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歸去來兮辭后感一百字
《歸去來兮辭》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抒情小賦,也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
這篇文章作于作者辭官之初,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后的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表現了作者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表達了他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述志作品,著重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與鄙視,贊美了農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安適的田園生活,顯示了他歸隱的決心.詩的開篇,隨口而出"歸去來兮"四字,積蓄已久的壓抑和不快如決提之水,一發不可收拾.而詩人歸去的理由卻僅僅是"田園將蕪"這個簡單而平淡的原因.詩人想到"田園將蕪"本應回家,但心在官位,為形體所役而不能自主 ,這是何等可悲!表明詩人已有歸意.而后一層是**之詞.詩人已知過去求官為非,今日棄官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遠,還來得及回到正道上來,因而感到欣慰.緊接著,寫作者回到田園后的愉快生活.作者乘舟返家途中既輕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和望見家門時欣喜若狂的心情,這跟在官時"惆悵而獨悲"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飲酒自遣,這是室中之樂;涉園觀景,流連忘返,這是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者之樂,跟遷者們的閑適心情絕不相同.以"息交以絕游"進一步表示對當權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描寫了農村初春生機勃勃的景象,觸景生情,為結尾是人生觀張本.詩的結尾,抒發詩人"樂天安命"的情懷.。
2.讀完歸去來兮辭有什么人生感悟
其實,人生也分為直和曲兩種。有人愿意走直路,直達頂峰,有人愿意走曲折的小徑,艱難攀登。無論直也好,曲也好,都是美的。
鴻門宴上,劉邦的性命岌岌可危。樊噲徑直走到項羽面前,喝斗酒,吃生肉,無半點隱諱。“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一句話,抹去所有的繁文縟節,使劉邦不再顧及禮節而逃離了刀俎之威脅。樊噲的直,使他的猛士形象裱貼在了歷史的畫卷之上。
如果說樊噲不顧禮節的“直”,造就了真的猛士,那么五柳先生的“曲”則使我們認識了全新的陶潛。他不屑案牘之勞形,蔑視官場的黑暗,“不為五斗米折腰”,樂歸田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何等清逸,何等灑脫!他寧愿耕種田園,享受那自然的幽深之美,也不愿為了五斗米而喪失原則。陶潛的隱逸,使他飽享了生命的曲幽之景-同時也使他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歸去來兮辭》。
生活就是這樣:直達光明的頂峰,可以讓人領略雄奇;徘徊于深谷山林,可以讓人感受婉轉。兩種生活都是美的,兩種境界都是高的。立看排山倒海翻云覆雨是美的,坐看堂前花開花落云卷云舒也是美的。大鵬扶搖而上九萬里是美的,閑云野鶴的清新淡雅也是美的。
人生的境界無論曲直,都有其別致的風韻。而如何選擇,決定權全在自己,因為路在自己的腳下!
3.歸去來兮辭讀后感
《歸去來兮辭》描繪了作者在辭官隱退后,在鄉間閑適的農村生活。“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描寫了陶淵明那自得其樂的悠閑生活。“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則鮮明有力的表達了對過去的悔悟,辭官回家的決心,以及慶幸自己在迷途上走得不遠。
文中最好的是“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恒。”用了擬人的手法,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表現自己無心的出仕,辭官歸田如鳥飛回巢,用孤松象征自己不愿與官場之人同流合污的堅貞獨立的氣節。
“歸去來兮”是一種隱者,一種不甘于命運的波折、否定,獨自追尋夢想的隱者之舉。隱者分圣隱和圣隱。年少的陶淵明就曾懷有“大志寄于蒼生”的志向。一生為官五次,因不為五斗米所折腰,便在到任八十余天棄官歸隱。在辭官時,寫下了《歸去來兮辭》。
隱士分圣,賢。賢隱便是擁有高尚的品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因看不慣一些世俗之事,不喜歡做一些事,所以隱起來,安逸生活。圣隱就是“上能洞察宇宙之萬能,下能取納百川之雄心,腹有廣**襟”,高尚的品質與純潔的靈魂。
4.歸去來兮辭 讀后感
讀《歸去來兮辭》,并不能給人一種輕松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后是一種憂愁和無奈。
陶淵明本質上不是一個只喜歡游山玩水而不關心時事的純隱士,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會的。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說:“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
(《題未定草》)透過“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這些憤激之語,我們感到了沉重。 《歸去來兮辭》的寫景是實寫還是虛寫?錢鐘書先生說:“《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述、直錄,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物色?亦豈有‘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
(參見錢鐘書《管錐編》1225~1226,中華書局,1979)如此說來,本文第一大寫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寫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
那么,寫心中之景與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嗎?眼前之景,為目之所見,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寫真;心中之景,為創造之景,隨心之所好,隨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則未必符其實,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語言十分精美。
詩句以六字句為主,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韻律悠揚。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緩雅致。
有時用疊音詞,音樂感很強。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多用對偶句,或正對,或反對,都恰到好處。描寫和抒情、議論相結合,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時而議論,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語文人生 ·最后說明一點,就是陶淵明雖然歸隱田園,且不論他這種做法是積極還是消極,但他畢竟不同于勞動人民。他寫《歸園田居》也罷,寫《歸去來兮辭》也罷,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現象,歸隱田園的也并非他一人。
然而他的歸隱造就了一個文學家,形成了一種文學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光照千秋。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此話雖過,但可以見出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第二篇: 《歸去來兮辭》讀后感 “三十不學藝”。
我想測試一下記憶力是否嚴重退化,就決定背誦一下陶淵的《歸去來兮辭》和王勃的《滕王閣序》。前者完成,略有所思。
一、回歸山林有一定經濟保障 “僮仆歡迎”、“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等說明陶公是一個小地主,可以養得起家仆,也能收些地租,否則如何生計?這說明,首先,現今,即有與陶公同類者,所謂市民、文化人、知識分子,連陶公之微薄保障亦不可求;其二,該保障實不足以令人放棄“昨非”而擁抱“今是”,陶公心性高潔、高遠拔俗之形象未稍有減,退一步講,沒有保障,該辭依舊可能賦得。
二、經濟保障不過聊勝于無 他在《歸去來兮辭》小序中說是“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缸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
可見一斑。陶公是窮困潦倒而死的,另有足證。
全辭刻畫了一個超凡脫俗的人,一個能坐在椅子上把自己托起來的人,一個違背了定式和規則的人。其胸襟氣韻、人格涵養、淡泊心境完全是靈魂深處的自由與迥異、純潔堅定的信念使然。
三、心中幽憤不平激蕩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等都可以揭示其縱浪大化、逍遙浮世的自由自在背后蘊含著心酸無奈與焦慮。治國平天下的宏圖大志、兼濟天下的道德使命今天都不得不“相違”,滿腹詩書與無暇理想只能相伴自己,終老林泉。
這種憂心與屈原相比,肯定略弱,因為陶與屈畢竟志向有異,且背景不同。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士”的職責——“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以仁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人生有限,而其志不得展,空對日月,怎能不自嘆自咿!愈不平,愈顯其真,愈才厚,愈彰其卓。
天然雕飾的文字方讓人開悟:陶公的自然之筆來之不易。 四、眼觀手應,心靈筆巧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等都以純樸自然的語言描畫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觀和心胸,連讀者都覺得留連忘返。
“由來意氣合,直指性情真。”這些都揭示了陶公不僅是第一流的思考者和自我踐行者,也是第一流的寫者,口心相一、文筆卓然。
固然言為心聲,其文字功夫鏤刻眼球,清新之風更無來者。 五、定義了詩歌語言的標記 風、晨光、松菊、酒、園、云、鳥、琴書、車、舟、木、泉、富貴、良辰、天命等都成為陶公之后中國文化詩歌中大成之作的標記,這些詞經其推。
5.歸去來兮辭讀后感
[歸去來兮辭讀后感]作為文學作品,這首辭的成就很高,歷來為人所稱頌.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經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可見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讀《歸去來兮辭》,并不能給人一種輕松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后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上并不是一個只喜歡游山玩水而不關心世事的純隱士.由于受儒家的影響,陶淵明曾對統治階級抱有幻想,希望通過出仕的途徑,來實現\"大濟蒼生\"的宏愿.但作者所處的東晉時期,正是軍閥制度的全盛時期,高門士族壟斷了高官要職,庶族寒門則遭到無理的壓抑.陶淵明29歲出仕,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幾次做官,但不過是祭酒、參軍一樣的小官,不僅濟世的抱負無從施展,而且必須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恥辱.因而屢屢辭官回鄉.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為彭澤縣令,上級派督郵(督查屬縣政績的官吏)來縣,縣里說應當冠帶整齊,前往迎見.他嘆氣說:\"我豈能為五斗米,這要問鄉里小兒.\"就辭官歸隱,他在回家時,寫下這篇文章表明意志.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述志作品,著重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與鄙視,贊美了農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安適的田園生活,顯示了他歸隱的決心.詩的開篇,隨口而出\"歸去來兮\"四字,積蓄已久的壓抑和不快如決提之水,一發不可收拾.而詩人歸去的理由卻僅僅是\"田園將蕪\"這個簡單而平淡的原因.詩人想到\"田園將蕪\"本應回家,但心在官位,為形體所役而不能自主 ,這是何等可悲!表明詩人已有歸意.而后一層是**之詞.詩人已知過去求官為非,今日棄官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遠,還來得及回到正道上來,因而感到欣慰.緊接著,寫作者回到田園后的愉快生活.作者乘舟返家途中既輕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和望見家門時欣喜若狂的心情,這跟在官時\"惆悵而獨悲\"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飲酒自遣,這是室中之樂;涉園觀景,流連忘返,這是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者之樂,跟遷者們的閑適心情絕不相同.以\"息交以絕游\"進一步表示對當權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描寫了農村初春生機勃勃的景象,觸景生情,為結尾是人生觀張本.詩的結尾,抒發詩人\"樂天安命\"的情懷. 這篇《歸去來兮辭》寫于陶淵明辭官歸田之初,但不是抒寫歸田后生活實況,而是他登舟啟程之前對歸途及歸田后的想象,讓讀者從中深刻體會到了他結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堅決與暢快,表明了歸隱田園的決心. 〔歸去來兮辭讀后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6.《歸去來兮辭》的讀后感
《歸去來兮辭》讀后感 劉璐 《歸去來兮辭》是晉陶淵明的述志作品,著重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與鄙視,贊美了農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適的田園生活,顯示了他歸隱的決心。
詩的開篇,隨口而出"歸去來兮"四字,積蓄已久的壓抑與不快一吐而出,如決堤之水,一發而不可收,而詩人"歸去"的理由卻僅僅是"田園將蕪"這個簡單而平淡的原因,其中飽含了多少懷念、留戀和向往啊!因此,詩人不由自主地發出"胡不歸?"的自問,表現詩人歸隱田園之心的迫切,又帶出下文對自身經歷的反省:"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詩人指出,自己本不愿出仕為官,只是為了免于饑寒,才違背自己的意志去做了官。這種生活讓自己悲愁失意,內心痛苦。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正是詩人深深反省的結果,堅定了自己歸隱的決心。詩的第一段即點明了全文的主旨,表達了詩人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思想感情。
緊接著,詩人用大量的筆墨寫自己回到田園后的愉快生活。按時間順序,突出表現歸田園前后的感受。
先寫歸途之上。"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遙遙",漂遙放流的樣子;"舟遙遙"、"風飄飄"似寫景物,實寫輕松愉快的心情。而一"問"一"恨",所揭示的正是歸隱田園心情的急切。
次寫抵家時的欣喜若狂。這種欣喜,用長句很難形象地再現,詩人很懂得這個道理,于是變六字句為四字句,略去了虛詞,既使句子簡練,有效地表達出歡欣暢快的心情,又使本詩的句式長短相間,便于抒發不同的感情,也讓我們感受到詩人此時的心情與為官時完全不同,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詩人寫自己"載欣載奔",寫家人"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寫家中"三徑就荒,松菊尤存"、"有酒盈樽",一派祥和、自然、實的景象!"三徑",院中小路。漢朝蔣詡隱居后,在院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少數友人來往。
后人以"三徑"來借指隱士所居。陶淵明用"三徑"來比喻自己的院落,借用典故,表現自己的心志。
再寫田園隱者之樂,突出兩點,一是室中獨處之樂,一是園中觀景之樂。寫獨處之樂,可"引壺觴",可"眄庭柯",可"倚南窗",極力表達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放縱與安適;寫觀景之樂,有自己"園日涉"、"策扶老"、"撫孤松"的安閑自在,有"無心以出岫"的云,有"倦飛而知還"的鳥,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的志節緊密結合起來,寫的雖是云和鳥,卻是作者對自己心情的反映,告訴讀者,自己就像出岫的云,本無心出仕,又像倦飛的鳥,對仕途十分厭倦,終于在田園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歸宿。
詩人托物言志,以"松菊"喻高潔的品格,以"撫孤松而盤桓",表明自己雖然年事已高,卻仍要保持堅貞之志。 第三段,寫樸實的農事生活之樂。
詩人斷然也污濁的官場斷絕來往:"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再次呼出"歸去來兮",卻與開篇的語氣和感覺大不相同,第一次是決心歸田的宣言,第二次卻是已然歸田的平靜。
這種平靜的生活,讓詩人感受到了農村生活的樸實無華,可以和自己想見的人說說知心話,可以做自己曾經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可以看自己想看而無心看的自然美景,這種生活,讓詩人真正得到了心靈的自由與解放。可以說,這段文字是作者想象 的詩化了的田園生活,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境界。
陶淵明在他的多詩中都對這種生活和這樣的理想作了描述,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的閑適,"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歸園田居》)的簡樸,"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的愉快和滿足,都寫得坦率誠實,感情自然淳真。初歸田園,詩人尚未真正體驗耕種的艱辛與生活的困窘,只是以直率之筆抒"心之所之",表達自己對田園生活的眷戀不舍,一種蓬勃生長的歸真之志如春之欣欣草木,如涓涓不絕的山泉,感慨油然而生:"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因景生情,這種光陰易逝,人生易老,何不及今及時珍惜美好生活的感慨,為結尾闡述人生觀張本。 詩的結尾,抒發了對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樂于隱居心理的剖白。
詩歌緊承上文"感吾生之行休"寫道:"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的為乎遑遑乎欲何之?"委婉自問,引領下文的自答。"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兩句從反面作答,重在言自己無意富貴,而以不羨"帝鄉"作陪襯,詩人又一次點明自己的生活理想:"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他既不想與世俗同流合污來取得富貴,也不指望飛臨仙境來逃脫人生的苦難,他所追求的只是投身自然,從周圍的事物中,尋找 種種人生可愛的妙趣,保全心靈任意自得的境界。
詩的最后,直接抒發自己樂天安命的情懷:"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這種聽其自然、樂天知命的思想,正是詩人對社會現實的一種無聲的反抗,是詩人積極人生的表現。 這篇《歸去來兮辭》寫于陶淵明辭官歸田之初,但不是抒寫歸田后生活實況,而是他登舟起程之前對歸途及歸田后的想象,。
7.歸去來兮辭 總結
《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豪邁宣言,陶淵明以詩心慧眼來透視生活,用生花妙筆來點化景物,通過無拘無束的鄉間生活的再現和云淡風清、明凈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寫,展示了詩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懷,也反映出詩人厭惡官場、遠離世俗的孤傲之態。
人們談論《歸去來兮辭》習慣于稱道陶淵明的田園之樂和隱逸之歡,而忽視了潛藏在字里行間的人生悲涼。我在研讀文本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詩人抒寫歡快喜樂的同時,總是有意無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發人們聯想到他的酸心隱痛的詞句,揣摩、品味這些詞句的深層內涵,我覺得,《歸去來兮辭》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篇吐露隱痛,舒展苦悶的心靈悲歌。
下面結合文章內容對此稍作分析。 (一)、心為形役之悲。
文章第一段交待詩人歸隱的原因和決心。陶淵明是晉安帝義熙元年歸隱的。
關于歸隱的原因,《宋書?陶潛傳》說是“郡遣督郵至縣,吏自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這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
’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陶淵明自己說的,則與此略有不同。
他在《歸去來兮辭》小序中說是“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 缸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
在親友勸告下,“脫然有懷”,入于仕途,求得彭澤縣令一職。但未過多久,便“眷然有歸歟之情。”
“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斂裳宵逝”。
恰恰這時,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職”,寫了這篇《歸去來兮辭》。不管是他傳還是自序,都不難看出,陶淵明歸隱田園的真正原因是“心為形役”,即心志被形體役使,做了許多違心悖情而又無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卻不能做,不想做的卻又不能不做。
結合《宋書》和小序來分析,“心為形役”含義有二:一是詩人為口腹之計,羈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籬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視,深感屈辱和厭倦。二是詩人質性自然,與俗相違,矯厲不得,不容于世。
逆情悖性,違心違己,在詩人看來是玷污心性,扭曲靈魂,因而深感慚愧,惆悵悲傷。一旦醒悟,便覺得“往者不可諫”而“來者猶可追”;覺得“迷途未遠”,“今是而昨非”,因而決計棄官歸田。
這中間固然有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的慶幸,更有陷身官場、鑄成大錯的沉痛。大夢初醒、了然徹悟的“歸田”宣言中更有痛徹心肺、追悔莫及的自責自悔。
(二)、居家涉園之痛。文章第二段直寫自己想象中的歸途情景和歸隱后閑適自在的家園生活,這中間,有“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焦急迫切,也有終于沖破“塵網”、掙脫“樊籬”的歡欣鼓舞;有久別重逢、安享天倫的歡暢喜悅,也有閑庭信步、觸目成趣的寧靜安逸;有飲酒寄傲、與世隔絕的孤高自許,也有策杖流憩、矯首遐觀的自然情趣。
總之,一句話,寧靜淡泊的日常生活,溫馨樸實的家鄉親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觀令詩人留連忘返,沉醉不醒。我們品讀文章,也會感同身受,靈犀相通。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自然段中也出現了一些刺人眼目、動人心魄的詞句,逼人沉思,耐人尋味。“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寫藍天白云,高蹈塵外,任意東西,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無心”喻指白云飄浮不定,了無心機,自自然然,順順當當。
寫山林飛鳥,朝出暮歸,遠近覓食,行于當行,止于所止。“厭倦”暗示飛鳥奔波勞碌,歸林投巢,安于靜謐,自得其樂。
無論是白云還是歸鳥,它們都自由自在,無憂無慮,逍遙閑適,生意盎然,這實際上反襯出詩人淪落塵網,陷身官場,與世沉浮,受人羈絆的不自由不自在,這份扭曲心靈,壓抑性情,失去自由而又無可奈何的痛苦是深刻的,也是沉重的,只是不易覺察罷了。詩人在另一首詩《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中寫道:“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
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也表達了相同的感受。
“景蘙蘙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寫夕陽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涼情懷;寫蒼松兀立,孤獨無靠,更隱喻詩人孤高傲世、形景相吊的落寞和悲愴。一個人孤獨到象李白看山一樣,“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其內心的寂寞、痛楚是可想而知的,真可謂“知音世所稀,撫松獨徘徊”啊!“引壺觴以自酌”流露出詩人自酌自斟,無以為伴的孤獨和苦悶。
“倚南窗以寄傲”頗有幾分出塵傲世,孤憤不平之意。“門雖設而常關”更是直截了當地揭示出詩人與世隔絕,獨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
這些文句,貌似逍遙閑談,實則憂憤滿懷,我們讀到了陶淵明隱隱作痛的心。 (三)、交往出游之憂。
文章第三段描寫陶淵明的田園之樂。縱讀詩文,我們不難體會詩人身體力行、躬耕隴畝的舒心愜意,游山玩水、搜奇覽勝的幽雅閑適和琴書相伴、情話相談的融洽歡快,不過,深入思考就會發現,這些文字全是“歡樂其表,憂痛其里”的曲折暗示。
先說詩人的交往對象。親戚農人,詩人可以和他們“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談天說地,家長里短,有遠離官場的淡泊,有共享親情的溫馨,可是,詩人心性高潔,與世相違,風流雅致、高標獨步,這遠不是一般凡夫俗子、。
8.歸去來兮辭讀后感
[歸去來兮辭讀后感]作為文學作品,這首辭的成就很高,歷來為人所稱頌.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經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可見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讀《歸去來兮辭》,并不能給人一種輕松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后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上并不是一個只喜歡游山玩水而不關心世事的純隱士.由于受儒家的影響,陶淵明曾對統治階級抱有幻想,希望通過出仕的途徑,來實現\"大濟蒼生\"的宏愿.但作者所處的東晉時期,正是軍閥制度的全盛時期,高門士族壟斷了高官要職,庶族寒門則遭到無理的壓抑.陶淵明29歲出仕,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幾次做官,但不過是祭酒、參軍一樣的小官,不僅濟世的抱負無從施展,而且必須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恥辱.因而屢屢辭官回鄉.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為彭澤縣令,上級派督郵(督查屬縣政績的官吏)來縣,縣里說應當冠帶整齊,前往迎見.他嘆氣說:\"我豈能為五斗米,這要問鄉里小兒.\"就辭官歸隱,他在回家時,寫下這篇文章表明意志.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述志作品,著重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與鄙視,贊美了農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安適的田園生活,顯示了他歸隱的決心.詩的開篇,隨口而出\"歸去來兮\"四字,積蓄已久的壓抑和不快如決提之水,一發不可收拾.而詩人歸去的理由卻僅僅是\"田園將蕪\"這個簡單而平淡的原因.詩人想到\"田園將蕪\"本應回家,但心在官位,為形體所役而不能自主 ,這是何等可悲!表明詩人已有歸意.而后一層是**之詞.詩人已知過去求官為非,今日棄官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遠,還來得及回到正道上來,因而感到欣慰.緊接著,寫作者回到田園后的愉快生活.作者乘舟返家途中既輕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和望見家門時欣喜若狂的心情,這跟在官時\"惆悵而獨悲\"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飲酒自遣,這是室中之樂;涉園觀景,流連忘返,這是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者之樂,跟遷者們的閑適心情絕不相同.以\"息交以絕游\"進一步表示對當權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描寫了農村初春生機勃勃的景象,觸景生情,為結尾是人生觀張本.詩的結尾,抒發詩人\"樂天安命\"的情懷. 這篇《歸去來兮辭》寫于陶淵明辭官歸田之初,但不是抒寫歸田后生活實況,而是他登舟啟程之前對歸途及歸田后的想象,讓讀者從中深刻體會到了他結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堅決與暢快,表明了歸隱田園的決心. 〔歸去來兮辭讀后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9.以“讀完《歸去來兮辭》,我讀出了
讀“歸去來兮辭”,而不是給人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后面的看似幸福的詩人是這樣的悲哀和無奈。
陶淵明本質上不是不是只喜歡游山玩水的純隱士事務的關注,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頭是造福社會。說到陶魯魯迅說:“這是詩,除了通斷佩服'悠然見南山”,也有“微木經緯標題,將填補海,干戚刑天舞,孟昶志固的“喜歡”金剛怒目“式,證明他是不是在臭美了一整天,晚上”(“標題未定草”),通過“請支付利息從來沒有游”,“世界與我和相反,“這些憤世嫉俗的話,我們感到沉重。
“歸去來兮辭”的風景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寫寫?錢先生說:“”序“稱”講話“在十一月,依然是隆冬,案件重新計票的,直錄,什么”木欣欣以向榮','太好了所有的東西',等來識別也?莫非'農民報告超過在春天,將有東西在西疇','堅持雜草或植物周圍鋤了土壤'和其他人員?之前是想象不歸,不言自明和矣。“(見錢鐘書“關”12251226年,中華書局,1979)如此說來,這篇文章的寫作第一大特點就是想象力。
寫作不是在國王的面前,但是想象一下,國王,心靈的國王。所以,寫國王和心靈在你面前的是什么不同的場景前面的國王,因為看到副標題,first之后的國王有他的寫作比賽王文京,專注于照片;國王的心思,創造國王,喜歡的心臟,用行動,心臟的場景,可能沒有它的風景的情況,它的景觀特色實際上不是,只是抒情表意。
這篇文章是非常美麗的語言。詩句六個字主要表現在三個字,四個字,七個字和八個字,瑯瑯上口,節奏和悠揚。
句子利用“的”,“向”,“和”字,舒緩而優雅。有時重疊音節詞,音樂感很強。
如“羊舟遙遙以輕,風飄飄吹和服裝”,“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開始流。”多用對偶,或為權,或反對,所有的權利。
描述和抒情,議論相結合,時而風光,時而抒情,時而議論,景,有情,有理,有趣。 ·最后,注意生活中的語言,雖然歸隱田園的陶淵明,也不管他做了什么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但他是不一樣的勞動人民。
他寫道:“歸園田居”也罷,寫“歸去來兮辭”也罷,其實是一種現象,時代,歸隱田園也不是他一個人。不過,他創造了一個作家的冬宮,形成了文學風格,在中國文學有光澤,光線未來的歷史。
歐陽修說:“晉無文章,但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此言雖過,但你可以看到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一個沒有。” 二:“30無學徒”“歸去來兮辭”書我想測試內存嚴重退化,袁濤決定背誦“歸去來兮辭”和王勃的“滕王閣序”。
前者是完整的,有點有所思。 一回山上有一定的經濟安全“仆人歡迎”,“我告訴農民在春天,將有東西在西疇。
毛巾或報廢車輛或槳船“,并描述那拉提瓦府是一個小地主,你能負擔得起,以提高家庭傭人,還可以得到一些租金,否則怎么生活?這表明,首先,今天有那些相似的那拉提瓦府,即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甚至是微薄的保護那拉提瓦不是可求;其次,它是不夠的,放棄真正的保護“最后一個非”和擁抱“,這是”不略少拔俗,至少可以說的那拉提瓦心靈高尚,崇高的形象,也不能保證該言論仍然有可能賦。 二,經濟安全,但總比沒有更好,他說,“歸去來兮辭”小序是“超過貧困,溫飽型裁剪不足,幼稚盈室,無儲罐小米,生活和曾經擁有,沒有它的操作。
“可見一斑。那拉提瓦府是窮困潦倒而,另一個證明。
講話全文描繪了一個超凡脫俗的人就可以坐在椅子上撐起自己的人,并違反了給定類型的規則。其藝術思想的個性養護,心情是完全無動于衷的自由和不同,純粹的堅定信念使然的靈魂。
三心幽憤不平攪拌“王樹蔭遮陽的,問孤松而盤桓”,“善萬物,我的生命線休的感覺“,”形建筑或公寓大樓時,河埠委任任何心臟的命運?胡為乎單獨提到該機的御河的?“,”談話去做,樂夫天命復奚疑!“等都可以揭示其縱波大華,逍遙浮世自由隱含的悲傷沮喪和焦慮。野心統治世界,和世界經濟有道德使命的今天,“相反”,充滿了詩意和完美的理想伴侶只有他自己,他的家林泉。
與屈原,肯定有點弱,這種擔心比較,因為,畢竟,曲濤和愿望是不同的,不同的背景。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它是“詩”的責任 - “誰也無法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的責任,不是一個沉重的幾乎快了,沒有遠乎。
”。有限的生命,并且得志不展覽空間上的太陽和月亮,怎么能不自潺潺才怪!越是不公,更顯示出其真正的,越厚,更彰其拙。
天然雕飾黨的人開明的話:那拉提瓦自然筆來之不易。 4眼觀手應該介意筆聰明“周洋遙遠的光,吹出的風飄飄和衣服。”
“引壺宴的自由裁量權,眄庭柯依言。倚南窗以寄傲易安。
花園天的試用狹窄房間的參與樂趣,門雖設而常關。政策,幫助老流開,時矯首而遐查看。
云在秀,鳥飛可以想象也累了“,”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開始流。“,”懷良辰獨自前往,或種植樹木和雜草鋤了土壤桿周圍。
鄧東皋舒嘯,臨清流詩歌“等吸引到簡單的自然語言清新淡雅的自然景觀和心靈,即使讀者感到流連忘返。 “情緒在一起的起源,真正執導的氣質。”
從而揭示那拉提瓦不僅是一流的思想家和自我實踐者,也是一個一流的作家,與心臟嘴,寫卓然。話是當然的聲音,。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讀歸去來兮辭感想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