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人尊重他人的事例
原發布者:**亞
尊重的名人例子【篇一:尊重的名人例子】尊重是人與人交往之間最重要的沒美德。尊重一個人對自身來說,是素質的體現。對他人來說,則是一定意義上的禮貌。從古到今,關于尊重的有許許多多,在這里就列舉一二。希望大家能從中,獲得啟迪,尊重每一個身邊的人!故事一、《買鉛筆的商販》某紐約商人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出于憐憫,他塞給拿人一元錢,不一會,他返回來,從賣筆那兒取出幾支鉛筆,并抱歉地解釋自己忘取筆了,末了說: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東西要賣。幾個月后,再次相遇,那賣筆人已成為推銷商,并感謝紐約商,你重新給了我自尊,告訴了我,我是個商人。故事二、《魯迅的故事》魯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認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更大礙于孩子發達。曾經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兒子海嬰同席。在吃魚圓時,客人均說新鮮可口。唯海嬰說:媽媽,魚圓是酸的!以為孩子胡說亂鬧的媽媽便責備了幾句,孩子老大不高興。魯迅聽后,便把海嬰咬過的那只魚圓嘗了嘗,果然不怎么新鮮,便頗有感慨地說:孩子說不新鮮,我們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看來我們也得尊重孩子的說的話啊!故事三、《紀曉嵐的》紀曉嵐有一天去游五臺山,走進廟里,方丈把他上下一打量,見他衣履還整潔,儀態也一般,便招呼一聲:坐。又叫一聲:茶。意思是端一杯一般的茶來。寒暄幾句,知他是京城來的客人,趕忙站起來,面帶笑容,把他領進內廳,忙著
2.古今中外名人相互尊重例子
孔子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
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
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
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么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后,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并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古代名人勤學的故事 懸梁刺骨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
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
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
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墻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墻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找來一把鑿子,將墻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墻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于他從小勤奮好學,后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后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車胤(yin)傳》,胤。
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
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
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
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
由于他勤學苦練,后來終于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
由于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
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
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后來,他也當了高官。
劉綺燃荻讀書。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蘇廷吹火讀書。“少不得父意,常與仆夫雜處,而好學不倦。
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于馬廄中,借火照書誦焉,其苦如此。” 常林帶經耕鋤。
漢末常林,“性好學,帶經耕鋤。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
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
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
此事被傳為佳話。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
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后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
3.關于尊重他人的名人的事例
1、魯迅的故事 魯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認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更大礙于孩子發達。”
曾經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兒子海嬰同席。在吃魚圓時,客人均說新鮮可口。
唯海嬰說:“媽媽,魚圓是酸的!”以為孩子胡說亂鬧的媽媽便責備了幾句,孩子老大不高興。魯迅聽后,便把海嬰咬過的那只魚圓嘗了嘗,果然不怎么新鮮,便頗有感慨地說:“孩子說不新鮮,我們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看來我們也得尊重孩子的說的話啊!”2、孫中山 有一天,孫中山先生病了,住院治療。
當時,孫中山已是大總統、大元帥了,對醫務人員仍很尊重,講話很謙遜。平時,無論是早晨或是晚間,每當接到護士送來的藥品,他總是微笑著說聲:“謝謝您。”
敬誠之意溢于言辭。1925年,孫中山患肝癌,彌留之際,當一位護理人員為他搬掉炕桌時,他安詳地望著她,慈祥地說:“謝謝您,您的工作太辛苦了,過后您應該好好休息休息,這陣子您太辛苦了。”
聽了這番話,在場的人都泣不成聲。3、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
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
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
居家時,長期在含云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
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云密布。
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
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只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后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
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4、陸曉慧 在南北朝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叫陸曉慧的人,他才華橫溢,博聞強識,為人更是恭謹親切。
他曾在好幾個王的手下當過長史,可以說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卻從來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來拜見他的官員,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禮相待,一點兒也不擺駕子。如果客人離開,他更會站起身親自將對方送到門外。
有一個幕僚看到這種情景,很是難以理解,就對他說:“陸長史官居高位,不管對誰,哪怕對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禮,這樣實在有失身份,更什么也得不到,長史何必這樣麻煩呢?” 陸曉慧聽了不以為然地輕松一笑,說道:“欲先取之,必先與之。我想讓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須尊重所有的人。”
5、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于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后,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
進入大廳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
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回到魯國后,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
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于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猶龍邪!”。
4.關于偉人尊重人的事例
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后自己緊靠著墻,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么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后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于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么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里,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么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5.名人偉人相互尊重的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中國戰場,1940年5月,張自忠將軍在襄陽保衛戰中身為高級將領親自上前線督戰,與其正面交鋒的日軍由橫山武彥率領。
15日,張自忠率領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軍包圍在南瓜店以北的溝沿里村。雖然人數上日軍遠遠多于國軍,但張將軍任然拒絕下撤退命令并頑強抵抗,終而以身殉國,成為二戰中國戰場上犧牲的最高將領。
張自忠戰死后,崇尚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的橫山武彥將軍甚是敬重張將軍的武德,命士兵對將軍遺體集體下跪膜拜,之后用上好木盛殮,并豎木牌。并全軍向他行禮,甚至在他的遺體運回后方之時,日軍收到消息便下令停止空軍的空襲一日,避免傷到張自忠的忠骸。
6.尊重別人的名人事例
1、卓別林的故事在一次巡回表演的過程中,卓別林通過朋友的介紹,認識了一個對他仰慕已久的觀眾。
卓別林和對方很談得來,很快就成了關系不錯的朋友。在表演結束之后,這個新朋友請卓別林到家里做客。
在用餐前,這個身為棒球迷的朋友帶著卓別林觀看了自己收藏的各種各樣和棒球有關的收藏片,并且和卓別林興致勃勃地談起了心愛的棒球比賽。朋友對棒球愛到了癡迷的境界,一旦打開話匣子之后就收不住了,滔滔不絕地和卓別林談起了棒球運動。
從對方談起棒球開始,卓別林的話就少了很多,大多數的時候都是朋友在講,他則微笑注視著對方并認真地聽著。朋友說到高興的地方,兩只手興奮異常地比畫了起來,他說起自己親自體驗到的一場精彩比賽時,仿佛已經置身于萬人矚目激動人心的棒球場上了,完全沉浸在了對那場比賽的回味之中。
卓別林仍舊微笑著看著對方,偶爾插上幾句,讓朋友更詳細地介紹當時的場景。朋友越說越興奮,只是對一直沒能得到那場比賽里明星人物的簽名有些沮喪。
不過,這種沮喪的情緒很快就被他對那場比賽的興奮所沖淡了。那天中午,沉浸在興奮之中的朋友說得興起,差點把午飯都忘記了,直到他夫人嗔怪著讓他快點帶客人來吃飯的時候,他才不好意思地笑著拉起卓別林來到了餐桌前。
那天的午餐,大家的興致都非常高,尤其是卓別林和這位新認識不久的朋友,彼此之間相談甚歡。在當地的演出結束之后,這位新朋友非常舍不得卓別林,一直將他送出了很遠,才戀戀不舍地道別。
不久之后,這次巡回演出也告一段落。回到家里,卓別林通過各種關系費盡周折找到了朋友說起的那個棒球明星,請他在一個棒球帽上簽了名之后,卓別林親自把這個棒球帽寄給了遠方那個對棒球極度癡迷的朋友。
卓別林的舉動讓他身邊的人非常不解,因為大家都知道,喜歡安靜的卓別林對棒球從來就沒什么興趣,他們簡直就無法想象一個對棒球絲毫不感興趣的人只是為了朋友的一句話,就費了這么大的精力去要一個簽名。尤其是當大家知道了對棒球一無所知的卓別林居然和朋友聊了大半天的棒球比賽,大家更加想不明白了——要知道,在那么長的時間里聽朋友講一個自己完全不感興趣的事情,那種滋味兒可是非常難受的。
卓別林倒是很灑脫,他告訴身邊的人:“我是對棒球不感興趣,可我的朋友對棒球感興趣,只有尊重他人所尊重的事物,別人才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尊敬,這是一切友誼的基礎。”后來,當朋友聽到了卓別林這段話之后,拿著他送來的棒球帽,感慨良久。
兩個人的友誼整整延續了一生。很多年之后,已經白發蒼蒼的他說起這段往事仍舊慨嘆不已:“我今生能夠成為卓別林的朋友,是我最大的榮幸。
是他讓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尊重和真正的友誼。他的人格光芒,照亮了我的一生。”
這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人,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各有不同。我們只有尊重他人所尊重的一切,尊重別人的愛好和興趣,才能和他們產生共鳴成為朋友。
世上的悲劇,往往是由于不懂得尊重別人的興趣,不懂得欣賞別人的行為方式和不懂得包容別人的生活方式而產生的。一個真正擁有智慧的人,必定是一個懂得尊重和包容他人一切的人。
尊重他人所尊重的一切,也就是在為自己廣交朋友,從而為人生的輝煌打下良好的基礎。2、宋濂借書宋濂是我國明代一個知識淵博的人。
他從小喜愛讀書,但家里很窮,上不起學,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
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
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現。
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3、魯迅的故事魯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認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更大礙于孩子發達。”曾經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兒子海嬰同席。
在吃魚圓時,客人均說新鮮可口。唯海嬰說:“媽媽,魚圓是酸的!”以為孩子胡說亂鬧的媽媽便責備了幾句,孩子老大不高興。
魯迅聽后,便把海嬰咬過的那只魚圓嘗了嘗,果然不怎么新鮮,便頗有感慨地說:“孩子說不新鮮,我們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看來我們也得尊重孩子的說的話啊!”4、程門立雪北宋大學問家楊時,在40多歲時與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湊巧趕上程頤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于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
一會兒下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攔住了。程頤一覺醒來,才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5、**的故事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和**即相識共事,自從成了政治敵手后,已有將近 20年沒有相見。
**一身戎裝,胸前綴著耀眼的勛章,而**則一身樸素的中山裝,唯一炫目的只是一雙新皮鞋。他們緩緩地走向對方,互致。
7.與尊重有關的名人事例
1、【程門立雪】游恭,五代時人,學問廣博,文章很好。游酢是宋代的學者,典故“程門立雪”講的就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
2、【孔子尊師】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于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后,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后,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于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魯迅教子】魯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認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更大礙于孩子發達。
曾經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兒子海嬰同席。在吃魚圓時,客人均說新鮮可口。唯海嬰說:“媽媽,魚圓是酸的!”以為孩子胡說亂鬧的媽媽便責備了幾句,孩子老大不高興。魯迅聽后,便把海嬰咬過的那只魚圓嘗了嘗,果然不怎么新鮮,便頗有感慨地說:“孩子說不新鮮,我們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看來我們也得尊重孩子的說的話啊!”
4、【女王敲門】
一次,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與丈夫吵了架,丈夫獨自回到臥室,閉門不出。女王回臥室時,只好敲門。丈夫在里邊問:“誰?”維多利亞傲然回答:“女王。”沒想到里邊既不開門,又無聲息。她只好再次敲門。里邊又問:“誰?”“維多利亞。”女王回答。里邊還是沒有動靜。女王只得再次敲門。里邊再問:“誰?”女王學乖了,柔聲回答:“你的妻子。”這一次,門開了。
8.急求關于尊重的名人事例
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鉆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
程顥死后,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于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
一會兒,天飄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于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之后,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為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張良拾鞋 秦朝末年,張良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沒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隱居。一天,他在鎮東石橋上遇到位白發蒼蒼、胡須長長、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
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橋下,便叫張良去幫他撿起來。張良覺得很驚訝,心想:你算老幾呀?敢讓我幫你撿鞋子?張良甚至想拔出拳頭揍對方,但見他年老體衰,而自己卻年輕力壯,便克制住自己的怒氣,到橋下幫他撿回了鞋子。
誰知這位老人不僅不道謝,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腳來說:替我把鞋穿上!張良心底大怒:嘿,這糟老頭子,我好心幫你把鞋撿回來了,你居然還得寸進尺,要讓我幫你把鞋穿上,真是過分! 張良正想脫口大罵,但又轉念一想,反正鞋子都撿起來了,干脆好人做到底。于是默不作聲地替老人穿上了鞋。
張良的恭敬從命,贏得了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經過幾番考驗,這位老人終于將自己用畢生心血注釋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張良。
張良得到這本奇書,日夜誦讀研究,使之后來成為滿腹韜略、智謀超群的漢代開國名臣。張良克制自己的不快,為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窩囊,但這并不是軟弱的表現。
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強力壯,處處禮讓,這既表現為對老人的尊重,也表現為對自身品格的完善。張良正是在不斷禮讓的過程中,磨礪了意志,增長了智慧,最終成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