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鄭人買履》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出處】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示例】 你可千萬不要學~。
【用 法】 主謂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生搬硬套、死搬教條 。【燈 謎】 河南人買鞋 【典故】 【原文】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課文版】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繩子量好自己的腳,然后把量好的尺碼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
」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duó),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dù),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家具。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
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
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
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白話文典故】 古時鄭國有一個人想買一雙鞋,就在家里把自己腳的大小量好了尺寸。
他來到了集市上賣鞋的店鋪里,看好了一雙鞋,正準備買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量好的尺寸放在家里忘了帶來了,就說忘了帶尺寸,回家拿來尺寸再買,所以就往回走。旁邊的人問他,你給自己買鞋,為啥不直接試試大小,非按原本的尺寸干啥?鄭國的那人就說,我寧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適,腳卻不一定準確。
后來人們就用“鄭人買履”來形容和譏笑那些不顧客觀實際,搞教條主義的人。【中心思想】 《鄭人買履》講了鄭國有個打算買鞋的人,先在家里量好了腳的尺碼,到了集市上卻忘記拿尺碼,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碼再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
有人問他為什么不用腳去試試,他卻回答,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條,而不注重客觀現實的人。
鄭人買履,鄭人是誰?■鄭人買履,嘲笑鄭人的經典 鄭人買履的故事出自《韓非子》,講鄭人買鞋,到了集市忘了帶事先量好的尺寸,回家去拿,返回時集市已散,結果鞋沒買成。別人問他為什么不拿腳試穿,他說:“寧信度,無自信也。”
這個故事純屬虛構,韓非子是拿寓言來講道理,但為什么偏偏與鄭人(今屬河南)過不去?他完全可以說“從前有個人想買鞋”,不需要點明這個笨蛋的里籍。韓非子絕非等閑之輩,他在這里眼睜睜地說“鄭人”一定有他的道理。
我想如果韓非子在這里明確使用“鄭人”是出于故意,那要么“鄭人”在當時就是被人們嘲諷的最佳對象,鄭人就是笨蛋的代名詞,要么就是他個人與鄭人有什么過節兒。■鄭人逃暑,為什么笨必稱鄭 這個故事出自《苻子》,也上過中學課本。
隨手從網上找一段白話文: 鄭國有個人(文言文就是鄭人)躺在一棵大樹底下乘涼。太陽在運行,樹影在移動,他也在不斷地挪動涼席,免得被太陽曬著。
到了晚上,月亮從東邊升起來,慢慢地向西邊運行,樹影也隨著緩緩移動。這個鄭國人還像白天一樣,不斷地挪動涼席,躺到樹影下面。
結果,他的衣服全被露水打濕了。 《苻子》的作者苻朗是前秦人,但他的書中大多是先秦故事。
本則故事中,又一個不幸的鄭人成為被嘲諷的對象,看來不像是韓非子與鄭人有什么過節兒,更像是鄭人天生就有點問題。■鄭人愛魚,鄭人成了符號 鄭人愛魚出自明初學者宋濂的一則寓言,用白話文表述大意是這樣:鄭國有個愛惜魚的人,放了三只盆子在廳堂之中,裝上水,弄到魚就養著它們。
魚剛脫離網的困苦,很疲憊,浮到水面上喘息。過了一天,鰭尾開始搖擺。
鄭人捧出來看著說:“鱗沒有傷吧?”沒多久,喂食谷末和麥麩,又捧出來看著說:“鱗沒有傷吧?”有人說:“魚以江為活命之所,像這樣呆在一勺水中,遇上一個每天玩弄它,還說‘我愛魚我愛魚’的人,魚不腐爛的少啊!”鄭人不聽。沒過三天,魚全都。
2.語文《鄭人買履》的概括
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先自己量好腳的尺度,并把量好的尺碼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已經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帶尺碼)就對賣鞋的人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為什么不用你的腳試一試鞋的大小呢?”他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諷刺了那些墨守成規的教條主義者,說明因循守舊,不思變通,終將一事無成。
3.鄭人買履這古文的意思
《鄭人買履》的譯文:鄭國有個想買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腳,然后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卻忘了帶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就說:“我忘了拿尺碼。”便返回家中取尺碼。再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于是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為什么不用腳試試鞋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鄭人買履主要內容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