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誰知道西昌邛海的故事
遠古的時候,有一座名叫梓潼的縣城。
梓潼城外,住著家境貧寒的一家三口。父親多病,母親身體虛弱,兒子名叫童林山,是一個遠近有名的孝子。
父親疾病一天天地加重,不久就告別妻子和兒子,離開了人世。 從此,母子相依為命。
每天一大早,兒子童林山就懷揣著母親為他特別做的一個飯團,去山上砍柴,把柴賣掉以后用換來的錢維持一家兩口的生活。錢總是不夠用,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童林山常在上山砍柴路旁的一口水塘邊的大石頭上磨刀。一天,他磨好刀后,為了試一下刀的鋒刃,不小心把手指割破了,鮮紅的血滴到水塘里。
他用土辦法包扎好傷口后,繼續上路,去完成他一生一世砍柴換錢買糧、供養老母的使命。 正當下午童林山背著一大捆柴,回到他常磨刀的大石旁歇氣,吃飯團時,忽見一條暗紅色的蛐蟮向他游來,并用人的語言說:“我是你的鮮血變化成的。”
于是在他吃飯團的時候,就分一些丟進水塘,供蛐蟮享用,每天都如此。隨著蛐蟮的一天天張大,食量也與日俱增,童林山盡量滿足。
可是,到了后來,蛐蟮要吃一個飯團的大部分,最后童林山只能吃到一個飯團的幾粒,而其他都給了蛐蟮,他又要繼續以砍柴為生,實在餓得慌,難以為繼。 一天,當童林山像往常一樣在水塘邊歇氣時,他把一個飯團都給了蛐蟮。
他說:“蛐蟮,不是我舍不得給你吃,而是我家里窮,要供養老母,實在沒有辦法,請你原諒啊。” 當天晚上,童林山思來想去,睡到半夜,才進入了夢境。
他夢見那條暗紅色的蛐蟮對他親切地說:“是你的鮮血孕育了我,是你的飯團哺育了我,才讓我漸漸長大,你是我的大恩人啊!我一定要報答你的養育之恩。恩人啊,明天,你把堂屋打掃干凈,把耗子洞也堵了,晚上我會給你一個驚喜。”
遵照蛐蟮投的夢,童林山母子兩人起床后將堂屋打掃干凈,把耗子洞也堵了。當晚好像沒事,第二天起床后一看堂屋,母子又驚又喜,原來是滿堂屋的谷子一片金黃。
他們喜的是,這下有吃的了;而讓他們驚的是,這么多谷子蛐蟮是從哪里弄來的,萬一…… 果不其然,母子倆隨后就聽說,村里的財主田中的谷子一夜之間就消失了,又發現從門口到童林山家的路上,散落了一些谷粒,于是財主便派人到童林山家察看。當來人發現這滿堂屋的谷子后,就回去報告了財主,財主得知后,將童林山母子告到了縣衙。
平時,縣令置案件于不顧,這回因為是本地有名的財主報的案,不親自辦似乎有些說不過去,于是,就派了四個聽差前去捉拿童林山母子。這母子倆被押到縣衙大堂說:“我們沒偷財主的谷子。”
縣令問:“那你家滿堂屋的谷子是從哪里來的?”沒辦法,童林山只好把蛐蟮投夢的經過說了一遍。縣令聽罷,大聲嚷著:“畜妖倡盜,這還了得!”隨即,將這母子倆打入死牢。
叫師爺寫了文書,往上呈報,又請財主名日到縣衙開堂會審。 面對如此冤情,這母子倆左思右想,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
快要天亮時,他倆才勉強入睡。剛睡著,童林山就見一條青龍向他游來,在身邊停下后說:“救命恩人別怕,我的那條蛐蟮變的青龍。
本來為了報答你的養育之恩,我把財主家田中的谷子給了你家,沒想到反而連累了你們母子,真是對不起啊。不過,明天縣衙大堂會審時,不用大刑則罷,如用大刑,大堂內就會長出三棵手臂粗、一人多高的竹筍,你與你母親一定要分別抱緊兩邊的竹筍,你用腳使勁蹬斷中間的那棵筍子,就會沖出一股大水,洪水朝天,將梓潼城淹沒,把貪官和財主們淹死,你們母子倆騎在我的背上,就能脫險。”
聽了青龍的話,童山林說:“這倒是一個好主意。不過,這梓潼縣城還有許多普通百姓,他們怎么辦?” 青龍說:“這,我已經想好了。
離開你后,我就去城中百姓家一一投夢,讓他們悄悄離開縣城。” 聽了青龍的一番話,童林山這才放了心。
第二天,開堂會審,因為縣令蓄謀已定,準備對童林山母子動用大刑。正當這時,會審大堂果真長出三棵大竹筍,童林山母子迅速分別抱緊兩邊的竹筍,童林山用力蹬斷中間的那一棵竹筍。
頓時,一股大水沖天而起,縣令命人堵水,可哪里堵得住。很快,便將縣令與財主沖走了,青龍游到會審大堂,救走童林山母子,梓潼縣被一片汪洋淹沒,成了水下之城。
對此,有詩為記: 恃勢凌人不可為,無辜母子遭酷刑。 含冤受屈泯天理,神龍震怒殃梓城。
諸后身亡同此邑,萬家乞命豈在新。 海波平陷四十里,還我當年受萬罹。
后人為了紀念童林山母子,還在島上修了一座亭子,美其名曰“海心亭”。 那淹沒梓潼縣城的一片汪洋,就是今天的邛海。
據說,在天名水清、風平浪靜之時,人們還能隱約地看到,海底上被淹沒了的梓潼縣城墻,四楞四線的大堂寶頂、黃瓦屋脊…… 雖然這只是傳說,但卻給美麗的邛海添上了撲朔迷離的一層面紗,讓它顯得更加神秘了。
2.西昌邛海水底下是什么歷史
邛海是古邛都因地震沉沒為邛海的傳說由來已久,有多種版本。
其一:一個窮老太婆喂養了一條小青蛇與之相依為命,貪官作惡,青蛇化為青龍發洪水報仇,此地下沉變成邛海。此說來自晉朝小說《搜神記》卷二十《邛都大蛇》。
宋代的《太平廣記》、《太平御覽》也都有相同的記載 。 其二:據西昌地名冊中記載,邛海邊上,西昌市海南鄉的古城村據說是古邛都城的舊址,古城村因此而得名;海南鄉鐘樓村又叫落鐘坡,傳說此處曾有一鐘樓,因地震,鐘樓從此處滾入邛海。
另外,還有些邛海邊的老漁民反映,天氣晴朗時可看見邛海下的城廓、房屋等等。 地震引起地陷而沉沒的不僅有傳說,還有眾多的歷史文獻。
——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椎結,耕田,有邑聚。”當時在云南北,現四川省南部,酋長有好幾十,邛都國最大,邛人梳著椎形的發髻(螺髻山就因像邛人的發髻而得名),有耕田,有城市集鎮。
漢武帝平南越后南征殺了且蘭,笮候和邛都國的國王。當地少數民族害怕了紛紛請求歸順,司馬相如來招安,邛都國改設為越嶲郡。
——《后漢書·西南夷列傳》中記載:“邛都夷者,武帝所開。以為邛都縣,無已地陷為淤澤,因名為邛池,南人為邛河。”
——老《西昌縣志》記載:“元鼎初(漢朝,公元前116年漢武帝時)地震,縣陷為淤澤”。——瀘山光福寺的碑《瀘山碑記》上記有“迨至嘉靖年間,地震坍塌,段氏(傳說中的望天娘娘)所施之田,盡皆化為滄海”。
——顧炎武所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也記載:“水涌地裂,陷下四五尺,衛城外城若浮塊而已,陷城之說殆是實然。”——周洵所著的《蜀海叢說》中記載“寧遠府城于咸豐,同治年間地震,全部陷入地中,成為巨漫。
今之府城則地震后另辟地修筑者。”他所說的應該是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的那次大地震。
西昌地處橫斷山脈,是地震多發地區,有記載的大地震有:公元前116年漢武帝元鼎元年的大地震,震級8-9級;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十四年的大地震,震級7級左右;公元1850年清朝道光三十年的大地震,震級7.5級。 一系列的傳說和史料記載,讓胡璧硅感到古邛都因地震沉沒形成湖泊可能確有其事。
因為民間傳說、神話傳說不會是無中生有,可能是真實事件的變幻反映。邛海因地震形成不是神話,也不僅僅是傳說,可能是真的。
長期以來由于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沒有找到有力的證據。雖眾說紛紜,卻難以確定。
現在衛星地球圖像提供了有力的線索,邛海底下有城市遺跡。 胡璧硅想,如果我們能找到邛海下的古邛都城,其影響應該不亞于龐貝古城的發現,也不亞于三星堆、金沙遺址對世人的沖擊。
想到這里,胡璧硅不禁興奮起來,他立即打電話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了自己的親友。親友們看了照片后都認為,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
他們說,別說是發現金銀珠寶,也別說是發現宣德爐、成化瓷,就是發現水下古城遺址,也為涼山旅游找到了一座大金山,也為華夏文明增光添彩。退一萬步說,如果這不是古城遺跡,那又是什么呢?這很值得我們去探索,去找到新的答案。
胡璧硅堅信:這座神秘的古城,在邛海的碧波下沉睡了幾百上千年,消失已久的古邛人文明,給了許多人無限的猜想,現在是該喚醒它的時候了。 ·胡璧硅 胡曉曦 胡良基·。
3.求一篇關于西昌邛海的作文
西昌是一個風景迷人四季如春,是休閑度假的最佳選擇。
中午,邛海湖面上波光粼粼就像一面大鏡子。在雨后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遠處的大山若隱若現。下午一點左右在邛海邊上會出現很多游人。那些游人全是被邛海的美麗吸引而來的。
游人有的在觀賞風景,有的在魚船上,岸邊吃燒烤。還有一些游人在劃船,他們都玩得開心。
邛海,西昌的母親湖,她也許在想:我從來不知道我有那么美麗,能吸引那么多游客。
邛海不僅漂亮,還有許多魚生活在這里,因為這樣,引來了許多漁民打魚。每次漁民們都會有收獲。
傍晚月亮升起來了。邛海母親,看已經晚上了,也跟著人們進入了夢鄉。
4.西昌的邛海是怎么形成的
邛海是怎么形成的呢?在這個問題上,眾說紛紜。諸如牛軛湖說、古彎曲湖殘余說、安寧河東南流的古河道說、堰塞湖說;不過,影響最大的算是邛海地震下陷說了。
邛海地震下陷說,始于古籍《后漢書‘西南夷列傳》:“邛都夷者,武帝所開,以為邛都縣。無幾而地陷為淤澤,因名邛池。南人以為邛河。”之前的《漢書》.《漢書》之前漢武帝時代的司馬遷著《史記》,都沒有“邛海地震下陷說”。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只說:“于是過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邛,即指西昌,他到了西昌,因而有了如上記載。司馬遷,著述以嚴謹、翔實著稱,對“邛海地震下陷”這樣大的史實,是肯定不會忽略不記的。
南朝梁代的李膺著《益州記》,其中有邛都縣下有一姥所飴之蛇為其報仇的故事,“是夜,方四十里與城一時俱陷為湖,土人謂之‘陷湖”。后來又有西昌知縣胡薇之編撰《西昌縣志》“元鼎初地震,縣陷為淤澤”的記載;以至于后來又有《新唐書·五引志》“兩州地震,晝夜八十。壓死百余人,地陷者三十里”的記載;以至于后來又有明代《瀘山碑記》“迨至嘉靖年間,地震坍塌,段氏所施之田,盡皆化為滄海”的記述;以至于后來又有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水涌地裂,陷下四五尺,衛城外城若浮塊而已……陷河之說殆是實然”的記述;以至于后來又有周詢《蜀海叢說》“寧遠府城于咸豐、同治間地震,全部陷入地中,成為巨漫。今之府城則震災后另辟地修筑者”的記敘;以至于后來又有《澳門日報》1987年在《邛海滄桑》中"17世紀中期發生一次大地震,建昌城陷為海”的記敘。
如此眾多一致的邛海地震下陷說,那邛海的成因是“地震下陷”無疑了吧?但是,有些地質和水利專家說,以上所記是不可全信的。
前面說及司馬遷著《史記》,未有只言片語關于西昌“邛海地震下陷”的記載,而后來著《后漢書》的作者范曄,未到過四川,更未到過西昌,其籍貫又遠在河南順陽,所論可靠與否,還是個未知數;同時,《后漢書》也有“豪帥放縱,難得制御”的說法,這說明當時漢朝的統治者在當時還未完全征服其他民族。在這樣的情況下,官府建筑不可能設在城外,大墳堆西漢遺址,很有可能就是當時邛都所在。舊址既在,邛海地震下陷說就難以成立。知府牛樹梅的《西昌地震紀變》詩,描繪了1850年西昌大地震后的情形:“坤維夜半走奔雷,山岳震蕩海波頹。床榻如舞人如簸,萬家棟屋枯葉摧”,“遲明一望滿城平,欲辨街衙誰能曉”,這里,并無全城下陷成湖的描寫;從20世紀80年代邛海周邊發現的一批新石器遺址及出土的陶器、網墜等說明,至遲在史前邛海即已形成,西昌城遺址以及出土文物,也說明了“地陷成湖說”的不能成立。
地震是很有可能“城陷”的,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但不是全部。西昌確是地震多發區,有記載的7級以上大地震,就有這么幾次:公元前116年,震級達8~9級;公元1536年,7.25震級;公元1850年,7.5震級。但是,不能因為西昌過去多地震,并時有地震,就先人為主地認為邛海是地震下陷形成的。那邛海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至于牛軛湖說、古彎曲湖殘余說、安寧河東南流的古河道說、堰塞湖說,都有一定的依據,但并不十分充足,所以還不能算是確證。
總之,邛海成因眾說不能完全成立。邛海的成因仍然是一個千古未解之迷,還有待地質和文物、考古專家的進一步考證確認。
參考資料:
5.問問關于邛海的
邛海的傳說主要有三個,一個是說滄海桑田,原來的邛海是在現今瀘山一帶,后來因地質變動,湖基抬升形成了瀘山。現在瀘山上有個地名就叫干海子,海子是彝族地區的稱呼,意思是指湖泊。干海子一帶偶爾還能發現貝殼、螺螄等水生物的遺跡。
另一個傳說是關于天下第一缸——崗瑤的傳說,大意是說古代一個讀書人護送父親告老還鄉,途經西昌邛海邊時父親死了,他想原地安葬父親,就找一個算命先生算,先生告訴他,在崗瑤一帶可以找到一個上好的紫木,可以做為棺材,如果那么干了,將福澤子孫,甚至可以稱帝。那讀書人帶人去找,果然發現了那埋在土里的紫木,就帶人去挖,不曾想,那紫木竟然是條龍,它化龍而飛,留下一個土洞,那洞中大水一直不停噴涌,要將這一帶都淹沒了。崗瑤有一個漁民,曾經救過一條紅鯉,那紅鯉即將修成正果,它不忍恩人受災,就托夢給那漁民,漁民按照紅鯉的指示,帶領村民燒制了一個大缸,號稱天下第一缸,用這缸堵住了那出水口,洪水被止,人民得救。
第三個傳說是青龍的傳說。在邛海邊有個寺廟,叫青龍寺,原來是個極小的土廟,據說廟中供奉著青龍的鱗,一遇天旱,到廟中一拜龍鱗,馬上就有雨,靈驗異常。那廟所在一帶就被稱為青龍寺,是邛海水質最好,水最深的地區。現在那小廟已然修成大廟了,周圍也開發成了旅游景點。
6.西昌邛海水底下是什么歷史
邛海是古邛都因地震沉沒為邛海的傳說由來已久,有多種版本。
其一:一個窮老太婆喂養了一條小青蛇與之相依為命,貪官作惡,青蛇化為青龍發洪水報仇,此地下沉變成邛海。此說來自晉朝小說《搜神記》卷二十《邛都大蛇》。
宋代的《太平廣記》、《太平御覽》也都有相同的記載 。 其二:據西昌地名冊中記載,邛海邊上,西昌市海南鄉的古城村據說是古邛都城的舊址,古城村因此而得名;海南鄉鐘樓村又叫落鐘坡,傳說此處曾有一鐘樓,因地震,鐘樓從此處滾入邛海。
另外,還有些邛海邊的老漁民反映,天氣晴朗時可看見邛海下的城廓、房屋等等。 地震引起地陷而沉沒的不僅有傳說,還有眾多的歷史文獻。
——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椎結,耕田,有邑聚。”當時在云南北,現四川省南部,酋長有好幾十,邛都國最大,邛人梳著椎形的發髻(螺髻山就因像邛人的發髻而得名),有耕田,有城市集鎮。
漢武帝平南越后南征殺了且蘭,笮候和邛都國的國王。當地少數民族害怕了紛紛請求歸順,司馬相如來招安,邛都國改設為越嶲郡。
——《后漢書·西南夷列傳》中記載:“邛都夷者,武帝所開。以為邛都縣,無已地陷為淤澤,因名為邛池,南人為邛河。”
——老《西昌縣志》記載:“元鼎初(漢朝,公元前116年漢武帝時)地震,縣陷為淤澤”。——瀘山光福寺的碑《瀘山碑記》上記有“迨至嘉靖年間,地震坍塌,段氏(傳說中的望天娘娘)所施之田,盡皆化為滄海”。
——顧炎武所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也記載:“水涌地裂,陷下四五尺,衛城外城若浮塊而已,陷城之說殆是實然。”——周洵所著的《蜀海叢說》中記載“寧遠府城于咸豐,同治年間地震,全部陷入地中,成為巨漫。
今之府城則地震后另辟地修筑者。”他所說的應該是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的那次大地震。
西昌地處橫斷山脈,是地震多發地區,有記載的大地震有:公元前116年漢武帝元鼎元年的大地震,震級8-9級;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十四年的大地震,震級7級左右;公元1850年清朝道光三十年的大地震,震級7.5級。 一系列的傳說和史料記載,讓胡璧硅感到古邛都因地震沉沒形成湖泊可能確有其事。
因為民間傳說、神話傳說不會是無中生有,可能是真實事件的變幻反映。邛海因地震形成不是神話,也不僅僅是傳說,可能是真的。
長期以來由于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沒有找到有力的證據。雖眾說紛紜,卻難以確定。
現在衛星地球圖像提供了有力的線索,邛海底下有城市遺跡。 胡璧硅想,如果我們能找到邛海下的古邛都城,其影響應該不亞于龐貝古城的發現,也不亞于三星堆、金沙遺址對世人的沖擊。
想到這里,胡璧硅不禁興奮起來,他立即打電話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了自己的親友。親友們看了照片后都認為,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
他們說,別說是發現金銀珠寶,也別說是發現宣德爐、成化瓷,就是發現水下古城遺址,也為涼山旅游找到了一座大金山,也為華夏文明增光添彩。退一萬步說,如果這不是古城遺跡,那又是什么呢?這很值得我們去探索,去找到新的答案。
胡璧硅堅信:這座神秘的古城,在邛海的碧波下沉睡了幾百上千年,消失已久的古邛人文明,給了許多人無限的猜想,現在是該喚醒它的時候了。 ·胡璧硅 胡曉曦 胡良基·。
7.邛海的歷史記載
邛海之名,見于《漢書》:“邛都南山出銅,有邛池澤”;《后漢書》:“邛池南人以為邛河,縱廣二十里,深百余丈,多大魚………”
南朝梁代的李膺著《益州記》,其中有邛都縣下有一姥所飴之蛇為其報仇的故事,“是夜,方四十里與城一時俱陷為湖,土人謂之‘陷湖”。后來又有西昌知縣胡薇之編撰《西昌縣志》“元鼎初地震,縣陷為淤澤”的記載;以至于后來又有《新唐書·五引志》“兩州地震,晝夜八十。壓死百余人,地陷者三十里”的記載;以至于后來又有明代《瀘山碑記》“迨至嘉靖年間,地震坍塌,段氏所施之田,盡皆化為滄海”的記述;以至于后來又有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水涌地裂,陷下四五尺,衛城外城若浮塊而已……陷河之說殆是實然”的記述;以至于后來又有周詢《蜀海叢說》“寧遠府城于咸豐、同治間地震,全部陷入地中,成為巨漫。今之府城則震災后另辟地修筑者”的記敘;以至于后來又有《澳門日報》1987年在《邛海滄桑》中17世紀中期發生一次大地震,建昌城陷為海”的記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