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資源遭到破壞的事例,簡短200字
地球是個晶瑩透明的球體,它是人類的母親,我們生命的搖籃。它有著藍藍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綠綠的草地,奔騰的江河,叮咚的泉水,巍峨的群山……這無不展示著地球的純與美。
自古以來,人類在它博大的胸懷中成長著,享受著地球慷慨提供的一切。可人們不但沒有一句感謝的話,反而貪婪地索取,他們亂砍濫伐,捕殺國家保護動物,破壞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無休止的工業污染使得地球那圓圓結實的身軀百病交加,潔白無暇的容顏也變得面黃肌瘦。然而,你可知道,我們亂扔的廢電池、塑料袋等總有一天會把地球變成一個有毒的垃圾場;青蛙、益鳥等被人類吃掉時,失去天敵的害蟲大量繁殖,人們只好用劇毒農藥對付那些害蟲,污染了地下水源和大量的農田;人們無節制地肆意浪費水,使得地下水位直線下降,最終魚兒們死在干涸的河床上,而最后一批人類也渴得連眼淚都流不出來;當一棵棵能阻擋風沙的“衛士”被砍倒后,代替它們的將是什么?將是一片片沙丘,它迫使大地的“綠色天使”消失得無影無蹤,氣候變得異常,旱澇災害不斷襲擊人類。1998年我國南方地區遭受的特大洪災,不正是人類破壞環境的結果,不正是大自然對我們的懲罰嗎?
2.人類破壞地球的事例
人類為了自己舒適的生活,制造氟氯代烷做冰箱,1960年后大量使用.由于氟氯代烷化學性質穩定,沸點低,全球每年生產氟利昂200萬噸,其中大部分最終被釋放到大氣中,把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戳了一個大洞。
人類為了自己舒適的生活,生產大量的汽車,汽車排放大量,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碳氫化合物,結果造成煙霧污染大氣的現象,被稱為“光化學煙霧”.世界上第一例光化學煙霧發生在美國的洛杉磯,曾使400多人死亡,許多人得了紅眼病.日本、英國等國家也曾發生過危害嚴重的光化學煙霧事件,最終人類自食苦果。
電渡廠廢水任意排放,大量的氰化物流進大海,導致大量的珊瑚,魚類死亡,造成赤潮,人類又吃回被氰化物毒死的魚,也死了很多人。
最后,人類破壞地球還是害了自己。
3.舉一個破壞地球的例子
就人類對地球環境的破壞這一個方面來講,可以說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對環境的破壞史.原始人類學會了用火,森林火災就伴隨人類直到今天,可以毫不夸張的說百分之九十九的森林火災都是人為造成的.為了獲得食物人類不得不大量的墾荒和放牧,致使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如今地球植被的急劇減少以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隨著人類活動地域的不斷擴大,大量的生物物種相繼滅絕,生物鏈的斷裂會導致地球生態的嚴重失衡,也將會威脅到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展。近現代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對物質需求的欲望也極度膨脹,在人們的物質生活獲得了極大的提高的同時,各種威脅也隨之而來。環境污染:空氣、水、食物的污染使人們的生存空間不在潔凈。全球變暖:最終有可能導致兩級冰川融化,使人類遭受滅頂之災。臭氧空洞:預示著天然屏障已被破壞,人類將有可能暴露在無情的宇宙射線之下。凡此種種皆是人類只重發展不重視保護環境的結果,如今人類受到了來自大自然的種種威脅,這也是人類掠奪地球資源破壞地球環境應得的懲罰。
找的
4.破壞地球的事例
八大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publie nuisance events):因環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內人群大量發病和死亡事件。
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5日 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 工業區處于狹窄的盆地中,12月1~5日發生氣溫逆轉,工廠排出的有害氣體在近地層積累,三天后有人發病,癥狀表現為胸痛、咳嗽、呼吸困難等。一周內有60多人死亡。心臟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多諾拉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 美國賓夕法尼亞洲多諾拉鎮 該鎮處于河谷,10月最后一個星期大部分地區受反報旋和逆溫控制,加上26~30日持續有霧,使大氣污染物在近地層積累。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的產物與大氣中塵粒結合是致害因素,發病者5911人,占全鎮人口43%。癥狀是眼痛、喉痛、流鼻涕、干咳、頭痛、肢體酸乏、嘔吐、腹瀉,死亡17人。
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40年代初期 美國洛杉磯市 全市250多萬輛汽車每天消耗汽油約1600萬升,向大氣排放大量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該市臨海依山,處于50公里長的盆地中,汽車排出的廢氣在日光作用下,形成以臭氧為主的光化學煙霧。
倫敦煙霧事件
1952年12月5~8日 英國倫敦市 5~8日英國幾乎全境為濃霧覆蓋,四天中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約多40000人,45歲以上的死亡最多,約為平時3倍;1歲以下死亡的,約為平時2倍。事件發生的一周中因支氣管炎死亡是事件前一周同類人數的9.3倍。
5.地球被破壞的一些事例
80年代以來,中國的經濟地位有所上升,作為大國的綜合國力有所增強,救亡使命的迫切性不太強了,文化界開始傳出對五四精神進行反省的聲音。
論者試著強調,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常常不只是一種消極的力量。新儒家以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騰飛為例證明,即使就現代化而言,它也有積極的作用。
還有的說,現代化解決不了民族精神問題,說到底,西學還是為用,中學還是為體。現代化有一定成就了,不要忘記為的是什么。
還有的說,人類文明主流的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西方文明稱霸了近半千年,現在該是以中華文明為主的東方文明占主導地位了。 在所有的反省中,有一個強大的共同背景,這就是,在經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科技創新和經濟飛速增長之后,西方的現代化即工業化本身暴露出了它的根本缺陷,即不可避免的導致環境污染、消耗不可再生資源、不可逆轉的物種滅絕,從而出現生態危機,最終有置人類于種族滅絕之境的危險。
然而,西方的道路并非死路一條,中國傳統的道路也并非金光大道。命運對我們這一代中國人來說是殘酷的:我們曾經為了救亡,大啟現代性之蒙,消除傳統,可等到現代性開始深入人心,傳統消除得差不多的時候,又聽說洋人的工業化不靈了,可是此時,老祖宗的東西已忘得差不多了。
這倒也并非完全是壞事,中國智慧中有一句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實際上,真正可行的道路可能既不同于傳統,又不同于西方的工業化。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每一種獨特的文化發展,既不可能超越時間(延襲傳統),也不可能超越空間(延襲西方)。我們要求第三條道路,而且我們一直走在第三條道路上。
從前,我們既不搞封建主義,也不搞資本主義,而是搞社會主義;今天,我們既不搞西方資本主義,又不搞傳統社會主義,而是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有第三條道路被我們走出來,在我們的腳下出現;也不斷的有第三條道路,等待我們去探索。
在即將走入21世紀的時候,在全球性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可持續性發展的呼聲越來越高的時候,我們依然面臨著一個新的第三條道路。我把它確定為走向綠色中國之路。
1、工業化道路以及“可持續發展”作為它的修正 資本主義西方創造了人類歷史上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在生產方面出現了以大工業為主導生產部門的新格局,在社會交換和流通方面出現了市場競爭和自由貿易的新機制。
自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成為現代性的典型體現。 就其生產過程而言:它以高度組織化的方式勞動,以批量化、流水線生產標準化的產品,它以新的能源動力和富含新技術的機器,成十倍成百倍的提高勞動效率。
就流通過程而言,錢加速轉化為產品,產品又加速轉化為錢,在這兩個加速過程中,貨幣和產品均處在滾雪球式的增長過程之中,貨幣越滾越多,產品也越滾越多,于是,國民財富就越來越多。 因此,這一發展模式的根本特征可以概括成滾雪球式的指數增長方式。
這一流程簡單說來就是,以批量化生產使產品廉價,以廉價產品占領市場,以市場刺激消費,以消費刺激生產,完成一個正反饋過程。最終的結果是,消費水平越來越高,國民財富越來越多。
工業革命之后,人類在100年內創造的財富比有史以來此前創造的全部財富之和還多。 這神奇般的涌出的財富從哪兒來的呢?拋開一切艱深的經濟發展理論不論,讓我們只追蹤能量和物質流的流向就可以發現,全部以指數方式滾滾而來的財富不外乎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人,一是地球。
創造如此之多財富的人不再是從前的人,他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與工業化生產方式相適應、相協調、相促進的方向改變了的人,已經成為工業社會的一分子,成為一部大機器上的零配件,執行著單一的功能。
豐富、復雜、多元、有機的存在方式,向著單調、簡單、一元、無機的存在方式轉化。 工業化的生產方式特色是快節奏、單調周期性重復,高度組織化,分工高度專業化,追求效率、效益、有效性。
追求有效性成為人類生活的主旋律,這是近代與前近代的根本區別。 這個區別首先表現在近代科學上。
近代科學的精神是化簡(還原)的精神,所有的事物在質上的獨特性均被宣布為人類的幻覺,是不真實的,唯一真實的世界是一個量的世界,所有質上的差異“本質上”都只是量的差異。比如堅硬的不同,只是物質密度的不同;顏色的不同,只是光波長的不同;聲音的高低,只是聲波頻率的不同。
“人們曾幾何時以為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一個到處是顏色和聲音,空氣中散發著芳香,充滿著歡樂、愛情和美,滿目是有目的的和諧和創造性的理念的世界——現在全被擠壓在有機體的大腦上某一方寸之角中。真正重要的外部世界是一個僵硬、冷酷、無色無聲的死寂的世界;一個量的世界,一個可以數學計算的按照力學規律運動的世界。”
在科學的世界里,不再有不可還原的質的獨特性,有的只是數學符號,于是,預測和控制的有效性能夠達到它的最大狀態。正是預測和控制的有效性,支配著近代科學的走向。
這個區別當然也體現在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方面。為了追求效率、效益和有效性,社會生活呈現出高度的組織化、專業化。
6.中國的破壞環境的事例
長江流域的原始植被喪失了85%,上游森林覆蓋率已由50年代初30%,下降到現在的10%左右。
曾經吸納雨季大量雨水的森林大半已不復存在。 建國初期,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均存在較好的植被覆蓋。
后由于幾次較大的森林破壞,特別是長期以來掠奪性的、超計劃的、以現代化工具為手段的木材采伐,加之一些地區毀林開荒,致使流域內各省森林郁閉度大幅度減少。50年代到80年代,流域12個省區有林地面積年均下降率為0.6-0.8%,有林地降為疏林的面積以年均9.8%的速度增大,上游地區荒山荒坡面積已達到1.7億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1.3%。
1994年,川、滇、陜、甘四省的國有林區采伐森林面積達178.8平方公里,而同期造林僅42.7平方公里。重慶市巫山縣1949年至80年代森林覆蓋率由23.6%下降到11.7%,每年由于森林過度砍伐而新增加的土壤流失量已占到該區域土壤流失總量的8-12%。
水土流失擴大 50 年代,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積 29.95萬km2,目前已達到 39.3萬km2, 占流域面積的 39.1%。長江上游以年平均 6.8億噸 的泥沙輸入中下游,大部分沉積在荊江段和洞庭湖內。
目前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 55.18萬km2,占流域土地面積的 36.2%,年平均侵蝕土壤 24億噸。每年都有幾百萬公頃土地退化,甚至形成裸巖,長江河道河床每年以 1cm 的速度抬高。
研究表明,長江泥沙主要來源于嘉陵江流域、沱江流域、烏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據宜昌站測定,多年平均年輸沙量達 5.3億噸, 水土流失主要物質來源于耕地,占入江泥沙量的 60%~78%。
宜昌站以下,漢口站的年均輸沙量為 4.3億噸。宜昌和漢口間的差值主要是淤在洞庭湖。
根據研究,洞庭湖平均每年入湖淤積量高達 0.984億m3,其中 82% 來自長江中上游,而通過湘、資、沅、澧四水的淤積僅占 18%。湖南省由于不合理的開發,水土流失面積從 50 年代的 1.1萬km2 增加到 90 年代的 4.72萬km2,有些地方形成了紅色沙漠,湘、資、沅、澧四水輸入洞庭湖的泥沙 80 年代比 90 年代增加了 34.4%。
在四川省,泥沙淤積使400余座水庫報廢,大渡河龔嘴水電站13年 來累計淤積泥沙2.32億立方米,占庫容的2/3,烏江渡水庫的淤積已 占庫容的1/2以上,水庫調蓄庫容的損失,使洪水暴漲暴落,加劇了洪澇災害與水土流失災害。由于長江夾帶泥沙在長江入海口大量沉積,使得長江入海口北淵航道幾乎近于閉塞,使行洪能力大大減低。
公路、鐵路、礦山開采等開發建設過程中忽視水土保持,隨處亂采亂挖,亂倒亂棄,破壞地貌植被,是水土流失加劇的又一重要原因。四川省每年僅因修公路一項就增加水土流失2678萬噸。
據統計,長江中上游地區每年因開發建設造成的人為水土流失面積達120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上游約800平方公里),由此產生了約1.2億噸(上游約1.0億噸)的人為新的水土流失。萎縮的湖泊 長江流域湖泊眾多,平原和高原地區均有分布。
平原地區的湖泊都是淡水湖,總面積約為2.2萬平方公里。全國五大淡水湖中,長江流域占四個,即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聚納贛江、撫河、信江、鄱江、修水五條河流的來水,煙波浩渺,枯水期面積達3500多平方公里,汛期湖面可達5000平方公里;第二大淡水湖是號稱"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調蓄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水,吞吐長江;第三大淡水湖是太湖,第五大淡水湖為安徽的巢湖(淮河流域的洪澤湖為第四大淡水湖)。
此外,還有著名的云南昆明滇池、湖北的洪湖等。 長江岸邊的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譽,50年代有湖泊1066個,總面積達8 300平方千米,但目前僅存309個,總面積縮小到2 656平方千米。
武漢三鎮亦有"百湖之城"之譽,但現在已名南符實,湖泊數量銳減為27個。 清代中葉時,洞庭湖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著名的"八百里洞庭"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
此后,水域不停地受到泥沙的侵犯,20世紀60年代以來,每年經荊江"三口"(松滋、太平、藕池)入湖泥沙約12300萬噸,經"四水"(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入湖泥沙為3460萬噸,合計15800萬噸。而在出口城陵磯流回長江的泥沙僅為3800萬噸,湖區每年淤積12000萬噸,上百年的淤積,其嚴重程度可想而知。
加上人為的筑堤墾影響,結果洞庭湖已縮至2820平方公里了,萎縮成"洪水一大片、枯水幾條線"的慘景。1949年到1983年的34年間,湖面縮小38%,圍湖造田使湖面減少2 000萬畝,湖水容量減少40%以上。
鄱陽湖,原來比洞庭湖小,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由于洞庭湖受長期的泥沙淤積和圍墾影響,湖面由6000平方公里逐漸縮減至如今的2820平方公里,結果鄱陽湖成了中國第一大淡水湖。
由于鄱陽湖的平時水位高于長江,長江水進不了鄱陽湖,汛期長江水位增高,江水倒灌入湖,可吞吐部分洪水,所以長江泥沙進入鄱陽湖的很少,而鄱陽湖主要對"五水"(贛江、撫河、信江、饒河即潘江、修水)起調蓄作用。因此,鄱陽湖主要受"五水"的泥沙淤積和人為的圍墾影響。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破壞地球的事例(簡短)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