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上不辱使命的故事
1、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
故事贊揚了晏子愛國,機智勇敢,善于辭令,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諷刺了狂妄自大,傲慢無理,自作聰明的人。
2、完璧歸趙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后,表示愿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國藺相如帶和氏璧去秦國,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
藺相如以毀玉要挾秦昭王,無奈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又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
秦昭王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返回趙國。
秦昭王齋戒完畢,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3、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時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翦滅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遷移之名行滅國之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3、燭之武退秦師 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并且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
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泛水的南面。鄭國大夫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軍隊一定會撤退。”
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
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為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在夜晚用繩子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
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手下的人。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滿足呢?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
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于是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
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代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4、班超出使西域 漢明帝初期,在西域北匈奴一家獨大控制了西域各國,多次脅迫西域各國一同出兵進攻東漢邊境,掠奪東漢的河西等地區。于是在公元七三年時,班超棄筆投戎,跟隨竇固等人征討匈奴。
班超等人首先抵達姍姍,利用他出色的口才說服下屬攻擊被北匈奴襲擊并成功殺死他們的北熊的使者。后來,他們懇求善國之王回到東漢,成功說服姍姍國王同意。
回到法庭,送他的兒子作為服務員到東漢。這一次西域之行,班超等人到達了于闐國,成功鎮壓安撫了于闐國,使得于闐國歸屬于朝廷,并且也使西域其他國家同意歸順東漢,至此,時隔五十六年,西域與中原的關系得以重新恢復。
直至公元一零二年,班超才重返洛陽。5、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
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
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后,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
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但是,張騫堅貞不屈。
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
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來到了大宛國,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系。
但苦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
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后到了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
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愿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后又設計逃出,終于歷盡千辛萬苦,于13年后回到長安。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
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但由于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
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晏子使楚 。
2.舉古今中外不辱使命的人的例子,字數兩百左右
1、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贊揚了晏子愛國,機智勇敢,善于辭令,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諷刺了狂妄自大,傲慢無理,自作聰明的人。
2、完璧歸趙
藺相如完璧歸趙,發生于戰國時期的漢族歷史故事。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邯鄲,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3、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時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翦滅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遷移之名行滅國之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
3、燭之武退秦師
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燭之武以一己之力,憑借對時局的洞若觀火和過人的辯才,終于使鄭國免于滅亡,其臨危不懼、解除國難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辯的杰出外交才能,為人贊嘆。
4、班超出使西域
漢明帝初期,在西域北匈奴一家獨大控制了西域各國,多次脅迫西域各國一同出兵進攻東漢邊境,掠奪東漢的河西等地區。于是在公元七三年時,班超棄筆投戎,跟隨竇固等人征討匈奴。
班超等人首先抵達姍姍,利用他出色的口才說服下屬攻擊被北匈奴襲擊并成功殺死他們的北熊的使者。后來,他們懇求善國之王回到東漢,成功說服姍姍國王同意。回到法庭,送他的兒子作為服務員到東漢。
這一次西域之行,班超等人到達了于闐國,成功鎮壓安撫了于闐國,使得于闐國歸屬于朝廷,并且也使西域其他國家同意歸順東漢,至此,時隔五十六年,西域與中原的關系得以重新恢復。直至公元一零二年,班超才重返洛陽。
5、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后,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
來到了大宛國,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系。但苦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
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后到了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愿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后又設計逃出,終于歷盡千辛萬苦,于13年后回到長安。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但由于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3.歷史上不辱使命的例子
李清照: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南宋文天祥抗元失敗,拒絕高官厚祿,受盡折磨,慷慨犧牲。
古代窮人,寧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
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努對敵人的手槍,寧可倒下也不屈服。
屈原為報國愛民,即使沉江自溺也在所不辭。
陶淵明清貧如洗,卻不愿為五斗米折腰。
顧炎武飽經憂慮,堅持抗清。
鄭成功歷盡艱險,收復臺灣,大振臺灣,大振國威。
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4.你還知道哪些歷史人物不辱使命的故事
歷史人物不辱使命的故事有唐雎不辱使命、蘇武出使匈奴、晏子使楚、張騫出使西域、燭之武妙語退秦師等。
1、唐雎不辱使命。唐雎,戰國時代魏國著名策士。為人有膽有識,忠于使命,不畏強權,敢于斗爭并敢于為國獻身。有90歲高齡西說強秦使秦不敢加兵于魏國。曾經在魏國滅亡后出使秦國,冒死與秦王抗爭,粉碎秦王吞并安陵(魏國屬國)的陰謀。
2、蘇武出使匈奴。字子卿,杜陵(今陜西西安)人,西漢大臣。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后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
3、晏子使楚。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子出使到楚國,楚王就命令人請晏子從大門旁邊的小洞進去。晏子知道楚王要戲弄他,嚴詞加以拒絕。他說,“到了“狗國”,才走狗洞,我現在是出使楚國,不應該走狗洞。”招待晏子的官員只好請晏子從大門進去。
4、張騫出使西域。中國漢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
5、燭之武妙語退秦師。春秋時期鄭國人。公元前630年,秦、晉合兵圍鄭,燭之武前往秦營之中,向秦穆公陳說利害,終于使得秦穆公放棄了攻打鄭國的打算,并派兵保護鄭國,拯救鄭國于危難之中。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唐雎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蘇武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晏子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張騫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燭之武
5.請舉出一個我國古代不辱使命的例子,并作簡要分析
最膾炙人口的
蘇武,中國西漢大臣。(前140—前60)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后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死后,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蘇武“這種堅持氣節與操守,始終不忘自己職責的人,正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脊梁,他的精神已深深滲入我們民族的血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