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魯迅的故事,簡短一些的
在三味書屋讀書的那個年齡段,魯迅還跟隨母親到鄉下外婆家小住。
魯迅的外婆家,是在紹興鄉下,叫安橋村。這個村莊離海不遠,極為偏僻。
有條小河從村中流淌而過,把全村分為南北兩半。當時全村大約有三十戶人家,大半姓魯,靠種田和打魚為生的占多數,有很少一部分人經營副業——做酒,并開一家很小的商店。
魯迅是在春天掃墓后,隨母親前去的。就是在這里,魯迅見識了許多更新鮮的風景和玩法兒,看到聽到了“社戲”。
很幸運,魯迅能有這樣新奇廣闊的天地。 因為魯迅從城里來,算是遠客和貴客,所以村里有很多小朋友得到父母允許,減少了日常勞作的份量,盡情地陪著迅哥兒玩耍。
玩的方式很有趣,比如掘蚯蚓伏河邊釣蝦呀,或是一同去放牛呀,而最大的樂事卻是看社戲了。有一回,他們去鄰村趙莊看戲,魯迅日后是這樣回憶的:“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
待到母親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兩人一枝,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背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正是對船頭的一叢松林,..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叉港,于是趙莊就真在眼前了。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外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了。..” 魯迅13歲的那一年因祖父下獄,他和弟弟被安插到離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莊大舅父的家中避難。
魯迅這次來到舅父家中,景況和從前完全不同了,自此免不了要受一些冷淡。但是,勞動者和他們的孩子們卻到處都是一樣,他們依然是那么熱烈,那么殷勤,前來接待從遠道來避難的小客人。
鄉下的春天依然是美好的,罱泥船停滿了河面,河兩岸是青青的麥田,田埂上長著綠油油的羅漢豆。白天,大人們都到河里和田間工作去了,魯迅就和孩子們一同玩耍,或是釣魚,或是剝著羅漢豆。
在皇甫莊和小皋埠這一帶的農民主要的副業就是捕魚。深夜,魚兒都游出來了,吃食的吃食,游動的游動,捕魚的人也在這時出動。
二更以后,蝦子也開始出來了。捉蝦的人就劃著小船,帶著海兜去撈蝦。
天亮后,他們才吃一點冷飯團,到鎮上去賣魚蝦,賣完了魚蝦才回來睡覺。但凡有一點閑時間,他們也不歇下來,而是籌劃著演戲,在做戲時一顯他們出色的本領。
在當時紹興一帶農村里,演戲的日子,簡直多到數不清。正月的初九、初十是“燈頭戲”;三月里,有“東岳大帝”生日,至遲不過二十八日就要演戲;五月十六日“王爺(土地)菩薩生日”,六月十七日“包爺爺生日”,都要演戲。
七月十六日,“劉猛將軍”的生日,農民們說他是“劉備的兒子”,因為到田間捉蝦蜢跌死的,更要演戲。八月里,九月里,一直到年底,還要演出不少的戲。
演戲和他們的生活好像是分不開的。其實,他們演戲的目的倒不盡是為了給菩薩看的,不過是借此以表示自己的愿望:人口和牲畜的平安,五谷豐收,安居樂業的和平生活;——雖然,現實的生活并不如他們所預期的那樣。
農民們總在迎神賽會這個屬于自己的狂歡和示威的節日里顯示才能、智慧和力量。隊伍接連排成好幾里路長,人群像滾滾的浪潮,席卷過一個村莊又一個村莊。
在隊伍的上空招展著紅的,綠的,黃的,以及各種顏色的旗幡。在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里,人人都像生龍活虎一般:有耍獅子的,有玩龍船的,有踩高蹺的,有的抬著抬閂閣,有的敲著鑼鼓,有的扛著荷花銃,轟,轟,對著天空放它幾響的。
最壯觀、最輝煌的要算是目連戲了。或許借此來紀念那些在歷史上曾經被封建統治階級稱為“叛賊”的英靈,和近代的參加太平天國武裝革命斗爭中犧牲了的英雄們,以及其他的一些死于非命的橫死者吧,在皇甫莊,戲臺就搭在村子里一塊叫做“火燒場”的地方。
這里據說就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失敗之后反動地主階級殘殺農民的屠場。這戲從頭一天的下午就做起,一直要做到第二天天亮。
“ 起殤”是在太陽落盡的時候舉行,臺上吹起悲壯的喇叭,薄暮中,十幾匹馬,放在臺下,一個演戲的人扮做鬼王,手執鋼叉,此外還需要十幾名鬼卒,普通的孩子們都可以應募。他們爬上臺去,說明志愿,臉上涂沫幾筆彩色,手拿鋼叉,待人聚齊,就一擁上馬,疾馳到野外那些無主的孤墳上,然后拔叉馳回,上了前臺,一同大叫一聲,將鋼叉一擲,釘在臺板上,責任這才完結,洗臉下臺。
舉行了這一種儀式,就意味著那些孤魂厲鬼,已經跟著鬼王和鬼卒,前來一同看戲了。“起殤”儀式進去之后,戲文就接著開場,徐徐進行。
一到“跳吊”時候,人們立刻緊張。
2.魯迅的生平,簡短些
魯迅(1881-1936),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日(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后改名為周樹人。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是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并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在這一生中他寫了小說,散文,雜文100多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3.魯迅的生平要簡單點的越簡單越好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后改名為周樹人。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是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并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在這一生中他寫了小說,散文,雜文100多篇.
魯迅出身于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與“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1904年到仙臺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后因為在那里發生的兩件事對他影響很大,從此棄醫習文。
魯迅 個人概述
“魯迅”是“周樹人”的筆名,但“魯迅”的原名不是“周樹人”,而是“周樟壽”。“周樹人”是“魯迅”的曾用名,或曰別名;而“周樟壽”不是“魯迅”的小名,是非常鄭重其事的譜名
4.關于魯迅事跡簡短點的
有一天,魯迅穿著一件破舊的衣服上理發院去理發。理發師見他穿著很隨便,而且看起來很骯臟,覺得他好像是個乞丐,就隨隨便便地給他剪了頭發。理了發后,魯迅從口袋里胡亂抓了一把錢交給理發師,便頭也不回地走了。理發師仔細一數,發現他多給了好多錢,簡直樂開了懷。
一個多月后,魯迅又來理發了。理發師認出他就是上回多給了錢的顧客,因此對他十分客氣,很小心地給他理發,還一直問他的意見,直到魯迅感到滿意為止。誰知道付錢時,魯迅卻很認真地把錢數了又數,一個銅板也不多給。理發師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為什么。魯迅笑著說:“先生,上回你胡亂地給我剪頭發,我就胡亂地付錢給你。這次你很認真地給我剪,所以我就很認真地付錢給你!”
理發師聽了覺得很慚愧,連忙向魯迅道歉。
謝謝采納
5.關于魯迅的一則故事(簡短一點)
演講軼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請作演講,魯迅也不例外。他演講時旁征博引,妙趣橫生,常常被掌聲和笑聲包圍。有一次他從上海回到北平,北師大請他去講演,題目是《文學與武力》。有的同學已在報上看到不少攻擊他的文章,很為他不平。他在講演中說:“有人說我這次到北平,是來搶飯碗的,是‘卷土重來’;但是請放心,我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話頓時引得會場上充滿了笑聲。
3.愛書情結
魯迅先生從少年時代起,就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一生節衣縮食,購置了多冊書本。他平時很愛護圖書,看書前總是先洗手,書臟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凈。他自己還準備了一套工具,訂書、補書樣樣都會。一本破舊的書,經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時不輕易把自己用過的書借給人,若有別人借書,他寧可另買一本新書借給人家。
6.誰有關于魯迅的故事
魯迅吃蟹二三事
現在又到了菊花綻放、桂花飄香的深秋時節,也是螃蟹最多的時候,每當我家有客人要來,媽媽就會拿出一盤火紅的大閘蟹來招待他們,那一只只螃蟹就像一朵朵盛開的菊花一樣。孩子們要吃蟹腳,大人們要吃蟹黃,大家吃得不亦樂乎。由此我想到了魯迅吃蟹的二三事。
魯迅日常的飲食十分簡樸,正像許廣平先生所說:“魯迅的日常生活是平民化的。”在吃的方面他并不看重燕窩、銀耳之類的補品,更喜歡吃新鮮的蔬菜,他還常把黃瓜當作水果來食用,點心則喜歡“蟹殼黃”之類的燒餅。另外,他對螃蟹特別偏愛。
在魯迅生活的那個年代,螃蟹是一種極為普通的食品,其價錢并不昂貴,不過略高于鮮魚而已。凡螃蟹上市的金秋季節,魯迅往往要買些蟹來食用。江南人吃蟹大體有兩種方法,比較大的螃蟹用水煮熟,或隔水蒸熟,用姜末加醋、糖作為調料食用,稱之為“大閘蟹”;較小的蟹則燒成面拖蟹、油醬蟹當作下飯的小菜。魯迅的吃法亦如此。有時他還請他的弟弟周建人一家到他家里來一起品嘗“大閘蟹”。單單1932年10月,在《魯迅日記》里就3次記述:“三弟及蘊如攜嬰兒來,留之晚餐并食蟹。”魯迅還專門讓許廣平去選購一些陽澄湖的“大閘蟹”,分別送給日本朋友鐮田和內山完造先生。魯迅在日本留學時也吃過蟹,他知道日本人也喜歡吃蟹,所以常送螃蟹給客居上海的日本朋友。
魯迅不僅喜歡吃蟹,而且還常在文章中寫到蟹。比如在《今春的兩種感想》一文中寫道:“許多歷史的教訓,都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的。譬如吃東西罷,某種是毒物不能吃,我們好像全慣了,很平常了。不過,這一定是以前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魯迅十分贊賞這種不怕犧牲、敢于嘗試探索的精神。在《記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魯迅描述了一個有關螃蟹的民間傳說:法海和尚把白娘子裝進缽盂,鎮壓在雷峰塔下,后來玉皇大帝知道了,責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靈,下令要捉他,法海逃來逃去,終于逃進了蟹殼里避禍,再也不敢出來。魯迅寫道:“秋高稻熟時節,吳越間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紅之后,無論取那一只,揭開背殼來,里面就有黃,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鮮紅的子。先將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個圓錐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沿著錐底切下,取出,翻轉,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變成一個羅漢模樣的東西,有頭臉,有身子,是坐著的,我們那里的小孩子都稱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難的法海。”寫得極其細致而富情趣。螃蟹走路時呈橫爬狀,魯迅把社會上某些人橫行恣肆的行為諷刺為螃蟹之態,他在《瑣記》一文中描述他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有些高年級學生“挾著堆厚而且大的洋書氣昂昂地走著”,“便是空著手,也一定將肘彎撐開,像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不能走出他之前。”魯迅尖銳地抨擊了這種霸道行徑。
魯迅喜歡吃蟹,也不時寫蟹。吃蟹,津津有味;寫蟹,則涉筆成趣。
樓主。。..望采納。。。.謝謝。.
7.魯迅的資料短點
魯迅,原名周樹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
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
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