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分縣的縣情簡介
大分縣 位于日本九州東北部,東西最寬達119公里,南北最長達106公里,北有瀨戶內海的周防灘和豐后水道,海岸線總長759km,北部是平淺灘海岸,中部為別府灣,南部的里阿斯式海岸線變化多端,海洋資源極其豐富。因有瀨戶內海的航運,與奈良縣、京都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屬文化發達地區,特別是在宗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宗教文化濃厚的地區。境內有面對周防灘的中津平原、別府灣以南的大分平原。山地占了全縣土地的大部分。北有九重連山、耶馬溪溶巖臺地、國東半島等火山區,南有包括石灰巖地帶在內的九州山地。以久住火山群,祖母、傾山系,英彥山、犬之岳山系為代表的山地和玖珠、耶馬溪等溶巖臺地構成,以此地形結構為水源的泉水,清澈純凈且水量豐富。由于霧島火山帶橫跨南北,西北走向地處白山火山帶,所以隨處可見溫泉涌出,泉眼數量居日本全國第一位。該縣經濟產業上積極推廣“一村一品運動”,比較著名的有日田杉、豐后牛、香菇加工。
2.滋賀縣的縣情簡介
滋賀縣位于日本本州島中部,是一個內陸縣,四周被群山環抱,東北面是伊吹山地、東面是鈴鹿山脈、西面是比良山地、比叡山地,西北是野坂山地、南面則有信樂山地,是連接東西的交通要地,是文明開化之地,有許多史跡和佛像都是珍貴的歷史遺跡,被指定為國寶和重要文化遺產的史跡數量之多僅次于奈良縣和京都,為日本第三位。境內有占全縣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左右的日本最大淡水湖琵琶湖。該湖是滋賀縣的母親湖,也是該縣的重要旅游資源,以該湖為中心,由余吳湖、伊吹山等共同構成的琵琶湖國定公園里有不少風景名勝,工業發達,為日本屈指可數的工業縣,除機械制造、紡織、化工、制藥等傳統產業外,致力于發展電子工業、生物工程等尖端技術產業。經濟作物有茶葉、水果等。畜牧業以肉用牛、奶牛為主。淡水珍珠養殖也非常發達。陸路交通便捷,名神高速公路(名古屋—神戶)和東海道新干線等高速交通網絡,京滋迂回道路,JR東海道線等環繞琵琶湖的交通網四通八達,集中了連接東南西北,通往日本各地的道路,是連接日本東西的走廊和溝通太平洋與日本海的通道。首府大津市位于其西南部,緊鄰琵琶湖,第三產業比較繁榮,工業主要以電器、機械和器具制造為主。
3.遵義的縣情簡介
遵義縣位于貴州省北部,湘江畔。總面積4491平方千米。人口115萬人(2004年)。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仡佬族。縣人民政府駐南白鎮,郵編:563100。代碼:520321。區號:0852。拼音:Zunyi Xian。 遵義縣地處貴州省北部,東接湄潭、甕安縣,南鄰息烽、開陽縣,西連仁懷、金沙縣,北界桐梓縣、綏陽縣、紅花崗區、匯川區。位于東經106°17′22″至107°25′25″,北緯27°13′15″至28°03′03″之間。全縣東西長112.5公里,南北寬89.3公里,土地總面積4092.66平方公里。縣內基礎設施完善,公路、鐵路四通八達,遵南大道、海爾大道將縣城與市區相連,川黔鐵路、210國道、326國道和貴遵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南北,擁有公路里程2524公里,航運136公里。
4.熊本縣的縣情簡介
縣徽:1966年3月制定,以“熊本”發音的第一個字母“KU”為圖案原形,融匯于九州的地形制作而成,中間的圓形象征著位于九州中部的熊本。
縣樹:樟樹,1966年10月制定。初夏時節,樟樹綠葉萌生,使整個熊本充滿生機勃勃的活力。在熊本城及熊本縣內各地的寺廟里,隨處可見高大挺立的樟樹。
縣花:龍膽花,1953年10月制定。龍膽花是生長在阿蘇高原的一種可愛的紫色小花,每年10月盛開。在日本廣播協會NHK挑選“鄉土之花”時,被指定為熊本的縣花。
縣鳥:云雀,1966年10月制定。云雀飛翔于熊本的草原及田野之間,由于受到了縣民的喜愛而被指定為熊本縣的標志。
縣魚:對蝦,1989年12月制定。有明海和不知火海是日本有名的對蝦產地。熊本縣在全日本率先開始養殖對蝦,其產量居日本首位。
吉祥物:吉祥物為熊本熊,是熊本縣的營業部長兼幸福部長,也是日本第一位吉祥物公務員。 也有人別稱熊本縣為“火之國”,其原因有三:
一是因為世界上最大的重疊式活火山——阿蘇山就在熊本縣。它由五十多座火山先后噴發疊加而成,造成了外圍山群和核心山岳,堪稱世界罕見的奇觀,其中最大的火山口——中岳火口。阿蘇山的中心五岳——中岳、高岳、根子岳、桿島岳和烏帽子岳,點綴在周長為128公里的外圍山脈中,青翠的大草原映襯著縷縷白煙。在阿蘇火山博物館里,可以通過裝置在火山口的攝像頭看到火山躁動的跡象,令人感嘆自然的力量。
另一個原因是出現在明海上的神秘火光。傳說日本景行天皇為了撲滅豪族“熊襲”而來到熊本縣時,暗夜里靠著出現在海上的火得以安全靠岸,不知名的火到了秋天的晚上便會出現在八代海(有明海)上。該現象已被科學家解釋為烏賊漁船的漁火而形成的海市蜃樓。
第三個原因是傳說崇神天皇時有土蜘蛛打猴、頸猴二人,率徒眾一百八十余人聚于益城郡朝來名峰。天皇于是便派遣健緒組率眾誅滅賊眾。消滅后健緒組又于國內進行巡察及查探消息。當他們來到八代郡白發山時,因天色已晚便在當地止宿;但夜里的天空突然有自然而生的火焰,并徐徐降到此山上燃燒,令他們一行人大感驚訝。健緒組將這奇怪的事上告天皇,天皇也因此將此地名為“火國”。
5.兵庫縣的縣情簡介
兵庫縣 位于日本列島中部的關西地區,北臨日本海,南瀕大阪灣,經瀨戶內海與太平洋相望,是日本唯一一個既臨日本海,又接瀨戶內海的縣,是近畿地區的中心之一,是關西地區面積最大的縣。由大城市、農山村和離島等各種地區形成,氣候和風土各異,各地可享受洗海水浴、滑雪乃至泡溫泉等多種娛樂和休閑活動,被稱為“日本的縮影”。根據其歷史、風土、產業等不同,可以分以下5個地區:攝津(神戶、阪神)、播磨、但馬、丹波、淡路。陸上交通便捷,是關西地區重要交通樞紐,有神戶機場和神戶港,毗鄰位于兵庫縣與大阪府交界處的日本唯一24小時開放的大阪關西國際機場。瀨戶內海是溝通日本南北東西的天然通道;位于瀨戶內海入口處的神戶是出太平洋最重要的港口,是世界屈指可數的國際貿易港口。
由于兵庫縣面積較大,地形復雜,且受橫貫兵庫縣中央的“中國山地”影響,氣候變化多端,年平均氣溫15.8℃,平均降水量1265毫米。北部地區冬季多雪;南部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瀨戶內海沿岸地區降水量少,氣候溫暖;日本海沿岸地區陰雨天多,冬季受到西伯利亞季風的影響,降雪量多。
6.青森縣的縣情簡介
青森縣是日本本州島最北端的一個縣,國土面積居日本第8位,相當于東京都、千葉縣和神奈川縣的總和,森林覆蓋率近70%。與巖手縣和秋田縣相鄰,東臨太平洋,北隔津輕海峽與北海道相望,西靠日本海。津輕半島和下北半島圍出了陸奧灣,南北走向的奧羽山脈將該縣分成兩個部分。四季變化鮮明,風景秀麗,氣候屬于冷涼型天氣,隨著季節的轉變其氣候的變化相當明顯。位于日本海一側的部分是多雪地區,而位于太平洋一側的地區在夏天氣溫也較低,東、西兩側氣候大不一樣。西北面的津輕地區在冬天受到空氣濕冷,常常有雪。而太平洋沿岸則在即使在夏天也受到東北面吹來的冷氣流的影像氣溫偏低。由于漫長寒冷的冬季和極不發達的水系,青森農業相對落后,長芋和大蒜等蔬菜產量居日本各縣前列。縣西部產稻米和蘋果,有全日本最古老的蘋果樹,蘋果產量居日本第一位,占全國的二分之一,是日本著名的蘋果產地;東部專產馬鈴薯,東南部的八戶市有完整的重工業。山地中產木材。沿海和遠洋漁業中心八戶市,而縣治青森也是漁港之一。比目魚和烏賊魚的收獲量是日本第一,扇貝產量居日本第二位,是扇貝的主要養殖地,陸奧灣的扇貝養殖場。
7.埼玉縣的縣情簡介
埼玉縣位于日本東京都北部,是和東京接壤最多的縣。往北走是群馬縣,往南是東京,西邊接著長野縣和山梨縣,往東是千葉縣、茨城縣,東北角上還和栃木縣相連,大部分為關東平原,僅西部秩父地區為山地,河流眾多,由西北流向東南。西部是秩父山區,荒川自西向東流過。該縣東南部的城市幾乎全成了東京的衛星城。居住的人口位居日本第5位,人口密度為全日本第4位,下轄的市位居日本第1位,是日本人口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東京北部最重要的工業區,擁有豐富的土地和森林資源。工業受東京影響較重,基本屬于東京的加工區的性質,難以自成體系。農業主要以蔬菜種植為主,尤其是不易長期保存的蔬菜,如菠菜、黃瓜、西紅柿、大蔥、茄子等產量都居日本的前列。交通網絡稠密,兩條新干線構成交通運輸主動脈,是日本東部最重要的交通中心之一,是連接東南西北交通的必不可少的區域。
埼玉縣從古時起就被稱為“小江戶”,殘留著許多的民間藝術和名勝古跡,具有多彩的歷史文化,被稱為“彩之國”。川越地區保留了19世紀的城市布局,遺留的倉庫建筑、高麗神社和圣天院是該縣歷史古跡的組成部分。溫泉資源也很豐富,主要分布在從奧武藏到秩父地區。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干燥、多西北風,夏季受到東南季候風的影響,多雨且悶熱,但仍是全日本晴天較多的一個縣。重要城市有:琦玉市、川口市、朝霞市、川越市、上尾市、東松山市、所沢市、行田市、熊谷市、本莊市、秩父市、春日部市、入間市等。埼玉縣新都中心體育場是2002年世界杯足球賽的舉辦地之一 。
8.甘肅省甘南州祿曲縣縣情簡介
碌曲縣,隸屬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肅省西南部,復青藏高原東邊緣,甘、青、川三省交界處。北接夏河縣,東鄰卓尼制縣,西南與瑪曲縣接壤,西連青海省河南縣,南與四川省若爾蓋縣毗鄰。 最大直線距離東西長126km,南北寬93km。總面積5298平方公里。
截止于2013年,碌曲縣下轄2個鎮、5個鄉,總面積5298平方公里,總人口3.65萬人。2013年,碌曲縣完2113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4815萬元,增長5.5%。
碌曲縣5261著名的特產主要有藏獒和蕨麻豬。碌曲縣的則岔石林是全縣的三大著名旅游景區之一4102,也是甘南自治州乃至甘肅省著名的旅游勝地,1998年,則岔石林與尕海湖一起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截至2013年,碌曲縣轄2個鎮、5個鄉、1個縣辦種畜場和1個林場,24個村,95個村民小組。鄉鎮分別為:郎木寺鎮、瑪艾鎮、尕海鄉、西1653倉鄉、拉仁關鄉、雙岔鄉、阿拉鄉。
9.松滋縣的縣情概況
宿松古稱松茲侯國,建縣于西漢高后年間,距今約2200年歷史。地處大別山南麓、皖江之首,是皖鄂贛三省八縣結合部,為皖西南門戶,轄9鎮13鄉207個自治村(社區),總人口80萬,國土面積2394平方公里。隋開皇十八年(598年)設宿松縣。據《太平寰宇記》:宿松縣“本漢皖縣地,元始中為松茲縣,屬廬江。晉武平吳,以荊州有松茲縣,逐改為宿松縣。”一說“宿,舊也;謂系舊日的松茲。”全縣耕地64萬畝,山場73萬畝,可養水面84萬畝;境內山區、丘陵、湖泊、平原依次分布。自然資源豐富。宜漁淡水面積居全國第二、安徽第一,養殖條件優越,名優特水產品有較高知名度;已探明有開采價值的礦藏28種,其中磷礦石儲量占全省一半,優質石灰石儲量居全省前列;該縣是國家優質棉生產基地縣,棉花常產超過2.5萬噸;有“長江絕島”小孤山、“南國小長城”白崖寨等,是皖西南旅游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具有較大潛力。該縣處于長江經濟開發帶和大京九經濟開發帶交匯地區,又是安徽省“一線兩點”率先開發開放戰略布局重點地區,也是“承東啟西”的結合部。交通十分便捷,貫穿南北的105國道、橫貫東西的滬蓉高速公路、合九鐵路、63公里長江黃金水道穿境而過。距離省會城市合肥220公里、武漢190公里、南昌170公里,至皖鄂贛三省6個機場車程都約兩小時,到九江外貿碼頭、214碼頭、石化專用碼頭等3座對外開放碼頭車程1小時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