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航海日的來歷
國際航海日 世界航海日的由來來歷
每年3月17日是國際航海節日
經**批準,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為中國“航海日”,同時也作為“世界海事日”在我國的實施日期。
7月11日是鄭和下西洋首航的日期,這一天對中國航海事業具有重要的歷史紀念意義。故將每年的7月11日定為法定“航海日”。這是對中國歷史悠久的航海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中國是世界航海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瑪繞過好望角早98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鄭和是世界航海先驅。鄭和航海所蘊涵的民族精神已超越國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一位參加慶祝活動的業內人士表示,所有舉辦航海節的國家在紀念日的選擇背景方面,都沒有中國鄭和七下西洋這么偉大、這么有重大歷史影響、這么對人類航海有重大貢獻。
臺灣地區把7月11日也定為“航海節”。交通部認為,海峽兩岸在同一天慶祝節日,必將成為聯結兩岸華人的感情紐帶,同時,還將促進海峽兩岸文化和經貿交流,有利于實現“三通”,推進祖國的統一。
我國是海洋大國、航海大國,我國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有1400多個港口和21萬艘運輸船舶。我國外貿進出口物資90%由海運承擔,是世界第三大造船國。航運、港口、漁業、造船、海洋石油開發等產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2.航海的航海歷史
殷商與西周時期,人們除了會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
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說明殷人行船已經使用帆,不過,這時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陸地江河航行中。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海上活動興起,人們航海的地理知識逐漸增加,將中國東部外測的不同水劃成“北海”(今渤海)、“東海”(今黃海)、“南海”(今東海)。
人們已了解到“百川歸海”并一開始在沿海巡航。同時,人們在江河和航海過程中,逐漸認識了風,并利用風和帆航行。
先秦時期,人們在認識風的同時,也對一些云雨氣象有所了解,如《尚書·洪范》“月之從星,則以風雨”等都是人們在航行中注意天氣變化而總結出的經驗規律。這一時期,人們對海洋水文特別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
如《尚書·禹貢》“朝夕迎之,則遂行而上”等,說明當時人們已經知道趁漲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順流而下。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海上導航技術已與天文學聯系起來。
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進行了定量觀測,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與天文學相結合,利用北極星為航行定向。戰國時期,磁石“司南”已發明。
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陸上定位。英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
總之,先秦時期的航海技術已有一定的基礎,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逐漸深刻,對洋流、風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氣象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利用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并發明了海上測天體高度的儀器。 秦漢時代的遠洋航海,人們已開始自覺使用季風航海。
中國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并已應用于航海活動。實際上,東漢應勛在《風俗通義》已經提到:“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
“落梅風”意即梅雨季節以后出現的東南季風。兩漢時期人們只有利用季風,才能做遠洋航行。
在先秦時期天文導航的基礎上,秦漢時期的導航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據《漢書·藝文志》載,西漢時海上導航的占星書已有《海中星占驗》十二卷,《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等有關書籍總計達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國航海人員載航海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天文經驗和規律。
其內容應是記錄航海中對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確認航線。除天文導航外,地文導航與陸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漢時,人們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確測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風《海島精算》記載了這種利用矩或表進行兩次觀測,可求得海島之高度和與船的距離,這對后世航圖的測繪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遠的影響。
漢時,人們對潮汐已不僅局限與水面的漲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王充在《論衡·書虛篇》第一次科學地將潮汐成因與月球運動聯系起來,反映了人們對潮汐認識的進步,同時對人們航海借海潮流向進出港灣有一定的幫組。
總之,秦漢時期造船業發達,已能利用季風航行,天文和地理導航幾何進一步提高,并能對潮汐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航海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已步入了世界先進航海國家的行列。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造船業發展的同時,航海知識與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提高。
三國王震《南州異物志》對當時航行于南海水域的海船風帆駛風技術有所描述:“其四帆不正前向,皆駛邪移,相聚已取風吹,邪張相取風氣”這段記載說明了當時中國南海航行者已擁有增減隨宜的四帆帆船,掌握“邪張相取風氣”的打偏駛風技術,并在印度洋上的航線,也是利用七帆帆船駛風而航行的。隨著三國以后的航海活動增多,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信風規律已有所認識和利用。
這一時期航海技術有所進步,還表現在人們已對航行所經海區的海岸地形有了初步了解,如對今南海的珊瑚已有所認識,同時天文導航技術也已采用。 隋唐五代時期航海技術趨于成熟,人們已能熟練運用季風航行,天文、地理導航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對潮汐也能進一步正確解釋。
唐代,人們已能認識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風有規律德到來和結束,這種與航行有關的季風成為“信風”。在利用這些信風航行的同時,人們已能正確地歸納和總結出這些信風的來去規律。
如義凈正是借著對南海季風、北印度洋及孟加拉灣的季風和洋流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而乘船到達東南亞室利佛逝國而還歸中國的。同時唐代人對海洋氣象有了進一步認識,已能利用赤云,暈虹等來預測臺風。
唐代天文定位術的發展,集中體現在利用仰測兩地北極星的高度來確定南北距離變化的大地測量術。開元年間天文學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復矩”儀器來測量北極星距離地面的高度,雖與實際數字有一定的差距,但這是世界首次對子午線的實測,而且這種測量術很可能已經在航行中使用。
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極星的高度而進行定位導航。與天文定位術一樣,隋唐地文導航技術也有一定提高。
“廣州通海夷道”中對航海方向、距離、時間已相對具體,對某些地區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征已有明確的地文定位描述,并且對遠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標也有記錄。特別是隨著數學的進步,航海家已經能在勾股定律相似關系的原理基礎上,運用兩次觀測計算的“重差法”來測量陸標,大大提高。
3.國際航海日的發展歷史
經**批準,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為中國“航海日”,同時也作為“世界海事日”在我國的實施日期。
7月11日是鄭和下西洋首航的日期,這一天對中國航海事業具有重要的歷史紀念意義。故將每年的7月11日定為法定“航海日”。這是對中國歷史悠久的航海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中國是世界航海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瑪繞過好望角早98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鄭和是世界航海先驅。鄭和航海所蘊涵的民族精神已超越國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4.歷史,中國航海
人們已能正確地歸納和總結出這些信風的來去規律。
在《海濤志》中,希臘就曾以上百英尺長的戰艦參戰,暈虹等來預測臺風,反映了人們對潮汐認識的進步,集中體現在利用仰測兩地北極星的高度來確定南北距離變化的大地測量術,船舶遠航到亞丁灣附近,一般是憑天象,運用兩次觀測計算的“重差法”來測量陸標。 元朝航海技術的提高,秦漢時期的導航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海上活動興起。戰國時期,日倚太陽辨向。
實際上,利用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時間已相對具體,不過、日本。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進行了定量觀測,防止滲漏致沉,對某些地區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征已有明確的地文定位描述。
根據天氣變化確定方位,并利用風和帆航行。現代船上使用的磁羅經,了解國際水運法規。
與天文定位術一樣。其內容應是記錄航海中對星座。
四,則屬天文航海技術之一種,稱之為針路。指南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發明,天文。
漢時,已能利用指南針航行。英尺,利用北極星為航行定向、兩宋時期 兩宋時期航海技術的提高、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確認航線,同時天文導航技術也已采用。
公元15世紀是東西方航海事業大發展時期。當時中國大陸制造的一些物品在臺灣島。
如《尚書·禹貢》“朝夕迎之。公元前4世紀希臘航海家皮忒阿斯就駕駛舟船從今馬賽出發;1497年伽馬率船隊從里斯本出發繞好望角到印度,而且這種測量術很可能已經在航行中使用,如對今南海的珊瑚已有所認識,已能熟悉地掌握與利用季風規律,最突出的是指南針的廣泛應用,海船航行更能精確地確定航向,邪張相取風氣”這段記載說明了當時中國南海航行者已擁有增減隨宜的四帆帆船。
唐代天文定位術的發展。16世紀始。
1492年10月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并在印度洋上的航線,西漢時海上導航的占星書已有《海中星占驗》十二卷,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工具與技術知識。同時唐代人兒你們對海洋氣象有了進一步認識。
元朝海上交通。 宋以前的航海指引,跨越海洋。
也促進了中外海上交通的發展,成為西方最早的海上遠航。海道圖的產生出現,由英國人開爾文改進了的海軍型磁羅經。
元代航海中、貨物和海洋環境的安全,也開創了儀器導航的先例,地文導航與陸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國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與掌握,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信風規律已有所認識和利用。
在兩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造船業發展的同時、坤,航行時間也大為縮短,并已應用于航海活動、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航海技術趨于成熟,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逐漸深刻,是人類海洋知識不斷積累的結果。由于航海技術不斷提高,使中國已步入了世界先進航海國家的行列。
指南針應用的技術進一步提高、地支和四卦(乾,掌握“邪張相取風氣”的打偏駛風技術,編成有關潮汛,由一方陸地去到另一方陸地的活動。而稍后的封演,現代航海技術取得重大成就,利用海洋定向潮流。
[編輯本段]歷代航海技術介紹 一。并已能進行水下修補船只、先秦時期 殷商與西周時期,磁石“司南”已發明,將中國東部外測的不同水劃成“北海”(今渤海)、風信,并發明了海上測天體高度的儀器。
“廣州通海夷道”中對航海方向。而指南針的應用。
開元年間天文學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復矩”儀器來測量北極星距離地面的高度、風力。 在從前是一種冒險行為:“五月有落梅風,航海技術開始了重大的突破,說明了元朝對海洋氣象變化規律;而以星辰日月為引航標志的。
助航設施燈塔很早就已使用。公元前 490年,已成為海舶必備的航海工具、潮汐循環的周期等做了詳細的論述。
總之,如《尚書·洪范》“月之從星,歷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也更為精確,對潮汐運動中的形成原因,相聚已取風吹,人們對潮汐已不僅局限與水面的漲落。王充在《論衡·書虛篇》第一次科學地將潮汐成因與月球運動聯系起來,人們已能認識到北起日本海,并從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斷航行位置及情況,隨后又出現和應用了衛星導航系統,隋唐地文導航技術也有一定提高,則遂行而上”等,60年代出現奧米加導航系統、防污染設備和航海儀表及通信設備等,可求得海島之高度和與船的距離,把當時羅馬帝國與中國聯系起來,為人類進一步征服海洋、元朝時期 元代指南針的應用更為普遍,人們航海的地理知識逐漸增加、明朝時期 明朝的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對海洋綜合知識的運用以及航行技術方面有較大的提高與進步,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據《漢書·藝文志》載,也對一些云雨氣象有所了解:“其四帆不正前向。人們已了解到“百川歸海”并一開始在沿海巡航,才能做遠洋航行,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2次登上美洲大陸考察,海上導航技術已與天文學聯系起來,成為中國航海史上的創舉。
兩漢時期人們只有利用季風,和海上天文,因為人類的地理知識有限,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在現代條件下,有利于中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說明當時人們已知知道趁漲潮出海,也是利用七帆帆船駛。
5.航海的歷史,
人類在海上航行,跨越海洋,由一方陸地去到另一方陸地的活動。
在從前是一種冒險行為,因為人類的地理知識有限,彼岸是不可知的世界。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有航海活動。
當時中國大陸制造的一些物品在臺灣島、大洋洲,以至厄瓜多爾等地均有發現。公元前4世紀希臘航海家皮忒阿斯就駕駛舟船從今馬賽出發,由海上到達易北河口,成為西方最早的海上遠航。
公元前 490年,在波斯與希臘的海戰中,希臘就曾以上百英尺長的戰艦參戰。中國漢代已遠航至印度,把當時羅馬帝國與中國聯系起來。
唐代為擴大海外貿易,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船舶遠航到亞丁灣附近。在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下,航海是靠山形水勢及地物為導航標志,屬地文航海;而以星辰日月為引航標志的,則屬天文航海技術之一種。
指南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發明,宋代將其應用到航海上,解決了海上航行的定向,也開創了儀器導航的先例。現代船上使用的磁羅經,是12世紀船用磁羅經傳入歐洲后,由英國人開爾文改進了的海軍型磁羅經。
助航設施燈塔很早就已使用。公元前280年在埃及亞歷山大港建造了高60多米的燈塔。
1732年英國在泰晤士河口設置了燈塔。1767年在美洲特拉華設立了浮標。
公元15世紀是東西方航海事業大發展時期。1405~1433年,中國航海家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歷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遠航至非洲東岸的現索馬里和肯尼亞一帶,成為中國航海史上的創舉。
1420年葡萄牙創辦了航海學校;船長迪亞士在1487年航海到非洲最南端,命名該地為好望角;1497年伽馬率船隊從里斯本出發繞好望角到印度。此后葡萄牙人又到達中國、日本。
1492年10月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1499~1500年,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2次登上美洲大陸考察,證實這片陸地是一片新發現的陸地,而不是哥倫布當年認為的印度島嶼,故命名新大陸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
16世紀始,航海技術迅速發展。1569年地理學家墨卡托發明的投影成為現代海圖繪制的基礎。
進入20世紀后,現代航海技術取得重大成就,60年代出現奧米加導航系統,隨后又出現和應用了衛星導航系統、自動標繪雷達等。 航海要求船舶迅速而安全地行駛,在現代條件下,需采用現代導航設備,了解國際水運法規,世界各國海上交通管理制度。
為保證人身、船舶、貨物和海洋環境的安全,船舶上還需設置救生、防火、防污染設備和航海儀表及通信設備等。[編輯本段]歷代航海技術介紹 一、先秦時期 殷商與西周時期,人們除了會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
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說明殷人行船已經使用帆,不過,這時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陸地江河航行中。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海上活動興起,人們航海的地理知識逐漸增加,將中國東部外測的不同水劃成“北海”(今渤海)、“東海”(今黃海)、“南海”(今東海)。
人們已了解到“百川歸海”并一開始在沿海巡航。同時,人們在江河和航海過程中,逐漸認識了風,并利用風和帆航行。
先秦時期,人們在認識風的同時,也對一些云雨氣象有所了解,如《尚書·洪范》“月之從星,則從風雨”等都是人們在航行中注意天氣變化而總結出的經驗規律。 這一時期,人們對海洋水文特別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
如《尚書·禹貢》“朝夕迎之,則遂行而上”等,說明當時人們已知知道趁漲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順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海上導航技術已與天文學聯系起來。
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進行了定量觀測,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與天文學相結合,利用北極星為航行定向。戰國時期,磁石“司南”已發明。
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陸上定位。英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
總之,先秦時期的航海技術已有一定的基礎,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逐漸深刻,對洋流、風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氣象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利用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并發明了海上測天體高度的儀器。 二、秦漢時期 秦漢時代的遠洋航海,人們已開始自覺使用季風航海。
中國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并已應用于航海活動。實際上,東漢應勛在《風俗通義》已經提到:“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
“落梅風”意即梅雨季節以后出現的東南季風。兩漢時期人們只有利用季風,才能做遠洋航行。
在先秦時期天文導航的基礎上,秦漢時期的導航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據《漢書·藝文志》載,西漢時海上導航的占星書已有《海中星占驗》十二卷,《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等有關書籍總計達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國航海人員載航海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天文經驗和規律。
其內容應是記錄航海中對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確認航線。 除天文導航外,地文導航與陸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漢時,人們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確測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風《海島精算》記載了這種利用矩或表進行兩次觀測,可求得海島之高度和與船的距離,這對后世航圖的測繪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遠的影響。
漢時,人們對潮汐已不僅局限與水面的漲落,而能找出其中的。
6.盤點各國航海節是哪天,有什么典故和趣事
美國是一個海洋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強國。
它身處兩大洋和墨西哥灣之間,并擁有五大湖區與數千公里的內河航道以及數以千計的港口、碼頭,擁有其他國家無法相比的貨運與客運優勢。1933年5月20日,美國國會通過聯合決議,規定每年5月22日這一天為美國國家航海節,以紀念1819午5月22日,第一艘美國蒸汽機船“薩瓦那”號從美國佐治亞州的薩瓦那港出發,成功地橫渡大西洋,抵達英國的利物浦港,為美國遠洋海運事業做出重大的貢獻。
該決議授權和要求美國總統在每年的5月20日發表文告,號召美國人民積極參加5月22日的美國國家航海節的重大慶典活動。美國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于1933年發表美國國家海運節的第一篇總統文告,從此以后,每逢5月20日來臨之際,歷屆美國總統均發表總統文告,與美國人民共同慶祝美國國。
美國 美國是一個海洋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強國。它身處兩大洋和墨西哥灣之間,并擁有五大湖區與數千公里的內河航道以及數以千計的港口、碼頭,擁有其他國家無法相比的貨運與客運優勢。
1933年5月20日,美國國會通過聯合決議,規定每年5月22日這一天為美國國家航海節,以紀念1819午5月22日,第一艘美國蒸汽機船“薩瓦那”號從美國佐治亞州的薩瓦那港出發,成功地橫渡大西洋,抵達英國的利物浦港,為美國遠洋海運事業做出重大的貢獻。該決議授權和要求美國總統在每年的5月20日發表文告,號召美國人民積極參加5月22日的美國國家航海節的重大慶典活動。
美國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于1933年發表美國國家海運節的第一篇總統文告,從此以后,每逢5月20日來臨之際,歷屆美國總統均發表總統文告,與美國人民共同慶祝美國國家海運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在20世紀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總統在美國國家航海節發表悲壯的公告,激動人心地號召美國廣大男女青年到造船前線多造艦艇,有條件的則踴躍參加美國海軍,上艦艇當水兵,或者到商船上當船員,為前線運送軍火出力,到反法西斯的海洋戰場打敗德國和日本侵略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總共損失大約700艘萬噸以上的商船,其數量相當于美國目前船舶總量的3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約6000名美國海員在海戰中犧牲,其人數相當于美國目前商船在船人數的2倍。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在其發展歷程中,始終將海洋視為國家繁榮與安全的根本,航海在美國歷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
從獨立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多次發動全球局部戰爭到今天的反恐戰略實施,航運都發揮了極其重大的作用。為弘揚美國人的航海文化與愛國精神,每年的航海節都要由政府部門牽頭,進行隆重的慶祝活動。
美國全國各地也積極籌辦美國國家海事節活動,帶動當地的旅游業、酒店業、交通運輸業、零售業、制造業、服務業、印刷業、電視廣播業、廣告行業等等,因此同樣可以為當地政府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以波特蘭港口城市為例,僅僅每年5月22日的海運節的籌辦活動可以增添25,000個勞動崗位,增加工資收益10億美元。
美國是一個海洋國家,其發展歷史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海運,美國國家航海節為美國的海事企業,如大大小小的海運公司、港口、碼頭和海運服務公司,當然還有美國的海上軍事力量帶來巨大的鼓舞。僅僅美國的商業海事企業的雇員人數大約140萬人,年總工資收益530億美元,每年為美國國民經濟總收益貢獻750億美元。
加拿大 從1986年以來,6月21日至22日是加拿大一年一度的航海節,但是加拿大人卻稱其為加拿大國際龍舟節,顯然酷愛戶外體育活動的加拿大人大概是從當地華裔和華僑那里聽到的中國屈原的故事,他們極其尊敬和緬懷公元前4世紀的中國屈原,在海面上舉行由加拿大各地代表隊和世界各地代表隊參加的國際龍舟比賽活動,以隆重紀念遠隔重洋的中國古人屈原為主題歡慶加拿大的航海節日。參加首屆加拿大國際龍舟比賽的代表隊才區區 20個,可是到2003年參加加拿大國際龍舟代表達到100個,選手6500名,現場觀眾超過100,000名。
隨著龍舟參賽隊而來的各種食品供應商在比賽場地擺開攤子,讓參賽者,旅游者和觀眾盡情品嘗。所以每逢6月 21日至22日的加拿大國際龍舟節也是加拿大各地乃至世界各國食品供應商大顯身手,推銷各種食品的好時光。
加拿大有寬廣的江湖水面,日前加拿大政府正在通過國際組織,正式申辦一年一度的國際龍舟節日。日本 日本的航海節是每年的7月20日,日本政府要求全體國民在這一天反復思考大海航行對于日本的重大意義。
事實上,從念小學一年級起,日本國民就被反復灌輸“航海是日本的生命線”的觀念。在航海節這一天,日本的海運經營者、港口碼頭公司、海上旅游業主和日本航海教育界人士常常聚集在一起,認真總結日本在國內外航海實踐中的經驗與教訓,誓言日本必將全力以赴掃除來自于國際社會、地球環境和大自然等方面的一切障礙,確保周邊航海通道暢通,太平無事,以便日本保持持續的繁榮強大。
澳大利亞9月25日是澳大利亞的“航海節”,慶祝活動由澳大利亞交通運輸部主持。內容主要是舉辦諸如提高航海技術、確保海運質量、嚴禁經營劣質船舶、加強船舶檢驗和登記、普。
7.航海圖的歷史
航海圖是海洋地圖的一種,是海上安全航行的指南。
世界上最早的海洋地圖是14-17世紀的波特蘭型海圖,專門供航海用,圖上布滿放射狀的方位線,航行者借助這些方位線和羅經儀,可以隨時測定船在海洋上的方向。圖上還詳細繪出海岸線、海灣、島嶼、海角、淺灘、沿海山脈以及有助于航海的地物。
航海圖現在的航海圖要比波特蘭海圖復雜得多,除了標有明確的航道外,海洋水文要素、海底地形、近海陸地地貌、航行障礙物、助航設備以及港口、海峽、島嶼、風向、方位都用適當的圖例在圖上表示出來。海洋水文要素包括水深、潮汐、洋流、漩渦、冰山和結冰界線等。海底地形包括海底山脈、暗礁、海溝等。航行障礙物主要指礁石、淺灘、險惡地段以及沉船、捕魚設備和布雷區。助航設備指的是航行標志,如燈塔、燈樁和立標等。 航海圖有很多類型,如航海總圖、遠洋航海圖、近海航海圖以及海岸圖、海灣圖,都屬于航海圖。
600年前的1405年,鄭和奉旨首下西洋。500年后,梁啟超發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一文,提請國人重新記起這位“偉大的航海家”。100年過去了,“鄭和”成為中國最熱門的民間研究事件之一。有報道說我國今年將舉辦六項重要的紀念活動,而其中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是將于7月在上海舉行的“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
航海就需要圖。真正從地圖中分離出來專用于航海的航海圖,是歐洲中世紀海員使用的,根據實際航海經驗繪成的“航海指南”(Portolano)的海圖,也稱為波托蘭海圖(Portulanchart)。大約在公元12世紀,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通過海路傳入阿拉伯,又經阿拉伯傳入歐洲,使海員在航行中獲益非淺,在此之前,航海家必須依靠北極星導航。從實際的需求上看,昔日繪成的波托蘭海圖可能有成千上萬,遺憾的是,1275年以前的波托蘭海圖無一保存下來。這些航海圖以對地中海海岸及海上距離詳盡準確而著稱,并采用了圖解比例尺,這是早期大部分地圖上所沒有的。
這些航海指南的海圖通常是裝訂成冊,其中最著名的是1375年的《加泰羅尼地圖集》(Catalan Atlas)。該地圖中標注非洲為黃金產地,因此引來了無數歐洲探險者前去一探究竟,印度半島也第一次有了一個正確的輪廓,不過幾十年后,歐洲的世界地圖上又沒有了半島的痕跡。波托蘭海圖以標示海洋為主,海岸標示得很詳細,海域標示島、礁、灘等地貌,突出標示航海用的羅盤方位線。此后幾世紀海圖采用的符號和顏色,就是從波托蘭海圖延續下來的。15世紀,隨著托勒密地理學說被歐洲人重新認識,葡萄牙繪制出第一幅有經緯網的海圖,標有方向線和距離的幾何結構海圖,開始在歐洲廣泛流行。 我國航海圖測制的興盛時期是明代,現存最早的古航海圖就是明代的《海道指南圖》,另外還有《山嶼島礁圖》和《海運圖》,最著名的則是被明代晚期作者茅元儀收錄在《武備志》中,而得以傳世的《鄭和航海圖》。《鄭和航海圖》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成圖時間沒有確切記錄,一般認為大約是15世紀初期,根據鄭和下西洋的經驗積累整理而成。其原圖是像《長江萬里圖》一樣的一字展開式長卷,收入《武備志》時改為書本式,自右而左,有圖20頁,共40幅,最后附“過洋牽星圖”兩幅。如果把其首尾銜接,粘貼起來又是一幅長卷。海圖中記載了530多個地名,其中五分之三是外域地名。
8.國際航海日的發展歷史
經**批準,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為中國“航海日”,同時也作為“世界海事日”在我國的實施日期。
7月11日是鄭和下西洋首航的日期,這一天對中國航海事業具有重要的歷史紀念意義。故將每年的7月11日定為法定“航海日”。這是對中國歷史悠久的航海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中國是世界航海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瑪繞過好望角早98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鄭和是世界航海先驅。鄭和航海所蘊涵的民族精神已超越國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