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勞動模范小故事100字
勞動模范--韋朝群
俗語說,環衛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師。這句話用在韋朝群身上無疑恰如其分。作為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縣城環衛站的一名班長,在臟、苦、累、忙的崗位上,韋朝群無怨無悔走過了十二個春秋。今年“五一”勞動節前夕,她被評為“省勞動模范”。
了解環衛工作的人都知道,一年到頭,環衛工人早出晚歸,在大街小巷上清掃垃圾,風里來,雨里去。每逢節假日,更是環衛工人最忙碌的時候。來自農村的韋朝群,對此卻平靜地說:“忙怕什么,最怕沒工作做。”韋朝群1994年3月從事環衛工作,在縣城48.6萬平方米的20條街道上,用五尺掃帚譜寫了不悔的青春。
去年除夕晚八時,正當縣城華燈初上,萬家團聚之時,韋朝群卻還在車站忙碌打掃衛生。家里上有80歲的家婆,下有兩名未成年的幼子。而丈夫在車場打散工。在這個特別的時候,韋朝群只好內疚地打電話給侄子來家幫忙殺雞做飯。她說:“一年到晚,誰不愿意一家人吃一頓團圓飯,但既然做了這份工作,家里的事就只能少管了,沒有辦法啊。”她的家婆體諒說:“十幾年來,每年都是這樣,晚點就晚點吧,無所謂了。”
人,自然有生病的時候。同樣,長期在一線工作的韋朝群也不例外,但她總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對付生病。她自嘲說:“平時感冒發燒當運動,掃掃街出出汗就沒事了。”在她的記憶中,十二年來,只有兩次需要臥床休息的。一次是2003年,她手上生了囊腫需要動手術;另一次是去年患了急性盆腔炎。但這兩次均沒有請病假,而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治病,做完手術幾天后就上班了。她的班有7人,一天有六個時間段上班。即從早上3時到晚上9時都有人上班。
環衛工作的辛苦、骯臟眾所周知,但環衛工人受到的委屈卻鮮為人知。韋朝群說,有一次凌晨3時,她拉著滿滿一車垃圾上斜坡,剛好路中間有一臺小車,她好聲好氣要求司機讓一讓。但該車司機沒有避開的意思,實在沒辦法后,韋朝群只好小心翼翼拉車過去,在經過時掃帚毛輕微掃了一下車門,雖然沒有絲毫刮花,但那位司機還是暴跳如雷,對著韋朝群大罵。另外,晚上還經常遇到醉酒人破壞果皮箱。對此,韋朝群總是耐心好言規勸,但往往被無事生非的醉酒人辱罵。又如一些精神病患者將果皮箱背到很遠的地方,這時只好也跟著背回來,與這些精神病患者打起“游擊戰”。
韋朝群就是這樣十二年如一日,無論嚴寒酷暑,還是晴天雨天,都要堅守崗位。
2002年9月,她所在的縣城吉田鎮被評為“省衛生鎮”稱號;去年還通過了省檢查組的復檢;2003年,她所在的單位被評為“清遠市市容環境衛生先進集體”。這些榮譽,都浸透著她的一份汗水。
2.簡短的勞模故事
許振超,青島港務局工人,由于成績突出,2005年4月被全國總工會評為全國勞動模范,2008年3月任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
許振超的"無聲響操作",偌大的集裝箱放入鐵做的船上或車中,居然做到了鐵碰鐵,不出響聲,這是許振超的一門"絕活",其實他所以創造了這種操作法,是因為它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集裝箱、船舶的磨損,尤其是降低橋吊吊具的故障率,提高工作效率。實踐證明,它是最科學也是最合理的。
有一年,青島港老港區承運了一批經青島港卸船,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的化工劇毒危險品,這個貨種特別怕碰撞,稍有碰撞就可能引發惡性事故。當時,鐵道部有關領導和船東、貨主都趕到了碼頭。
為確保安全,碼頭、鐵路專線都派了武警和消防員。泰然自若的許振超和他的隊友們,在關鍵時候把"絕活"亮出來了,只用了一個半小時,40個集裝箱被悄然無聲地從船上卸下,又一聲不響地裝上火車。
面對這輕松如"行云流水"般的作業,緊張了許久的船主、貨主們迸發出了歡呼。 許振超是位創新的探索者,他的認識很樸素:我當不了科學家,但可以有一身的"絕活兒"。
這些"絕活"可以使我成為一名能工巧匠,這是時代和港口所需要的。就是憑籍著這樣的一種信念,許振超的"技術口袋"里的"絕活"愈來愈多了。
3.誰有簡短的勞模事跡
馬恩華,一個人們難忘的名字。
他以“拼搏”精神,改變了企業的貧困面貌,爭創了全國一流業績。 1963年從青島紡織工學院畢業后,馬恩華被分配到保定國棉一廠工作,其間曾任技術員、車間主任兼黨支部書記、高級工程師。
1984年出任廠長時,企業處于管理混亂、產品積壓、人心浮動、職工發不出工資的困難時期。看到積壓漲庫的棉布和停轉的紡機,聽到工人們因開不出工資而發出的嘆息,馬恩華心急如焚。
為了企業的發展,馬恩華不畏艱難,敢于創新。他認真執行黨的方針政策,負重奮進,銳意改革,開拓進取,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帶領職工艱苦奮斗。
經過 10年努力,不僅使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恢復了勃勃生機,而且使企業進入全國同行業一流水平,1994年實現利潤居全國同行業之首,固定資產凈值相當于 1984年的10倍。 馬恩華為國家和人民創造了財富,而他當廠長十幾年間,始終房子面前不伸手,票子面前不動心,任人唯賢不徇情,生活待遇不特殊,最后積勞成疾,不幸病逝。
這位曾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等光榮稱號的前河北保定一棉紡織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兼黨委書記,被譽為“社會主義企業家”。
4.著名的勞動模范的事例有哪些
1、孟廣彬 他注冊“雷鋒號”小鞋攤,幾十年如一日,用一針一線穿寫出誠實守信的人生信條,以一個平凡勞動者的堅守,詮釋了一名草根工匠的社會價值。
孟廣彬出身貧寒,因小時候得到過很多鄉親的幫助,便立志用自己的雙手回報社會。孟廣彬把雷鋒當作自己的榜樣,1988年起,他開始在哈爾濱師范大學校園外擺攤修鞋。
他的鞋攤旁有塊小黑板,上面寫著:“鞋子穿壞請別愁,廣彬為您解憂愁;生活之中互幫助,雷鋒精神記心頭。他還制作2000多張優惠卡分發到學生手中,凡是貧困學生、老人和殘疾人來修鞋,一概分文不取。
幾十年來,他義務修鞋十余萬雙。無論刮風還是下雪,他都要等到學生們放學把鞋取走再收攤,他認為這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
1995年8月24日,家人發來電報,在山東的母親病重,要他速回。但看到鞋攤上還有五雙修好的鞋沒人來取,他就一直等到傍晚學生們把鞋取走,才匆忙趕到火車站。
1992年春天,孟廣彬在收拾修鞋攤時,撿到一個棕色皮包,里面有1萬元錢。孟廣彬一直等到失主前來尋找,把皮包交還失主。
29年來,生活并不富裕的他拾到并交還的現金、支票等錢物近20余萬元。每逢節假日,他總是騎著自行車,帶著修鞋箱,到福利院、孤兒院和社區,為特困戶、殘疾人、烈士家屬、抗美援朝老功臣義務修鞋。
他還為困難群眾捐款捐物,資助對象達百余人。2、侯鳳改 女,十七歲入黨,十八歲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曾任縣棉織廠副廠長,1991年調任縣城監大隊副隊長兼環衛隊隊長,現任清河縣環境衛生管理處主任,黨支部書記,清河縣政協常委。
她從事環衛工作十七年來,帶領三百多人的職工隊伍,風里來雨里去,每天把清河縣城的大街小巷打掃得干干凈凈,為城區居民營造出一個舒適、整潔、美好的生活環境,“寧臟我一個,換來萬人潔”已成為她的團隊的共同心聲。由于長年超負荷工作,侯鳳改先后患上了高血壓、糖尿病和乳腺癌,長時間的化療給她造成了巨大的傷痛,但她沒有因病而影響工作,她身先士卒忘我工作的精神鼓舞激勵了全處的環衛員工,城區衛生面貌煥然一新。
3、楊進京1983年畢業于遼寧阜新煤校電氣自動化專業的楊進京,同年分配到準能公司露天礦從事電氣維修工作,先后獲準煤公司“十大青年標兵”、“內蒙古自治區青年崗位能手”、“神華集團優秀**員”、國資委“中央企業優秀**員”、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隨著楊進京名氣的增大,不少國內外知名的同行企業來找他。
平朔煤礦、德國西門子公司、美國PH公司等單位先后以十分優厚的條件想挖走楊進京這個工人電氣專家。工友們也說:辛辛苦苦干了20多年,再有本領你也只是個工人,還不如跳槽到外企做個白領掙大錢!面對種種誘惑,楊進京也動過離開準能的念頭。
他在矛盾中一次次捫心自問:我的技術難道只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如果沒有組織的信任,,沒有工友的支持,讓我挑起技術大梁,我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嗎?不,是各級黨組織給了我膽識和榮譽,我絕不能在公司最需要我的時候離開。最終,楊進京義無返顧地留在了他奮斗了20多年的黑岱溝維修現場,投身到準能公司的”二次創業“的偉業中。
他說:“每個人都有他最適合的崗位和環境。但是,有的人窮其一生也找不到自己喜歡的事業,不明白自己的潛力所在。
我很幸運找到最愛干的活,找到了最適合發揮潛力的環境,只有在排除電氣故障中我才能發現自己的價值。”4、盧憲發1991年籌建包裝公司,在無資金、無廠房、無設備、無技術力量的困難條件下,帶領百余名員工,硬是靠紅嘴人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經過六年的艱苦拼搏,創建了全省唯一一家集包裝、印刷、印鐵、注塑于一體的綜合性包裝集團公司產品共有四大系列,上百個品種。
固定資產由1991年的47萬元,增加到1996年的2,500萬元,累計增長53倍;工業總產值由1991年的210萬元,增長到1996年的3,800萬元,累計增長18倍;利潤由1991年的6萬元,增長到1996年的350萬元,累計增長58倍。十項主要經濟指標在圭省同行業列第一位,綜合實力在全國同行業列第五位,成為紅嘴集團總公司的第三大支柱企業。
公司先后被評為吉林省鄉鎮企業明星、吉林省百強鄉村企業、吉林省最佳效益企業、吉林省質量可信企業、吉林省質量管理獎,吉林省用戶滿意產品企業、全國優秀行業。盧憲發先后被評為四平中鄉鎮企業家、吉林省鄉鎮企業家、吉林省十佳廠長(經理)和全國包裝優秀企業家。
5、王彥慶 王彥慶一直以一名優秀年輕企業家所特有的膽識和魄力,帶領惠達集團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以創中國名牌為目標,改革創新,拼搏進取。他積極更新企業經營理念,加快營銷改革步伐,全方位開拓國內外兩大市場。
產銷量、企業效益、出口創匯等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同行業之首,惠達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惠達牌衛生陶瓷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目前,惠達品牌價值已達90億元,繼續在同行業中拔頭籌。
王彥慶的突出貢獻,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肯定。他先后被評為唐山市勞動模范、河北省勞動模范、全國建材行業勞動模范,榮獲“河北省杰出企業家”稱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孟廣彬 參考資料。
5.勞動模范小故事100字
勞動模范--韋朝群 俗語說,環衛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師。
這句話用在韋朝群身上無疑恰如其分。作為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縣城環衛站的一名班長,在臟、苦、累、忙的崗位上,韋朝群無怨無悔走過了十二個春秋。
今年“五一”勞動節前夕,她被評為“省勞動模范”。 了解環衛工作的人都知道,一年到頭,環衛工人早出晚歸,在大街小巷上清掃垃圾,風里來,雨里去。
每逢節假日,更是環衛工人最忙碌的時候。來自農村的韋朝群,對此卻平靜地說:“忙怕什么,最怕沒工作做。”
韋朝群1994年3月從事環衛工作,在縣城48.6萬平方米的20條街道上,用五尺掃帚譜寫了不悔的青春。 去年除夕晚八時,正當縣城華燈初上,萬家團聚之時,韋朝群卻還在車站忙碌打掃衛生。
家里上有80歲的家婆,下有兩名未成年的幼子。而丈夫在車場打散工。
在這個特別的時候,韋朝群只好內疚地打電話給侄子來家幫忙殺雞做飯。她說:“一年到晚,誰不愿意一家人吃一頓團圓飯,但既然做了這份工作,家里的事就只能少管了,沒有辦法啊。”
她的家婆體諒說:“十幾年來,每年都是這樣,晚點就晚點吧,無所謂了。” 人,自然有生病的時候。
同樣,長期在一線工作的韋朝群也不例外,但她總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對付生病。她自嘲說:“平時感冒發燒當運動,掃掃街出出汗就沒事了。”
在她的記憶中,十二年來,只有兩次需要臥床休息的。一次是2003年,她手上生了囊腫需要動手術;另一次是去年患了急性盆腔炎。
但這兩次均沒有請病假,而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治病,做完手術幾天后就上班了。她的班有7人,一天有六個時間段上班。
即從早上3時到晚上9時都有人上班。 環衛工作的辛苦、骯臟眾所周知,但環衛工人受到的委屈卻鮮為人知。
韋朝群說,有一次凌晨3時,她拉著滿滿一車垃圾上斜坡,剛好路中間有一臺小車,她好聲好氣要求司機讓一讓。但該車司機沒有避開的意思,實在沒辦法后,韋朝群只好小心翼翼拉車過去,在經過時掃帚毛輕微掃了一下車門,雖然沒有絲毫刮花,但那位司機還是暴跳如雷,對著韋朝群大罵。
另外,晚上還經常遇到醉酒人破壞果皮箱。對此,韋朝群總是耐心好言規勸,但往往被無事生非的醉酒人辱罵。
又如一些精神病患者將果皮箱背到很遠的地方,這時只好也跟著背回來,與這些精神病患者打起“游擊戰”。 韋朝群就是這樣十二年如一日,無論嚴寒酷暑,還是晴天雨天,都要堅守崗位。
2002年9月,她所在的縣城吉田鎮被評為“省衛生鎮”稱號;去年還通過了省檢查組的復檢;2003年,她所在的單位被評為“清遠市市容環境衛生先進集體”。這些榮譽,都浸透著她的一份汗水。
6.勞動模范的故事
1米80的個頭,黑里透紅的膚色。“別看他人高馬大,羅發兵是個有心人,對推土機的癡迷簡直到了極點。”中鐵十三局集團青藏指揮部黨工委副書記李少亮這樣評價青藏鐵路項目部推土機司機羅發兵。
1987年,公司機械隊缺推土機手,隊長讓羅發兵學。他僅用一個月時間,不但能熟練駕駛,還單獨操作創下隊里當月的高產紀錄。羅發兵只有初中文化,平時沉默寡言,但勤奮好學,《推土機使用手冊》、《機械工人識圖》、《內燃機原理》等專業書籍都被他翻卷了邊。幾年下來,他能熟練駕駛多種推土機。
使用機械他是能手,修理機械也出了名,聽聲音就能知道關鍵部位的工作狀態,看排氣就能準確判斷機械核心的功能。他在機械維修上提出的10多條建議被十三局集團公司推廣,僅在他所在的六公司就創造效益100多萬元。他還能自己加工和改進配件,多年來節省開支數百萬元。在青藏線施工的兩年中,他修舊利廢,為企業創造了上百萬元效益。
青藏高原低溫、低壓、缺氧,機械效能只能達到內地的70%,且故障頻繁。特別是冬春季節,極度缺氧加上低溫霜凍,早晨上班時打不著火,又是火烤又是開水燙的。羅發兵摸索出竅門,下班后把車開到避風處,車頭對準太陽方向,早晨陽光照射在發動機上,上班時很容易發動。剛上高原時,不少推土機經常出現拋錨趴窩的現象,羅發兵開的推土機卻能不知疲倦地工作。同樣推3000立方米土,別人用4小時,他只需兩小時。在青藏鐵路施工的兩年間,他的推土機沒有一次因拋錨趴窩影響施工,是中鐵十三局青藏鐵路工地出勤率最高的工程車輛。
隊里來了年輕人,羅發兵主動搞好傳幫帶。有人勸他:“你別太無私了,當心別人搶了飯碗!”他說:“一代就要比一代強。他們超過我這個師傅,我才高興呢!”羅發兵收了10多個徒弟,目前個個都能獨當一面,在施工一線很受歡迎。
18年來,羅發兵換過4臺推土機,每臺都是別人不能開的舊車。這不單是他技術好,更重要的是他精心愛護,下班閑暇時總是圍著推土機轉悠,細心養護。曾任羅發兵所在施工隊隊長的王運虎記得,有一次羅發兵施工時,忽覺車身往下一沉,探頭一看,車身已下陷一米多深,并且隨著松動的土石往下滑。路基旁就是懸崖,如果繼續下滑,就可能連人帶車翻入懸崖。羅發兵驚出一身冷汗。如果扔下推土機立即跳車,他會安然無恙,但30多萬元的機械就報廢了。危急之中,他朝前面一臺挖掘機司機大喊求援。挖掘機手立即掉轉機頭,用大爪鉤住推土機。此時,1/3車身已經懸空。羅發兵沉住氣,配合挖掘機小心翼翼地操作。經過兩個多小時努力,終于化險為夷。
7.我收集的勞模小故事
一位退休三輪車工人,為了讓窮人的孩子上得起學,在他74歲的時候,重操舊業,決心用自己的雙腿,給貧困學生踩出一條希望之路來。
在隨后十多年里,他把蹬三輪所得的收入全部捐獻給了學校、教育基金會和教育機構,用以資助貧困學生。據統計,他的捐款累計高達35萬元,共有300多名大學生受益。
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輪車收5角錢計算,他為貧困學生奉獻的是相當于繞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勞累。直到將近90歲高齡,他捐出最后一筆錢,才無可奈何地說:“我干不動了……” 這位老人名叫白芳禮。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登在報紙上,我永遠不會知道,這個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世界,曾經有這么一位平凡而偉大的老人。報紙上說,他的事跡“感動中國”。
以中國地域之廣大、人口之繁庶,不可能每一寸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知道白芳禮老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動。而此時此刻,我卻清楚地感知,起碼我自己,正在為這位已經作別人世、步入天堂的老人感動不已 白芳禮生于1913年5月13日,故于2005年9月23日,享年9。
一位退休三輪車工人,為了讓窮人的孩子上得起學,在他74歲的時候,重操舊業,決心用自己的雙腿,給貧困學生踩出一條希望之路來。在隨后十多年里,他把蹬三輪所得的收入全部捐獻給了學校、教育基金會和教育機構,用以資助貧困學生。
據統計,他的捐款累計高達35萬元,共有300多名大學生受益。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輪車收5角錢計算,他為貧困學生奉獻的是相當于繞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勞累。
直到將近90歲高齡,他捐出最后一筆錢,才無可奈何地說:“我干不動了……” 這位老人名叫白芳禮。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登在報紙上,我永遠不會知道,這個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世界,曾經有這么一位平凡而偉大的老人。
報紙上說,他的事跡“感動中國”。以中國地域之廣大、人口之繁庶,不可能每一寸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知道白芳禮老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動。
而此時此刻,我卻清楚地感知,起碼我自己,正在為這位已經作別人世、步入天堂的老人感動不已 白芳禮生于1913年5月13日,故于2005年9月23日,享年93歲。祖籍河北省滄州市滄縣白賈村,從1987年開始,白芳禮連續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輪的收入幫助貧困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直到他將近90歲。
2009年8月10日,白芳禮榮當全國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1986年,74歲的白芳禮從天津回到家鄉河北省滄縣白賈村。這是一個讓他悲傷而又牽掛的地方。
小時候,他很渴望讀書,可因家境貧寒,13歲便逃難到天津,做了一名賣苦力的三輪車車夫。新中國成立后,他靠蹬三輪成了勞動模范,并拉扯大了自己的3個孩子。
當他看著他們中的兩個成了大學生時,高興得落了淚。
8.勞動模范人物事跡簡介50字
五一勞動模范感人事跡**,男,現年41歲,中共黨員,路橋高級工程師,現任**市地方公路管理總站黨支部書記、站長。
**同志愛崗敬業抄,刻苦鉆研,技術過硬,勇于奉獻,清正廉潔,團結同志,始終保持**員先進性,年度考核連年“優秀”,多次被市交通局評為“優秀**員”和“五好工作者”,連續多年被市政府評為“春運工作先進個人”,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抗洪救災模范個人”及**省交通廳“交通系統抗洪搶險復產救災先進個人”稱號,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五一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受到領導和zhidao群眾的一致好評。
9.勞動模范的故事
勞動模范--韋朝群 俗語說,環衛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師。
這句話用在韋朝群身上無疑恰如其分。作為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縣城環衛站的一名班長,在臟、苦、累、忙的崗位上,韋朝群無怨無悔走過了十二個春秋。
今年“五一”勞動節前夕,她被評為“省勞動模范”。 了解環衛工作的人都知道,一年到頭,環衛工人早出晚歸,在大街小巷上清掃垃圾,風里來,雨里去。
每逢節假日,更是環衛工人最忙碌的時候。來自農村的韋朝群,對此卻平靜地說:“忙怕什么,最怕沒工作做。”
韋朝群1994年3月從事環衛工作,在縣城48.6萬平方米的20條街道上,用五尺掃帚譜寫了不悔的青春。 去年除夕晚八時,正當縣城華燈初上,萬家團聚之時,韋朝群卻還在車站忙碌打掃衛生。
家里上有80歲的家婆,下有兩名未成年的幼子。而丈夫在車場打散工。
在這個特別的時候,韋朝群只好內疚地打電話給侄子來家幫忙殺雞做飯。她說:“一年到晚,誰不愿意一家人吃一頓團圓飯,但既然做了這份工作,家里的事就只能少管了,沒有辦法啊。”
她的家婆體諒說:“十幾年來,每年都是這樣,晚點就晚點吧,無所謂了。” 人,自然有生病的時候。
同樣,長期在一線工作的韋朝群也不例外,但她總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對付生病。她自嘲說:“平時感冒發燒當運動,掃掃街出出汗就沒事了。”
在她的記憶中,十二年來,只有兩次需要臥床休息的。一次是2003年,她手上生了囊腫需要動手術;另一次是去年患了急性盆腔炎。
但這兩次均沒有請病假,而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治病,做完手術幾天后就上班了。她的班有7人,一天有六個時間段上班。
即從早上3時到晚上9時都有人上班。 環衛工作的辛苦、骯臟眾所周知,但環衛工人受到的委屈卻鮮為人知。
韋朝群說,有一次凌晨3時,她拉著滿滿一車垃圾上斜坡,剛好路中間有一臺小車,她好聲好氣要求司機讓一讓。但該車司機沒有避開的意思,實在沒辦法后,韋朝群只好小心翼翼拉車過去,在經過時掃帚毛輕微掃了一下車門,雖然沒有絲毫刮花,但那位司機還是暴跳如雷,對著韋朝群大罵。
另外,晚上還經常遇到醉酒人破壞果皮箱。對此,韋朝群總是耐心好言規勸,但往往被無事生非的醉酒人辱罵。
又如一些精神病患者將果皮箱背到很遠的地方,這時只好也跟著背回來,與這些精神病患者打起“游擊戰”。 韋朝群就是這樣十二年如一日,無論嚴寒酷暑,還是晴天雨天,都要堅守崗位。
2002年9月,她所在的縣城吉田鎮被評為“省衛生鎮”稱號;去年還通過了省檢查組的復檢;2003年,她所在的單位被評為“清遠市市容環境衛生先進集體”。這些榮譽,都浸透著她的一份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