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璧歸趙的故事 簡略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后,表示愿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
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愿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后,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
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
趙王齋戒5天,然后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
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
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2.完璧歸趙的故事簡介(50字)
楚國有一寶玉和氏璧,秦王聽說后,表示愿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
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了秦國后,將和氏璧獻上,秦王大喜,卻全無換城給趙之意。
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意思,假說玉上有一小疵點,拿回了寶玉。他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提出要秦王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
秦昭王只好答應。隨后藺相如便派隨從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
到了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之事告訴了秦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親,請您采納,您的采納是我的動力,謝謝。
3.完璧歸趙 故事 要簡略的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帶著國書去邯鄲城(今河北省邯鄲市)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愿讓出十五座城來換邯鄲城收藏的一塊珍貴的“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
趙惠文王就跟大臣們商量,要不要答應。要想答應,怕上秦國的當,丟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應,又怕得罪秦國。議論了半天,還不能決定該怎么辦。
當時有人推薦藺(音lìn)相如,說他是個挺有見識的人。
趙惠文王就把藺相如召來,要他出個主意。
藺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答應不行。”
趙惠文王說:“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國取了璧,不給城,怎么辦呢?”
藺相如說:“秦國拿出十五座城來換一塊璧玉,這個價值是夠高的了。要是趙國不答應,錯在趙國。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國不交出城來,那么錯在秦國。寧可答應,叫秦國擔這個錯兒。”
趙惠文王說:“那么就請先生上秦國去一趟吧。可是萬一秦國不守信用,怎么辦呢?”
藺相如說:“秦國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國;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帶回邯鄲。”(原文是 “完璧歸趙”。)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咸陽。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別宮里接見他。藺相如把和氏壁獻上去。
秦昭襄王接過璧,看了看,挺高興。他把璧遞給美人和左右侍臣,讓大伙兒傳著看。大臣們都向秦昭襄王慶賀。
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見秦王提換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來換璧。可是璧已落到別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來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對秦昭襄王說:“這塊璧雖說挺名貴,可是也有點小毛病,不容易瞧出來,讓我來指給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為真,就吩咐侍從把和氏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宮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著眼睛,怒氣沖沖地說:“大王派使者到邯鄲來,說是情愿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璧。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來。可是,大王并沒有交換的誠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璧在這柱子上一同砸碎!”
說著,他真的拿著和氏璧,對著柱子做出要砸的樣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壞了璧,連忙向他賠不是,說:“先生別誤會,我哪兒能說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圖來,并且把準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想,可別再上他的當,就說:“趙王送璧到秦國來之前,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堂上舉行了一個很隆重的儀式。大王如果誠意換璧,也應當齋戒五天,然后再舉行一個接受璧的儀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說:“好,就這么辦吧。”
他吩咐人把藺相如送到賓館去歇息。
藺相如回到客棧,叫一個隨從的人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把璧貼身藏著,偷偷地從小道跑回邯鄲去了。
過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們和別國在咸陽的使臣,在朝堂舉行接受和氏璧的儀式,叫藺相如上朝。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禮。
秦昭襄王說:“我已經齋戒五天,現在你把璧拿出來吧。”
藺相如說:“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后二十幾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義的。我怕受欺騙,丟了璧,對不起趙王,所以把璧送回邯鄲去了。請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聽到這里,大發雷霆。說:“是你欺騙了我,還是我欺騙你?”
藺相如鎮靜地說:“請大王別發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強國欺負弱國,決沒有弱國欺壓強國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塊璧的話,請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然后打發使者跟我一起到趙國去取壁。趙國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決不敢不把璧交出來。”
秦昭襄王聽藺相如說得振振有辭,不好翻臉,只得說:“一塊璧不過是一塊璧,不應該為這件事傷了兩家的和氣。”
結果,還是讓藺相如回邯鄲去了。
藺相如回到趙國,趙惠文王認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來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換和氏璧,不過想借這件事試探一下趙國的態度和力量。藺相如完璧歸趙后,他也沒再提交換的事。
4.成語完璧歸趙的故事簡短200字左右
成語完璧歸趙的故事: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后,表示愿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
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愿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后,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
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
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
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
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完璧歸趙,讀音wán bì guī zhào。
完:完整無缺;璧:古代一種扁圓形的、中間有孔的玉器;趙:趙國。完璧歸趙出處《史記》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二十一,是發生于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
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擴展資料完璧歸趙,指物歸原主。
近義詞:物歸原主、物歸舊主。反義詞:久假不歸、巧取豪奪、橫征暴斂。
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的主人公:藺相如,今保定市曲陽縣相如村人,戰國時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完璧歸趙。
5.完璧歸趙的簡單故事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后,表示愿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
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愿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后,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
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
趙王齋戒5天,然后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
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
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6.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簡潔點概括
出自戰國故事。秦王許諾趙王以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當使臣藺相如獻璧之后,秦王卻不提換城之事,藺相如施巧計使和氏璧重歸趙國。今多指以原物歸還其主。
還有其他多一點的。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后,表示愿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愿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后,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后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后來,形容將別人的東西完整的還給別人
7.完趙歸壁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完璧歸趙】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的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對趙王說,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趙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么這么大方?要是不答應他的請求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是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們商量,但大臣們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這件事,便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里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后又交給后宮的妃子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只見藺相如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雖然看著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和氏璧"有瑕疵,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后宮拿來交給藺相如,讓他指出來。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后退了幾步,身體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愿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沒想到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誠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塊兒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面對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撞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么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趙王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贈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這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本不想這樣做,但見藺相如態度堅決,只得無奈地說:“好!就這么辦吧!”說完,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于秦王會把他怎么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后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后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備,恐怕打不贏。最后,秦王見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也沒有為難他,便放他回到趙國去了。
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
8.完璧歸趙的故事
藺相如原為趙國宦官繆賢的門下客,因為阻止了繆賢去燕國一事,深受繆賢的重用。當時,趙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強大的秦國聽到這個消息后,便派來使者說秦王愿意用15座城邑交換和氏璧。
趙國上下心知肚明,用城換和氏璧是個幌子,但是如果趙國不去赴約的話,就會顯得本國理虧。于是,繆賢將門下藺相如推薦給了趙惠文王,隨后,趙惠文王接見了藺相如,派遣藺相如只身一人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
藺相如到達秦國后,便把和氏璧呈給秦王看,通過觀察秦王的一言一行。藺相如知道,秦王并沒有交換的想法,于是急中生智將和氏璧拿了回來。藺相如手持和氏璧,并拆穿了秦王的陰謀。
而秦王為了和氏璧也不敢輕舉妄動,此間,藺相如提出了讓秦王齋戒5天的想法,乘此期間,藺相如喬裝潛回趙國,將和氏璧完好無缺的還給了趙惠文王。
5天后,藺相如再次申明了這場交易,但是秦王沒有履約。藺相如巧用機智化解了這場危機,自己也安然無事的回到了趙國。
擴展資料:
“完璧歸趙”主人公介紹:
藺相如,生卒不詳,今保定市曲陽縣相如村人。戰國時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藺相如原為宦者令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信給趙王,愿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于完璧歸趙。
公元前279年,秦王與趙王相會于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他隨侍趙惠文王,當面斥責強大的秦國,不辱國體,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為上卿,居官于廉頗之上。
廉頗居功自恃,不服相如,恥居其下,并揚言要羞辱相如。藺相如為保持將相和睦,不使外敵有隙可乘,始終回避忍讓。
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善自謙抑的精神感動了廉頗,于是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