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灰吟作者簡介
于謙(1398.5.13-1457.2.16),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四年召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太上皇得歸。天順元年謙以“謀逆”罪被冤殺。弘治謚肅愍,萬歷改謚忠肅。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石灰吟》全文
作者:于謙時期:明代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一作:千錘萬擊出深山 / 千鎚萬擊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 / 粉身碎骨渾不怕 / 粉骨碎身全不怕)
2.[石灰吟]作者簡介是什么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漢族。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于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考中了進士。
宣德初年(1426),任命于謙為御史。宣德五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整頓軍備。正統十三年(1448),升兵部左侍郎。次年秋,明京軍主力在土木堡之戰中潰敗,英宗被俘,蒙古瓦剌軍乘勝進攻京師(今北京)。在此關頭,于謙反對遷都,力主抗戰,升任兵部尚書,率軍擊敗瓦剌軍,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戰后,他首創團營軍制,加強邊戍,委任名將鎮守。主張以戰求和,多次擊敗瓦剌軍的進攻,迫使其首領也先釋放英宗回朝。景泰八年(1457)正月中旬 ,英宗借奪門之變重登帝位。二十二日,于謙遭誣陷被害。后沉冤昭雪,贈太傅,謚肅愍,又改謚忠肅。遺有《于忠肅集》。
奏對的時候,他聲音洪亮,語言流暢,使皇帝很用心聽。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屬很嚴厲,只有對于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護從皇帝駐扎在樂安時,高煦出來投降,皇帝讓于謙口頭數說他的罪行。于謙義正詞嚴,聲色俱厲。高煦伏在地上戰保,自稱罪該萬死。皇帝很高興。班師回朝北京,給于謙賞賜和各大臣一樣。
具體可見:
3.石灰吟的作者資料有什么
于謙,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于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永樂十九年,于謙考中了進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謙為御史。奏對的時候,他聲音洪亮,語言流暢,使皇帝很用心聽。
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屬很嚴厲,只有對于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護從皇帝駐扎在樂安時,高煦出來投降,皇帝讓于謙口頭數說他的罪行。
于謙義正詞嚴,聲色俱厲。高煦伏在地上戰保,自稱罪該萬死。
皇帝很高興。班師回朝北京,給于謙賞賜和各大臣一樣。
于謙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他上疏奏報陜西各處官校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
皇帝知道于謙可以承擔重任,當時剛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于是親手寫了于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于謙到任后,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
一年上疏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 正統六年,于謙上疏說:“現在河南、山西各自儲存了數百萬谷物。
請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縣上報缺糧的貧困戶,把谷物分發給他們。先給菽秫,再給黍麥,再次給稻。
等秋收后還給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貧窮無力的,則免予償還。州縣吏員任滿應該提升時,儲存預備糧達不到指標的,不準離任。
并命令監察官員經常稽查視察。”下詔令照此執行。
河南靠近黃河的地方,常因水漲沖缺堤岸。于謙令加厚防護堤,計里數設置亭,亭有亭長,負責督促修繕堤岸。
又下令種樹、打井,于是榆樹夾道,路上沒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單獨遠在邊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難于前往,奏請另設御史管理。
把鎮守將領私自開墾的田全部收為官屯,用以資助邊防經費。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盜賊都逃跑或隱藏起來。
在職九年,升任左侍郎,領二品官的棒祿。 當初,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朝政,都很重視于謙。
于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準,都是“三楊”主辦的。但于謙每次進說商議國事時,都是空著口袋進去,那些有權勢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
到了這時,“三楊”已經去世,太監王振掌權,正好有個姓名和于謙相似的御史,曾經頂撞過王振。于謙入朝,推薦參政王來、孫原貞代替自己。
通政使李錫逢迎王振的指使,彈劾于謙因為長期未得晉升而不滿,擅自推舉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門判處死刑,關在獄中三個月。
后來王振知道搞錯了,把他放出來,降職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宮門前上書,請求于謙留任的人數以千計,周王、晉王等藩王也這樣上言,于是再命于謙為巡撫。
當時的山東、陜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萬人,于謙請求發放河南、懷慶兩府積儲的粟米救濟。又奏請令布政使年富安撫召集這些人,給他們田、牛和種子,由里老監督管理。
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時,都讓他回去辦理喪事,不久便起用原職。 正統十三年,于謙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第二年秋天,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挾持皇帝親征。于謙和兵部尚書鄺野極力勸諫,不聽。
鄺野跟隨皇帝管理軍隊,留于謙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師大為震驚,大家都不知道該怎么辦。
郕王監國,命令群臣討論作戰和防守的方略。侍講徐(王呈)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
于謙厲聲說:“主張南遷的,該殺。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搖動則國家大計完了,難道沒有看見宋朝南渡的情況嗎!”郕王肯定了他的說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
當時京師最有戰斗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的士卒不到十萬,人心震驚惶恐,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于謙請郕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馬上開赴京師,依然策劃部署,人心稍為安定。
于謙立即被升為兵部尚書。 郕王暫代皇帝出朝,廷臣們請求將王振滅門九族。
而王振的黨羽叫馬順的,便出來斥責言官。于是給事中王囗在明廷上打馬順,大家都跟著他。
朝上秩序大亂,衛卒聲勢洶洶。郕王害怕得要起來走開,于謙推開眾人走上前去扶住郕王不要起來,而且告訴郕王宣諭說:“馬順等有罪該死,不予追究。”
大家才安定下來。于謙的袍袖因此全部撕裂。
退出左腋門,吏部尚書王直握著于謙的手嘆道:“國家正在倚賴你呢,今天雖然一百個工直又有什么作用!”當時,上下的人都依賴重視于謙,于謙亦毅然把國家的安危視為自己的責任。 當初,大臣擔憂國家沒有君主,太子年幼,敵寇將至,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
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辭。于謙大聲說:“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
郕王于是受命。九月,郕王即帝位為景帝,于謙進去回答問話,情緒激昂地哭著說:“敵寇得意,留住了皇上。
必然輕視中國,長驅南下。請命令各邊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
京營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孫鏜、衛穎、張輒、張儀、雷通分兵據守九門重要的地方,軍隊駐扎在外城的外面。
都御史楊善。給事中王囗亦參與這些事。
4.石灰吟里的作者簡介
于謙(1398.5.13-1457.2.16),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
正統十四年召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
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擊退之。
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太上皇得歸。天順元年謙以“謀逆”罪被冤殺。
弘治謚肅愍,萬歷改謚忠肅。有《于忠肅集》。
于謙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石灰吟作者簡介簡短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