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少數民族的資料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
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
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并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
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
解放后,**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記載。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
屆時要賧佛,并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后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
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
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
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
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余種自稱。
新中國成立后,統稱“僮族”,后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云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于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
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
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
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因為太多了你自己看把。
2.少數民族的資料30字
少數民族是指多民族國家中除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主體民族漢族以外的其余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民族。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為制定和實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實現平等權利,組織力量對民族名稱與族群進行辨別。這項工作,就是民族識別。經過努力,科學家理清了我國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構成,確認了56個民族成分。民族識別的順利進行,為開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據,打下了基礎。
擴展資料: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云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臺灣等省、自治區。
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全國56個民族中,云南就有52個,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除漢族外,少數民族有25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少數民族
3.少數民族的簡單介紹 要200字就行 好的加分
1. 土家族,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排名第八.主要居住在湖北省湖南省重慶市貴州省.服飾跟苗族相近.不同這處在于苗族的服飾愛吊很多金銀飾品,土家族則很少,一般沒有.土家族也唱山歌,可能是沒有名人效應,名聲不及姐妹族.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因為這個原因,加上社會進化的沖擊,土家話瀕臨消失.現在會土有話的土家人幾乎都在70歲以上,而且他們也沒有什么機會用土家話交流,這個人群正火速消亡.身為土家族,不會土家話,真的很無奈,很悲哀.飲食習慣:以前多以玉米土豆為食,現在與漢民沒什么區別了.
2.苗族: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排名第七.主要居住地與土家族同.廣西也有一定數量,土家族在廣西則少.苗族人的山歌全國有名,名不虛傳.如果尊駕有機會去湖南張家界,湖北恩施(不是城市,鄉村)肯定還會聽到山歌.城里當然也有,不過已經趨于專業化,自己沒什么感覺,不過得感謝他們為推出土家苗族民族文化付出的汗水.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與土家幾乎一樣.不同在于信奉上.土家人幾乎家家敬灶神,其它神次之.苗族人則信奉的山神土地神等,不知道他們心中哪位神的地位最高.
3.藏族:在少數民族中人數排第一.在外面人的眼中他們可能比較野蠻.畢竟和開發程度有關系.去藏區經歷也是這個感覺.雖然有比較開放的,但人數比例太小.藏民的另一點就是特別豪爽,你對他好他們就對你特別好,不過好象僅限于私人的.如果你是辦工作上的事,他們會認為反正是國家出錢,對你就會非常吝嗇.藏區缺水,自然很少洗澡.和藏民一起你就會聞到獨特別的牦牛的氣味.我想可能不止是不洗澡的原因,還有就是他們經常吃牛羊肉的關系.藏族實行天葬.人死后割成小塊放在一個比較高的天葬臺上讓鷹吃,被吃的越快就越吉利.藏民有"白帳篷"的習慣.女子到了成年就會在野外搭一個白帳篷,等待男人"來訪"(還有一些細節的風俗,鉆白帳篷先搞清楚細節風俗哦).等到懷孕了就可以回家了.懷孕了就說明她有生育能力,才有人會取她當老婆.有的女人生了三四個孩子才結婚,在藏區很正常.我想肯定和嚴酷的生存條件有關.這么高的海拔,維持人類的繁衍和種族的強盛使他在歷史的進程中看中了這種選擇女人的方式.據說文成公主當然就先嫁給了松贊干布的一個將軍當老婆證明能生育,八年之后才和松贊干布結婚.
4.回族:回民很會做生意,秉承了伊斯蘭民族的智慧.他們結婚相對都比較早.回民比較排外,至少我覺得青海的回民是這樣.而且他們很團結.訂婚了的青年男人頭戴白帽,女子包頭巾(注意是訂婚不是結婚)以示身份,其它人就別想了.回民對婚姻比較衷貞.回民忌豬肉,所以在回民地區豬肉就別稱大肉了.回民不讓喝酒抽煙.不過受到社會進程的沖擊,有部分回民也開始吃大肉,抽煙喝酒了,不過我沒見過他們當著族人的面,都是偷偷的,我見過,嘿嘿.
5.撒拉族:青海的特有民族(土族和撒拉族)之一.我沒有接觸過撒拉族,但在青海這么久了,也聽說了解了一些.撒拉族人特別少,就幾萬人.他們結婚特別早,女孩子12歲月就有結婚了.十四五歲生孩子的多的很.我想可能和他們民族人口數有關系.為了不使民族滅絕,多生多育,人口多了民族才有自己信.撒拉族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這個能就是他們這么小一個民族為什么會存在這么長的歷史的原因吧.
6.土族:也是青海特有的民族.人口太少,加上沒有接觸過.也只見過兩個土族姑娘.知道的比較少.土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善刺繡.頭巾為一塊布,用一條繩子系在頭上(禮服),特別好看,就不知道生活中是不是這樣.
4.55個少數民族的資料30字
55個少數民族名單
壯族 毛南族 烏孜別克族 塔塔爾族 布依族 土家族 白族
蒙古族 畬族 哈尼族 高山族 土族 仡佬族 俄羅斯族
獨龍族 回族 朝鮮族 哈薩克族 拉祜族 達斡爾族 錫伯族
鄂倫春族 鄂溫克族 藏族 滿族 傣族 水族 仫佬族
阿昌族 德昂族 赫哲族 維吾爾族 侗族 黎族 東鄉族 羌族
普米族 保安族 門巴族 苗族 瑤族 僳僳族
納西族 布朗族 塔吉克族 裕固族 珞巴族 彝族 柯爾克孜族
佤族 景頗族 撒拉族 怒族 京族 基諾族
5.五十六個民族的資料
56個民族名稱: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2.“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3.飼養和使用馴鹿的民族——鄂溫克族4.“山嶺上的人們”——鄂倫春族5.“曲棍球驕子”——達斡爾族6.“三江平原”的漁獵民族——赫哲族7.尊師重教的民族——朝鮮族8.“白山黑水”——滿族9.尚存象形文字的民族——納西族10.雪域高原的古老居民——藏族11. 擅使弩弓的民族——僳僳族12.崇尚黑色的民族——彝族13.懷戀故土的民族——普米族14.蒼山洱海之濱的民族――白族15.“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民族——獨龍族16.溜索飛渡,天塹變通途的民族——怒族17.“擅長打制刀具的民族——阿昌族18.雄獅般勇猛的民族——景頗族19.“古老的茶農”——德昂族20.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族21.來自北方的民族——拉祜族22.布朗山上的古老茶農――布朗族23.崇敬舅舅的民族——基諾族24.崇水愛水的民族——傣族25.梯田文化的杰出創造者——哈尼族26.與藏族水**融的民族——門巴族27.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28.高原雄鷹——塔吉克族29.“高山居民”——柯爾克孜族30.崇敬天鵝的民族——哈薩克族31.祖居中亞的烏孜別克族32.溫文爾雅的塔塔爾族 33.持白種人特征的俄羅斯族 34.鮮卑人的后裔——錫伯族 35.戈壁綠洲上的民族——維吾爾族 36.祁連山麓的畜牧民族——裕固族 37.吐谷渾人的后裔——土族 38.來自中亞撒馬爾罕的民族——撒拉族 39.擅長打制鐵器的民族——保安族 40.“頗循禮儀,勤于務農”的民族——東鄉族 41.多元一體的回族 42.閩漸山區的重要開發者——畬族 43.五指山的英雄兒女——黎族 44. 北部灣畔的捕魚民族——京族 45.惜土如金的民族——毛南族 46.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 47.亦工亦農的民族——仫佬族 48.“南嶺無山不有瑤”——瑤族 49.擅長建筑的民族——侗族 50.花衣銀裝不離笙的民族——苗族 51.苗族侗族的好鄰居——水族 52. 瀑布群中的民族——布依族 53.以“竹”自稱的民族——仡佬族 54.巴人的后裔——土家族 55.古老而年輕的牧羊人——羌族 56.“山地同胞”——高山族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于打制長刀而聞名于世。
有自己的語言。——采茶 2 、白族:分布在云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余人,關于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云南等地,人口254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石板屋、繡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
——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筑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于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
——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
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萬余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
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
——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余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制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余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面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
——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臺灣省,其余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云南等地,人口約43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制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繡,繡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剪羊毛,彈唱,刺繡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余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余人。
6.關于少數民族的資料
少數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國家中人數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國指漢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維吾爾、哈薩克、苗、彝、壯、布依、朝鮮、滿等民族。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后,通過識別并經中央政府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由于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相對漢族人口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
1 漢族 12,2593,3000 少數民族
2 壯族 1617,8811 3 滿族 1068,2263 4 回族 981,6802 5 苗族 894,0116 6 維吾爾族 839,9393 7 土家族 802,8133 8 彝族 776,2286 9 蒙古族 581,3947 10 藏族 541,6021 11 布依族 297,1460 12 侗族296,0293 13 瑤族 263,7421 14 朝鮮族 192,3842 15 白族 185,8063 16 哈尼族 143,9673 17 哈薩克族 125,0458 18 黎族 124,7814 19 傣族 115,8989 20 畬族 70,9592 21 傈僳族 63,4912 22 仡佬族 57,9357 23 東鄉族 51,3805 24 拉祜族 45,3705 少數民族
25 水族 40,6902 26 佤族 39,6610 27 納西族 30,8839 28 羌族 30,6072 29 土族 24,1198 30 仫佬族 20,7352 31 錫伯族 18,8824 32 柯爾克孜族 16,0823 33 達斡爾族 13,2394 34 景頗族 13,2143 35 毛南族 10,7166 36 撒拉族 10,4503 37 布朗族 9,1882 38 塔吉克族 4,1028 39 阿昌族 3,3936 40 普米族 3,3600 41 鄂溫克族 3,0505 42 怒族 2,8759 43 京族 2,2517 44 基諾族 2,0899 45 德昂族 1,7935 46 保安族 1,6505 47 俄羅斯族 1,5609 48 裕固族 1,3719 中國各民族分布
49 烏孜別克族 1,2370 50 門巴族 8923 51 鄂倫春族 8196 52 獨龍族 7426 53 塔塔爾族4890 54 赫哲族 4640 55 高山族 4461 (16個族群) 56 珞巴族 2965 57 未識別民族 74萬
7.少數民族資料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
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
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并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
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
解放后,**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記載。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
屆時要賧佛,并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后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
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
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
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
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余種自稱。
新中國成立后,統稱“僮族”,后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云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于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
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
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
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時稱“樸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于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
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本民族意愿,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
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國云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