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現代詩的特點
現代詩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于修辭運用,與古詩相比,雖都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靈的映現,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現代詩的主流是自由體新詩。自由體新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形式上采用白話,打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內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現新思想。
現代詩分類:
1、敘事詩
詩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滿懷激情的歌唱方式來表現。
史詩、故事詩、詩體小說等都屬于這一類。史詩如古希臘荷馬的《伊里亞特》和《奧德賽》;故事詩如中國詩人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明哲的《美猴王》和《阿拉克涅》;詩體小說如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
2、抒情詩
主要通過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頌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諷刺詩。
敘事和抒情也不是絕然分割的。敘事詩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過它的抒情要求要與敘事緊密結合。抒情詩也常有對某些生活片斷的敘述,但不能鋪展,應服從抒情的需要。
按照語言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劃分為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和韻腳詩,這是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類的。
3、格律詩
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詩的行數、詩句的字數(或音節)、聲調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有嚴格規定,如,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律詩”“絕句”和“詞”“曲”,歐洲的“十四行詩”。以及格律體新詩四言體,六言體,八言體。以后還可能又更多現代新詩也具有格律規則。
擴展資料:
現代詩鑒賞方法:
1、抓詩眼
詩眼是詩中最富表現力、最能開拓詩歌意境的關鍵詞句,是能使詩歌生輝的聚光點。詩眼的錘煉和設置在詩歌創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詩評家無不從這點出發賞析詩歌。
2、析意象
意象是詩人的主觀意念和外界客觀物象撞擊的產物,是詩人為了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把客觀的物象經過選擇、提煉,重新組合而產生的一種含有特定意義的語言藝術形象。詩歌中,詩人不僅要用意象進行思考和感受,還要用意象進行表達。
3、明虛實
社會生活無限廣闊,詩人不可能把它們全部寫到詩作中去。因此,詩人往往用“實”表現“虛”,或用“虛”表現“實”。
虛實相生,相互映襯,是詩歌創作的一條藝術規律。詩中的“虛”就是思想感情,詩中的“實”就是景物形象。詩歌如果只寫“虛”,會顯得抽象空洞,沒有詩味;如果只寫“實”,則會顯得死寂而缺乏生氣。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現代詩
2.現代詩的特點
現代詩的基本特點
對于現代詩的創作,首先必須了解一下現代詩的特點,這對于我們學習創作現代詩顯得 異常重要,知已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現代詩是現代人在現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現代情緒,用現代的詞藻排列而成的語句群體。所以,現代詩是寫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的感受,并且是用現代的語言(即是現代漢語,而不是文言)來寫的——這是現代詩最基本的特點。
現代詩還有以下幾個重要的特點:
1、內容上:美麗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2、思想上:要寫出動人的情意。就是說,要加入個人的情感和體會;
3、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內容分行。
詩的格式也是一個必須注意的問題,除了要按內容分行來寫或按句分行來寫之外,特別是在語言的組織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修辭的運用;一是打破常規組合。靈活地運用各種修辭能增強詩的生命力,大膽打破常規組合(即不按語法要求搭配)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不可太過濫。
修辭是詩歌的一種重要技巧。包括擬人、比喻、排比、設問、反復、頂針、對偶、夸張、象征等。可以說每一種表現手法都有其獨到之處。比的運用可以更生動,形象地表現詩歌內容。興的運用可以讓讀者自開篇就能體會詩歌的意境,使詩歌更富于深情和韻味;而夸張,象征,通感等手法的運用可以給詩歌注入更新鮮的血液,使詩歌更富于想象力和親和力,而不會讓人感覺意思朦朧曖昧,晦澀難懂,使讀者真正讀懂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而象征手法,則是用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特殊意義,這是詩歌中最常用的手法。比如冰心的《紙船》象征了對母親的思念,馮至的《我是一條小河》中“小河”象征了對愛情的追求。平常我們也愛用象征,如用“梅花”來象征堅貞不屈,用“蠟燭”來象征默默奉獻。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中用“海”和“山”來象征“理想”與“追求理想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下面這幾種物體的常用象征意義你知道嗎?太陽、蜜蜂、蒼蠅、蚊子、雪花?(光明、無私奉獻、骯臟、剝削、純潔)。
3.現代詩的特點特征有哪些
現代詩還有以下幾個重要的特點: 1、內容上:美麗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2、思想上:要寫出動人的情意。
就是說,要加入個人的情感和體會; 3、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內容分行。 詩的格式也是一個必須注意的問題, 除了要按內容分行來寫或按句分行來寫之外,特 別是在語言的組織上。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修辭的運用;一是打破常規組合。靈活地 運用各種修辭能增強詩的生命力,大膽打破常規組合(即不按語法要求搭配)更能得到意想 不到的效果,但不可太過濫。
修辭是詩歌的一種重要技巧。包括擬人、比喻、排比、設問、反復、頂針、對偶、夸 張、象征等。
可以說每一種表現手法都有其獨到之處。比的運用可以更生動,形象地表現詩 歌內容。
興的運用可以讓讀者自開篇就能體會詩歌的意境,使詩歌更富于深情和韻味;而夸張,象征,通感等手法的運用可以給詩歌注入更新鮮的血液,使詩歌更富于想象力和親和力, 而不會讓人感覺意思朦朧曖昧,晦澀難懂,使讀者真正讀懂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而象征手法,則是用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特殊意義,這是詩歌中最常用的手法。
比如 冰心的《紙船》象征了對母親的思念,馮至的《我是一條小河》中“小河”象征了對愛情的 追求。平常我們也愛用象征,如用“梅花”來象征堅貞不屈,用“蠟燭”來象征默默奉獻。
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中用“海”和“山”來象征“理想”與“追求理想所遇到的困難和 挫折” 。下面這幾種物體的常用象征意義你知道嗎?太陽、蜜蜂、蒼蠅、蚊子、雪花?(光 明、無私奉獻、骯臟、剝削、純潔)。
關于現代詩:詩歌是文學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現代詩就是自由詩,指“五四” 以來的詩歌。
有抒情詩,有敘事詩,還有說理詩。詩歌主要的特點就是:對生活做高度集中 的藝術概括,凝集著鮮明強烈的感情,充滿豐富的想象,語言形象、凝練,具有和諧的韻律 和鮮明的節奏。
也有人把詩歌的特點概括為:形象性、概括性、抒情性、音樂性。 閑話新詩 一、新詩的發展歷程 新詩(白話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是在對傳統文學解構的同時建構起來的。
胡適在綱領性的《談新詩》一文中,明確提出了新詩的創作原則,這就是必須“推倒詞調曲 譜的種種束縛;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有什么題目,做什么詩;詩該怎么做,就 怎么做。” 胡適提出的新詩創作“作詩如作文”的指導思想,成了中國新詩最基本的創作規范, 也是促成新詩以自由詩為主要文本形式的重要原因。
1917 年 2 月《新青年》第二卷上刊載 的胡適《白話詩八首》是最早見諸報端的新詩作品,1920 年 3 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的 胡適《嘗試集》 ,是中國新詩的第一部詩集。1921 年郭沫若詩集《女神》的問世,顯示了中 國新詩的初步成就,也意味著新詩從此掀開了新的一頁。
20 年代詩壇較有影響的詩歌流派 是象征詩派和新月派,前者的代表詩人是李金發、穆木天、王獨清等,后者則以聞一多、徐 志摩為代表。到了 30 年代,圍繞著當時影響較大的文學刊物《現代》雜志,許多優秀詩人 紛紛登上新詩創作舞臺,這其中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等。
30 年代艾青、藏克家等 詩人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新詩創作已經步入成熟期。40 年代是中國新詩的收獲季節,以胡 風、冀汸、曾卓、魯黎等為代表的七月詩派,以鄭敏、穆旦、袁可嘉、杜運燮等為代表的九 葉詩人,以及寫出水平相當高的《十四行詩》 (共 27 首)的西南聯大代表詩人馮至,他們的 相繼出現, 40 年代的詩壇呈現出群星璀璨、使 熠耀爭輝的繁榮態勢。
1949 年后直到新時期, 由于受極左思想的影響,新詩創作出現了相對的低潮期,這一時期以賀敬之、郭小川等人的 **抒情詩較有影響。新時期以后,中國新詩再度出現了異常活躍的創作局面,以艾青、流沙 河、公劉等為代表的“歸來詩人” ,在“復出”后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詩作;以舒婷、顧城、楊煉等為代表的“朦朧詩”派,用現代的詩歌寫作技巧勾勒了青年一代的真實心靈世界,把 中國新詩推向了一個新的創作高度。
隨后,以海子、韓東、王家新、于堅等為代表的新生代 (又稱“第三代” )詩人,從不同的藝術角度來演繹新詩,使中國新詩在 20 世紀末出現了群 雄逐鹿、異彩紛呈的狀況。綜觀 20 世紀的新詩創作,可以看出其間不乏優秀詩歌和優秀詩 人,但總體來看,新詩的成就還不高,還沒有出現唐詩宋詞那樣的經典作品,也沒有出現李 白杜甫白居易等享譽世界、照亮歷史的大師級詩人。
即便如此,新詩還是在中國幾代詩人的 不懈努力中形成了一定規模,具有了某些共同的文學文體特征。 二、詩歌的基本特征 (一)以抒情為主要表達形式,一般以較短的篇幅來具體形象地凸顯詩人的主體 意識,集中概括地表現社會生活。
詩歌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的抒情性。晉代文論家陸機曾指出: “詩緣情而綺靡。”
就是強調詩歌是因情而生,緣情指意。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認為: “感人心者,莫先 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
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 也是把情感放在詩歌表達的第一位。
從篇幅上來說, 與其他文體相比詩。
4.現代詩的特點
現代詩歌是指“五四運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詩歌。
中國近現代詩歌的主體新詩﹐誕生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它是適應時代的要求﹐以接近群眾的白話語言反映現實生活﹐表現科學民主的革命內容﹐以打破舊體詩 格律形式束縛為主要標志的新體詩。
“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于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 編輯本段現代詩歌特點 1.形式是比較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
3.意象經營重于修辭。 4.有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形象性、濃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諧的音樂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編輯本段現代詩歌的分類 詩歌的分類有多種方法,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基本的有以下幾種: 今風體韻律詩歌和現代格律詩歌 這是按照詩歌語言節奏和諧性的層級,是一般和諧還是非常和諧(最高和諧)來劃分的。
(1)今風體韻律詩歌:就文學體裁而言,今風體韻律詩歌是以漢語言白話文為載體,以語言節奏的一般和諧性再現生活抒情言志的語言藝術。代表作是我國當代詩人于進水的《姐姐》。
(2)現代格律詩歌:就文學體裁而言,現代格律詩歌是以漢語言白話文為載體,以語言節奏的最高和諧性再現生活抒情言志的語言藝術。現代格律詩歌的格律要求與古典格律詩歌的要求一樣,定字、定句、定節、定平仄、定韻等。
(見于進水《漢語言韻律詩歌理論綱要》) 敘事詩和抒情詩 這是按照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劃分的。 (1)敘事詩:詩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滿懷激情的歌唱方式來表現。
史詩、故事詩、詩體小說等都屬于這一類。史詩如古希臘荷馬的《伊里亞特》和《奧德賽》;故事詩如我國詩人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詩體小說如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
(2)抒情詩:主要通過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頌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諷刺詩。
這類作品很多,不一一列舉。 當然,敘事和抒情也不是絕然分割的。
敘事詩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過它的抒情要求要與敘事緊密結合。抒情詩也常有對某些生活片斷的敘述,但不能鋪展,應服從抒情的需要。
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和韻腳詩 這是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類的。 (1)格律詩: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
它對詩的行數、詩句的字數(或音節)、聲調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有嚴格規定,如,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律詩”“絕句”和“詞”“曲”,歐洲的“十四行詩”。 (2)自由詩:是近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一種詩體。
它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數、行數、句式、音調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
我國“五四”以來也流行這種詩體。 (3)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
作品中有詩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節奏感和音樂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如,魯迅的《野草》。 (4)韻腳詩:屬于文學體裁的一種,顧名思義,泛指每一行詩的結尾均須押韻,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如同歌謠。
這里的韻腳詩指現代韻腳詩,屬于一種新型詩體,類似流行于網絡的方道文山流素顏韻腳詩。出道于2000年之后。
現代詩和當代詩 按照詩歌發展的階段分類。 (1)中國現代詩歌:二十世紀上半葉以前的詩歌稱為中國現代詩歌 (2)中國當代詩歌:二十世紀下半葉以后的詩歌稱為中國當代詩歌 編輯本段表現手法 舉例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
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
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夸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象,豐富的想象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
5.現代詩的特點
立意新。所謂“立意新”,就是指所立之意,要新穎獨到,唯陳意之務去。就是要在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上,緊密結合生活實際與改革實踐,充分融匯時代精神與社會蘊涵,積極汲取域外優秀文化元素,大力進行具有本質意義和時代特征的詩歌創新。換句話說,就是要把準時代脈搏,知曉大眾心律,融入大眾,營造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嶄新的詩之境界。感情深。詩歌的本質是抒情。詩歌所抒之情,要真,要深。無論是“山水詩”、“土豆詩”、“三指詩”、“波波詩”,還是“立根詩”、“先鋒詩”、“后衛詩”、“QQ詩”、“夢幻詩”、“流浪詩”都應抒真情。同時,抒發的感情要深刻,要對準美麗神奇的大自然和五彩繽紛的人類生活,深刻抒發大眾內心的喜、怒、哀、樂,賦予抽象情感以具體的形式,只有這樣寫出來的詩歌才能打動讀者的心,感染讀者的情緒,與讀者產生共振。道理正。詩歌作品內容健康,見解獨到,論述精湛,積極向上,引人向善。謳歌真、善、美,鞭打假、丑、惡,從而使大眾的心靈在誠信中凈化,靈魂在正直中提升,思想在審美中開啟。顏色鮮。詩歌的語言要新鮮,詩歌呈現出的整體色彩要鮮明。要大量使用傳統語言中有生命力的詞語,大量運用當今高科技時代的一切鮮活的流行話語,積極汲取域外優秀語言元素,充分反映時代精神,揭示社會蘊涵,力求做到雋永、清新、和諧、流暢。態式宜。所謂“態式宜”,是指詩歌呈現的內、外部形態(形式),要適宜延續中華四千年詩歌傳統,適宜當今改革開放社會,適宜民族千百萬母語讀者。進一步講,就是要以我們的傳統文化為“主”,為“根”,適當嫁接外來文化優秀的“枝枝葉葉”,只有這樣創新出來的作品,才符合“中華民族千百萬大眾的共同心理結構、認知能力、意識形態、生產生活方式和習俗等特點”,為千百萬大眾喜聞樂誦。具體地說,就是詩歌的字、詞、句的排列形式和詩歌內容的選取,要適宜本民族千百萬大眾的閱讀心理、閱讀習慣和審美要求。“外在形式”要表現“漢語言的韻律”;而“外在形式”無韻的詩,其“內在形式”也應有漢語言的韻律、節奏,無散文化傾向。不給字詞穿上生僻的外衣,不給句子繚繞晦澀朦朧的迷霧。語句間跳躍的峽谷寬度適當,并讓思維的彩虹隱約關聯。語意的花蕾半開半閉,開著的為實,閉著的為虛,虛實參半。詩意清新,不渾濁。(詳見尹才干《立根派詩歌創作公約》)趣味濃。文風獨特,頗具個性,讀來別有一番藝術趣味:或言近旨遠,意彼言此,別有一番情趣;或音律和諧,抑揚頓挫,余韻悠悠,令人回味;或清新俊逸,心曠神怡,妙不可言;或幽默詼諧,妙語解頤,令人午夜夢回仍要偷笑幾聲;或巧喻明理,豁然開朗,令人遐想;或含蓄蘊籍,深沉有味,耐人咀嚼
6.現代詩詞的特點
現代詩歌是指“五四運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詩歌。中國近現代詩歌的主體新詩﹐誕生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它是適應時代的要求﹐以接近群眾的白話語言反映現實生活﹐表現科學民主的革命內容﹐以打破舊體詩 格律形式束縛為主要標志的新體詩。“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于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現代詩歌特點 1.形式是比較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
3.意象經營重于修辭。
4.有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形象性、濃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諧的音樂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7.現代詩歌的特點
中國現代詩: 中國現代詩也可以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階段: 中國現代詩歌:二十世紀上半葉以前的詩歌稱為中國現代詩歌 中國當代詩歌:二十世紀下半葉以后的詩歌稱為中國當代詩歌 現代詩主要流派 新月派 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等。他們不滿于“五四”以后“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
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稱為“新格律詩派”。
新月派糾正了早期新詩創作過于散文化弱點,也使新詩進入了自覺創造的時期。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動轉移到上海,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創刊的《詩刊》季刊為主要陣地,新加入成員有陳夢家、方瑋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嚴”的原則,堅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現的、貴族化的“純詩”的立場,講求“本質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謹嚴”,但詩的藝術表現、抒情方式與現代派趨近。
“三美”中的音樂美是指新月派詩歌每節韻腳都不一樣,好像音樂一樣。建筑美是指詩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樣。
繪畫美指的是新月派詩歌的每節都是一個可畫出的畫面。 九葉派 九葉派特點之一注重現實。
1948年在詩壇上最重要事件就是“九葉派”的正式亮相。由于曹辛之與臧克家組成“星群”社在藝術觀點上的分歧,他與辛笛、陳敬容、唐祈等人創辦了《中國新詩》月刊,并與已經從昆明的西南聯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運燮、鄭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聯系,形成了一個新的詩歌派流派“中國新詩派”(后因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葉派》稱為“九葉詩派”)。
“九葉派”則是40年代以《中國新詩》等刊物為中心的另一風格趨向的詩人群(又稱“中國新詩派”),代表詩人是辛笛、穆旦、鄭敏、杜運燮、陳敬容、杭約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 80年代出版有他們9人的詩歌合集《九葉集》,“九葉派”由此得名。
他們大都是校園詩人出身,從戰亂中感知人民的希求,重視詩人對社會、歷史現象的獨特體驗;他們深受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陶冶,力求突破傳統的主觀抒情的方式,追求現 實性、象征性與哲理性的結合,探索詩歌表達的“戲劇性”(主要指詩歌的情思展開以及語言表現都要有矛盾張力,而不是直抒胸臆),讓詩歌更深入表現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和內心生活的復雜性。文學史通常認為“九葉詩派”的藝術探求很有價值,擁有一批藝術水準較高的詩人詩作,對新詩的表達方式以及詩學觀念都有大的突破。
朦朧派 朦朧詩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的詩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等。作為一個創作群體,“朦朧詩”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然而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出共性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績,構成一個“崛起的詩群”。
關于朦朧詩曾在當時文壇引起論爭。“朦朧詩”精神內涵的三個層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會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反思與探求意識以及濃厚的英雄主義色彩,三是在人道主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人”的特別關注。
“朦朧詩”改寫了以往詩歌單純描摹“現實”與圖解政策的傳統模式,把詩歌作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學意義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朦朧詩”的崛起,也是中國文學生命之樹的崛起。
以朦朧詩為主的新詩潮詩歌運動在70年代末“思想解凍”后逐漸進入高潮時期,其標志便是1979年3月號《詩刊》上北島短詩《回答》的發表,隨著《回答》一詩的發表,“朦朧詩”開始由地下狀態進入公開狀態,新詩潮詩人不僅很快就占領了各種文學報刊的主要版面,他們還創辦了自己的民間詩歌刊物《今天》雜志,推出了一批優秀詩人的作品,如北島、楊煉、顧城、江河、舒婷、芒克、江河、嚴力等,并且引發了詩歌界乃至整個文學界的一次歷時數年的聲勢浩大的關于“朦朧詩”的論爭。 這類詩歌在創作手法上大量使用象征的藝術表達方式,使得詩歌的文學意義充滿多樣性和不明確性,所以也被人們稱為朦朧詩。
朦朧詩人們在反思和對自我價值的探尋之后,終于找到了自己作為“歷史的見證人”的位置,其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就是為后人提供歷史的見證,因此,“提供歷史的見證”也就成了“朦朧詩”的最終主題。 1985年11月出版的《朦朧詩選》收集了這些詩人的作品,這也是朦朧詩派一詞的來源之一,又因為相當一部分朦朧詩人都在《今天》上發表過作品,朦朧派也往往被稱為今天派。
20世紀80年代開始,朦朧派被陸續出現的新詩潮流派取代,從1984年開始,中國新詩潮詩歌運動進入“后朦朧派”發展階段。 代表詩人: 食指 北島 楊煉 多多 根子 舒婷 芒克 顧城 黃翔江河 梁小斌 嚴力 王小妮。
8.現代詩歌的特點
現代新詩,是在繼承發揚民歌和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吸收西方詩歌的表現形式、表現手法而逐漸發展形成的。具有形式自由、韻律靈活、自然清新的特點。新詩采用了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詩家語”),它高度凝練,大幅跳躍,富有暗示性。“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劉勰《文心雕龍?知音》)劉勰的這段話告訴我們,作家詩人創作時,是先有了情思抒發的沖動,再發而為文辭形成作品,讀者必先通過文辭才能了解作品傳達的情思。這樣,由文辭入手,去解讀作品,發幽探微,即使是隱微的內容,也會使它顯露出來。因此,在閱讀鑒賞現代詩歌時,就必須把握其語言特點,從解讀詩歌語言入手,進而探究詩歌的意蘊和思想內涵。
現代詩歌沖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語言趨于口語化、散文化,其語言與散文的距離縮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點。
第一,語序倒置。詩人為了強化某種情感,或由于葉韻、節奏和換行的需要,往往要調整語序。如杜運燮《秋》:“連鴿哨也發出成熟的音調,/過去了,那陣雨喧鬧的夏季。”這里的“過去了,那陣雨喧鬧的夏季”就是“那陣雨喧鬧的夏季過去了”的倒置。這樣寫,突出了夏季過去的時間意識。再如,席慕蓉的《一棵開花的樹》:“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這里的“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就是“如何讓你在我最美麗的時刻遇見我”的倒置,詩句突出了“如何讓你遇見我”的迫切心情。明乎此,在解讀詩歌的時候,要善于將倒置的詩句還原,以便于把握詩歌的內容。同樣,臺灣詩人紀弦的《你的名字》中第一節“用了世界上最輕最輕的聲音,/輕輕地喚你的名字每夜每夜”兩句,將“每夜每夜”置于“輕輕地呼喚你的名字”之后,強調了“輕輕地呼喚”之意。
第二,成分省略。日常表達中,句子的成分不能隨意地省略,必備的成分必須交代清楚。而在詩歌中,為了使表達更凝練,更簡約,使詩句更硬朗、更堅實,往往省略一些成分,讓讀者去體味,去填補詩句的空白。如,舒婷的《神女峰》(第二節):“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人間天上,代代相傳/但是,心/真能變成石頭嗎”。這里,詩人將“神女峰”這一陳述對象省略。其意為,詩人對神女峰“人間天上,代代相傳”的“美麗的夢”(神話傳說),卻留給了神女“美麗的憂傷”,進行了歷史反思:“心/真能變成石頭嗎”?詩人揭掉了“神”的面紗,將“神”還原為大寫的“人”!和詩的結尾“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相呼應,凸現了呼喚人性復歸的主題。再如,唐祈《老妓女》:“無端的笑,無端的痛哭/生命在生活前匍伏,殘酷的買賣,/竟分成兩種饑渴的世界。”“無端的笑,無端的痛哭”分別省略了“嫖客”和“妓女”,二者對比,寓意自明。
第三,詞性轉變。詩歌中為表情達意的需要,而臨時改變詞性,是很常見的現象。如聞一多《口供》:“我不騙你,我不是什么詩人,/縱然我愛的是白石的堅貞,……”句中的“堅貞”本是形容詞,在這里轉變成了名詞。余光中的《碧潭》寫道:“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憂傷的側影/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憂傷就滅頂”。句中的“玻璃”“舴艋”本為名詞,在這里,余先生用作動詞,其用語新奇,意蘊豐厚。紅旗插上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