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間故事 簡短
還春節呢,就講點有關春節的 1."年"獸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
"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
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
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
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2.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
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
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
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饑。
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 "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
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
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
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
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
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3.門畫——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
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
2.關于民風民俗的小故事
一、貼春聯——據說五代時的后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
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二、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
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
三、過年——在很久以前,有個怪物,叫年。在大年三十那一天,年就會出去到各村莊去掠奪財物,食物,莊稼會被踐踏,牛羊會被吃掉,只要年去過的村莊都民不聊生,慘不忍睹,人們也想過許多的辦法來防御年,但是無一行得通,年不僅個子大,力氣也大,又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根本就沒有辦法防他。
直到有一天,年看到村里面掛著紅燈籠,開著燈,還咚咚的敲鼓,嚇的不知所措就跑了,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天就把他叫做過年。四、除夕——在很久以前,有個怪物,叫夕。
和年一樣的個大、力氣大、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也和年一樣大年三十會出來。他每一步像地震一般,一張嘴可以吃下一頭牛,可是他并不怕紅燈籠、燈光和鼓聲,所以人們更拿它沒辦法,夕就作威作福。
于是人們給夕送去了好幾壇烈酒,把夕灌醉后,一個年輕人把它的頭砍下來了。誰知,夕的腦袋到哪里,哪里便起火,于是那個年輕人就抱住夕的腦袋跳進了黃河。
一樣的人們為了紀念把這一天叫除夕。五、放桔燈——“放桔燈”的風俗,至少有一千年的歷史。
傳說南宋建炎年間,金人南侵,康王趙構從海上逃走。逃到臺州章安,寄宿在祥符寺中。
那天正是正月十五,晚上他登金鰲山觀海,忽見椒江上無數燈火,如流星飄來,感到十分奇怪,便在紡羅傘蓋的簇擁下,到江邊觀看。侍從告訴他,這是澄江上漂下來的桔燈。
趙構十分高興地說:“膚看京中的鰲山燈,也沒有這么有趣啊!”他要侍從們跟著湊熱鬧,買了兩船桔子,取出桔肉讓大家吃了,留下桔殼制作桔燈,放在江上漂浮,玩了個通宵。擴展資料: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由來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范——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許掃地,如果進行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
民俗文化是流動的、發展的、它在社會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變異,并在變異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當中國社會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民眾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必然表現為民俗文化的變化上,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
尋找民俗文物,留下民眾生活的歷史,已成為一個嚴肅的課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國,民俗文化不僅是歷史的延續,而且還將會繼續延續下去。
正是這種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造就了中華民俗的精神傳統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揚中國民俗文化傳統,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民俗。
3.求3篇中國的民間故事~~要短的,100字左右
頭懸梁
晉朝有一個叫孫敬的人,每天讀書到深夜,經常怕打瞌睡,就用繩子系住頭發拴在房梁上,如果頭昏要打瞌睡,頭往下墜,繩子就會將他扯醒。他就用這種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鑿壁借光
西漢人匡衡,小時家里很窮,非常喜歡讀書,但晚上家里沒有油點燈。鄰居房里點著燈,匡衡就把墻壁鑿一個洞,讓燈光從洞里透過來照著讀書。
錐刺股
戰國時,有一個叫蘇秦的人,因為在秦國求官不成,回家后被家人看不起,就將太公《六韜》、《陰符》等兵法書藉,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奮苦讀。每當到了夜深人靜,頭昏腦漲,眼睛發澀,總想睡覺的時候,就用錐子自己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又讀書。
4.中國民間故事摘抄句300個字
相傳,董其昌任南京禮部尚書時,一次回松江祭祖,應超果寺當家之請,為新建的一覽樓寫一匾額。覽樓二字寫得很好,那個“一”字總是寫不好。
當時,圍觀人群中有個瘸腿乞丐擠了進來,冷笑說:“這事何難?”只見他脫下草鞋,蘸上墨,一揮而就,那“一"字氣勢雄偉,實屬好字,董其昌正想和他交談,霎眼乞丐已不知去向了。
過幾天,董其昌在無錫又遇見那個乞丐,就相邀他到松江,兩人同登方塔,眺望府城風光。
那乞丐說自己便是鐵拐李,董就跪拜要求學仙。
鐵拐李說:“相爺洪福齊天,可惜沒有清福。”
董愿拋棄榮華富貴,必欲學道。鐵拐李要董其昌一起跨向西林塔,董正在躊躇時,鐵拐李已一躍而過,在西林塔頂上笑著招手呢。
又過幾天,董其昌去一古廟,拜訪熟悉的老方丈。剛巧方丈請客,邀董一起就餐。稍停,來了八個衣衫檻樓的人,其中一個是女的。大家拱手問訊后安座入席。席間,只見盤盤菜肴都是些孩子手、腳、頭等烹煮。董其昌不敢動筷,只見八人狼吞虎咽,一會兒早已吃得盆底朝天。
這時,殿后跑出一個跛足和尚,一邊收拾碗盞,一邊將盆中湯汁舔個精光。董其昌的一個隨從家人,因腹中饑餓,看見有半碗湯剩著,他端起碗就喝,等到主人喝止時,那湯早已咕嘟嘟下肚了。
等到老方丈送客回來,董其昌責問他膽敢在朝廷命官前吃人肉,可知犯法?老方丈笑呼呼他說,“這是烏首何,長成人形的千年難得,吃了能長生不老。”董其昌嘆無福享受,但總是心不死,立即派家人去追回那幫人。家人騎快馬一路追去,每逢岔路口必有人指點,最后總算追上那跛足的,可總不肯回去。家人拉住他手中鐵杖爬上一座山的半腰。李仙在家人背上擊了一掌,家人便張口嘔起來,只覺得天旋地轉,雙足凌空,一頭栽下山來幸虧雙手緊抓拐杖,著地時用那棒支撐,不致受傷。但一問當地人,原來已落在廣東地界了。
那個家人吃盡千辛萬苦。當他回到松江時,正逢著“民抄董宦”的事件,董府已被上萬農民燒成一片瓦礫場。那個家人回到葉榭水月禪院出家為僧。
5.民間故事大全,100字左右
神話傳說:
河伯馮夷受命治理黃河,但操勞一生沒有把黃河治好,到年邁時,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畫了一幅黃河水情圖,又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大禹,將水情圖交給了他。大禹根據河伯授給他的這一幅圖,疏通水道,終于治理好了黃河。
民間故事
有個小伙子叫黃河,英勇無比.戀上一富豪的女子.但女子的父親看不起他,所以處處刁難他。一次他一箭射向女子的父親,沒射中,因為他從來不虛發,就到深山去修煉.一次意外射下一只鳥,鳥告訴他那姑娘自殺了.小伙子很悲哀,就淚水不停地留下來,形成了現在滾滾的黃河.
歷史人物故事
相傳在很多年前,黃河在這里決了一次口。人們費了幾年功夫才把決口堵住。堵口修堤的老百姓不少是災民,早已無家可歸,等把黃河水堵住,有的干脆不走啦,住在堵口修堤時蓋的臨時草庵里。他們在這里開地耕種,成家養孩子,慢慢人多了,就成了一個村莊,取名叫貴家莊。又過了好些年,從滎陽流出來的涸水在這里流入黃河。這樣一來,這里南來北往的人多了,成了個熱鬧的地方。
6.簡短的民間故事
白素貞是修煉千年的蛇妖,一心修煉只為做快活神仙。千年的修行,使她比人間的女子更美,只是沒有眼淚。觀音菩薩指點,只要集齊人間八滴晶瑩的眼淚,她就可以成為真正的神仙。
前往寶芝堂學徒的書生許仙,遇到大胡子刀客八兩。兩人誤入“半步多”,與急于成仙的白素貞、小青姐妹和捉妖和尚法海不期而遇。
在“半步多”,人妖仙混雜,處處是陷阱。白蛇和許仙在相互的舍命相助中,產生了感情。只是身為蛇妖的白素貞,還不能理解它。而法海分不清誰人誰妖,執 意妄為,遭受天雷之譴,盲了雙眼。
白素貞歷經艱辛送許仙回人間,法海變作白素貞的模樣,騙許仙回頭,使他被無情槌擊中,忘了“半步多”的一切,忘了心中所愛白素貞。
白素貞來到人間,開始悉心收集人間的眼淚。
許仙在西湖斷橋遇到一場急雨,與白素貞再度重逢,留下借傘還傘的情緣,兩人產生感情。
白素貞陸續收齊七滴眼淚。每滴眼淚背后都有一個人間致情摯愛的故事。它們風吹不散,水流不融,分別應在“生老病死恨離別”之上。
法海利用自己天生生有天眼的小徒弟十天,設計逼迫白素貞現形,嚇死了許仙。法海又將許仙囚于金山寺中……
白素貞盜來救命仙草,不見許仙。她跪上金山寺,哀求不成,水漫金山。法海將許仙掠到心境臺,讓他在心鏡中看到白素貞的蛇身。許仙坦然處之,要定了素貞。法海被心魔所困,忘情絕義,想成佛,卻成了魔。
白素貞產子,成魔的法海故伎重演。白素貞不認為愛許仙是錯,自愿走進雷峰塔。訣別前,流下她第一滴也是最后一滴眼淚。她愛許仙一生,這滴眼淚應在“愛”上。白素貞被鎮于雷峰塔下,除非雷峰塔倒,否則永世不得出塔!
許仙上山進寺,自愿剃度,只為法海一句雷峰塔百步之內,非出家人不得擅入。
法海踉蹌地站起身,退了三步,一回頭,須發皆白。許仙每日掃塔,和娘子一個塔里一個塔外。白素貞用法術打開油傘為許仙遮陽。
7.中國民俗小故事
七夕的來歷
農歷七月七日舊稱七夕,也叫乞巧節。相傳是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日子,關于乞巧指的是向織女乞取智巧。
關于牛郎、織女的傳說,已是家喻戶曉,由來已久。《詩·小雅·大東》說:“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膠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這是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雛型,這時,織女、牽牛還只是天河二星,并無神的色彩,雖然詩中提到了織女“報章”、牽牛“服箱”,但這也只是就這兩顆星的名稱生發的聯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聯想正是后來牛郎織女傳說的催發劑。到了漢代,牽牛、織女便由星變成了神,有了鵲橋相會的說法。唐韓鄂《歲華紀麗》引《風俗通》說:“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淮南子》說:“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再看漢末的《古詩十九鐵:“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文。纖纖摸索手,札札弄機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詩中不僅說出了牛郎與織女相思相戀的夫妻關系,而且織女的神的形象已隱現其中。大概牛郎織女悲歡離合的故事在漢代就已經基本定型了。南朝梁殷蕓的〈小說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抒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后遂廢織經。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這個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梗概,雖然在文獻的記載中出于南北朝時代,但人們有理由認為它是對漢代牛郎織女傳說的追述,不然,七夕相會之說就無從說起。后來,牛郎織女的傳說在民間又被不斷地豐富情節、注人民情,于是,這一傳說更為故事化了。在民間傳說中,織女為天帝之孫、王母娘娘之外孫,織布之暇,常浴于銀河。牛郎則為人間一孤兒,備受兄嫂虐待,分家時僅分予一老牛。時天地相去不遠,銀河與凡間通連。牛郎遵老牛之囑,去銀河竊得織女天衣,織女不能去,遂結為夫妻。經數年,得一兒一女,男耕女織,幸福和美。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怒遣天神捉逮,王母恐天神疏虞,亦親往。織女被捉,號哭與夫及子女痛別。時老牛垂死,囑牛郎剖其皮,衣之登天。牛郎如其言,擔子女追去,且及,王母拔簪劃空,頓成滾滾天河。牛郎織女隔河相望,只有悲泣。后終感動天帝,許其每年七夕鵲橋相會。七夕這一民間節日就源起于這個神話傳說,七夕的節日風俗也與這一神話傳說有著淵源關系。
8.民間故事,短一些
1、響亮的名字
從前,有個姓張的財主找到教書先生說:自古以來,凡是當大官的,都有個響亮的名字,麻煩您幫我兒子改個名字吧,越響亮越好。
教書先生問:你有幾個兒子?
張財主說:4個。
教書先生問:是什么字輩的?
張財主回答:大字輩。
教書先生說:那好,就叫張大槍、張大炮、張大喇叭、張大號吧!
2、報復
有個老頭子哄孫子玩,小孩磨牙淘氣,老頭子打了他一巴掌。
兒子一看有些心疼,照著自己臉狠狠抽了幾耳光。
老頭子問兒子:你打自己干嘛?
兒子氣憤道:許你打我兒子,就不許我打你兒子啊?我才不吃這個虧呢!
3、解恨
有一戶人家,兒子、媳婦心腸狠,常常虐待父母。
兩位老人吃盡了苦頭,卻非常疼愛自己的小孫子。
鄰居勸他們:親兒子都不孝順,還疼孫子干嘛?
老頭子噙著淚道:我們只盼著孫子趕快長大,也娶個媳婦氣氣他爹娘,好為我倆解解恨!
4、扯淡話
從前,有個將軍,率領一幫水兵坐船遠征。船被一條大魚吞到肚子里了。大魚被一只白鶴叼走。白鶴正想吞下大魚,嘴一松,魚從天上掉下來了。一個老太婆正站在院子里往天上瞧,魚正好落到她的眼睛里。她揉揉眼睛,把魚從眼睛里揉出來了。魚的肚子揉破了,士兵從魚肚子里一個一個鉆出來。他們很長時間沒吃東西,餓得發慌。那個將軍向婆婆施了禮,請她給兄弟們弄點東西吃。
老太婆從屋里拿出個豆包,放在院子里的石桌上,這幫人就圍著豆包啃起來。啃了三天三夜,還沒有啃到里面的豆餡。結果大家都啃飽了,才啃出來一塊石碑,只見上面寫道:此處離豆餡兒還有四十五里。
5、相親
相親見面會上,她侃侃而談,說她以前的男友如何開豪車,住豪宅,經常夸她如何如何漂亮,一看到她就緊張。
他看了看她:我,我一般看,看到美女,也,也會緊張的說,說不出話來。
她噗嗤一笑:你這種搭訕的方式真老土。但,但看到不,不好看的,就,就會結巴。
那女的立馬臉變成了豬肝色。
9.中國四大民間故事簡單簡介
1、四大民間故事簡介
①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的傳說始于《詩經·大東》:“跂彼織女”、“睆彼牽牛”的記載。《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已稱牛郎織女為夫妻。應劭《風俗通》逸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注:橋)以渡織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與七夕習俗相結合。
②孟姜女
孟姜女的傳說起源于《左傳》杞梁妻拒絕齊侯郊吊,遵守禮法的記載,后來加上《檀弓》的“齊莊公襲莒于奪(隧),杞良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是故事的雛型。漢·劉向《列女傳》(四)記:“齊杞梁殖戰死,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又唐(佚名)《琱玉集》記“秦時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為妻,因良被筑長城官吏所擊殺,仲姿哭長城下,城即崩倒。”可知這個傳說在唐代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傳說中已改名為孟姜女和范喜良。
③梁祝
梁祝的故事最早見于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記載了梁、祝“二人嘗同學”、“同冢”的故事。晚唐·張讀的《宣寶志》有較詳細的記載。到明代馮夢龍的《古今小說》,又增加了英臺不解帶,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節。
④白蛇與許仙
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起源:一說源于唐傳奇《白蛇記》;一說源于《西湖三塔記》。到明代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10.請大家提供簡短的中國民間故事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一:梁山伯與祝英臺 從前有個姓祝的地主,人稱祝員外,他的女兒祝英臺不僅美麗大方,而且非常的聰明好學。
但由于古時候女子不能進學堂讀書,祝英臺只好日日倚在窗欄上,望著大街上身背著書箱來來往往的讀書人,心里羨慕極了!難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繡花嗎?為什么我不能去上學?她突然反問自己:對啊!我為什么就不能上學呢? 想到這兒,祝英臺趕緊回到房間,鼓起勇氣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讀書。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樣子,一定不讓別人認出來,你們就答應我吧!”祝員外夫婦開始不同意,但經不住英臺撒嬌哀求,只好答應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剛蒙蒙亮,祝英臺就和丫鬟扮成男裝,辭別父母,帶著書箱,興高采烈地出發去杭州了。 到了學堂的第一天,祝英臺遇見了一個叫梁山伯的男同學,學問出眾,人品也十分優秀。
她想: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也一定會很開心的。而梁山伯也覺得與她很投緣,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
于是,他們常常一起詩呀文呀談得情投意合,冷呀熱呀相互關心體貼,促膝并肩,兩小無猜。后來,兩人結拜為兄弟,更是時時刻刻,形影不離。
春去秋來,一晃三年過去了,學年期滿,該是打點行裝、拜別老師、返回家鄉的時候了。同窗共燭整三載,祝英臺已經深深愛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雖不知祝英臺是女生,但也對她十分傾慕。
他倆戀戀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著對方。幾個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訪,結果令他又驚又喜。
原來這時,他見到的祝英臺,已不再是那個清秀的小書生,而是一位年輕美貌的大姑娘。再見的那一刻,他們都明白了彼此之間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請人到祝家去求親。可祝員外哪會看得上這窮書生呢,他早已把女兒許配給了有錢人家的少爺馬公子。
梁山伯頓覺萬念俱灰,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 聽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與父母抗爭以反對包辦婚姻的祝英臺反而突然變得異常鎮靜。
她套上紅衣紅裙,走進了迎親的花轎。迎親的隊伍一路敲鑼打鼓,好不熱鬧!路過梁山伯的墳前時,忽然間飛沙走石,花轎不得不停了下來。
只見祝英臺走出轎來,脫去紅裝,一身素服,緩緩地走到墳前,跪下來放聲大哭,霎時間風雨飄搖,雷聲大作,“轟”的一聲,墳墓裂開了,祝英臺似乎又見到了她的梁兄那溫柔的面龐,她微笑著縱身跳了進去。接著又是一聲巨響,墳墓合上了。
這時風消云散,雨過天晴,各種野花在風中輕柔地搖曳,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來,在陽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二:白蛇傳 清明時分,西湖岸邊花紅柳綠,斷橋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麗畫面。突然,從西湖底悄悄升上來兩個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會從水里升出來呢?原來,她們是兩條修煉成了人形的蛇精,雖然如此,但她們并無害人之心,只因羨慕世間的多彩人生,才一個化名叫白素貞,一個化名叫小青,來到西湖邊游玩。
偏偏老天爺忽然發起脾氣來,霎時間下起了傾盆大雨,白素貞和小青被淋得無處藏身,正發愁呢,突然只覺頭頂多了一把傘,轉身一看,只見一位溫文爾雅、白凈秀氣的年輕書生撐著傘在為她們遮雨。白素貞和這小書生四目相交,都不約而同地紅了紅臉,相互產生了愛慕之情。
小青看在眼里,忙說:“多謝!請問客官尊姓大名。”那小書生道:“我叫許仙,就住在這斷橋邊。”
白素貞和小青也趕忙作了自我介紹。從此,他們三人常常見面,白素貞和許仙的感情越來越好,過了不久,他們就結為夫妻,并開了一間“保和堂”藥店,小日子過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難病癥,而且給窮人看病配藥還分文不收,所以藥店的生意越來越紅火,遠近來找白素貞治病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將白素貞親切地稱為白娘子。
可是,“保和堂”的興隆、許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卻惹惱了一個人,誰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為人們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燒香求菩薩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興不起來了。
這天,他又來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給人治病,不禁心內妒火中燒,再定睛一瞧,哎呀!原來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條白蛇變的! 法海雖有點小法術,但他的心術卻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許仙白娘子夫婦、搞垮“保和堂”。
于是,他偷偷把許仙叫到寺中,對他說:“你娘子是蛇精變的,你快點和她分手吧,不然,她會吃掉你的!”許仙一聽,非常氣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對我的情意比海還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會害我,何況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離棄她呢!法海見許仙不上他的當,惱羞成怒,便把許仙關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許仙回來。一天、兩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
終于打聽到原來許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給“留”住了,白娘子趕緊帶著小青來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請法海放回許仙。法海見了白娘子,一陣冷笑,說道:“大膽妖蛇,我勸你還是快點離開人間,否則別怪我不客氣了!”白娘子見法海拒不放人,無奈,只得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