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語故事百折不撓
【成語】: 百折不撓
【拼音】: bǎi zhé bù náo
【解釋】: 折:挫折;撓:彎曲。比喻意志堅強,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
【成語故事】:
東漢官員橋玄品行端莊,嫉惡如仇。有次,一伙強盜綁住他十歲的兒子,帶進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橋玄立即拿錢贖取,遭到橋直的怒斥。不多時,官兵包圍了橋家,因怕強盜會殺橋直的兒子,遲遲不敢動手。這時橋玄憤怒地喊道:我難道能因為兒子的生命而放了這伙壞人嗎?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結果,橋玄的兒子被強盜殺死了。人們稱贊橋玄百折不撓,始終保持節操。折:挫。撓:彎曲。
百折不撓:形容不管經受多少挫折,決不屈服、退縮。
2.成語故事 百折不撓
百折不撓
bǎi zhé bù náo
[釋義] 折:挫折。撓:彎曲;引伸為屈服。無論遭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縮;不屈服。
[語出] 漢·蔡邕《太尉橋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正音] 折;不能讀作“zhē”或“shé”。
[辨形] 撓;不能寫作“僥”。
[近義] 百折不回 不屈不撓 堅韌不拔
[反義] 知難而退 一蹶不振 半途而廢
[用法] 多形容意志堅定;不畏困難;堅持到底的用語。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偏正式。
3.百折不撓的故事
成 語 百折不撓
發 音 bǎi zhé bù náo
釋 義 折:挫折;撓:彎曲。無論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縮,形容意志堅強。也說百折不回。
出 處 漢·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示 例 漢陽民軍總司令黃興,系湖南長沙縣人,向來主張革命,屢仆屢起(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回)。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自成雖然新遭大敗,但此人百折不撓,銳意進取,加之重要將領均在,上下同心,親密無向,又善于整飭軍紀,救民之急,所以只要他喘息一下,重振旗鼓不難。”
典 故 東漢官員橋玄品行端莊,嫉惡如仇。有次,一伙強盜綁住他十歲的兒子,帶進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橋玄立即拿錢贖取,遭到橋直的怒斥。不多時,官兵包圍了橋家,因怕強盜會殺橋直的兒子,遲遲不敢動手。這時橋玄憤怒地喊道:“我難道能因為兒子的生命而放了這伙壞人嗎?”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結果,橋玄的兒子被強盜殺死了。人們稱贊橋玄“百折不撓”,始終保持節操。
4.百折不饒的成語故事
百折不饒的成語故事東漢時期,有一位官員叫橋玄,他品行端正,敢于同惡勢力作斗爭。
有一次,一伙強盜綁架了橋玄10歲的兒子,向橋玄勒索一筆銀子。強盜帶著孩子,來到橋玄家里,威脅橋玄說,如果不答應,就要殺死孩子。
不料,反而遭到了橋玄的怒斥。這時,官府派來緝捕強盜的士兵已經團團圍住了橋玄府,但大家都不敢輕舉妄動,惟恐強盜會傷害人質。
這時,橋玄向院外大聲疾呼道:“你們快來捉強盜,不可因小孩放走賊人!”于是,士兵蜂擁而入,強盜終于被捕,但橋玄的兒子卻被強盜殺死了。人們稱贊橋玄“百折不撓”,贊美他的高風亮節。
5.百折不回的成語故事
百折不回 折:挫折。比喻意志堅強,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
百折不撓 折:挫折;撓:彎曲。比喻意志堅強,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
千回百折 形容文藝作品或歌聲、樂曲跌宕婉轉。也形容事態的發展、前進的歷程彎彎曲曲,很不順利。
百折不摧 受到無數挫折都不屈服、動搖。形容意志堅強。
百折不屈 受到無數挫折都不屈服、動搖。形容意志堅強。
百折不移 屢遭挫折亦不改變其操守。
百折千回 形容經過種種曲折和紆回。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百折不撓的成語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