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古時勸諫成功的例子"
春秋(前722-前481),從古巫中又分化出"優",優以歌舞、詼諧、作樂、耍雜技等,服侍于帝王左右,娛人而不娛神。
優,統稱樂人,他們能歌能舞,又能調笑滑稽。擅詞令調笑的稱俳優;善演奏器樂的稱伶優。
以服侍國君的特殊條件,優常能在調笑戲謔、隱寓的談吐中發揮諷諫作用。 《史記·滑稽列傳》記載了有名的"優孟衣冠"的故事:楚國宰相孫叔敖為楚國爭奪霸權地位,立下過汗馬功勞。
不想死后家境蕭條,兒子的生活都很困難。優孟便穿上孫叔敖的衣服,扮做他的模樣去諷諫楚莊王。
楚王聽后很受感動,反省自己對故舊照顧不周的錯誤,馬上改正,給孫叔敖的兒子封贈田地奴隸。優孟把一個已死的人扮演得維妙維肖,去打動勸說君王。
他是在以演戲的方式從政。"優孟衣冠"后來成為演劇的代稱。
雖然它算不上是真正的戲劇,但完全是一段扮演人物,且有情節的表演。內中孕含著戲劇的因素,是極其明顯的。
其諧謔調笑的語言藝術,對后來的戲曲有著深遠影響。
2.古時勸諫成功的兩個事例
1.張玄素勸諫唐太宗不要修宮殿,唐太宗開始很生氣,但是細想,納諫了。
2.唐太宗打算去泰山封禪,但是魏征反對,并且成功勸止了唐太宗。3.鄒忌舉了自己的例子勸諫齊威王,告誡他不要聽奉承的話。
反面:1.明朝楊繼盛彈劾當朝奸臣嚴嵩,但是反而被嚴嵩陷害,死于牢中。2.商朝比干勸諫商紂不能奢侈,商紂不聽,還殘暴地殺害了比干。
3.西漢晁錯勸諫不成功,反而被腰斬春秋(前722-前481),從古巫中又分化出"優",優以歌舞、詼諧、作樂、耍雜技等,服侍于帝王左右,娛人而不娛神。優,統稱樂人,他們能歌能舞,又能調笑滑稽。
擅詞令調笑的稱俳優;善演奏器樂的稱伶優。以服侍國君的特殊條件,優常能在調笑戲謔、隱寓的談吐中發揮諷諫作用。
《史記·滑稽列傳》記載了有名的"優孟衣冠"的故事:楚國宰相孫叔敖為楚國爭奪霸權地位,立下過汗馬功勞。不想死后家境蕭條,兒子的生活都很困難。
優孟便穿上孫叔敖的衣服,扮做他的模樣去諷諫楚莊王。楚王聽后很受感動,反省自己對故舊照顧不周的錯誤,馬上改正,給孫叔敖的兒子封贈田地奴隸。
優孟把一個已死的人扮演得維妙維肖,去打動勸說君王。他是在以演戲的方式從政。
"優孟衣冠"后來成為演劇的代稱。雖然它算不上是真正的戲劇,但完全是一段扮演人物,且有情節的表演。
內中孕含著戲劇的因素,是極其明顯的。其諧謔調笑的語言藝術,對后來的戲曲有著深遠影響。
趙簡子坐著船,在江上游玩,不覺慨嘆地說:“怎樣才能得到一個賢士,陪我一同游玩呢?”搖船的老漢古舟聽了,就跪在趙筒子面前對他說:“大王!對于珍珠和玉石,你是知道得很清楚的,它們并沒有長腳,它們為什么能從很遠的地方,到你身邊來呢?這是因為你愛好它們的緣故。今天,長著兩條腿的賢士,反而一個也不來,大概因為你心里不喜歡賢士的緣故吧?”趙筒子回答說:“我有幾千個食客[注],我把收來的賦稅,全供養了他們,怎么能說我不喜歡賢士呢!,,老漢又說:“鴻雁能飛得那么遠和那么高,全靠那些長在翅膀上的羽毛。
至于那些長在背上和腹下的軟毛,即使多了一把,也不見得飛得更高些,更遠些。拔了一把,也不見得就飛得近些,低些。
今天,你門下那幾千個食客中,是不是算得上長在翅膀上的羽毛呢?我看,恐怕只是一些背上、肚下的軟毛罷了!”勸諫魏王要建造一座很高的中天臺。許多大臣都去勸諫,教他不要建造,魏王卻不答應。
為了免得麻煩,魏王就下命令說,要是有人再敢勸諫,就要殺了他。許綰得了這個消息,就帶了一把鐵鍬去見魏王說:“聽說大王要造中天臺,我也愿意盡一把力!”魏王說:“象你這樣的(注]當時有勢力的大臣,家里都養著許多客人;這些客人,都給主人出力出主意。
人,能出什么力呢!”許綰說:“我雖然沒有多大的氣力,但是,我對于造中天臺有個意見:聽說,天和地相隔有一萬五千里,大王如今要造半天高的臺,就得離地七千五百里。這樣高的臺,臺腳就得占八千里的土地;沒有這樣大的臺基,臺就沒法立得住。
不過,現在魏國所有的國土,還不夠做臺址。大王如果一定要造,就應該先出兵討伐鄰國,把它們的土地占了來。
假如再不夠,那就只得出兵去攻打遠在天邊海角的國家。還有,既然要劃出八千里土地作為臺址,還得再有些土地給造臺的工人住,而堆糧食堆木材,也要土地;再說得遠些,也還得有更大的土地種上莊稼,出產一些糧食,不斷地供給造臺的人食用。
這樣,才可以放心大膽地動工!”魏王聽了許綰這番話,就把造臺的事作罷了。明朝的那個撼門事件,太經典了。
然后就是吳王夫差殺伍子胥唄。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吳王夫差以為他不會造反了,就要放他。
伍子胥建議不要放,可是夫差非要放。后來吳國就被越國滅了。
撼門事件不好說,個人能力有限。但是這個事情實在太經典。
太神奇的一件事情。直接貼了。
撼門事件是發生明朝正德和嘉靖兩朝之間因為“議禮”而發生的一場宮廷事件,簡單地說,因為正德帝死后無子,于是,他的堂弟朱厚璁被立為皇帝,按照祖制,他必須過繼給正德皇帝的父親也就是孝宗弘治皇帝為子,稱弘治皇帝為父親,稱自己的父親為叔父,但朱厚璁又是一個孝子,他死活都不肯,堅持稱弘治皇帝為皇伯父,并想把自己的父親,也就是興獻王追封為皇帝,這在明朝顯然是違反祖制,于是大臣們就分為兩班。一方面以張璁為首支持他這個決定,一方面以楊廷和(楊慎之父)為首堅決反對,稱祖制不可改。
這一事件前前后后爭論了兩年多,最終這一事件以支持的一方獲勝而告終,這使得明朝的皇權更加集中,對明朝的歷史產生很大的影響。下面我粘貼一些該事件的詳細內容。
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按照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的意見,朱厚璁"宜稱孝宗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興獻大王,興獻王妃為皇叔母興獻王妃";對興獻王和興獻王妃,朱厚璁一律稱"侄皇帝";益王第二子朱厚炫,繼興獻王后,襲封為興王。這樣的安排,就等于將興獻王朱佑杬惟一的兒子朱厚璁過繼給孝宗為子而正式成為武宗的弟弟,以繼承皇位,再將益王的兒子朱厚炫過繼給興獻王朱佑杬,繼承王位。
對于這樣。
3.急求委婉勸諫的歷史和現代的故事,簡短點的,越多越好
魏征的明君暗君之別,創業守成之辨
“為君之道”最重要的還是如何治國,魏徵也深深明白這一點。他總是適時地利用太宗的一些發問,來闡述自己的治國理念,不僅解決了太宗的疑難,也達到了規勸的目的。這也是魏徵的聰明之處。
貞觀元年(627),太宗剛剛即位,對于為君還充滿了疑惑。有一天他問魏徵:“愛卿,你說何為明君,何為暗君?”
魏徵聽到此問,心中一動,這不正是自己想提醒皇上的話嗎。他從容答道:“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人主如果能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就可稱得上是一位明君,但要是只相信一個人的說法,那就不可避免是昏聵的君王了。昔日堯經常咨詢下民的意見,所以有苗的惡行他才能了解;而舜善于聽取四面八方的聲音,故共、鯀、歡兜這些奸臣都不能蒙蔽他的視聽。反之,秦二世只相信趙高,最終導致亡國;梁武帝任用朱異一人,才引發侯景之亂;隋煬帝偏聽虞世基之言,天下大亂而不自知。這都是反面的例子。所以人君應該兼聽廣納,這樣才能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況,而不會受到一兩個大臣的蒙蔽啊。”
太宗點頭稱善,說:“若不是因為有了愛卿,朕聽不到這樣的話啊!”
君主應該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也同樣是儒家治國理念中非常重要的內容。魏徵繼承了這種思想,并通過太宗運用到了貞觀政治中去。魏徵提出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個原則在貞觀前期的決策中得到了比較好的堅持,太宗遇事經常會與朝臣們廣泛地討論。而這也是貞觀政治風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貞觀十二年(638),有一次大宴群臣,太宗又問道:“諸位愛卿,你們說說,是創業難啊還是守成難呢?”
尚書左仆射房玄齡回答說:“隋末天下大亂,群雄競起。陛下身經百戰,歷經重重危險,才打下今日江山,這么說來自然是創業更難。”
魏徵回答說:“帝王剛開始創業的時候,都是天下大亂。亂世方顯英雄本色,也才能獲得百姓的擁戴。而得天下之后,漸漸有了驕逸之心,為滿足自己的欲望不斷濫用民力,最終導致國家衰亡。以此而言,守成更難啊。”
太宗總結說:“玄齡當初跟朕打天下,出生入死,備嘗艱苦,所以覺得創業難。魏徵與朕一起治理天下,擔心朕生出驕逸之心,把國家引向危亡之地,所以覺得守成更難。現在創業時期的困難已經成為往事了,守業的艱辛,朕跟大家一起謹慎面對吧。”
群臣都賀:“陛下能這樣想,真是國家之幸、百姓之福啊!”
而貞觀十五年(641),太宗再次提出守天下難易的問題,魏徵說:“守業很難啊。”太宗反問:“只要任用賢能之人,虛心接受進諫,不就可以了。為何說很難呢?”魏徵進一步作了發揮,說:“看看自古而來的帝王,在憂患危險的時候,往往能夠任賢受諫。但到了天下安樂之時,必定會懈怠,這樣日積月累,問題漸漸出現,最終導致國家危亡。這也就是居安思危的道理所在。天下安寧還能心懷憂懼,豈不是很難嗎?”
其實,創業與守成,打天下與治天下,是歷史上經常被討論的有關君道政體的一個重要話題。辯證地看,創業與守成同樣是艱難的。創業時期的出生入死,需要頑強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等到戰勝了所有的敵手建立了新政權之后,從艱苦的戰爭年代走過來的人,似乎還有想想都后怕的感慨。正如太宗所說,房玄齡經歷過戰爭的艱苦,九死而后生,所以知道創業的艱難。但是,在新政權建立起來之后,如果還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變得驕傲自滿,放縱自己的欲望,不再關心人民疾苦,就會引起新的社會矛盾,導致政權的衰亡。魏徵認為,打天下還存在著“天授人與”的機遇,只要順應時勢人心,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而治天下就必須始終保持謹慎的頭腦,不能對個人的欲望有絲毫的放縱,這才是最難的。
其實魏徵也是經歷過隋末動亂的,只不過在太宗掌權以前,沒有跟隨他奪取皇位而已。說他不懂得創業的艱難,這是不可能的。但魏徵的政治修養令他比房玄齡更明白這個時候應該關注的是守成、是治國。當然也是因為魏徵沒有創業的功勞可居,沒有那方面的發言權罷了。
4.古代進諫成功的故事
歷史上進諫成功的比較多: 1、李斯進諫秦始皇《諫逐客書》成功 結果:李斯成功保住官職,并從此得到始皇的重視重用,也保住了其他門客的地位,為秦國留下了大量人才,為后來秦朝統一打下了基礎。
2、鄒忌諫齊威王 內容比較多,簡單點說就是通過兼聽則明、受蒙蔽的程度來講治國的道理 3、魏征 唐太宗即位之時百廢待興。一天,他問魏征:“賢明的君主治理好國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說:“圣明的人治理國家,就象聲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樣,一年之內就可見到效果,二年見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書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說:“大亂之后治理國家,就象餓極了的人要吃東西一樣,來得更快。
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事在人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聽從了魏征的意見,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只過了三兩年,唐朝就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