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貝多芬珍愛生命的故事
貝多芬祖籍佛蘭德的德國作曲家.生于波恩,祖父及父親均供職于科隆選帝侯.酗酒之父強逼他長時間地練習鍵盤樂器,望子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十一歲輟學.十三歲任宮廷樂隊(指揮為內費)羽管鍵琴手,十四歲任宮廷第二管風琴師,十八歲任歌劇樂隊的中提琴演奏員.1790年,海頓在從維也納至倫敦的途中,宴邀貝多芬及其他宮廷音樂家.事后貝多芬獲準于1792年去維也納從海頓學習,此后終生定居維也納.在此之前,貝多芬曾去維也納從莫扎特學習,1787年因其母病危而中斷.隨海頓學習的時間亦不長,且師生不能合作,后貝多芬師從阿爾布雷希茨貝格、薩列里、申克.1795年于維也納首次以作曲家及鋼琴家身份登臺,演奏《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op.9.他雖與許多貴族,如華爾斯坦伯爵、魯道夫大公爵友情甚篤,并樂意接受個人的援助,但他反對18世紀把音樂家束縛于一個雇主手中的庇護人制度.作為維也納的自由職業音樂家,他比莫扎特的處境順利,但因個性關系備受痛苦.重聽日益加劇,1802年,當他意識到耳聾已無法醫治時,寫了哀感動人的"海利根斯塔特遺囑",打算自殺;奇怪的是這正是他創作最明朗的交響作品《D大調第二交響曲》之時.隨后幾年中,他對自己沒有希望成為大演奏家有了自知之明,因而主要投身于創作.他同疾苦的斗爭,反映在《英雄交響曲》(1804)(到那時為止是篇幅最大、感染力最強的交響曲)中.
他沒有結過婚(雖然他不斷地與一些富有的女生相愛),孤獨感日益加重,作為他的無能的侄子卡爾的監護人,為孩子操心并沒有使他的脾氣好轉.他舉止極其粗暴,與出版商之間的關系趨于劍拔弩張.到1819年,他完全失聰.在一生的最后階段,他創作了一些最偉大、最富于思想性的作品:最后五首弦樂四重奏,最后五首鋼琴奏鳴曲,第九交響曲和《莊嚴彌撒曲》.在這些作品中他超脫個人生活的痛苦而進入藝術的未來境界.雖然它們對于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在當時這些作品卻并不被人理解.第九交響曲是瓦格納的靈感的主要來源之一;弦樂四重奏影響了巴托克;邁克爾·蒂皮特宣稱他得益自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其它作品.1826年,其侄自殺未遂后,貝多芬的健康日益嚴重惡化.翌年臥床不起,倫敦愛樂樂團匯來一百鎊的支票,促使他提起精神寫作第十交響曲,但他已不不可能再有所進展; 醫生診斷致他于死命的是浮腫病.
貝多芬的創作并非一揮而就,他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滿意為止.他對當時的自由思想的同情表現在《愛格蒙特》、《菲岱里奧》及《第九交響曲》等作品中;法國大革命前不可設想一位作曲家會有這樣的人生觀.就這方面而言,貝多芬是第一位偉大的"主觀"作曲家:寫于1800年的《C小調鋼琴協奏曲》標志著一個新世紀的黎明,顯示出與古典時期的客觀性截然不同的音樂態度.所作唯一歌劇《菲岱里奧》消耗精力比其它作品為多.他不是天生的歌劇作曲家(總的說來,他拒絕為維也納每年寫一部歌劇的邀請,是明智的),但他創作了歌劇的最大杰作之一.《菲岱里奧》提出了貝多芬最珍視的種種信念.一位忠貞而有膽識的妻子從西班牙壓迫者手中解救自己的丈夫免于被處死;這一題材由于在德國歌唱劇的樸素背景上展開,更為激動人心.《菲岱里奧》與《魔笛》(據說這是貝多芬唯一真正欣賞的歌劇)一起成為德國歌劇劇目的基石,但其主題的普遍性超越了音樂的民族性,因此在世界各地,《菲岱里奧》增被公認為是愛情與自由的象征.
貝多芬的許多作品,特別是中期作品(如《熱情奏鳴曲》)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往往也反映出他對現狀的不滿足.他反對保守,但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深刻的誠摯和鄉土味的純樸.思想的奔放不羈,使他不能容忍技巧上的限制,在作品中他可以對人聲和樂器毫不憐惜,如弦樂四重奏《天賦格曲》、第九交響曲的終樂章和《莊嚴彌撒曲》.從另一方面來說,他的某些慢樂章有德國人稱之為真摯親切的靜謐之感,揭示出作曲家的另外一面.這類音樂的最佳范例也許是《第九交響曲》和《A小調弦樂四重奏》,op.132中的慢樂章,后者是貝多芬的最偉大的、感人肺腑的感恩頌歌,是在大病初愈后寫成的.
2.關于貝多芬熱愛生命的故事
秘的第十交響曲 貝多芬在創作第九交響曲后,就開始構思創作第十交響曲。
他在筆記中以及給別人的書信對話中提到過這部作品,他說,該交響曲描述的是一種大綜合,空間方面上至天下到地。時間方面則是古往今來到未來。
可以說是一部宇宙交響曲。最奇怪的是貝多芬曾經表示,第十交響曲已經創作完成。
但在他逝世后,人們根據他的指示,卻沒有找到總譜。 1844年,貝多芬的助手的安東·辛德勒發表了一篇關于該交響曲的文章,這篇文章引起了當時廣泛的關注和猜測。
從那時起,有關這部交響曲的新發現的線索和推測就層出不窮,但其實并沒有什么突破性的進展。 甚至還有人說自己聽過第十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但并無證據支持這一說法。
巴里·庫珀博士(Barry Cooper)根據各種搜集得到的稿件,重構了第十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但該作品并沒有得到音樂界的普遍認可。
影響 如上所述,貝多芬開啟了浪漫主義音樂。從此之后,經過舒伯特,門德爾松,瓦格納,羅伯特·舒曼,馬勒,理查·施特勞斯的等等作曲家的努力下,浪漫主義音樂得以開花結果,繁盛了整個19世紀。
貝多芬的音樂可謂是西方音樂的典范及開源之作。在交響曲方面,他賦予了交響曲“神”,使之形神兼備。
第六交響曲用標題對內容進行描述和在第九交響曲里面加入了人聲,都是一大創舉。后世紛紛效仿。
作曲家勃拉姆斯,瓦格納和馬勒都直言,自己是在貝多芬的指引下創作的。勃拉姆斯直至40歲仍不敢寫交響曲,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還未有能力超逾貝多芬。
瓦格納就是聽過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和《費德里奧》序曲,才下定決心作一個作曲家的,而其樂劇的理念,就是從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里面發展成型的。馬勒的第二交響曲和第八交響曲,說到底就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延伸。
時至今天,貝多芬的音樂仍然是音樂會里演出最頻繁,唱片灌錄次數最多的作品,深受當代聽眾的歡迎。
3.貝多芬的生平事跡
貝多芬相關資料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札特。
此人其貌不揚,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鋼琴身手,連被譽稱神童的莫札特亦為之驚嘆。立即向在場的朋友說:“此年青人必為樂壇掀起狂瀾。”
莫札特的預言不到十年立即應驗,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貝多芬。 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萊茵河畔的波昂。
他的父親約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時代貝多芬毫無幸福可言。 ~慘遭鞭笞的童年聲聲疼~ 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
就在這樣凄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 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
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一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札特。
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納。此次華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為了報答,貝多芬日后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三獻給了華德斯坦。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掙脫束縛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
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是后來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 此后五年,他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
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
他憑著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札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
貝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 ~聽不見聲音的巨人~ 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
而在此時,他與一名十七歲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著名的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們相戀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貝多芬遷到離維也納車程一小時的海利金寧靜村莊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但耳疾惡化使他痛苦萬分,因而他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遺書,陳述悲慘遭遇與不幸。
后來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學觀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頭苦干」。
此時他回到維也納,樂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此曲原想獻給拿破侖,但因拿破侖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涂掉拿破侖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
同年,貝多芬又寫作了極出色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
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與獨一無二的歌劇「費黛里歐」。在這一連串作品中他表現出真正的功力,如「華德斯坦」與「熱情」使世人如癡如醉。
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一八零八年貝多芬同時發表了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藏著熱情的火山~ 貝多芬的內心蘊藏著無窮的感情,細膩、超凡、和諧、十全十美。貝多芬有意將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
如第五號「命運」,一開始的主題動機就是命運之神用力敲門,第六號「田園」更可察覺出貝多芬有意對大自然的描繪第一樂章他即標明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鄉間」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侖攻占維也納,王子公孫紛紛逃難,貝多芬經濟陷入困境。
在戰火彌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維也納,苦心創作,他的「皇帝」協奏曲就是在隆隆炮聲中寫出的。 由於「命運」與「田園」首次演奏并未獲得維也納人民的青睞,貝多芬有心離去前往德國,但因魯道夫公爵、羅伯高維茲王子與金斯基公爵三人極力挽留,他才留下。
日后,貝多芬寫作「大公鋼琴三重奏」題獻給這些恩人。 ~樂聲飛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國革命后歐洲空氣為之一新,個人自由與人權因而確定。
貝多芬亦把音樂平民化了,將音樂從貴族中帶入全民化。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侖兵敗,維也納又恢復歡樂的氣氛。一八一二年貝多芬在傷兵救濟音樂會上首演「第七號交響曲」與「第八號交響曲」,非常轟動。
他又博得維也納人民的尊敬。 貝多芬從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間,肉體蒙受失聰的慘境,但在這十一年的歲月里,他的創作豐富,歷史價值史無前例。
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號交響曲」沒有標題,華格納認為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熱情奔放的終樂章。
「第八號交響曲」是他九大交響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達觀而超然的態度瀏覽人生。 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
4.貝多芬熱愛生命的故事
生平 1770年 出身于德國城市波恩一個平民家庭,祖父原籍荷蘭,后移居德國,曾任當地宮廷樂長。
他的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酗酒成性,母親是宮廷御廚的女兒。貝多芬自小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
1774年 他的父親為了使貝多芬成為像莫扎特一樣的音樂神童,強迫年少的貝多芬學習音樂和長時間的練習鋼琴。 1778年 八歲的時候就開始登臺演出。
1781年 跟隨樂隊指揮奈弗學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和作曲。 1783年 任宮廷樂隊羽管鍵鋼琴演奏家 1787年 在維也納與莫扎特會面。
1788年 在一支歌劇院樂隊里作中提琴手 1789年 在波恩大學學習 1792年 在海頓的鼓勵與支持下到奧京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 1795年 他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曲目是第二鋼琴協奏曲,由他本人演奏鋼琴。
演出獲得了成功。 1796年 出現耳疾先兆 1803年 完成劃時代的《第三交響曲》,并準備獻給拿破侖。
1804年 拿破侖稱帝,貝多芬撕去了第三交響曲上寫有獻給拿破侖的扉頁,而寫上了一句話“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 1808年 同時發表了第五交響曲《命運》與第六交響曲《田園》。 1809年 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
1815年11月15日,其弟卡爾去世,貝多芬成為侄子卡爾的監護人。 1815年-1819年 經歷4年的創作衰竭期。
他一方面受到當時歐洲封建復辟的影響,情緒低落,一方面去收集、整理歐洲各地的民歌。 1824年 完成第九交響曲并在5月7日首演,盛況空前。
1826年 侄子卡爾自殺未遂,貝多芬精神大受打擊,健康日益惡化 1827年 3月26日逝世于維也納。 1827年 3月29日兩萬名維也納市民參加了他的葬禮,當局要出動軍隊維持秩序。
死因 對貝多芬早逝的原因,眾說紛紜。 當時的醫生下結論,死因是浮腫病。
有人認為他是死于梅毒。 經后世專家對貝多芬遺留下來的頭發進行的醫學化驗,結果顯示,貝多芬死于汞中毒。
雖然這一發現對梅毒致死的推測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現在普遍認為,這是由于當時工業污染了多瑙河的魚,而貝多芬又很喜歡吃該地段的魚,因此魚體內的汞在其身上沉積而致死。并非是貝多芬為了治療梅毒而將含汞的藥物服用到體內所致。
貝多芬性格方面狂躁,生理方面受慢性腹瀉和腹痛的折磨,都是由汞引起的。 性格 后人一向認為,貝多芬的一生,就是不屈不撓與命運,與人類社會的不平等斗爭的一生。
自小受到酗酒的父親的虐待,以及急功近利的訓練。又及長大后,母親過身,家庭的重擔落在作為長兄的貝多芬的身上。
對拿破侖的崇拜以及幻滅。中年時期出現的耳疾,侄子的不孝,生活拮據以及終身未婚,貝多芬都是逆來順受,用音樂的語言表達出心底里的抗爭精神,從沒有為三斗米折腰。
他的名言“握住命運的咽喉”,是他一生精神的真實寫照。據說他臨終前,雷電交加,躺在病床上的他突然在直起了身,伸手抓向空中,好像要握住什么。
這一情景,更是被后人認為是貝多芬自己對這句名言的形象化。 傳說有一次貝多芬和歌德走在小路上,迎面開來一輛貴族的馬車。
他們兩人只好靠邊站。但兩人的態度截然不同,歌德對在身旁駛過的貴族鞠躬問好,而貝多芬則嚴肅傲然。
車上的貴族也很彬彬有禮的向兩人問好。后來貝多芬懷疑歌德的為人,兩者的友誼也因此破裂。
貝多芬深受當時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明顯可看到“自由,平等,博愛”的倡導性主題。序曲科利奧蘭,英雄交響曲和合唱交響曲,甚至在歌劇《費德里奧》里面囚徒合唱一景,直白地“唱出”了對自由的強烈渴望“噢,自由啊,自由,你什么時候重歸到身邊??”。
在行動上,有一次,貝多芬聽到要舉行音樂會為貧困的人民籌集捐款,就立刻帶病上場演奏,為他所同情的人們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貝多芬雖然嚴肅傲然,但并非沒有愛。
他也談過戀愛,雖以失敗告終,但是卻催生了第四交響曲和小提琴協奏曲。他對兄弟的兒子卡爾十分慈愛,甚至溺愛。
有一次為了帶后者回家,貝多芬冒雨出門,最后因為雨水透身,得了病,健康大為惡化。 音樂 很多人都認為貝多芬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作曲家。
無可否認,他的確是其中最出名和最受愛戴的。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悲愴奏鳴曲》和《月光奏鳴曲》等等。
其32首鋼琴奏鳴曲,包括《悲愴》和《月光》等被尊為鋼琴的“新約全書”(“舊約全書”為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他早期的音樂,有著 海頓和莫扎特的宮廷音樂風格,注重形式美,如第一交響曲。
越是后期,越是表現出他強烈的個人風格,甚至借音樂直白自己的理想和訴求。 貝多芬可以說繼承了德奧作曲家巴赫,海頓和莫扎特的音樂精髓,將古典主義音樂在形式方面做到了極限。
特別是他的交響曲,除了第六交響曲分為五樂章,其余的八部都是四樂章,遵照海頓莫扎特確立的交響曲結構,即第一樂章快板,第二樂章慢板,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諧謔曲和第四樂章急板或快板寫成的。而在第三交響曲開始,形式和內容開始統一,一個分明的線索主題或思想貫穿整部交響曲,這在第。
5.貝多芬熱愛生命的故事簡介
百度首頁 | 百度知道 | 登錄
誠邀科學技術達人
天文、化學、歷史……選擇你最熟悉的學科,幫助大家解決難題!
查看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視頻 百科 文庫
幫助 設置
百度知道 >; 娛樂休閑 >; 明星 >; 歐美明星分享到i貼吧 添加到搜藏已解決
貝多芬簡介
懸賞分:5 - 解決時間:2006-4-8 19:54
最好詳細點!
提問者: 狂奔的野狼 - 一級最佳答案貝多芬簡介
貝多芬祖籍佛蘭德的德國作曲家.生于波恩,祖父及父親均供職于科隆選帝侯.酗酒之父強逼他長時間地練習鍵盤樂器,望子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十一歲輟學.十三歲任宮廷樂隊(指揮為內費)羽管鍵琴手,十四歲任宮廷第二管風琴師,十八歲任歌劇樂隊的中提琴演奏員.1790年,海頓在從維也納至倫敦的途中,宴邀貝多芬及其他宮廷音樂家.事后貝多芬獲準于1792年去維也納從海頓學習,此后終生定居維也納.在此之前,貝多芬曾去維也納從莫扎特學習,1787年因其母病危而中斷.隨海頓學習的時間亦不長,且師生不能合作,后貝多芬師從阿爾布雷希茨貝格、薩列里、申克.1795年于維也納首次以作曲家及鋼琴家身份登臺,演奏《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op.9.他雖與許多貴族,如華爾斯坦伯爵、魯道夫大公爵友情甚篤,并樂意接受個人的援助,但他反對18世紀把音樂家束縛于一個雇主手中的庇護人制度.作為維也納的自由職業音樂家,他比莫扎特的處境順利,但因個性關系備受痛苦.重聽日益加劇,1802年,當他意識到耳聾已無法醫治時,寫了哀感動人的"海利根斯塔特遺囑",打算自殺;奇怪的是這正是他創作最明朗的交響作品《D大調第二交響曲》之時.隨后幾年中,他對自己沒有希望成為大演奏家有了自知之明,因而主要投身于創作.他同疾苦的斗爭,反映在《英雄交響曲》(1804)(到那時為止是篇幅最大、感染力最強的交響曲)中.
他沒有結過婚(雖然他不斷地與一些富有的女生相愛),孤獨感日益加重,作為他的無能的侄子卡爾的監護人,為孩子操心并沒有使他的脾氣好轉.他舉止極其粗暴,與出版商之間的關系趨于劍拔弩張.到1819年,他完全失聰.在一生的最后階段,他創作了一些最偉大、最富于思想性的作品:最后五首弦樂四重奏,最后五首鋼琴奏鳴曲,第九交響曲和《莊嚴彌撒曲》.在這些作品中他超脫個人生活的痛苦而進入藝術的未來境界.雖然它們對于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在當時這些作品卻并不被人理解.第九交響曲是瓦格納的靈感的主要來源之一;弦樂四重奏影響了巴托克;邁克爾·蒂皮特宣稱他得益自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其它作品.1826年,其侄自殺未遂后,貝多芬的健康日益嚴重惡化.翌年臥床不起,倫敦愛樂樂團匯來一百鎊的支票,促使他提起精神寫作第十交響曲,但他已不不可能再有所進展; 醫生診斷致他于死命的是浮腫病.
貝多芬的創作并非一揮而就,他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滿意為止.他對當時的自由思想的同情表現在《愛格蒙特》、《菲岱里奧》及《第九交響曲》等作品中;法國大革命前不可設想一位作曲家會有這樣的人生觀.就這方面而言,貝多芬是第一位偉大的"主觀"作曲家:寫于1800年的《C小調鋼琴協奏曲》標志著一個新世紀的黎明,顯示出與古典時期的客觀性截然不同的音樂態度.所作唯一歌劇《菲岱里奧》消耗精力比其它作品為多.他不是天生的歌劇作曲家(總的說來,他拒絕為維也納每年寫一部歌劇的邀請,是明智的),但他創作了歌劇的最大杰作之一.《菲岱里奧》提出了貝多芬最珍視的種種信念.一位忠貞而有膽識的妻子從西班牙壓迫者手中解救自己的丈夫免于被處死;這一題材由于在德國歌唱劇的樸素背景上展開,更為激動人心.《菲岱里奧》與《魔笛》(據說這是貝多芬唯一真正欣賞的歌劇)一起成為德國歌劇劇目的基石,但其主題的普遍性超越了音樂的民族性,因此在世界各地,《菲岱里奧》增被公認為是愛情與自由的象征.
貝多芬的許多作品,特別是中期作品(如《熱情奏鳴曲》)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往往也反映出他對現狀的不滿足.他反對保守,但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深刻的誠摯和鄉土味的純樸.思想的奔放不羈,使他不能容忍技巧上的限制,在作品中他可以對人聲和樂器毫不憐惜,如弦樂四重奏《天賦格曲》、第九交響曲的終樂章和《莊嚴彌撒曲》.從另一方面來說,他的某些慢樂章有德國人稱之為真摯親切的靜謐之感,揭示出作曲家的另外一面.這類音樂的最佳范例也許是《第九交響曲》和《A小調弦樂四重奏》,op.132中的慢樂章,后者是貝多芬的最偉大的、感人肺腑的感恩頌歌,是在大病初愈后寫成的.
6.貝多芬的故事(簡短)
欣然忘食
一天,貝多芬來到一家飯館用餐。點過菜后,他突然來了靈感,便順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譜,在菜譜的背面作起曲來。不一會兒,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樣子,便不敢去打擾他,而打算等一會兒再給他上菜。大約一個小時之后,侍者終于來到貝多芬身邊:“先生,上菜嗎?”貝多芬如同剛從夢中驚醒一般,立刻掏錢結帳。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先生,您還沒吃飯呢!”“不!我確信我已經吃過了。”貝多芬根本聽不進侍者的一再解釋,他照菜單上的定價付款之后,抓起寫滿音符的菜譜,沖出了飯館。
日有進境
晚年的貝多芬有一次聽到一位朋友彈奏他的《c小調三十二變奏曲》。聽了一會兒,他問道:“這是誰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說。“我的?這么笨拙的曲子會是我寫的?”然后又補充了一句:“啊,當年的貝多芬簡直是個傻瓜!”歌德評論席勒的話,完全適用于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變化,在成長。我每次看到他時,總覺得他的知識、學問和見解比上一次進步了。”有一時期,貝多芬甚至想毀掉他青年時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萊苔》和《降E大調七重奏》(作品20號)。這絕不是偶然的,象貝多芬這樣,真可以說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令敵手剽竊無門
貝多芬在18歲時(1788年)和波恩的勃勞寧一家交上了朋友,這一家的女兒埃雷奧諾勒(1772-1841)和兒子羅倫茨(1777-1798)跟貝多芬學習鋼琴。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波恩去維也納。由于離別前發生了一場爭吵,貝多芬到了維也納以后有一年沒有和埃雷奧諾勒通過信。1793年,他把在維也納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在波恩寫的)題獻給了埃雷奧諾勒。這部作品就是以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第一幕中費加羅的詠嘆調為主題的小提琴和鋼琴變奏曲。1793年11月2日,貝多芬寫給埃雷奧諾勒的信里,在談到尾聲中鋼琴部分技術艱難的顫音時說:“維也納有些人在晚上聽了我的即興演奏后,第二天就會把我的風格上有某些特色的東西記錄下來,算作他們自己的東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沒有看穿他們的這種行徑,我是不會寫這類曲子的。我知道他們的曲譜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決定先發制人。但我還有另一個理由:我想難倒那些維也納鋼琴家,其中有幾個是我的死敵。我要用這個來回敬他們,因為我料到,我的變奏曲將會到處和那些所謂的先生們狹路相逢,使他們顯出一副狼狽相。”不久以后,貝多芬在大庭廣眾之下演奏了這個曲子,顯示了他那高超的鋼琴技巧。
嚴謹的作曲態度
門德爾松曾將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于眾。在這張稿紙上,有一處改了又改,竟貼上了十二層小紙片。門德爾松將這些小紙片一一揭開,發現最里面的那個音符(即最初的構想)竟然與最外面的那個音符(第十二次改寫的)完全一樣。想當初,我國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曾為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煞費苦心,也曾設想過幾十種方案才最終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藝術家們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賞到如此動人的藝術精品。作曲對于貝多芬而言,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他寫作歌劇《費德里奧》時,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擬定過十種開頭。人們熟悉的《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動機,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過十幾種不同的構想。貝多芬常常揣著筆記本,在散步時也從不忘記將突發的靈感記錄下來。這一點又極像我國唐朝詩人李賀。
可以選我嗎%>_<%
7.貝多芬的故事,不要生平,簡短一些最好
全世界最偉大的作曲家路德維希·馮·貝多芬 1770年生于德國波恩市。他從小就表現出了音樂天賦,他的處女作是在1783年發表的。他年輕時訪問過維也納,在那兒結識了莫扎特,不過他們的交往如過眼煙云,轉瞬即逝。1792年,貝多芬返回維也納,在一段時期里求教于海頓——當時維也納首屈一指的作曲家(莫扎特在此年去逝)。貝多芬在維也納——當時世界音樂之都度過余生。
貝多芬作為鋼琴家所具有的嫻熟技巧給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優秀的教師。他不久就成為一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頗受歡迎,二十五六歲時就能輕而易舉地把作品賣給出版商。
貝多芬將近而立之年時就有了失聰的先兆,這位年輕的作曲家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這是可想而知的。一時間他竟想到了自殺。
1802年到1815年間有時被稱為是貝多芬創作生活的中期。在這期間,他的失聰癥在不斷加劇,從此便深居簡出。他那日漸嚴重的失聰癥使人們形成了他是一個厭世者的錯誤印象。他曾同好幾個妙齡少女有過海誓山盟,但最終卻似乎都在不幸中結束。他終生未娶。
貝多芬不斷地譜寫出大量的音樂作品。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對當時音樂觀眾所喜聞樂聽的音樂的關注日漸減少。但是他卻在不斷地獲得成功。
貝多芬快到50歲時已經完全耳聾。結果他不再登臺演出,甚至變得更加孤獨怪癖。他并不象先前那樣多產,而且作品也給人以詰屈聱牙之感。那時他主要是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來觀眾而作曲。據說,他曾對一位批評家說,他的作品“不是為你而是為未來的一代而創作的”。
如果說這位超乎時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飽嘗了失聰的辛酸,不如說那就是對命運的一種最無情的嘲弄;如果說貝多芬不顧失聰的痛苦,以一種超人的毅力繼續保證了作品的質量,那么這就是一種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難以置信的功績。但是事實比想象的還要出人意料:實際上貝多芬在完全失聰的歲月里,譜寫出的樂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準。一般認為他在晚年的歲月里創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杰作。他1827年在維也納去逝,終年57歲。
8.貝多芬熱愛生命的故事
生平 1770年 出身于德國城市波恩一個平民家庭,祖父原籍荷蘭,后移居德國,曾任當地宮廷樂長。
他的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酗酒成性,母親是宮廷御廚的女兒。貝多芬自小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
1774年 他的父親為了使貝多芬成為像莫扎特一樣的音樂神童,強迫年少的貝多芬學習音樂和長時間的練習鋼琴。 1778年 八歲的時候就開始登臺演出。
1781年 跟隨樂隊指揮奈弗學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和作曲。 1783年 任宮廷樂隊羽管鍵鋼琴演奏家 1787年 在維也納與莫扎特會面。
1788年 在一支歌劇院樂隊里作中提琴手 1789年 在波恩大學學習 1792年 在海頓的鼓勵與支持下到奧京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 1795年 他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曲目是第二鋼琴協奏曲,由他本人演奏鋼琴。
演出獲得了成功。 1796年 出現耳疾先兆 1803年 完成劃時代的《第三交響曲》,并準備獻給拿破侖。
1804年 拿破侖稱帝,貝多芬撕去了第三交響曲上寫有獻給拿破侖的扉頁,而寫上了一句話“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 1808年 同時發表了第五交響曲《命運》與第六交響曲《田園》。 1809年 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
1815年11月15日,其弟卡爾去世,貝多芬成為侄子卡爾的監護人。 1815年-1819年 經歷4年的創作衰竭期。
他一方面受到當時歐洲封建復辟的影響,情緒低落,一方面去收集、整理歐洲各地的民歌。 1824年 完成第九交響曲并在5月7日首演,盛況空前。
1826年 侄子卡爾自殺未遂,貝多芬精神大受打擊,健康日益惡化 1827年 3月26日逝世于維也納。 1827年 3月29日兩萬名維也納市民參加了他的葬禮,當局要出動軍隊維持秩序。
死因 對貝多芬早逝的原因,眾說紛紜。 當時的醫生下結論,死因是浮腫病。
有人認為他是死于梅毒。 經后世專家對貝多芬遺留下來的頭發進行的醫學化驗,結果顯示,貝多芬死于汞中毒。
雖然這一發現對梅毒致死的推測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現在普遍認為,這是由于當時工業污染了多瑙河的魚,而貝多芬又很喜歡吃該地段的魚,因此魚體內的汞在其身上沉積而致死。并非是貝多芬為了治療梅毒而將含汞的藥物服用到體內所致。
貝多芬性格方面狂躁,生理方面受慢性腹瀉和腹痛的折磨,都是由汞引起的。 性格 后人一向認為,貝多芬的一生,就是不屈不撓與命運,與人類社會的不平等斗爭的一生。
自小受到酗酒的父親的虐待,以及急功近利的訓練。又及長大后,母親過身,家庭的重擔落在作為長兄的貝多芬的身上。
對拿破侖的崇拜以及幻滅。中年時期出現的耳疾,侄子的不孝,生活拮據以及終身未婚,貝多芬都是逆來順受,用音樂的語言表達出心底里的抗爭精神,從沒有為三斗米折腰。
他的名言“握住命運的咽喉”,是他一生精神的真實寫照。據說他臨終前,雷電交加,躺在病床上的他突然在直起了身,伸手抓向空中,好像要握住什么。
這一情景,更是被后人認為是貝多芬自己對這句名言的形象化。 傳說有一次貝多芬和歌德走在小路上,迎面開來一輛貴族的馬車。
他們兩人只好靠邊站。但兩人的態度截然不同,歌德對在身旁駛過的貴族鞠躬問好,而貝多芬則嚴肅傲然。
車上的貴族也很彬彬有禮的向兩人問好。后來貝多芬懷疑歌德的為人,兩者的友誼也因此破裂。
貝多芬深受當時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明顯可看到“自由,平等,博愛”的倡導性主題。序曲科利奧蘭,英雄交響曲和合唱交響曲,甚至在歌劇《費德里奧》里面囚徒合唱一景,直白地“唱出”了對自由的強烈渴望“噢,自由啊,自由,你什么時候重歸到身邊??”。
在行動上,有一次,貝多芬聽到要舉行音樂會為貧困的人民籌集捐款,就立刻帶病上場演奏,為他所同情的人們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貝多芬雖然嚴肅傲然,但并非沒有愛。
他也談過戀愛,雖以失敗告終,但是卻催生了第四交響曲和小提琴協奏曲。他對兄弟的兒子卡爾十分慈愛,甚至溺愛。
有一次為了帶后者回家,貝多芬冒雨出門,最后因為雨水透身,得了病,健康大為惡化。 音樂 很多人都認為貝多芬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作曲家。
無可否認,他的確是其中最出名和最受愛戴的。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悲愴奏鳴曲》和《月光奏鳴曲》等等。
其32首鋼琴奏鳴曲,包括《悲愴》和《月光》等被尊為鋼琴的“新約全書”(“舊約全書”為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他早期的音樂,有著 海頓和莫扎特的宮廷音樂風格,注重形式美,如第一交響曲。
越是后期,越是表現出他強烈的個人風格,甚至借音樂直白自己的理想和訴求。 貝多芬可以說繼承了德奧作曲家巴赫,海頓和莫扎特的音樂精髓,將古典主義音樂在形式方面做到了極限。
特別是他的交響曲,除了第六交響曲分為五樂章,其余的八部都是四樂章,遵照海頓莫扎特確立的交響曲結構,即第一樂章快板,第二樂章慢板,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諧謔曲和第四樂章急板或快板寫成的。而在第三交響曲開始,形式和內容開始統一,一個分明的線索主題或思想貫穿整部交。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貝多芬關于生命的簡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