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教育信條 第一條:什么是教育
我的教育信條約翰·杜威第一條 什么是教育我相信---- 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
這個過程幾乎是在出生時就在無意識中開始了。它不斷地發展個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識,形成他的習慣,鍛煉他的思想,并激發他的感情和情緒。
由于這種不知不覺的教育,個人便漸漸分享人類曾經積累下來的智慧和道德的財富。他就成為一個固有文化資本的繼承者。
世界上最形式的、最專門的教育確是不能離開這個普遍的過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種特定的方向,把這個過程組織起來或者區分出來。
惟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過對于兒童的能力的剌激而來的,這種刺激是兒童自己感覺到所在的社會情境的各種要求引起的,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體的一個成員去行動,使他從自己行動和感情的原有的狹隘范圍里顯現出來;而且使他從自己所屬的集體利益來設想自己。通過別人對他自己的各種活動所做的反應,他便知道這些活動用社會語言來說是什么意義。
這些活動所具有的價值又反映到社會語言中去。例如,兒童由于別人對他的呀呀的聲音的反應,便漸漸明白那呀呀的聲音是什么意思,這種呀呀的聲音又逐漸變化為音節清晰的語言,于是兒童就被引導到現在用語言總結起來的統一的豐富的觀念和情緒中去。
這個教育過程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心理學的,一個是社會學的。它們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廢。
否則,不良的后果將隨之而來。這兩者,心理學方面是基礎的。
兒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點。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兒童不依賴教育者而自己主動進行的一些活動聯系的以外,教育便變成外來的壓力。
這樣的教育固然可能產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實在不能稱它為教育。因此,如果對于個人的心理結構和活動缺乏深入的觀察,教育的過程將會變成偶然性的、獨斷的。
如果它碰巧的兒童的活動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將會遇到阻力、不協調,或者束縛了兒童的天性。為了正確地說明兒童的能力,我們必須具有關于社會狀況和文明現狀的知識。
兒童具有自己的本能和傾向,在我們能夠把這些本能和傾向轉化為與他們的社會相當的事物之前,我們不知道它們所指的是什么。我們必須能夠把它們帶到過去的社會中去,并且把它們看作是前代人類活動的遺傳。
我們還必須能把它們投射到將來,以視他們的結果會是什么。在前一個例子中,正是這樣能夠在兒童的呀呀的聲音里,看出他將來的社會交往和會話的希望和能力,使人們能夠正確地對待這種本能。
心理的和社會的兩個方面是有機地聯系著的,而且不能把教育看作是二者之間的折衷或其中之一凌駕于另一個之上而成的。有人說從心理學方面對教育所下的定義是空洞的、形式的----它只給我們以一個發展一切心能的觀念,卻沒有給我們以怎樣利用這些心能的觀念。
另一方面,又有人堅決認為,教育的社會方面的定義(即把教育理解為與文明相適應)會使得教育成為一個強迫的、外在的過程,結果把個人的自由隸屬于一個預定的社會和政治狀態之下。假如把一個方面看作是與另一個方面孤立不相關而加以反對的話,那么這兩種反對的論調都是對的。
我們為了要知道能力究竟是什么,我們就必須知道它的目的、用途或功能是什么;而這些,是無法知道的,除非我們認為個人是在社會關系中活動的。但在另一方面,在現在情況下,我們能給予兒童的惟一適應,便是由于使他們充分發揮其能力而得的適應。
由于民主和現代工業的出現,我們不可能明確地預言二十年后的文化是什么樣子,因此也不能準備兒童去適合某種定型的狀況。準備兒童使其適應未來生活,那意思便是要使他能管理自己;要訓練他能充分和隨時運用他的全部能量;他的眼、耳和手都成為隨時聽命令的工具,他的判斷力能理解它必須在其中起作用的周圍情況,他的動作能力被訓練能達到經濟和有效果地進行活動的程度。
除非我們不斷地注意到個人的能力、愛好和興趣,----也就是說,除非我們把教育不斷地變成心理學的名詞,這種適應是不可能達到的。 總之,我相信,受教育的個人是社會的個人,而社會便是許多個人的有機結合。
如果從兒童身上舍去社會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抽象的東西。如果我們從社會方面舍去個人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集體。
因此,教育必須從心理學上探索兒童的能量、興趣和習慣開始。它的每個方面,都必須參照這些考慮加以掌握。
這些能力、興趣和習慣必須不斷地加以闡明----我們必須明白它們的意義是什么。必須用和它們相當的社會的事物的用語來加以解釋----用他們在社會事務中能做些什么的用語來加以解釋。
2.《我的教育信條》讀書筆記2:什么是教育
《我的教育信條》讀后感
在閑暇之余,有幸翻閱了,杜威的早期的名著《我的教育信條》,讓我對杜威更加欽佩,杜威是偉大的教育家,他敢于改變傳統的教育, 敢于挑戰當時的權威。把教育進行歸納。在《我的教育信條》中指出,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學校、教材、方法、學校與社會進步。杜威的部分教育思想至今還在沿用。
在看了《我的教育信條》后,我時時在想到底什么是教育?教育難道就是把知識,技能傳給學生,其實不然,教育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技術,更重要的是傳遞獲取知識的方法,讓學生懂得自己的需要,主動的獲取,培養學生的的品質,開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能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而不是呆板的死讀書。讓學生的技術技能成為今后養家糊口的本領。
學校作為教育的主要場所。可以系統全面的傳授知識技能,學校就是一個小的社會,學生可以在學校不斷去嘗試,去體驗,去學習,去交流。我校開展的微課程,有效的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去挑老師,挑課程。進行走班式教學,有效的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加大了實踐課程的建設。使學生學習不再局限于知識的學習,實踐的掌握也尤為重要。時代在進步,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在改變,學校必然會進行改變,走班式教學在以前,我們想的不敢想。但學生已經慢慢在推行。學校對教師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教師必須會點技術。沒有本事,很難在微課程中進行教學,特別是會技術技能的教師,是微課程的主力軍,攝影,編制,繪畫,運動等都是學生喜愛的課程。
教材也不在局限于國家課程,慢慢形成了地方課程,學校課程。把地方的特色,學校的特色融入到教學中,使學生的知識面更加廣泛,學習的項目更加多種多樣。同時教學的方法也不在局限于,教師的講,學生的聽。更多在于教師與學生一起去體驗,去探索,交流。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知識。時代在進步,教師早已經不是學校的主角,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引者,我們要把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充分體現,學習本身就是學生的事,學生需要哪方面,我們要清楚。我們要懂得開發學生的潛能,懂得學生的興趣取向。把我們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出來。
杜威偉大的教育家,他的一生留下無數的教育理念,教育著作。他敢于挑戰,敢于創新,敢于變革。讓了欽佩
3.什么是教育——讀《我的教育信條》有感
每個踏上工作崗位的新老師都會把教育作為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會在心里產生疑問:“什么是教育?”是啊,什么是教育,讓我們先來聽聽教育哲人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條》一書中是怎樣說的。
他說:“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唯一真正的教育是通過對于兒童的能力的刺激而來的……兒童由于別人對他的呀呀的聲音的反應,便漸漸明白那呀呀的聲音是什么意思。”這句話引用在我們老師身上,通俗的解釋那就是:老師對幼兒具有言傳身教的作用。
幼兒會在潛移默化中會學習、模仿老師的行為,而這種模仿卻并不能分辨好壞、對錯,這就要求我們老師一定要為幼兒樹立良好、正確的榜樣。曾經在我的班里發生過這樣一件小事情:我們班有個孩子叫寶寶,由于胃消化不好,所以吃上飯之后經常會嘔吐。
這天,寶寶又和往常一樣,把剛剛吃下的東西吐了一地,衣服上也沾了一堆,教室里充滿了難聞的氣味。班里許多孩子立刻捂著鼻子叫了起來:“難聞死了,老師寶寶又吐了。”
并且跳到老遠的地方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們的這種表現,我并沒有急于說什么,而是走到寶寶的身旁,關切地問:“寶寶,胃又不舒服了嗎,老師幫你把衣服換下來吧。”于是我頂著刺鼻的味道給寶寶換下了衣服,并幫他沖洗干凈,然后又把地上的臟東西打掃起來。
其他孩子看見我絲毫沒有嫌棄的意思,也一個個的伸出了小手,爭著幫我倒臟東西,令我感動的事,以后寶寶嘔吐的時候,竟再也沒有孩子大驚小怪的嚷嚷,而是關心的地上一條小手絹兒,并且爭著幫我打掃衛生。看,這就是老師榜樣示范的作用,是我用潛移默化的行為感染了孩子們,讓他們學會用愛去寬容、關心自己的同伴,讓弱者感受到溫暖有自信去成長,也使其他孩子擁有寬廣的胸懷,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的手,這種言傳身教的行為教育就是正面的品德的教育,這也比整天掛在口上的口號教育更實際,也正是因為老師言傳身教的愛,才使得愛在孩子們的手中一代代的傳承,將一份愛變成兩份、十份、一百份、一千份、無數份!所以我們的社會才充滿愛、充滿溫暖。
榜樣示范固然好,但是老師在采取教育手段的時候也要講究方法的性質。杜威說:“在兒童本性的發展上,自動的方面先于被動的方面……兒童被置身于被動的、接受的或吸收的狀態中,情況不允許兒童遵循自己本性的法則;結果造成阻力和浪費。”
這句話很明白的告訴我們:老師不能過多的去主導幼兒的思想和行為,那樣就會阻礙幼兒能力的發展和思維的活躍,而應該在活動中起引導作用。去年,我們班來了一個特殊的孩子,他叫明明。
因為他的身體先天發育不好而導致了只有一只左手。因此,我就越發的關心他愛他,能做的事我全都替他做了,希望,他也會在老師的關愛下和其他孩子一樣成長。
因為明明少了一只手的緣故,所以每次繪畫的時候,我都會幫幫他,這就養成了他的依賴感,有一次畫菊花的時候,他竟然對我說:“孟老師,我不會畫,你幫我吧。”我瞠目結舌,這才意識到,我的關心違背了教育方法性質的本責,一再的遷就和包辦行為使得竟使他養成了這種惰性。
不但阻礙了他的動手能力,更阻礙了他的創新發展能力。因此,在后面的日子里,我不斷的放手,明明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決不插手,碰到有困難的時候,我會鼓勵他,讓他勇敢的自己去面對、去解決。
時間長了,明明的自理能力更強了,甚至能夠自己穿**,疊被子了,而且在比賽中他總會第一個完成。倘若,我不能及時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依舊過多照顧他的話,那么,明明現在一定是我們班自理能力最弱的孩子,現在他會感謝老師對他的照顧,可是等他長大,當爸爸、媽媽、老師不在他身邊的時候呢,他還能依靠誰,他還能依賴誰,那時,他恐怕會對老師昔日的照顧而氣憤不已。
而此時,他從小能夠養成自立的能力,長大了立足社會他也不會感到畏懼。看,良好的教育方法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啊,倘若老師能夠使用的恰到好處,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就會在無形中影響孩子的行為,給幼兒養成一種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然而,一旦使用不當,將會阻礙一個孩子一生的發展。
所以,親愛的同行們:讓我們謹記杜威說的話吧:“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世界上最形式、最專門的教育確實不能離開這個普遍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自己去尋找一條了解社會的途徑。
4.杜威《我的教育信條》對教育的定義
杜威說:“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這個過程幾乎是在出生時就在無意識中開始了”。“唯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過對于兒童的能力的刺激而來的,這種刺激是兒童自己感覺到所在的社會情境的各種要求引起的”。 杜威所認為的教育就是學生能動地參與社會、改造現實、經歷過程、體驗感受的實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分享人類曾經積累下來的智慧和道德的財富。要實現這一點,必須要深刻理解兒童內心的力量。他指出:“這個教育過程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心理學的,一個是社會學的。這兩者,心理學方面是基礎的。如果對于個人的心理結構和活動缺乏深入的觀察,教育的過程將會變成偶然性的、獨斷的。如果它碰巧能與兒童的活動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將會遇到阻力、不協調,或者束縛了兒童的天性。”
“我相信,受教育的個人是社會的個人,而社會便是許多個人的有機結合。如果從兒童身上舍去社會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抽象的東西;如果我們從社會方面舍去個人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集體。因此,教育必須從心理學上探索兒童的能量、興趣和習慣開始”。
5.我的教育信條 第一條:什么是教育
我的教育信條約翰·杜威第一條 什么是教育我相信---- 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
這個過程幾乎是在出生時就在無意識中開始了。它不斷地發展個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識,形成他的習慣,鍛煉他的思想,并激發他的感情和情緒。
由于這種不知不覺的教育,個人便漸漸分享人類曾經積累下來的智慧和道德的財富。他就成為一個固有文化資本的繼承者。
世界上最形式的、最專門的教育確是不能離開這個普遍的過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種特定的方向,把這個過程組織起來或者區分出來。
惟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過對于兒童的能力的剌激而來的,這種刺激是兒童自己感覺到所在的社會情境的各種要求引起的,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體的一個成員去行動,使他從自己行動和感情的原有的狹隘范圍里顯現出來;而且使他從自己所屬的集體利益來設想自己。通過別人對他自己的各種活動所做的反應,他便知道這些活動用社會語言來說是什么意義。
這些活動所具有的價值又反映到社會語言中去。例如,兒童由于別人對他的呀呀的聲音的反應,便漸漸明白那呀呀的聲音是什么意思,這種呀呀的聲音又逐漸變化為音節清晰的語言,于是兒童就被引導到現在用語言總結起來的統一的豐富的觀念和情緒中去。
這個教育過程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心理學的,一個是社會學的。它們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廢。
否則,不良的后果將隨之而來。這兩者,心理學方面是基礎的。
兒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點。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兒童不依賴教育者而自己主動進行的一些活動聯系的以外,教育便變成外來的壓力。
這樣的教育固然可能產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實在不能稱它為教育。因此,如果對于個人的心理結構和活動缺乏深入的觀察,教育的過程將會變成偶然性的、獨斷的。
如果它碰巧的兒童的活動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將會遇到阻力、不協調,或者束縛了兒童的天性。為了正確地說明兒童的能力,我們必須具有關于社會狀況和文明現狀的知識。
兒童具有自己的本能和傾向,在我們能夠把這些本能和傾向轉化為與他們的社會相當的事物之前,我們不知道它們所指的是什么。我們必須能夠把它們帶到過去的社會中去,并且把它們看作是前代人類活動的遺傳。
我們還必須能把它們投射到將來,以視他們的結果會是什么。在前一個例子中,正是這樣能夠在兒童的呀呀的聲音里,看出他將來的社會交往和會話的希望和能力,使人們能夠正確地對待這種本能。
心理的和社會的兩個方面是有機地聯系著的,而且不能把教育看作是二者之間的折衷或其中之一凌駕于另一個之上而成的。有人說從心理學方面對教育所下的定義是空洞的、形式的----它只給我們以一個發展一切心能的觀念,卻沒有給我們以怎樣利用這些心能的觀念。
另一方面,又有人堅決認為,教育的社會方面的定義(即把教育理解為與文明相適應)會使得教育成為一個強迫的、外在的過程,結果把個人的自由隸屬于一個預定的社會和政治狀態之下。假如把一個方面看作是與另一個方面孤立不相關而加以反對的話,那么這兩種反對的論調都是對的。
我們為了要知道能力究竟是什么,我們就必須知道它的目的、用途或功能是什么;而這些,是無法知道的,除非我們認為個人是在社會關系中活動的。但在另一方面,在現在情況下,我們能給予兒童的惟一適應,便是由于使他們充分發揮其能力而得的適應。
由于民主和現代工業的出現,我們不可能明確地預言二十年后的文化是什么樣子,因此也不能準備兒童去適合某種定型的狀況。準備兒童使其適應未來生活,那意思便是要使他能管理自己;要訓練他能充分和隨時運用他的全部能量;他的眼、耳和手都成為隨時聽命令的工具,他的判斷力能理解它必須在其中起作用的周圍情況,他的動作能力被訓練能達到經濟和有效果地進行活動的程度。
除非我們不斷地注意到個人的能力、愛好和興趣,----也就是說,除非我們把教育不斷地變成心理學的名詞,這種適應是不可能達到的。 總之,我相信,受教育的個人是社會的個人,而社會便是許多個人的有機結合。
如果從兒童身上舍去社會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抽象的東西。如果我們從社會方面舍去個人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集體。
因此,教育必須從心理學上探索兒童的能量、興趣和習慣開始。它的每個方面,都必須參照這些考慮加以掌握。
這些能力、興趣和習慣必須不斷地加以闡明----我們必須明白它們的意義是什么。必須用和它們相當的社會的事物的用語來加以解釋----用他們在社會事務中能做些什么的用語來加以解釋。
6.找簡短的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
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
1、情況不同
一只小豬、一只綿羊和一頭乳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豬,他大聲號叫,猛烈地抗拒。綿羊和乳牛討厭它的號叫,便說:“他常常捉我們,我們并不大呼小叫。”小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是要我的命的 ? ”
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因此對別人的失意、挫折、傷痛 ,不宜幸災樂禍,而應要有關懷、了解的心情。要有寬容的心!
2、靠自己
小蝸牛問媽媽:為什么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
小蝸牛:毛蟲姊姊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么她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毛蟲姊姊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
小蝸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沒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什么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蚯蚓弟弟會鉆土, 大地會保護他啊。
小蝸牛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
蝸牛媽媽安慰他: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
3、鯊魚與魚
曾有人做過實驗,將一只最兇猛的鯊魚和一群熱帶魚放在同一個池子,然后用強化玻璃隔開,最初,鯊魚每天不斷沖撞那塊看不到的玻璃,耐何這只是徒勞,它始終不能過到對面去,而實驗人員每天都有放一些鯽魚在池子里,所以鯊魚也沒缺少獵物,只是它仍想到對面去,想嘗試那美麗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斷的沖撞那塊玻璃,它試了每個角落,每次都是用盡全力,但每次也總是弄的傷痕累累,有好幾次都渾身破裂出血,持續了好一些日子,每當玻璃一出現裂痕,實驗人員馬上加上一塊更厚的玻璃。[[url] [/url] 幽默家]2006qwe后來,鯊魚不再沖撞那塊玻璃了,對那些斑斕的熱帶魚也不再在意,好像他們只是墻上會動的壁畫,它開始等著每天固定會出現的鯽魚,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進行狩獵,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兇狠霸氣,但這一切只不過是假像罷了,實驗到了最后的階段,實驗人員將玻璃取走,但鯊魚卻沒有反應,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區域游著它不但對那些熱帶魚視若無睹,甚至于當那些鯽魚逃到那邊去,他就立刻放棄追逐,說什么也不愿再過去,實驗結束了,實驗人員譏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魚。可是失戀過的人都知道為什么,它怕痛。
4、神跡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神跡,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拄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鎮民帶著同情的回吻說:“可憐的家伙,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條腿嗎?”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幫助我,叫我沒有一條腿后,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試想:學習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納失去的事實,不管人生的得與失,總是要讓自已的生命充滿了亮麗與光彩,不再為過去掉淚,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5、釣竿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么?”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我想你一定會說:好聰明的小孩。錯了,他如果只要釣竿,那他一條魚也吃不到。因為,他不懂釣魚的技巧,光有魚竿是沒用的,因為釣魚重要的不在釣竿,而在釣技有太多人認為自己擁有了人生道上的釣竿,再也無懼于路上的風雨,如此,難免會跌倒于泥濘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為只要有釣竿就有吃不完的魚,像職員看老板,以為只要坐在辦公室,就有滾進的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