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希臘歷史(越短越好)
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0年,古代希臘人以巴爾干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沿岸為中心,在包括北非、西亞和意大利半島南部及西西里島的整個地中海地區建立的一系列奴隸占有制國家。
公元前第2千紀和第1千紀初期的希臘 近代考古發掘揭示,希臘大陸從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克里特島約于公元前第3千紀末出現了青銅文化,公元前第2千紀初有了國家和文字。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些講希臘語的部落開始在希臘半島定居。
公元前第 2千紀的中、后期,希臘人建立過邁錫尼、梯林斯、皮洛斯(舊譯“派洛斯”)等小國,已有文字,創造了燦爛的邁錫尼文明。公元前第 2千紀中期起,希臘人逐步向愛琴海(包括克里特島)的諸島擴張。
傳說發生于小亞細亞地區的特洛伊 戰爭,可能就在希臘人向外擴張的公元前13世紀下半葉或者公元前12世紀初。(見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公元前12世紀以后的一、二百年內,邁錫尼文明逐漸衰落。
一些生活于原始社會末期的講希臘語的部落從北方進入希臘半島,引起了塞薩利亞及其以南的許多希臘部落和部族向不同方向的遷徙。國家、文字和宏偉的宮殿都消失了,繼之而來的是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希臘人居住的地區占統治地位的“荷馬時代”。
公元前8~前4世紀上半葉的希臘 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6世紀末,古代希臘世界的大部分地區處于和平環境之中,沒有受到外族的嚴重威脅。由于與古代世界其他一些文明中心的聯系日益密切,希臘人從埃及和西亞學到了不少有益的東西。
在農業和手工業中,鐵制工具已經普遍使用。盡管所有地區主要的經濟部門都是農業,但在一些地理條件優越的地區,如科林斯、埃吉納、米利都、雅典、哈爾基斯、埃雷特里亞、希俄斯等地,商業和榨油、釀酒、金屬加工、制陶、武器制造等手工業有了很大發展。
造船技術和航海業也有長足進步,出現了三列槳戰艦。公元前 8世紀,希臘人在改造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重新創造了自己的文字。
公元前 6世紀中葉,在埃吉納、科林斯、雅典等地開始鑄造貨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從公元前8 世紀起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沿岸的希臘人中,又開始形成國家。
一、二百年內,陸續出現了一批史家稱為“城邦”的小國。但也有一些部落仍然停留在原始社會后期。
公元前8世紀中葉至前6世紀末希臘人的廣泛移民活動,是社會經濟變革的一個重要因素。商人外出貿易,破產者到海外謀生,政治斗爭的失敗者陸續在海外占據一些殖民點。
隨著希臘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殖民范圍擴大,在東起黑海東岸,西至今法國的馬賽,包括意大利半島南部和西西里島的一部分,南達尼羅河口和利比亞,北抵今阿爾巴尼亞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區的廣大地域內,幾十個希臘城邦(遠非所有城邦都參加了移民)先后建立了總數逾百的移民區。其中最著名的有林斯人建立的敘拉古,斯巴達人建立的塔連同(見大希臘),邁加拉人建立的拜占廷,米利都人建立的奧爾比亞等。
大多數城邦移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長,耕地不足。這個時期移民的主要特點是絕大多數移民區都成了獨立的城邦。
它們與母邦的關系,主要限于奉祀共同的神□。隨著條件的變遷,彼此間的關系有的疏遠,有的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見。
同時不少地區出現了移民奴役、剝削原有居民的現象。在廣大地域內眾多移民區的建立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見。
同時不少地區出現了移民奴役、剝削原有居民的現象。在廣大地域內眾多移民區的建立和發展,有利于希臘人與其他民族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希臘經濟的發展,對各城邦社會、政治制度的演變也有一定影響。
古代希臘 希臘人在向外擴張的同時,也不斷發展內部各地區間的交往。以宗教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許多“近鄰同盟”的建立,奧林匹亞、德爾斐等逐漸具有全希臘意義的宗教中心和競技中心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希臘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
城邦之間也發生過不同性質的戰爭,包括斯巴達征服美塞尼亞那樣的希臘人奴役希臘人的戰爭。 公元前 7世紀中葉以后,重裝步兵逐漸成為各城邦公民兵的主要兵種。
兵制的變革對城邦政治和社會發展都有影響。貧富分化加劇引起的平民反對氏族貴族剝削、奴役以及政治上的壟斷地位的斗爭,以奴役外族人為主的奴隸占有制的發展,使許多城邦的階級結構和社會、政治制度發生了變化。
其突出表現為斯巴達的“平等者公社”的形成,以及僭主政治在許多城邦的興衰。同時出現了一些用成文法規定城邦基本制度的“立法者”的活動,如斯巴達的利庫爾戈斯(一譯“萊庫古”)改革、雅典的梭倫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
除由波斯人扶植的一些僭主外,在公元前7和前6世紀的希臘,“僭主”一詞系指非通過選舉上臺執政的人,他們大多得到公民中下層群眾的支持,采取一些有利于下層群眾、削弱氏族貴族勢力和影響、促進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措施。最著名的僭主是科林斯的佩里安德和雅典的庇西特拉圖。
公元前 6世紀中葉起,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斯巴達逐步聯合半島大多數城邦,組成伯羅奔尼。
2.外國文學史的發展過程
外國文學史發展的思想脈絡
古希臘羅馬時期:經濟上民主城邦制——自由而奔放,充滿積極的感性,追求幸福 文學上:古希臘神話——神就是人,神的欲望就是人的欲望 命運悲劇——人應該掌握自己的命運,大膽追求自己的欲望 中世紀時期:經濟上封建專制 思想上在日耳曼民族用鐵蹄徹底摧毀整個古希臘文明之后,用基督教取而代之,在這種文 明中,萬物一切由上帝創造,而人類始祖犯下不可饒恕的罪惡被上帝拋棄,并降下 懲罰,需要我們世代子民去償還。因此,人生來有罪,必須懺悔贖罪,忍受折磨, 屈從命運。 文學上主要是教會文學,一切科學、藝術、思想、言行以《圣經》為準繩。 千年的壓抑呼喚曙光——但丁《神曲》 :雖以中世紀宗教為藍本,但主題是歡呼自由和愛情 文藝復興:經濟上是資本主義在萌芽——資本要求自由,而封建割據和封建剝削嚴重禁錮著資本的流通 和積累。
3.外國文學史的發展過程
外國文學史發展的思想脈絡古希臘羅馬時期:經濟上民主城邦制——自由而奔放,充滿積極的感性,追求幸福 文學上:古希臘神話——神就是人,神的欲望就是人的欲望 命運悲劇——人應該掌握自己的命運,大膽追求自己的欲望 中世紀時期:經濟上封建專制 思想上在日耳曼民族用鐵蹄徹底摧毀整個古希臘文明之后,用基督教取而代之,在這種文 明中,萬物一切由上帝創造,而人類始祖犯下不可饒恕的罪惡被上帝拋棄,并降下 懲罰,需要我們世代子民去償還。
因此,人生來有罪,必須懺悔贖罪,忍受折磨, 屈從命運。 文學上主要是教會文學,一切科學、藝術、思想、言行以《圣經》為準繩。
千年的壓抑呼喚曙光——但丁《神曲》 :雖以中世紀宗教為藍本,但主題是歡呼自由和愛情 文藝復興:經濟上是資本主義在萌芽——資本要求自由,而封建割據和封建剝削嚴重禁錮著資本的流通 和積累。
4.希臘歷史(越短越好)
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0年,古代希臘人以巴爾干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沿岸為中心,在包括北非、西亞和意大利半島南部及西西里島的整個地中海地區建立的一系列奴隸占有制國家。
公元前第2千紀和第1千紀初期的希臘 近代考古發掘揭示,希臘大陸從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克里特島約于公元前第3千紀末出現了青銅文化,公元前第2千紀初有了國家和文字。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些講希臘語的部落開始在希臘半島定居。
公元前第 2千紀的中、后期,希臘人建立過邁錫尼、梯林斯、皮洛斯(舊譯“派洛斯”)等小國,已有文字,創造了燦爛的邁錫尼文明。公元前第 2千紀中期起,希臘人逐步向愛琴海(包括克里特島)的諸島擴張。
傳說發生于小亞細亞地區的特洛伊 戰爭,可能就在希臘人向外擴張的公元前13世紀下半葉或者公元前12世紀初。(見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公元前12世紀以后的一、二百年內,邁錫尼文明逐漸衰落。
一些生活于原始社會末期的講希臘語的部落從北方進入希臘半島,引起了塞薩利亞及其以南的許多希臘部落和部族向不同方向的遷徙。國家、文字和宏偉的宮殿都消失了,繼之而來的是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希臘人居住的地區占統治地位的“荷馬時代”。
公元前8~前4世紀上半葉的希臘 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6世紀末,古代希臘世界的大部分地區處于和平環境之中,沒有受到外族的嚴重威脅。由于與古代世界其他一些文明中心的聯系日益密切,希臘人從埃及和西亞學到了不少有益的東西。
在農業和手工業中,鐵制工具已經普遍使用。盡管所有地區主要的經濟部門都是農業,但在一些地理條件優越的地區,如科林斯、埃吉納、米利都、雅典、哈爾基斯、埃雷特里亞、希俄斯等地,商業和榨油、釀酒、金屬加工、制陶、武器制造等手工業有了很大發展。
造船技術和航海業也有長足進步,出現了三列槳戰艦。公元前 8世紀,希臘人在改造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重新創造了自己的文字。
公元前 6世紀中葉,在埃吉納、科林斯、雅典等地開始鑄造貨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從公元前8 世紀起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沿岸的希臘人中,又開始形成國家。
一、二百年內,陸續出現了一批史家稱為“城邦”的小國。但也有一些部落仍然停留在原始社會后期。
公元前8世紀中葉至前6世紀末希臘人的廣泛移民活動,是社會經濟變革的一個重要因素。商人外出貿易,破產者到海外謀生,政治斗爭的失敗者陸續在海外占據一些殖民點。
隨著希臘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殖民范圍擴大,在東起黑海東岸,西至今法國的馬賽,包括意大利半島南部和西西里島的一部分,南達尼羅河口和利比亞,北抵今阿爾巴尼亞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區的廣大地域內,幾十個希臘城邦(遠非所有城邦都參加了移民)先后建立了總數逾百的移民區。其中最著名的有林斯人建立的敘拉古,斯巴達人建立的塔連同(見大希臘),邁加拉人建立的拜占廷,米利都人建立的奧爾比亞等。
大多數城邦移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長,耕地不足。這個時期移民的主要特點是絕大多數移民區都成了獨立的城邦。
它們與母邦的關系,主要限于奉祀共同的神□。隨著條件的變遷,彼此間的關系有的疏遠,有的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見。
同時不少地區出現了移民奴役、剝削原有居民的現象。在廣大地域內眾多移民區的建立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見。
同時不少地區出現了移民奴役、剝削原有居民的現象。在廣大地域內眾多移民區的建立和發展,有利于希臘人與其他民族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希臘經濟的發展,對各城邦社會、政治制度的演變也有一定影響。
古代希臘 希臘人在向外擴張的同時,也不斷發展內部各地區間的交往。以宗教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許多“近鄰同盟”的建立,奧林匹亞、德爾斐等逐漸具有全希臘意義的宗教中心和競技中心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希臘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
城邦之間也發生過不同性質的戰爭,包括斯巴達征服美塞尼亞那樣的希臘人奴役希臘人的戰爭。 公元前 7世紀中葉以后,重裝步兵逐漸成為各城邦公民兵的主要兵種。
兵制的變革對城邦政治和社會發展都有影響。貧富分化加劇引起的平民反對氏族貴族剝削、奴役以及政治上的壟斷地位的斗爭,以奴役外族人為主的奴隸占有制的發展,使許多城邦的階級結構和社會、政治制度發生了變化。
其突出表現為斯巴達的“平等者公社”的形成,以及僭主政治在許多城邦的興衰。同時出現了一些用成文法規定城邦基本制度的“立法者”的活動,如斯巴達的利庫爾戈斯(一譯“萊庫古”)改革、雅典的梭倫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
除由波斯人扶植的一些僭主外,在公元前7和前6世紀的希臘,“僭主”一詞系指非通過選舉上臺執政的人,他們大多得到公民中下層群眾的支持,采取一些有利于下層群眾、削弱氏族貴族勢力和影響、促進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措施。最著名的僭主是科林斯的佩里安德和雅典的庇西特拉圖。
公元前 6世紀中葉起,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斯巴達逐步聯合半島大多數城邦,組成。
5.請概括一下希臘歷史
希臘歷史傳統上包括了對于希臘人民,對于他們統治的地域,以及今天希臘國土內地區的歷史研究。希臘人的居住范圍在歷史上有很大的變動,因此希臘歷史所關涉的地域具有相當彈性,每一個時期都有自己的地域范圍。
公元前3000年,希臘地區發展出高度的愛琴文明,前1500年,古希臘人的其中一支多利安人入侵希臘,進而吸收邁錫尼文明,前1200年,多利安人將其摧毀,原居克里特島的希臘人為了躲避多利安人的侵襲,分別遷往阿提加半島、小亞細亞等地。
亞歷山大去世后,帝國分裂成三大王國,古羅馬共和國則先后吞并三大王國,希臘也成為羅馬的一部分。后來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以拜占庭為中心,孕育出東方色彩的拜占庭文化。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之后,希臘進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直到1832年,希臘才正式宣布獨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希臘與同盟國交戰,獲得愛琴海地區的部分領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意兩國輪番侵略,希臘雖有反擊,終究抵擋不住德軍的攻勢,曾一度遭到德軍占領。二戰后,希臘則開始國家的新建設,1967年,則發生政變,實權落入軍人手中,1974年,希臘政治又做了一次大變革,軍人政府改為民選政府,召開國民會議,廢除王制,成立新的共和政體。
6.希臘重點歷史簡要
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0年,古代希臘人以巴爾干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沿岸為中心,在包括北非、西亞和意大利半島南部及西西里島的整個地中海地區建立的一系列奴隸占有制國家。
公元前第2千紀和第1千紀初期的希臘 近代考古發掘揭示,希臘大陸從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克里特島約于公元前第3千紀末出現了青銅文化,公元前第2千紀初有了國家和文字。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些講希臘語的部落開始在希臘半島定居。
公元前第 2千紀的中、后期,希臘人建立過邁錫尼、梯林斯、皮洛斯(舊譯“派洛斯”)等小國,已有文字,創造了燦爛的邁錫尼文明。公元前第 2千紀中期起,希臘人逐步向愛琴海(包括克里特島)的諸島擴張。
傳說發生于小亞細亞地區的特洛伊 戰爭,可能就在希臘人向外擴張的公元前13世紀下半葉或者公元前12世紀初。(見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公元前12世紀以后的一、二百年內,邁錫尼文明逐漸衰落。
一些生活于原始社會末期的講希臘語的部落從北方進入希臘半島,引起了塞薩利亞及其以南的許多希臘部落和部族向不同方向的遷徙。國家、文字和宏偉的宮殿都消失了,繼之而來的是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希臘人居住的地區占統治地位的“荷馬時代”。
公元前8~前4世紀上半葉的希臘 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6世紀末,古代希臘世界的大部分地區處于和平環境之中,沒有受到外族的嚴重威脅。由于與古代世界其他一些文明中心的聯系日益密切,希臘人從埃及和西亞學到了不少有益的東西。
在農業和手工業中,鐵制工具已經普遍使用。盡管所有地區主要的經濟部門都是農業,但在一些地理條件優越的地區,如科林斯、埃吉納、米利都、雅典、哈爾基斯、埃雷特里亞、希俄斯等地,商業和榨油、釀酒、金屬加工、制陶、武器制造等手工業有了很大發展。
造船技術和航海業也有長足進步,出現了三列槳戰艦。公元前 8世紀,希臘人在改造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重新創造了自己的文字。
公元前 6世紀中葉,在埃吉納、科林斯、雅典等地開始鑄造貨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從公元前8 世紀起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沿岸的希臘人中,又開始形成國家。
一、二百年內,陸續出現了一批史家稱為“城邦”的小國。但也有一些部落仍然停留在原始社會后期。
公元前8世紀中葉至前6世紀末希臘人的廣泛移民活動,是社會經濟變革的一個重要因素。商人外出貿易,破產者到海外謀生,政治斗爭的失敗者陸續在海外占據一些殖民點。
隨著希臘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殖民范圍擴大,在東起黑海東岸,西至今法國的馬賽,包括意大利半島南部和西西里島的一部分,南達尼羅河口和利比亞,北抵今阿爾巴尼亞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區的廣大地域內,幾十個希臘城邦(遠非所有城邦都參加了移民)先后建立了總數逾百的移民區。其中最著名的有林斯人建立的敘拉古,斯巴達人建立的塔連同(見大希臘),邁加拉人建立的拜占廷,米利都人建立的奧爾比亞等。
大多數城邦移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長,耕地不足。這個時期移民的主要特點是絕大多數移民區都成了獨立的城邦。
它們與母邦的關系,主要限于奉祀共同的神□。隨著條件的變遷,彼此間的關系有的疏遠,有的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見。
同時不少地區出現了移民奴役、剝削原有居民的現象。在廣大地域內眾多移民區的建立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見。
同時不少地區出現了移民奴役、剝削原有居民的現象。在廣大地域內眾多移民區的建立和發展,有利于希臘人與其他民族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希臘經濟的發展,對各城邦社會、政治制度的演變也有一定影響。
古代希臘 希臘人在向外擴張的同時,也不斷發展內部各地區間的交往。以宗教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許多“近鄰同盟”的建立,奧林匹亞、德爾斐等逐漸具有全希臘意義的宗教中心和競技中心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希臘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
城邦之間也發生過不同性質的戰爭,包括斯巴達征服美塞尼亞那樣的希臘人奴役希臘人的戰爭。 公元前 7世紀中葉以后,重裝步兵逐漸成為各城邦公民兵的主要兵種。
兵制的變革對城邦政治和社會發展都有影響。貧富分化加劇引起的平民反對氏族貴族剝削、奴役以及政治上的壟斷地位的斗爭,以奴役外族人為主的奴隸占有制的發展,使許多城邦的階級結構和社會、政治制度發生了變化。
其突出表現為斯巴達的“平等者公社”的形成,以及僭主政治在許多城邦的興衰。同時出現了一些用成文法規定城邦基本制度的“立法者”的活動,如斯巴達的利庫爾戈斯(一譯“萊庫古”)改革、雅典的梭倫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
除由波斯人扶植的一些僭主外,在公元前7和前6世紀的希臘,“僭主”一詞系指非通過選舉上臺執政的人,他們大多得到公民中下層群眾的支持,采取一些有利于下層群眾、削弱氏族貴族勢力和影響、促進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措施。最著名的僭主是科林斯的佩里安德和雅典的庇西特拉圖。
公元前 6世紀中葉起,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斯巴達逐步聯合半島大多數城邦,組成。
7.希臘歷史年表
20世紀BC
邁諾安文明(克里特島文明)
15世紀BC
邁錫尼文明(特洛伊戰爭)
12世紀BC
黑暗時代
八世紀BC
貴族領導 專制君主(潛主)時代(希臘移民潮開始 荷馬兩大作品問世)
500BC
490BC雅典與波斯第一次戰役(馬拉松戰役) 雅典勝
480BC雅典與波斯第二次戰役(斯巴達三百壯士) 雅典勝
476BC雅典成立提洛聯盟
449BC雅典與波斯第三次戰役 雅典勝
431BC提洛聯盟(雅典)與羅伯奔尼薩聯盟(斯巴達)戰役
430BC雅典瘟疫
421BC提洛聯盟(雅典)與羅伯奔尼薩聯盟(斯巴達)和戰
414BC提洛聯盟(雅典)與羅伯奔尼薩聯盟(斯巴達)再戰(西西里島)
405BC提洛聯盟(雅典)投降
371BC底比斯稱霸
359BC腓利二世登王(馬其頓)
338BC克羅尼亞戰役(馬其頓與(底比斯,雅典)聯盟大戰) 馬其頓勝
馬其頓成立科林斯聯盟對抗波斯
334BC亞歷山大征戰波斯
333BC亞歷山大與大流士三世第一次戰爭 亞歷山大勝
331BC亞歷山大與大流士三世第二次戰爭 亞歷山大勝
大流士三士逃亡時被自己人殺害
326BC亞歷山大與波魯王國(印度)大戰 亞歷山大勝
323BC亞歷山大死亡 開啟希臘化時代
埃及版塊由托勒密統治
亞洲(西亞)版塊由賽琉古統治
巴爾干半島東部和部分小亞細亞版塊由呂西瑪庫統治
剩下版塊部分由支持亞歷山大的佩爾狄卡,安提帕特(馬其頓部分),安提柯(小亞細亞部分)統治
272BC經過軍閥斗爭后托勒密 賽琉古 安提柯三大勢力鼎力
146BC羅馬并吞希臘與馬其頓
64BC賽琉古王國被羅馬并吞
30BC托勒密王國被羅馬并吞
8.希臘的歷史背景
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意大利半島處于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織的時期。 “古意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銅器時代,他們穿越北部和東部的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到達意大利,并殘暴地迫使許多當地土著部落遷徙他鄉。他們起初過著游牧生活,但已經具有制作銅器、使用馬匹和帶輪子的大車的技能。抵達意大利之后,他們形成了以農耕為基礎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成為隨后幾個世紀其子孫后代的主要生活方式,直至羅馬文明的衰落。“古意大利人”是由幾個民族構成的,包括薩賓人、翁布里亞人和拉丁人。
公元前9世紀和公元前8世紀,意大利半島上出現了兩個新民族:埃特魯斯坎人和希臘人。古人認為埃特魯斯坎人來自東方的安納托利亞,今天的一些考古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從起源看,他們似乎不是古意大利人,正如他們的語言也并非印歐語系一樣,他們的文明混合了來自東西方的各種因素。著名的維朗諾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魯斯坎人的最初發展階段,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新領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進步。這片新領土位于意大利東北部及亞平寧山區和第勒尼安海之間的沿海平原地區。埃特魯斯坎人居住在獨立的、強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間通常結成聯盟。這些城邦最初由一個君主統治,后來變成通過議會和選舉出的官員施行統治的寡頭政治。埃特魯斯坎人本來是農耕部族,擁有組織嚴密的軍隊,他們用這些軍隊來統治周邊民族,同時他們也喜歡經營商業和從事手工業。托斯卡納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區應該是埃特魯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這片領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里最終建立了羅馬城。因此,在埃特魯斯坎文明鼎盛時期還只是村民的羅馬人,與埃特魯斯坎人的語言、思想和宗教有著緊密的聯系:埃特魯斯坎人對羅馬文化向文明的轉化產生了獨一無二的最重要的影響。
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間的邁錫尼文明時期,希臘人在意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帶縱橫航行,隨后停滯不前的時期才使得他們的航行告一段落。迫于在西方貿易線路上與腓尼基人的競爭,他們建立了新的貿易基地,接著在公元前8世紀使殖民地得到全面發展。他們最初在意大利的匹茲庫薩 (在那不勒斯灣的伊斯基爾島)建立殖民地,之后又把勢力稍微地向北推進到西西里島的庫米大陸以及意大利南部沿海地區。隨著與希臘人的接觸,埃特魯斯坎人很快變得更加成熟起來,他們根據希臘文字創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及繪畫風格,發展了以希臘擬人神為基礎的宗教信仰,并精心制定了一套占卜未來的儀式。所有這些后來都被羅馬人繼承了下來。
羅馬城市建立的日期并不確定,傳統認為是在公元前753年,這已經廣泛地為考古發現所證實,盡管可能此前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里。傳統上,羅馬人把羅馬城的建立歸功于英雄羅穆盧斯。他和他的孿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后代。埃涅阿斯是希臘女神阿佛洛狄特(羅馬神話中稱維納斯)的兒子,他在希臘人占領特洛伊城之后來到意大利。羅馬歷史學家提圖斯·李維這樣描述這個神話故事:這對孿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他是羅馬東南部阿爾班山區阿爾巴國的國王。國王邪惡的兄弟阿穆利烏斯將國王驅逐出境,還讓國王唯一的女兒雷婭·西爾維婭做貞女以阻止她生兒育女(貞女是不準生育的),以防止國王的子孫報仇。但是雷婭·西爾維婭違背了他的約束,與戰神馬耳斯相愛并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當這對雙胞胎被遺棄在臺伯河畔時,一只母狼哺育了他們,后來又被一位牧羊人發現,他的妻子將他們撫養大。長大后,這對孿生兄弟成為了綠林首領。在瑞摩斯被俘、帶給國王阿穆利烏斯后,羅穆盧斯帶領手下救出了他,并殺死了阿穆利烏斯。此時,孿生兄弟身世大白,他們的外祖父努米托恢復了王位。兄弟倆離開外祖父,在被牧羊人發現的地方創建了自己的城市。在決定誰來做城市的主宰時,神諭告訴他們要由看到的預示成功的飛鳥來決定。瑞摩斯站在阿文廷山上看到了6只禿鷲,羅穆盧斯站在巴拉丁山上看到了12只禿鷲。后者的數字更幸運,但瑞摩斯是最先看到征兆的人。結果兄弟間發生了爭吵,羅穆盧斯最終殺死瑞摩斯,成為新城的國王。他統治了很長時期,死后被接納到諸神中,成為受人尊敬的戰神奎里納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