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相思納蘭性德翻譯,簡潔點
《長相思·山一程》 納蘭性德·清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譯文:跋山涉水走過一程又一程,將士們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
外面風聲不斷,雪花不住,擾得思鄉的將士們無法入睡,在我溫暖寧靜的故鄉,沒有這般寒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聒噪之聲。 長相思:詞牌名,又名“吳山青”“山漸青”“相思令”“長思仙”“越山青”等。
雙調三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韻一疊韻。 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
程:道路、路程。 榆(yú)關:即今山海關,在今河北秦皇島東北。
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更: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
聒(guō):聲音嘈雜,這里指風雪聲。 故園:故鄉,這里指北京。
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擴展資料: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關東巡,祭告奉天祖陵。
詞人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塞上風雪凄迷,苦寒的天氣引發了詞人對京師中家的思念,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這首詞以白描手法,樸素自然的語言,表現出真切的情感,是很為前人稱道的。詞人在寫景中寄寓了思鄉的情懷。
格調清淡樸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無雕琢痕跡。
2.長相思(納蘭性德)意思是什么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注釋】
①程:道程,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也。
②榆關:即山海關,古名榆關,明代改今名。
③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④帳:軍營的帳篷,千帳言軍營之多。
⑤更:gēng,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
⑥聒:gūo,嘈雜攪人。
⑦故園:謂京師。
⑧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翻譯】
一路上爬山涉水,向榆關那邊行進。夜深宿營,只見無數行帳中都亮著燈火。
挨過了一更又一更,風雪聲吵得我鄉心碎亂,鄉夢難圓。家鄉沒有這種聲音。
上片寫行程之勞。直寫戍路途之曲折迢遙,側寫跋山涉水之艱險辛苦。
下片側重游子思鄉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風雪載途,作者思念家鄉。
3.納蘭性德、長相思的意思 簡單點
【翻譯】
走過一條山路,走過一條水路,正向山海關外走去。夜深了,人們在帳篷里點燈。晚上又刮風又下雪,聲音嘈雜打碎了我思鄉的夢,家鄉沒有這樣的聲音。
【賞析】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族正黃旗人。清詞三大家之一。清詞三大家:納蘭性德、朱彝尊、陳維崧。本詞寫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時作者隨康熙帝出山海關,祭祀長白。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親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邊都有親人送別的身影。“身向榆關(這里借指山海關)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帳燈”則是康熙帝一行人馬夜晚宿營,眾多帳篷的燈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襯下在所獨有的壯觀場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親人送行的依依惜別情;“身向榆關那畔行”激蕩的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的蕭蕭豪邁情;“夜深千帳燈”催生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烈烈壯懷情。這情感的三級跳,既反映出詞人對故鄉的深深依戀,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風華正茂,出身于書香豪門世家,又有皇帝貼身侍衛的優越地位,自然是眼界開闊、見解非凡,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定會比別人更強烈。可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謹內向的性格,有話不能正說,只好借助于兒女情長的手法曲折隱晦地反映自己復雜的內心世界。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帳燈”既是上闕感情醞釀的高潮,也是上、下闕之間的自然轉換。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想家的
時候,更何況“風一更,雪一更”。風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遠在塞外宿營,夜深人靜,風雪彌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遙遠,衷腸難訴,輾轉反側,臥不成眠。“聒碎鄉心夢不成”的慧心妙語可謂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與“風一更,雪一更”的兩相映照,又暗示出詞人對風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體驗。
愈是路途遙遠、風雪交加,就愈需要親人關愛之情的鼓舞。因為她是搏擊人生風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
為了她,就不怕千難萬險,就一定會迎來團聚的那一天。從“夜深千丈燈”壯美意境到“故園無此聲
”的委婉心地,既是詞人親身生活經歷的生動再現,也是他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美,并以此創造美、抒發美的敏銳高超藝術智慧的自然流露。
4.長相思的詩意是什么,簡短一些的
長相思,詞牌名。唐教坊曲。《古詩十九首》有“客從遠方來 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作者未知)得名。又名《雙紅豆》、《憶多嬌》。后主李煜詞名《長相思令》。宋人林逋有“吳山青”,又名《吳山青》;張輯有“江南山漸青”,又名《山漸青》;張先詞名《相思令》;趙鼎詞名《琴調相思令》。金代嘛鈺詞名《長思仙》。元代仇遠詞名《越山青》;王行詞名《青山相送迎》。明人孫秉宗詞名《長思令》。清人沈謙新翻仄體詞名《葉落秋窗》等。原有平仄兩格。雙調三十六字。平韻格為前后闋格式相同,各三平韻,一疊韻,一韻到底;仄韻格如是壓仄韻。別有四十四字三首聯章一體。唐時張繼《長相思》一首,令狐楚二首,俱樂府詩,非詞體格。《長相思》詞牌共錄入平仄韻十三體(參考文獻《中華詞韻(增訂本)》謝映先,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第2版)。 歷史上著名的《長相思》詞令作者有白居易、陳東甫、林逋、晏幾道、萬俟詠、納蘭性德、李煜、王灼、歐陽修等。
其詩意:戰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那邊進發.夜里,住宿帳篷,每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夜里又是刮風,又是下雪,戰士們不禁思念起故鄉來.故鄉溫暖寧靜,是沒有寒風朔雪之聲的.
5.《長相思》譯文
一、《長相思》的譯文:
將士們不辭辛苦地跋山涉水,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
外面正刮著風、下著雪,驚醒了睡夢中的將士們,勾起了他們對故鄉的思念,故鄉是多么的溫暖寧靜呀,哪有這般狂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聒噪之聲。
二、附原文如下:
長相思·山一程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三、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亂平定。翌年三月,玄燁出山海關至盛京告祭祖陵,納蘭性德扈從。詞人由京城(北京)赴關外盛京(沈陽)途中,出關時冰雪未銷,千山萬水,對于生于關內,長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涼,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親人朋友,作者有感而發,填下這首《長相思》。改詞抒寫詞人羈旅關外,思念故鄉的情懷,柔婉纏綿中見慷慨沉雄。整首詞無一句寫思鄉,卻句句滲透著對家鄉的思念。
四、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