而奮斗的生活;忘記過去的失敗,你就不會因為小小的挫折而自暴自棄,你就會擁有比原來更雄厚的自信心,才能經得起失敗的考驗,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所以不論過去是美好還是懊惱,將一切留在身后,然后重新開始。
3.印光大師文章 怎樣處理好研教與念佛之間的關系
靜則一念不起,動則萬善隨身。
做教師是培養福德最快的,也是損福德最快的方式,因為對學生的一生實在是影響深遠。賠福折福都在一念之間。
教研中時刻將師生的德行培養、因果教育巧妙的滲透進去,就是普渡眾生。
比如教語文的或英語的,閱讀和背誦內容多設計與正法相應的題目;教歷史的,多揭示歷史背后的善惡因果規律,啟發學生;平常日常多關心困苦學生卻又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多鼓勵落后的學生、通過自己的言行感化學生等等。
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佛法無處不在,處處想著利益眾生,即是念念都在修行。
靜的時候,老老實實念佛;動的時候,用一片柔善之心感化眾生。
4.印光大師與小乞丐的故事
原文的話,在民國影印宋版磧砂藏經前頭有。
大概是這2113么一個故事:
有一次,印光法師與一位僧人在北京西直門外散步。突然來了個十來歲的小乞丐向法5261師要錢。法師便說:“念一句佛,給你一文錢。”小乞丐不念。法師又4102說:“念十句,給你十文錢。”小乞丐仍不肯念。法師將錢袋取出,大概有四百多文錢,和顏悅色地1653對他說:“你念一句,給你一文錢,盡管念,我這一袋錢,給完為止。”小乞丐大哭,就是不肯回念。印光法師嘆其太乏善根,于是給了答他一文錢就走了。
不懂問我,希望對您有幫助,南無地藏菩薩!
5.急求一篇《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的文章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然,非也。
好比寫篇考場作文吧。開頭的那幾行空白總是最容易被墨水填滿的,看見一個題目,不是一見鐘情也要二見有想法。于是,按照前人總結出來的高分規律,開頭無非是引用某名言或自己瞎扯幾句話,編上個什么克里斯之類的外國人如是說。老師當然不會查證你是否在瞎扯,他們只是覺得你是個很有內涵、知識淵博的學生,居然了解老師聞所未聞的名人。再或者就是搬出一大串的排比比喻,把死的寫成生的,把生的寫得更栩栩如生。因為老師總用成功人士的經驗告訴我們,作文吶,開頭怎樣怎樣最容易獲得高分。由此觀之,有些事情的開頭總有它一定的規律。有了一定的軌跡,這些事情的開頭就顯得易如反掌了。
當然,沒有前人踏好第一步的路也是開頭部分最淺顯容易。“心動不如行動”也說明了萬事開頭易的道理,只要有個想法,便可開始行動,難在哪里呢?要分析一件事情的難度系數的話,應該屬漫長過程中的堅持最難。開頭不過是半盞茶的功夫,一般人都可以做到,而奮斗的過程卻是要經歷無數的挫折和磨難,是挑選人才的重要步驟,它所需的心血足以耗盡這件事的百分之九十幾,顯而易見難度系數比開頭多出了幾個星。
縱覽當今社會,人才濟濟,一個又一個的企業成為膾炙人口的話題,落后就要挨打,這是幾百年來大家公認的道理。更何況是起步落后呢,早被打飛地球了。看著越來越多的新型公司矗立在社會上,同時也有很多公司在競爭社會里銷聲匿跡
像個曲線圖,高高低低、錯綜復雜。但可以清晰客觀的看出,開頭很容易。那些倒閉蕭條的企業,便是過程中的經營不善,堅持失去了力量,過程會變得無比的艱辛。像一鍋鮮美的魚湯放在空氣里,在時間這個魔法師的催促下,味道慢慢變淡,直至腐爛。
再橫覽身邊的小事情。剛開始總是以飽滿的熱情去迎接,新鮮感和好奇心使我們有了個容易又燦爛的開頭。然后,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對一些事物的興趣會像緩慢流淌的溪水一樣日趨下滑。此刻,堅持就是成功硬道理了。
古代流傳著“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的說法。一個君王只要有雄心壯志,拉攏了民心,成功便即日可待。無數殘忍的事實又在提醒著我們,打得江山不過是個簡單的開頭,想守住它才是小心翼翼的舉步維艱。后宮佳麗三千,那些個個身懷絕技的女人們,一開始要抓住帝王的心簡直是如取囊中之物,然而隨著時間的殘酷扭轉,又有誰可以永遠的得到帝王的寵愛呢?
“上山容易下山難”這里的“上山”又何嘗不是一個開頭呢?我們總用“萬事開頭難”為自己找懶惰的借口,其實開頭就是最簡單的部分,不費吹灰之力。
不要再對事情畏畏縮縮,不敢下手。相信,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6.求五篇簡短好文章~急需
一,自己開門那年我5歲,那晚寒風凜凜。
已經記不清到底因為什么惹父親發脾氣,只記得他一怒之下把我拎到了街門外面,一句話也不說就插上了門閂。 街門外,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
寒風刮到臉上,又冷又疼。站在黑暗中,所有可怕的東西一瞬間從四面八方涌來,奶奶常講的專吃小孩的黑貍貓,爺爺見到過的拐賣小孩的老瘋人,還有村里我最害怕的屠夫。
也就在我最害怕的那一刻,鄰居家的狗不知為什么歇斯底里地叫起來,我哇地哭了出來。 以往,不管因為什么原因遭到父親的訓斥,只要我一哭,奶奶就會護著我。
我以為這次我的哭聲依然能招來奶奶,讓奶奶用她溫暖的棉襖把我抱回去。但是,嗓子都快哭啞了,依然沒有聽到奶奶的腳步聲。
只聽到父親的吼聲,“就會哭,今天沒人給你開門。” 父親的話讓我明白哭已經無濟于事,如果奶奶已經被父親說服,那么家里已經沒有人敢給我開門了。
想到這里,我止住哭聲,開始使勁推門。那時候街門是兩扇對開的,使勁推能推開一個小縫,伸手就能夠到門閂。
我使出吃奶的力氣推門,并把手伸進去,夠著門閂,一點一點地挪動,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門終于被我弄開了。站在院子里,我看到奶奶、父親、母親,還有臉上流著淚的小姑。
長大以后才知道,那晚奶奶并不是沒有聽到我的哭聲,小姑已經走到了門后,母親因為此事和父親吵了起來。但父親阻擋了所有人對我的援助,他說,“讓她自己開門進來。”
也正是那晚的獨自開門,讓我漸漸獨立起來,也讓我明白:任何人的幫助只能是一時而不是一世,想回家,必須自己開門。二,別人都那么想,我偏這么想有人請教對管理很有研究的美國總統威爾遜:“每次我召集下屬開會,總是有許多人心不在焉,請問有什么方法能夠讓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好好地開會?” 威爾遜聽了很快地回答:“這并不難啊!只要撤掉會議記錄員,告訴大家以后在會議結束之后,才宣布由哪一位參與開會的人擔任記錄員。”
這個妙法讓提出問題的人眼睛一亮,回去如法炮制。果然在開會時,每個人精神抖擻奮筆疾書,開會的效率因此大大地增加了。
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有智慧的人變戲法,一定是跳出大家都這么做的一個架構,其巧妙就在“別人都那么想,我偏這么想!” 三,官財的故事有兩個秀才一起去趕考,路上他們遇到了一支出殯的隊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一個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涼了半截,心想:完了,活見鬼,趕考的日子居然碰到這個倒霉的棺材。
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進考場,那個“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揮之不去,結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孫山。另一個秀才也同時看到了,一開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轉念一想:棺材,棺材,噢!那不是有“官”又有“財”嗎?好,好兆頭,看來今天我要鴻運當頭了,一定高中。
于是心里十分興奮,情緒高漲,走進考場,文思如泉涌,果然一舉高中。 回到家里,兩人都對家人說:“棺材”真的好靈。
四, 幸福深處一對青年男女雙雙步入婚姻的殿堂,甜蜜的愛情高潮過去之后,他們開始面對日益艱難的生計.妻子整天為缺少財富而郁郁不樂,他們需要很多很多的錢,1萬,10萬,最好有100萬.可是他們的錢太少了,少得只夠維持最基本的日常開支.他的丈夫是個很樂觀的人,他不斷尋找機會開導妻子。有一天, 他們去醫院看望一個朋友。
朋友說,他的病是累出來的,常常為了掙錢不吃飯不睡覺。回到家里,丈夫就問妻子:“假如給你錢,但同時讓你跟他一樣躺在醫院,你要不要?”妻子想了想,說:“不要”過了幾天,他們去郊外散步,他們經過的路邊有一棟漂亮的別墅,從別墅里走出來一對白發蒼蒼的老者。
丈夫又問妻子:“假如現在就讓你住上這樣的別墅,同時變得跟他們一樣老,你原不愿意?”妻子不加思索的回答:“我菜不愿意呢。他們所在的城市破獲了一起重大團伙搶劫案,這個團伙的主犯搶劫現鈔超過100萬,被法院判處死刑,罪犯壓服刑場的那一天,丈夫對妻子說:“假如給你100萬,讓你馬上去死,你干不干?”凄哀生氣了:“你胡說什么牙,給我一座金山我也不干”丈夫笑了:“這就對了,你看,我們原來是富有的。
我們擁有生命,擁有青春和健康,這些財富已經超過100萬,我們還有靠勞動創造財富的雙手,你還愁什么”妻子把丈夫的話細細的咀嚼品味了一番,也變得快樂起來。五,珍惜的變數 據說日本的一家動物園里,一個常年喂養猴子的人,不是將食物好好地擺在那兒,而是費盡心思,將食物放在一個樹洞里,猴子很難吃到。
正因為吃不到,猴子反而想盡了辦法要去吃。猴子整天為吃而琢磨,后來終于學會了用樹枝把東西從樹洞里夠出來。
別人都很奇怪,對養猴子的人說,你不該如此喂養猴子。 養猴子的人卻說,這種食物是很沒有胃口的。
平時,你真給猴子擺在跟前,它連看都懶得看,它也根本不會去吃。你只有用這種辦法去喂它,讓它很費勁地夠著吃,它才會去吃。
養猴子的人,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了一個真理:不能“好好”喂養他們的動物。或說不管怎樣,得讓它們有點費勁,學會去夠東西。
只有努力夠到的東西,才是好東西。
7.印光大師的事跡
印光大師(1861-1940):諱圣量,字印光。
別號常慚愧僧,近代著名的凈土宗高僧,為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俗姓趙,名紹伊,字子任。
陜西合陽陳村人,幼時聰慧,隨兄熟讀儒書,頗以孔孟之道為自任。受韓愈、歐陽修等大儒辟佛思想的影響而批判佛教。
至十五歲后,數年之間因病所困,偶讀佛經,始悟前非,乃洗心革面,回心向佛。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師二十一歲,往投終南山五臺蓮華銅寺,禮道純和尚剃度出家。
次年受具足戒于陜西興安雙溪寺印海律師座下。印光大師生來便有眼疾,幾近失明,后于湖北蓮華寺幫忙晾宋體曬經書時,得讀殘本《龍舒凈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凈土法門即是當生成就、了脫生死之要道。
因為眼疾,乃悟縣為苦本。感悟到若要離苦得樂,勢必專修念佛法門為是,即于閑時。
專念佛號,縱是忙于事務,也心不離佛,后眼疾痊愈,由此深信念佛功德不 可思議。而自行化他,一以凈土為歸,便肇始于此。
民國紀年,(1912)師年五十有二,高鶴年居士取大師文稿數篇,刊入上海《佛學叢報》,署名常慚。讀者雖不知為誰,而文章中所顯義理己足以引發見聞者生信念佛。
延至民國六年1918),徐蔚如、周盂由諸居士得讀大師文稿,甚感希有難得。于是一再搜集印光大師的文稿,題為《印光法師文鈔》而刊行之。
徐蔚如居士于文鈔之跋中贊言:大法陵夷,于今為極,不圖當世尚有具正知正見如師者,續佛慧命,于是乎在! 其后數年間,復為增廣大師文稿,由中華書局印行,名為《增廣印光法師文鈔》。 大師的文鈔,正如徐氏跋中所言: 無一語無來歷,深入顯出,妙契時機,誠末法中應病良藥。
不單是在佛理上精辟入理,就是一般世俗道理,亦即兼而融會,凡是能使聞者改惡修善,生信念佛者,不據一格為眾宣揚法要。義理深契眾機,且文法典雅,是以凡聞大師名者,人人必爭請奉讀師之文鈔。
因此之故,大師威名揚于環宇,渴望歸依大師門下之善信人等,日益增多。有登門造訪請求慈悲攝受者,有親寫書信乞賜法名者。
一時間,做大師的歸依弟子蔚然成風。前后二十余年來,皈依大師座下的信徒, 無法統計、進而言之,受大師之教,而依教奉行,吃素念佛,精修凈業,得以往生西方凈土者,亦難枚舉。
由此可見大師身傳言教之功行實不可思議。大師一生勤儉無私,信眾之供養,悉皆代為廣種福田,或用于流通經籍,或用以救濟饑貧。
而其自奉,食唯充饑,不求適口;衣取御寒,厭棄華麗。有供養珍美衣食,推卻不過者,轉手即送他人。
大多數的普通物品,咸皆交至庫房,與大家共享,決不自用。大師先后在上海、蘇州創辦弘社。
二十余年來;所印的佛書計有百十種之多,其數不下四、五百萬冊。佛像亦有百萬余幀之多,教之內外,普受法益者甚眾。
民國十一年,(1923)師六十二歲時,江蘇義務教育會成立,議請省府下令征用寺產作為學校,佛教界為之嘩然。大師為保教護寺故,不遺余力地為之奔走呼吁,終得以扭轉危機。
同年,應定海知事陶在東之請,物色講師,至監獄講道,乃推智德法師應聘。并令其宣講《安士全書》等關于因果報應、信愿念佛求生凈土之佛理。
充分體現大師之無緣慈悲,普化眾生之本懷。后更自任江蘇監獄感化會 名譽會長。
這種名譽是大師為利益苦難眾生樂意所得。基于此回,陶在東與會稽道尹黃涵之,將大師之道行事跡呈報政府,得以題賜悟徹圓明之匾額一方,資送普陀,香花供養,極盛一時,僧俗人等,深為欣羨。
師則置若罔聞。人虛空樓閣,自無盛德,慚愧不己,榮從何來? 其后,數年間常往來江蘇、浙江、上海一帶,為眾開示念佛法要,因果事見聞者如潮,法緣盛極一時。
大師之示寂,于諸多跡象中證知其預知時至,民國二十九年(1941)春季之時,于言談書信中己流露出去意。延至十月,自知時日無多,召集大眾會談,任妙真為住持,并促令其擇日升座。
且開示說: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十一月初四早一時半,由床上起坐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
言訖,即大聲念佛,二時十五分,索水洗手畢, 起立自言: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愿,要生西方。說完,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近五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安祥西逝。
師生于清咸豐十二年(1861),寂于民國二十九年(1941),世壽八十,僧臘六十。次年二月十五日,往生后一百日舉火茶毗,得五色舍利無數,奉靈骨塔于本山石鼓之東南,復于民國三十六年(1948)九月十九日將師之舍利奉請入塔,后又興建塔院以供奉之。
大師一生,一以凈土為歸,自行化他,信愿念佛。言傳身教,為凈業學者之榜樣,弘傳凈土,作世間之慈航。
后人尊之為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盛名永彪凈土宗之史冊。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印光法師簡短開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