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以禮待人的故事古代
外國的 英國著名作家蕭伯納應邀訪問俄國。
有一天他在莫斯科的街頭散步,碰到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獨自在玩游戲。一時間童心大發,和小女孩一塊興高采烈的玩起來。
分手時蕭伯納得意地對小女孩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你和一個享譽世界的大作家蕭伯納玩游戲。”小女孩看了看蕭伯納,學著他的口吻,毫不示弱地說:“你回去也告訴你的媽媽,今天你和世界上最可愛的小女孩安妮玩游戲。”
據說,蕭伯納對這個回答十分吃驚,并立即意識到剛才自己的傲慢和無禮。事后他對一位朋友說:“一個人不論有多大的成就,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時常保持謙虛的態度,俄國小女孩給我的教訓,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啊!”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沈從文知錯就改 沈從文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鳳凰縣的一農戶家庭。
小時候,沈從文特別喜歡看木偶戲,常常因為看戲入迷而耽誤了讀書。 有一天上午,沈從文從課堂里溜出來,一個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戲,那天木偶戲演的是“孫悟空過火焰山”。
沈從文看得眉飛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陽落山,他才戀戀不舍地回到學校。
這時,同學都已放學回家了。第二天,沈從文剛進校門,老師就嚴厲地責問他為什么曠課。
他羞紅著臉,支支吾吾地答不上來。老師氣得罰他跪在樹下,并大聲訓斥道:“你看,這楠木樹天天往上長,而你卻偏偏不思上進,甘愿做一個沒出息的矮子。”
第二天,老師又把他叫去,對他說:“大家都在用功讀書,你卻偷偷溜去看戲。昨天我雖然羞辱了你,可這也是為了你好。
一個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老師的一番話,使沈從文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他暗暗發誓,一定要記住這次教訓,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此后,沈從文一直嚴格要求自己,長大后成了著名的作家。
一句話,一輩子 在茂密的山林里,一位樵夫救了一只母熊。 母熊對樵夫感激不盡。
有一天椎夫迷路了,遇見母熊,母熊安排他住宿,還以豐盛的晚宴款待他。 第二天早晨,樵夫對母熊說:“你待我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
母熊心里怏怏不樂,說:“作為補償,你用斧頭砍我的頭吧!” 樵夫按要求做了。 若干年后,樵夫遇到了母熊,他問:“你頭上的傷好了嗎?” 母說:“噢,那次痛了一陣子,傷口愈合后我就忘了。
不過那次你說過的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可以愈合的是身體的傷口,無法忘卻的是心靈的傷痛。記住:任何時候都不要用“語言”這把刀去傷害任何一個心靈,哪怕它是一個動物.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只有平時注意留心,才不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別人。
也提醒我們說話要有藝術。
2.歷史中的禮貌待人的小故事
1、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后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后,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
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并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2、孔融讓梨
在東漢時期的魯國,有一個名叫孔融的小朋友。他從小就聰明好學,才思敏捷,懂的東西非常多。
這天,父親讓孩子們來吃梨,但哥哥要讓弟弟先拿。于是,最小的弟弟拿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然后輪到孔融了,可孔融竟然拿了一個最小的。
父親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拿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可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弟弟應該吃最大的梨。”
3、岳飛以禮待人
《說岳全傳》記載,牛皋向一位老者問路,他在馬上吼道:“呔,老頭兒!爺問你,小校場往哪去?”老人不但沒有給他指路,反而生氣地罵他是個“冒失鬼”。
過了一會兒,岳飛也來到這里,他先離鐙下馬,然后上前施禮:“請問老丈,方才可曾見一個騎黑馬的?他往哪條路上去了?”老人見岳飛很有禮貌,便耐心地給他指路,這正如俗話所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4、程門立雪
宋代有個叫楊時的人,是理學家程頤的學生,他40多歲時到洛陽去拜見程頤,當他與另一位同學來到程頤家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就站在門外靜靜地等候,直到程頤醒來,這時雪已經下了一尺多深,這就是流傳至今的"程門立雪"的故事。
5、齊桓公禮賢下士
齊桓公聽說小臣稷是個賢士,渴望見他一面,與他交談一番。一天,齊桓公連著三次去見他,小臣稷托故不見,跟隨桓公的人就說:“主公,您貴為萬乘之主,他是個布衣百姓,一天中您來了三次,既然未見他,也就算了吧。”
齊桓公卻頗有耐心他說:“不能這樣,賢士傲視爵祿富貴,才能輕視君主,如果其君主傲視霸主也就會輕視賢士。縱有賢土傲視爵祿,我哪里又敢傲視霸主呢?”這一天,齊桓公接連五次前去拜見,才得以見到小臣稷。
3.從古到今孝順的事例
1.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2.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
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4.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 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5.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
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6.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
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7.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
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
其后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
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
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9.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后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欲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
后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雇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
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陸績成年后,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
4.禮貌待人的事例
1、蕭伯納以禮待人
英國著名作家蕭伯納應邀訪問俄國。有一天他在莫斯科的街頭散步,碰到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獨自在玩游戲。一時間童心大發,和小女孩一塊興高采烈的玩起來。分手時蕭伯納得意地對小女孩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你和一個享譽世界的大作家蕭伯納玩游戲。”
小女孩看了看蕭伯納,學著他的口吻,毫不示弱地說:“你回去也告訴你的媽媽,今天你和世界上最可愛的小女孩安妮玩游戲。”蕭伯納對這個回答十分吃驚,并立即意識到剛才自己的傲慢和無禮。
事后他對一位朋友說:“一個人不論有多大的成就,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時常保持謙虛的態骸骸汾繳萵劑風烯袱樓度,俄國小女孩給我的教訓,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啊!”
2、孔融讓梨
在東漢時期的魯國,有一個名叫孔融的小朋友。他從小就聰明好學,才思敏捷,懂的東西非常多。
這天,父親讓孩子們來吃梨,但哥哥要讓弟弟先拿。于是,最小的弟弟拿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然后輪到孔融了,可孔融竟然拿了一個最小的。
父親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拿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可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弟弟應該吃最大的梨。”
3、岳飛以禮待人
《說岳全傳》記載,牛皋向一位老者問路,他在馬上吼道:“呔,老頭兒!爺問你,小校場往哪去?”老人不但沒有給他指路,反而生氣地罵他是個“冒失鬼”。
過了一會兒,岳飛也來到這里,他先離鐙下馬,然后上前施禮:“請問老丈,方才可曾見一個騎黑馬的?他往哪條路上去了?”老人見岳飛很有禮貌,便耐心地給他指路,這正如俗話所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4、周武公投桃報李
周武公平定武庚之亂后,封康叔於衛,遂立衛國。康叔之八世孫姬和,以殄滅西戎有功,獲周平王賜爵為衛武公。武公治國開明,廣聽眾議,多納雅言,以為施政參考,深得百姓稱頌與愛戴。故政通人和,衛國大治,遂為春秋初期之大國也。
武公在詩中自勉曰:“百姓皆效君德行,故行為舉止,既善且良。謹言慎行,不失禮儀,不逾本分,不悖常理,則眾人皆以君作則矣。人以桃饋我,我以李報之,乃合乎情理。或言小羊生角,則欺人矣。”
5、齊桓公禮賢下士
齊桓公聽說小臣稷是個賢士,渴望見他一面,與他交談一番。一天,齊桓公連著三次去見他,小臣稷托故不見,跟隨桓公的人就說:“主公,您貴為萬乘之主,他是個布衣百姓,一天中您來了三次,既然未見他,也就算了吧。”
齊桓公卻頗有耐心他說:“不能這樣,賢士傲視爵祿富貴,才能輕視君主,如果其君主傲視霸主也就會輕視賢士。縱有賢土傲視爵祿,我哪里又敢傲視霸主呢?”這一天,齊桓公接連五次前去拜見,才得以見到小臣稷。
5.以禮待人的故事
1、外國的英國著名作家蕭伯納應邀訪問俄國。
有一天他在莫斯科的街頭散步,碰到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獨自在玩游戲。一時間童心大發,和小女孩一塊興高采烈的玩起來。
分手時蕭伯納得意地對小女孩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你和一個享譽世界的大作家蕭伯納玩游戲。”小女孩看了看蕭伯納,學著他的口吻,毫不示弱地說:“你回去也告訴你的媽媽,今天你和世界上最可愛的小女孩安妮玩游戲。”
據說,蕭伯納對這個回答十分吃驚,并立即意識到剛才自己的傲慢和無禮。事后他對一位朋友說:“一個人不論有多大的成就,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時常保持謙虛的態骸骸汾繳萵劑風烯袱樓度,俄國小女孩給我的教訓,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啊!”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2、沈從文知錯就改沈從文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鳳凰縣的一農戶家庭。
小時候,沈從文特別喜歡看木偶戲,常常因為看戲入迷而耽誤了讀書。 有一天上午,沈從文從課堂里溜出來,一個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戲,那天木偶戲演的是“孫悟空過火焰山”。
沈從文看得眉飛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陽落山,他才戀戀不舍地回到學校。
這時,同學都已放學回家了。第二天,沈從文剛進校門,老師就嚴厲地責問他為什么曠課。
他羞紅著臉,支支吾吾地答不上來。老師氣得罰他跪在樹下,并大聲訓斥道:“你看,這楠木樹天天往上長,而你卻偏偏不思上進,甘愿做一個沒出息的矮子。”
第二天,老師又把他叫去,對他說:“大家都在用功讀書,你卻偷偷溜去看戲。昨天我雖然羞辱了你,可這也是為了你好。
一個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老師的一番話,使沈從文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他暗暗發誓,一定要記住這次教訓,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此后,沈從文一直嚴格要求自己,長大后成了著名的作家。
3、一句話,一輩子在茂密的山林里,一位樵夫救了一只母熊。母熊對樵夫感激不盡。
有一天椎夫迷路了,遇見母熊,母熊安排他住宿,還以豐盛的晚宴款待他。第二天早晨,樵夫對母熊說:“你待我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
母熊心里怏怏不樂,說:“作為補償,你用斧頭砍我的頭吧!”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干年后,樵夫遇到了母熊,他問:“你頭上的傷好了嗎?”母說:“噢,那次痛了一陣子,傷口愈合后我就忘了。
不過那次你說過的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可以愈合的是身體的傷口,無法忘卻的是心靈的傷痛。記住:任何時候都不要用“語言”這把刀去傷害任何一個心靈,哪怕它是一個動物.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只有平時注意留心,才不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別人。
也提醒我們說話要有藝術。謙誠禮讓是社會公德之一,也是現代文明行為中最起碼的要求。
**同志就是一個待人有禮的楷模,他雖為國家總理,但總是處處以禮待人,服務員給他端茶,他常常站起來用雙手接過,并微笑點頭表示謝意;外出視察工作時,每到一個地方,他總是熱情地跟當地人一一握手,親切地問候他們。可是,現在社會雖然發展了,但有些人連最基本的禮貌用語都不會說。
就如那一次,我乘公共汽車時,一個年輕人急匆匆地沖上車,結果把一位叔叔撞倒在地上,可那男子頭也不回地站在那,絲毫沒有道歉之意,那位叔叔生氣極了,說:“這人真缺德,連道歉都不會 ”年輕人聽到了,立刻跟那位叔叔吵了起來。寧靜的車廂頓時熱鬧起來,人們紛紛指責那位年輕人,年輕人后來只好灰溜溜地下車了。
如果那個年輕人撞倒那位叔叔時能有禮貌地說一聲“對不起”,我想他們就不會吵起來了。可見,禮貌待人是多么重要啊 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亦暖;惡語傷人,六月亦寒。”
禮貌是溝通人與人之間友好感情的一道橋梁,它能減少誤會,改善人際關系。如果大家都能自覺做到禮貌待人,不僅能使人與人之間相處融洽,而且可以減少某些不必要的個人沖突,使人們生活在一個親切、溫暖和愉快的環境中。
1.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貴的感情。 —— 梅里美2.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貴的東西。
—— 岡察爾。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從古到今以禮待人的簡短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