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諸葛亮的簡短評價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這是后人對諸葛亮的贊詩,諸葛亮以其不可測度的智慧,鞠躬盡瘁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志,雖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個千古傳頌的人物。拓展資料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諸葛亮生于亂世,胸懷興漢室、安黎民之大志,出山輔佐劉備。
但曹操勢大軍猛、劉備屢戰屢敗,幾無容身之地。為徹底擊敗曹操,實現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宏偉抱負,諸葛亮毅然赴江東游說,聯吳抗曹。
一代名將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參考資料:諸葛亮_百度百科。
2.對諸葛亮的簡短評價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后人對諸葛亮的贊詩,諸葛亮以其不可測度的智慧、鞠躬盡瘁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志,雖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個千古傳頌的人物.
的確,在中國古代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中,諸葛亮是最為聲名煊赫的.他是一個超越了他生活的時代,歷代不衰、千古傳頌的人物.他是一個突破了階級界限,從帝王將相到市井平民,從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漢,眾口界碑,婦孺皆知,受到普遍稱贊、歌頌的人物;他是一個超越了地域限制,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頌的人物.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整個三國的歷史是與諸葛亮息息相關的,三國之局系因漢末之亂而來.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諸侯割據.孫堅、孫策占據江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揮軍南下,用意在于消滅割據,一統天下.而曹操的這個企圖,卻被諸葛亮給瓦解了,曹操兵敗,無力統一,江東仍然保有其割據版圖,諸葛亮和劉備方能借勢構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最值得回味的是這個格局早在諸葛亮高臥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擬就.諸葛亮精熟時勢,洞燭機先,其智不可測,而且這個大戰略純粹是要人在毫無憑借、毫無實力中,創造一種形勢來.也就是說,是現實條件最差的劉備,諸葛亮一方主導了整個格局的發展.這種大智慧豈是小說刻意妝點渲染的“借東風”之類的小機巧所能及?
更何況那種“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修養所給予后人的不只是斷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現了一種人格典型,予人無限之向往與敬慕.
綜觀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向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國鼎立的歷史格局,是諸葛亮自己構畫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則系盡力完成他對劉備的責任,以致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個情景構成了一種悲壯的美感,是孔子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類型.最終北伐未能成功,星殞五丈原.
諸葛亮“死則死矣”,然而,他的忠貞、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虛等品格,無不成為后人學習的榜樣.他對國家、對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等身處世格言,又不知影響了多少人.他的政治、軍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軍事家所學習和借鑒……
3.簡短的諸葛亮評價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后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等,并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于234年在寶雞五丈原逝世。諸葛亮在后世受到極大的尊崇,成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寶雞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4.求一個簡短諸葛亮生平介紹和評價
諸葛亮:公元181年農歷四月十四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
晚年太遜了,一再失誤,導致后來失敗。
優點:
博學多思,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顧全大局。
忠于事業,沒有個人權力野心,為實現統一大業,嘔盡心血,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一個戰略理論家,一篇《隆中對》,分析天下大勢,非常透徹。
勇于承擔責任,如失街亭后,自貶三級。
足智多謀,重視科學,親自發明木牛流馬,建奇功。
正確確定和執行少數民族政策,如七擒七縱,融合民族,傳播漢文明。
淡泊名利——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名于諸侯
缺點:
過于謹慎,太過操勞,導致病故。
不注重人才的培養,致使“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足可見蜀國人才嚴重斷層,后繼無人。
5.諸葛亮的簡短介紹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稱臥龍先生,蜀漢丞相。
早年隱居隆中,后劉備三顧茅蘆,請出諸葛亮作軍師。由于當時諸葛亮年紀很輕,所以關羽張飛等人看不起諸葛亮。
劉備對他們說道:“孤有孔明,如魚之得水。”關羽等人聽了也就不再說什么了。
208年,曹操南下,大破劉備。諸葛亮和徐庶在逃跑中被曹操擊潰。
徐庶遂投奔了曹操。諸葛亮至江夏后,受劉備之托,前往東吳游說,聯吳抗曹。
劉備入川后,諸葛亮鎮守荊州,諸葛亮此時的治政能力初步顯示出來。龐統中箭身亡后,諸葛亮作為二路援軍,和趙云一起入川。
此后,劉備基本上都領兵在外,諸葛亮一直留守成都,由于他出色的治政能力,使得西川的經濟有了和很大程度上的恢復。這一成果不旦蜀國人人稱道,就是魏國的鐘繇、董昭等人也在給曹操的奏章中屢屢稱頌諸葛亮的治政能力。
曹操因此也給諸葛亮寫過信,并送了一些禮物。當然,這一切都是白費心機了。
漢中之戰后,劉備自封漢中王,封諸葛亮為軍師將軍。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被封為丞相。
劉備想伐吳,諸葛亮苦諫無用,結果劉備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