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誰知道沈從文的那篇《臘八粥》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臘八粥》描述了一家三口人加上一條狗在一次晚餐的情形。作者對八兒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饞、小狗哈叭在桌下鉆來鉆去撿骨頭吃、一家人對哈叭是否饞嘴是否聽話進行爭執等細節進行描寫。
描繪出一家三口的其樂融融,字里行間展現出作者對于普通百姓的無比熱愛,對于家庭親情的無比眷戀。也表達出了作者對于童年的懷戀。
小說本身并沒有什么情節可言,儼然一幅平淡無奇的鄉村生活圖,然而作者的情感在平淡之中無不展現。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蕓蕓、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祖母劉氏是苗族,其母黃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漢族。沈從文本為漢族,早年亦以漢族人自居,晚年時選擇了苗族。
沈從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
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交界地區。1924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后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
建國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與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歲。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沈從文
2.臘八粥的主要內容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制而成的粥copy。
“喝臘八粥”是臘八節的習俗,臘八粥的傳統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紅棗、蓮子、花生、桂圓和各種豆類(如紅豆、綠豆、黃豆、黑2113豆、蕓豆等)。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來5261源于佛教。
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4102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1653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
到了宋代,民間逐漸形成在“臘八”當天熬粥和喝粥的習俗,并延續至今。
3.臘八粥課文
小說描述了一家三口人(八兒、八兒的父母)加上一條狗(哈叭),一次晚餐的情形。
那天可能是一個特別的節日,因而家里煮了臘八粥,也炒了陳臘肉。作者對八兒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饞、小狗哈叭在桌下鉆來鉆去撿骨頭吃、一家人對哈叭是否饞嘴是否聽話進行爭執……等細節進行描寫,描繪出一家三口的其樂融融,字里行間展現出作者對于普通百姓的無比熱愛,對于家庭親情的無比眷戀。
擴展資料:賞析:沈從文的小說《臘八粥》,語言平易淺白,簡練流暢人物對話很有個性,極具生活氣息。作者用嫻熟的筆法,細膩的筆調,敘述了臘八節濃郁的民俗風情,那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的“煮臘八粥”、“吃臘八粥”畫面,猶如兩幅工筆國畫,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慢慢欣賞。
你看:那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把下至初學喊爸爸的孩子,上至白胡子的老人,都深深地吸引住了無怪乎,八歲的八兒,在煮臘八粥的這天,“喜得快要瘋了”。你看他,既要在外面玩,又惦記著鍋里正煮著的臘八粥,只好“一個人,出出進進于灶房”了,那忙碌穿梭的身影,真令人愛憐不已!八兒實在是等不及了,他問道:“媽,媽,要到什么時候才??”知子莫如母,不等八兒說完,他媽就打斷了話:“要到夜里!”到夜里,那還要等多久呀,八兒急得要哭了:“那我餓了!”此處,“那”字用得極好,八兒用這個字來強調“餓了”,且帶著一點兒示威的意味,看來的人兒,為早點兒吃到香甜的臘八粥,不得不撒這么個小小的謊了。
此句若無“那”字,“可憐”的倒有可能真餓了呢!但媽媽的命令是無法反抗的,八兒只好制定美好的吃粥計劃,聊以解饞了:大哥和爹只準吃一碗,媽媽和自己一樣,吃上三碗,可是又把媽媽的半碗加到自己份上去了!哎,誰叫臘八粥這么好吃呢!畫餅焉能充饑只好央求媽媽抱起他來看看了,看的結果是“一枚特別大得嚇人的赤棗”進了的嘴里。盼了這么久,總算解了一點小饞了!真難為他了!這第一幅煮粥的畫面,作者將迫不及待、急于吃粥的心態刻畫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從而將臘八粥誘人的色、香、味,借助的眼、鼻、嘴,渲染得淋漓盡致。
第二幅吃粥的畫面,正面著墨并不多,作者用寥寥數語就粗筆勾勒出了臘八粥的好味道吃得肚子鼓鼓的,桌上半碗陳臘肉連的爹、媽也奈何不了他了!看來,大家都吃得十二分飽了!作者對吃粥場面僅用幾句話作側面描寫后,卻筆墨酣濃地寫了八兒全家人圍繞哈叭的談話,乍一看,似乎偏離了主題,但細細琢磨便可明白,這正是作者匠心獨運之處。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沈從文新華網-俗語里的臘八節很有趣的人民網-今日臘八節 跟隨沈從文老舍冰心來一碗臘八粥[圖]。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臘八粥課文主要內容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