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上自強不息的人物事跡
頭懸梁
錐刺股
警枕催讀
鑿壁偷光
囊螢映雪
匡衡借光讀書
勾踐臥薪償膽
司馬光用圓木警枕寫資治通鑒
車胤捉螢火蟲當燈
孫康在雪地映光讀書
鑿壁偷光
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2.關于自強名人事例簡短
1、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1887年與莎莉文老師相遇。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7歲,卻有86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里。在此時間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墻故事》。
她致力于為殘疾人造福,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
2、愛迪生
愛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貧困,他的“學歷”是一生只上過3個月的小學,老師因為總被他古怪的問題問得張口結舌,竟然當他母親的面說他是個傻瓜、將來不會有什么出息。 愛迪生雖未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但憑個人奮斗和非凡才智,自信,自強,自立獲得巨大成功。
他自學成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熱情和精力從千萬次的失敗中站了起來,克服了數不清的困難,成為美國發明家、企業家。他發明自動電報幫電機,留聲機;實驗并改進了電燈(白熾燈)和電話。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項新發明,他因此而被譽為“發明大王”。
3、格林尼亞教授
著名化學家格林尼亞教授,曾走過一段曲折的道路。少年時代,由于家境優裕,加上父母的溺愛,使得他沒有理想,沒有志氣,整天游蕩。可是好景不長,幾年后他家徹底破產,一貧如洗,昔日的朋友都離他而去,甚至連女友也當眾羞辱他。
從此,他醒悟了,開始發憤讀書,立志追回被浪費的時間。九年以后,他研制出格氏試劑,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4、貝多芬
大作曲家貝多芬由于貧窮沒能上大學,十七歲是患了傷寒和天花病,二十六歲,不幸失去了聽覺,在愛情上也屢受挫折。在這種情況下,貝多芬發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與命運的頑強搏斗中,在樂曲創作事業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燒得越來越旺盛了。逆境不但沒有嚇倒他,反而成了他獲得強大生命力的磁場。
5、富蘭克林·羅斯福
1921年8月,富蘭克林·羅斯福帶全家在坎波貝洛島休假,在撲滅了一場林火后,他跳進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質炎癥。高燒、疼痛、麻木以及終生殘疾的前景,并沒有使富蘭克林·羅斯福放棄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堅持不懈地鍛煉,企圖恢復行走和站立能力。
他用以療病的佐治亞溫泉被眾人稱之為“笑聲震天的地方”。在康復期間,富蘭克林·羅斯福大量閱讀書籍,其中有不少傳記和歷史著作,卻幾乎沒有經濟學或哲學著作。
3.自強不息的名人事例
1、《陳平忍辱苦讀書》陳平是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
終有一老者,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2、《王獻之依缸習字》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圣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
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3、《司馬遷寫出名傳萬古的《史記》》司馬遷從小受父親影響,喜歡歷史,廣泛積累資料,受父親臨終囑托,開始研讀整理資料,誰知一場飛來橫禍使他入獄受酷刑,慘遭宮刑,但他克制自己,發憤寫作,耗盡一生心血,終于完成了史書。4、《嗜學的范仲淹》范仲淹 勤奮讀書 幼時家貧,沒有飯吃,喝只能粥,冬天煮好粥,讓它結冰,再用刀切成一小塊一小塊,每天只能吃一塊,他朋友知道后,給他送來吃的,他就隨食物腐壞,也不碰,他跟朋友說不能讓自己學會享受,最后終于有所作為。
5、《陸羽棄佛從文》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
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
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
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擴展資料 陳平(?-前178年),漢族,陽武戶牖鄉(今河南省原陽縣)人,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史記》稱之為陳丞相。少時喜讀書,有大志,曾為鄉里分肉,甚均,父老贊之,他感慨地說:“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漢高祖死后,呂后以陳平為郎中令,傅教惠帝。
惠帝六年(前189),與王陵并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陳平擢為右丞相,但因呂后大封諸呂為王,陳平被削奪實權。
呂后死,陳平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為文帝(漢文帝)。文帝初,陳平讓位周勃,徙為左丞相,因明于職守,受到文帝贊賞。
不久周勃罷相,陳平專為丞相。 孝文二年死。
曲逆侯(今河北順平東),死后謚獻侯。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瑯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生于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
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書圣”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王獻之少負盛名,才華過人。
歷任州主簿、秘書郎、司徒長史、吳興太守、中書令等職,為與族弟王珉區分,人稱“大令”。他先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為妻。
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獻之病逝,年僅四十三歲。隆安元年(397年),追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謚號“憲”。
參考資料:陳平-搜狗百科參考資料:王獻之-搜狗百科。
4.自強不息的人物故事 120字
1、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2、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5.求關于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故事(不要名人故事)簡短一點的,小故
“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這是句聽起來普通的話,但卻是一句名言。要知道這是誰說的。
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小城鎮——塔斯喀姆比亞。她在19個月的時候被猩紅熱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不久,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這句話是海倫·凱勒高中時在一篇作文《觸摸春天》中寫下的。這句話是一位病弱而偉大的女子說的,她以88歲的壯麗人生,實踐了她青少年時期堅定的人生豪言。
請允許我用通俗的、“很不尊重”的話來表達一下---海倫·凱勒二三歲起就是個瞎子、聾子、啞巴。試想,這么一個生理嚴重缺陷病弱女子,怎么度過她今后的漫長人生?一個自幼處于無光、無聲、無語生活狀態中的人,怎么去理解“繽紛世界”這個詞的真實含義。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沒有放棄,而是自強不息,并在她的導師安妮·莎莉文(Annie Sullivan)的努力下,海倫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為了能清楚地發音,用一根小繩拴在一個金屬棒上,叼在口中,另一端拴在手上,練習手口一心,寫一個字,念一聲。
20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生命的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絕歲月的弱女子。
據說,在哈佛大學讀書的一個博士生聽到海倫·凱勒的事跡后,很不服氣,決定要和她比試比試。在嚴格的時間規定和教員的監督之下,他們進行了3輪比賽,博士生服了。他摘下博士帽,恭恭敬敬地戴在海倫的頭上。經過學習,海倫突破了識字關、語言關、寫作關,先后學會了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語言,出版了14部著作,受到社會各界的贊揚與褒獎。
海倫·凱勒,一個偉大而受人尊重的女人。她的眼是瞎的,然而她的心是光明的,她用她的心“看”到的世界是繽紛燦爛的;她的耳朵是聾的、嘴巴發不出聲,然而她卻能“聽”懂、能“說”出五種不同國家的語言。
19世紀杰出的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19世紀出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侖,一個是海倫·凱勒。”
1959年,聯合國發起了“海倫·凱勒”運動,號召全世界人民向她學習。
6.現代自強不息名人故事50字
魯迅 非常講究讀書方法。
他提倡博采眾家,說:“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么,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有拓寬思路,增長知識等好處。
對于較難懂的必讀書,他的看法是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鉆透為止。他還提倡在“泛覽”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愛的書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他主張要獨立思考,注意觀察與實踐相結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對看不懂的地方,他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到那個地方,那無論看到多久都不會懂。
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于是連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魯迅十分重視運用“剪報”積累材料。
曾說:“無論什么事,如果陸續收集資料,積之十年,總可成一學者。”。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自強不息的人物簡短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