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華傳統美德故事,4、5分鐘的
孔融分梨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里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后一定會很有出息。”
暖不忘寒
公元前654年前后,有人誣告晉獻公的兒子重耳死刑,重耳為了逃命,連夜帶著親信家臣逃出晉國逃亡到了衛國。但是剛到衛國,晉兵又馬上趕來,重耳只能逃到齊國。可是在慌亂之中,管家又帶著所有財物逃走了。他們身上沒有半文錢財,大家只好忍著饑餓,那時候,連剩稀粥都成了救命寶貝。就這樣他們忍饑挨餓,終于到達了齊國。
后來,重耳又流亡到了秦國,做了秦穆公的女婿。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打算送重耳回國。重耳在收拾行李時,打算把那些以前用過的破爛全部扔掉,看此情景,壺叔連忙勸說,可重耳不聽。這一切,全被孤雁聽到了,他捧著一塊白玉,要重耳把自己這樣的老臣當成那些破爛扔掉,與重耳告別。重耳很是吃驚,思索一番后,便命令兵士把破爛都撿回來,一再表達悔改之意。回國后,重耳做了一國之君,他沒有忘記孤雁和壺叔的教誨。因為這樣,他很快把晉國變成了一個強國,使它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重耳成為一國之君還聽從教誨,不忘以前患難與共的朋友,不忘記曾經的苦楚。愿大家都向重耳學習,勤儉節約,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金孝拾銀
金孝以賣油為生,家中只有個老母。一天金孝偶然撿到一包銀子,約莫有三十兩。他高興得回家告訴老母。但金母卻以“裴度還帶”的故事教育金孝,讓把銀子還給失主。 于是金孝回到事發地,恰好遇到一個外地客人正在尋找。金孝告訴失主是他撿到的銀子,并帶著失主回家去銀子。不料失主卻說銀子原來有五十兩,誣陷金孝貪污了他的銀子。二人相持不下,告到官府。那縣令是個清官,問明案情后,說:若是金孝賴了銀子,為什么不全拿了?卻止藏了一半,又自己尋找失主?若是金孝不招認,別人又怎么知道?可見金孝沒有賴銀之情。接著縣令判道:外地客人丟失的銀子是五十兩,金孝拾的是三十兩,這銀子不是客人的,這銀兩判給金孝,奉養母親;客人的五十兩,自去尋找。”金孝得了銀子,干恩萬謝地跟老娘回去了。大家無不稱快。[
2.《中華傳統美德故事》 簡短寫幾個
【程門立雪】講的是尊師重教的故事。
北宋時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特別喜好鉆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后,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一天,楊時向程頤請求學問,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直到程頤一覺醒來。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于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后,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鐵杵磨成針】講的是勤學的故事。
相傳李白在山中讀書,還沒有讀完,就放棄離去了。過了小溪,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鐵杵,李白感到奇怪便問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針。”李白問道:“鐵杵磨成針,能行嗎?”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與意志所感動,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學業。
【子路借米】說的是尊老愛幼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3.幼兒最美文明小天使一分鐘的小故事
我是文明小天使”主題班會活動教案 鎮原縣屯字小學 六(3)班班主任張曉敏 一、活動目的: 本次班會旨在針對學生的特點,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禮貌用語、文明行為的教育。體會學習禮儀,使用文明禮儀,做文明的我的樂趣。讓學生對中國古代傳統美德有所認識,了解日常禮儀常識,并能夠發揚優良傳統,在具體行動中做到講文明,懂禮儀,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修養。本次主題班會活動主要是培養學生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從—點一滴做起,從每時每刻做起。提高同學自己的文明、禮儀修養,做一個新世紀講文明的學生。 二、活動準備: 1.重溫《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小學生課堂常規》 2.收集講文明,懂禮貌的詩歌、童謠、小品、三句半、快板、歌曲等。 三、活動過程:(一):主持人宣布“我是文明小天使”主題隊會開始(二):主持人介紹各小組的名字及口號。(三):主持人宣布主題隊會正式開始 男:爸爸常說,我國是文明古國 女:媽媽常講,中華是禮儀之邦 合:老師告訴我們,知書達理兒時起,我們告訴自己,文明禮貌要發揚 男: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黃昏,冬天最美是早晨 女:我們的祖國是個美麗的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都有文明的身影 男:和著歡樂的節拍,我們懂得了文明的重要,文明就要有良好的行為,文明就要有良好的習慣 場景表演:校門口,兩名低年級的小學生出校門后,把握在手里的紙團隨手亂扔,被中隊長制止不服,并與中隊長發生抓扯打斗,而且還叫自己一幫耍得要好的同學來幫忙,最后被門衛人員制止。 男:同學們,我們千萬不要象剛才那些同學一樣,一定講究衛生服從文明勸導,做個好學生。 女:我看了這個小品后,不得不引用一句廣告詞:精彩!真精彩!禮儀是文明的使者,是金色的種子,在這秋高氣爽的季節里,讓我們傳承文明的文化吧! 男:上課時我們專心聽講,下課后我們盡情嬉戲。就像紅日每天從東方升起,將燦爛的陽光灑滿大地
女:文明是一種美德,禮儀是一種風范,文明是思想意思,禮儀是自覺行為 結束語:男:你給別人一個微笑,別人給你一個春天 女:你給別人一份溫暖,別人給你快樂無限 男 :你給別人一根謙讓,別人給你敬重萬千 女:你給別人一份真誠,別人給你溫馨的思念 合:文明,讓我們舉止文雅,禮儀,讓我們風度翩翩,做一個知文懂禮的少年,是我們共同的心愿! (四):領讀《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課堂常規》 (五):班長帶領全班宣誓: 我們要做到:自尊自愛,注重儀表;真誠友善,禮貌待人;尊規守紀,勤奮學習;勤奮儉樸,孝敬父母;遵守公德,嚴于律己。 (六):請班主任老師做總結 文明禮儀看似簡單,但要成為文明小天使更非易事。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多加學習,提高修養,使我們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能得到進一步的發揚光大。今天的班會活動舉辦的很成功,同學們都表現得不錯。希望大家在活動之后,多用文明行為來要求自己,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說文明話,做文明事,早日成為一個真正的文明小天使。 (七):主持人宣布主題隊會結束 男:短短的四十分鐘已經過去,我們的主題班會活動也接近尾聲了。 女:但是我們講文明懂禮儀的行動還在進行中,作為中華民族的后代,我們有責任為傳承和弘揚我國的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作出貢獻。 男:作個成功的人,懂得文明禮儀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小事做起,走向成功 合:親愛的同學們,六年級1班“我是文明小天使”主題班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4.誰知道中華傳統美德的小故事
孔融讓梨 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孔融(153—208 年),小時候非常有禮貌,而且聰穎過人。
他6 歲讓梨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被后人傳為美談,但孔融巧思分梨的故事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一天吃完午飯,孔融便自覺到書房去讀書寫字了。
這時老管家進房傳話 說:”小主人,在外地的伯伯、叔叔、嬸嬸和六個堂兄妹都來了,夫人叫你 到前庭去見見他們。”孔融高興極了,說實在的,伯伯、叔叔長年在外地做 官,孔融長到6 歲還沒見過他們.特別是六個堂兄妹不知長個啥模佯。
于是,孔融沒等老管家趕到前庭回話,已飛也似地先到了。在父母的介紹下,孔融一一給伯伯、叔叔、嬸嬸和六個堂兄妹見過了禮,大家都夸孔融有禮貌。
這時,母親叫丫環端上一盤梨來,玲瓏剔透的盤中放著六只又大又香又 嫩的鴨梨,母親又叫孔融把鴨梨分給六個堂兄妹吃。 孔融正要分梨,卻被父親止住了:“慢!融兒,你把梨子送給堂兄妹, 每個人一個,而且盤子里還要留一個,你能分好嗎?” 父親知道孔融很聰明,有意想夸耀一下孔融,誰知題目太難,反倒把孔 融給問住了。
伯伯、叔叔、嬸嬸們,也覺得這事連他們都難以辦妥,何況一 個6 歲的稚童呢?六個堂兄妹更是束手無策,面面相覷,心里在琢磨著:“這樣分梨,我們六個人中總有一個人吃不到梨子呀!” 孔融擰著眉頭苦思,他為難地看看母親,母親慈祥地對孔融說:“融兒,動動腦筋呀!梨子分來一個不少,你一定能分好的。” 孔融的眼珠子急速地轉動著,他瞧了瞧盤子又望了望梨子,忽然,臉上 露出了歡欣的喜悅,他拍著小腦瓜兒說:“有辦法了。”
只見孔融拿起盤中 五只梨子分別遞給五個堂兄妹,盤中剩下一只梨子,可還有一個堂妹沒有分 到梨子,這個堂妹感到很委屈。伯伯、叔叔和嬸嬸說這個辦法不靈。
孔融微 微一笑,把剩下的一只梨子連同盤子一起遞給了這個堂妹。 父親高興地說:“融兒.你分得很對.能不能給大家講講為什么要這樣 分?” 孔融脆生生地說:“每人分一個,說明六個堂兄妹都得分著;盤子里還 要留一個,這也可理解為只要有一只梨子放在盤子里就行,所以我這樣分是 符合題意的。”
大家恍然大悟,連夸孔融聰明過人,父母親也開心地笑了。
5.3歲—4歲兒童德育故事
3歲-4歲兒童德育故事:孔融讓梨、孟母三遷、鑿壁偷光、千里送鵝毛、黃香溫席1、孔融讓梨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
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
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教育意義:凡事應該懂得謙讓,兄弟姐妹之間應當友好相處。
2、孟母三遷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
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
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里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
教育意義: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3、鑿壁偷光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
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墻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么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
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教育意義:珍惜讀書時光,努力刻苦學習。4、千里送鵝毛唐朝貞觀年間,西域回紇國是大唐的藩國。
一次,回紇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緬伯高帶了一批珍奇異寶去拜見唐王。在這批貢物中,最珍貴的要數一只罕見的珍禽——白天鵝。
緬伯高最擔心的也是這只白天鵝,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可怎么向國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親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這天,緬伯高來到沔陽湖邊,只見白天鵝伸長脖子,張著嘴巴,吃力地喘息著,緬伯高心中不忍,便打開籠子,把白天鵝帶到水邊讓它喝了個痛快。
誰知白天鵝喝足了水,合頸一扇翅膀,“撲喇喇”一聲飛上了天!緬伯高向前一撲,只撿到幾根羽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眼睜睜看著它飛得無影無蹤,一時間,緬伯高捧著幾根雪白的鵝毛,直愣愣地發呆,腦子里來來回回地想著一個問題:“怎么辦?進貢嗎?拿什么去見唐太宗呢?回去嗎?又怎敢去見回紇國王呢!”隨從們說:“天鵝已經飛走了,還是想想補救的辦法吧。”思前想后,緬伯高決定繼續東行,他拿出一塊潔白的綢子,小心翼翼地把鵝毛包好,又在綢子上題了一首詩:“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
沔陽湖失寶,回紇情難拋。上奉唐天子,請罪緬伯高,物輕人義重,千里送鵝毛!”緬伯高帶著珠寶和鵝毛,披星戴月,不辭勞苦,不久就到了長安。
唐太宗接見了緬伯高,緬伯高獻上鵝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詩,又聽了緬伯高的訴說,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緬伯高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賞賜了他。
教育意義:禮物微薄而情意深重。5、黃香溫席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
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并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
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時覺得暖和。因此,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教育意義:讓我們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關心他們。擴展資料:“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
德育的任務: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的、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并不斷提高社會覺悟,使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孔融讓梨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孟母三遷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鑿壁偷光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千里送鵝毛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黃香溫席。
6.美德小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幼兒傳統美德簡短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