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紀姓的來源
一、姓氏源流 紀(Jǐ)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
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西周初年,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個后代于紀(在今山東i省壽光縣東南),建立了紀國,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所滅,紀國王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紀。 2、1、上古有紀族,伏羲氏之臣有紀侗,即其族。
舜未為帝時,有師名紀后,也是古紀族后人。 二、遷徙分布 紀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臺灣是第七十一大姓。
紀姓是炎帝的后代,傳說紀姓先祖在紀地(今山東壽光南紀臺村一帶)建立諸侯國紀國,在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攻滅,紀國的公卿后代遂以國名“紀”為姓,以做紀念。紀姓后來在甘肅天水郡發展成望族,世稱天水望。
唐宋間,紀姓向沿海遷移,明清時候,更進一步向臺灣遷移,逐漸發展成為大姓。 三、歷史名人 紀 昌:紀昌者,又學箭于飛衛……著有《列子·湯問》 。
紀 信:今四川省西充縣關文鎮扶龍村人,劉邦起兵抗秦,為部將。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項羽率兵圍攻河南滎陽月余,城內糧缺,朝不保夕,將士也筋疲力竭,漢王劉邦十分著急。
五月,將軍紀信見情況危急,便對漢王說:“事急矣,臣請誑楚。”在征得漢王同意后,由陳平寫了一封詐降書,送與項羽,說漢王今夜便出東門投降。
半夜,城中兩三千婦女從東門魚貫而出,絡繹不絕,楚兵都擁至東門看熱鬧,漢王乘機與張良、陳平、樊噲、夏侯嬰等數十騎從西門逃出。天明,紀信扮漢王乘龍車出城受降。
項羽發現被騙,下令將士齊集火炬,燒毀龍車,紀信全然不懼,于烈火仍大罵項羽的殘暴。紀信死后,被葬在滎陽城西孝義堡。
劉邦建立漢朝后,特在他的家鄉置安漢縣(今西充縣),以資紀念。后人感其英勇忠義,把紀信誆楚的史實編成戲劇《紀信替死》,搬上舞臺演出,使之名昭千古,同時,亦把紀信的家鄉安漢,稱之為“忠義之邦”。
紀 昀:字曉嵐,晚號石云。清朝河間人。
乾隆進士,授編修。官至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他貫通儒籍,旁及百家,任《四庫全書》總纂,校訂整理,每書悉作提要,冠諸卷首。
未著錄者則為存目。主持編纂工作20余年,一生精力,備注于此。
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書7種。 紀 政:女,臺灣新竹人。
在竹南中學時,首次代表原校參加運動會,奪得跳高金牌。高二時,以體育成績特優,獲“教育部”準許出國深造。
1963年赴美,1973年畢業于美國加州工藝大學,獲體育學士學位。1974-1975年任美國加州瑞德蘭大學男子、女子田徑教練兼女子體育組主任。
1976年返臺,任“中華民國田徑協會”總干事。1980年當選“立法委員”。
1983年再次當選“立法委員”,并任啟智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紀政在1970年6-7月間,先后6次破、1次平短跑世界紀錄,被譽為“東方羚羊”。
. 紀青女:小字阿男。明清上元(今江蘇省南京)人。
其夫早喪,映淮不再嫁,以守節聞。 紀玉良:海京劇院老生演員,生于1917年,卒于2002年,原名紀云峰,曾用名紀應甫,祖籍北京。
他自幼酷愛京劇,中學時代向魏公陶學戲,1936年拜馬四立為師學老生,1937年下海,邊習藝邊演出,期間向陳秀華、瑞德寶、張少甫等學藝。1940年與李玉茹、王金璐等中華戲校畢業生搭班赴滬,改名紀玉良。
后又與李世芳、毛世來、張君秋、宋德珠、言慧珠、童芷苓等先后同臺。1951年參加上海人民京劇團,1955年并人上海京劇院,1971年調到上海“五·七”京訓班任教,1978年調回上海京劇院一團。
紀玉良宗譚學馬,嗓音寬亮,擅演劇目有《將相和》、《武家坡》、《轅門斬子》、《大·探·二》等,現代戲《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劍波為其首演。 紀登奎:原中共中央**委員,**副總理。
紀兆全:原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江蘇邳州市大胡樓人。
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員. 。展開 一、姓氏源流 紀(Jǐ)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
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西周初年,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個后代于紀(在今山東i省壽光縣東南),建立了紀國,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所滅,紀國王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紀。 2、1、上古有紀族,伏羲氏之臣有紀侗,即其族。
舜未為帝時,有師名紀后,也是古紀族后人。 二、遷徙分布 紀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臺灣是第七十一大姓。
紀姓是炎帝的后代,傳說紀姓先祖在紀地(今山東壽光南紀臺村一帶)建立諸侯國紀國,在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攻滅,紀國的公卿后代遂以國名“紀”為姓,以做紀念。紀姓后來在甘肅天水郡發展成望族,世稱天水望。
唐宋間,紀姓向沿海遷移,明清時候,更進一步向臺灣遷移,逐漸發展成為大姓。 三、歷史名人 紀 昌:紀昌者,又學箭于飛衛……著有《列子·湯問》 。
紀 信:今四川省西充縣關文鎮扶龍村人,劉邦起兵抗秦,為部將。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項羽率兵圍攻河南滎陽月余,城內糧缺,朝不保夕,將士也筋疲力竭,漢王劉邦十分著急。
五月,將軍紀信見情況危急,便對漢王說:“事急矣,臣請誑楚。”在征得漢王同意后,由陳平寫了一封詐降書,送與項羽。
2.紀姓的由來
1、源于姜姓
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炎帝的一個后代于紀地,屬于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記載,西周初年,為了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個后代于紀地,他建立了紀國。
2、源于紀族
出自上古伏羲氏之臣,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上古時期有一紀族,伏羲氏之臣中有個人叫紀侗,據說即其族人。后來在舜還未為帝時,身邊有個老師名叫紀后,也是古紀族后人。
擴展資料:
家譜文獻
1、廣東省潮汕地區《潮州府紀姓源流錄》,是現存最早的族譜明朝嘉靖14年(1536年)九世孫紀朝武主修,該族譜序云:“舊有譜志,遭厄運罹海寇,譜斯失矣,然幸存漁湖一譜不泯”。在1536年以前就已有舊譜存在,但修于何時不明。
2、廣東省汕頭市濠江區《達濠紀氏族譜》,明萬歷辛亥年(1611年)4月,十一世孫紀毓初主修,附有“萬歷辛亥歲貢進士知潮陽縣丞事凌志尹贈”的“毓初公族譜序”。
3、廣東省潮汕地區《重修族譜》,明朝“永歷癸巳歲(1662年)4月,十四世孫紀魁黃主修,并寫有序文。
4、廣東省普寧市《貴政山紀氏族譜》,清朝乾隆年間,十七世孫紀文征編的。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紀姓
3.姓氏“紀”的由來
紀 以封地為姓
紀姓源自上古為帝的炎帝,得姓于周代的一個古老姓氏。周朝時候,朝廷尊重遠古帝族的后代,將他們分封為諸侯。炎帝的一個后代被封到紀這個地方,建立紀國,在現在山東壽光一帶。此后,紀國王族的后代便以國名為姓,世代姓紀,百家姓中的紀姓由此而來。
一、紀姓名人錄
紀國后來被齊國吞并,紀姓人士流落到今山東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帶,此時出現了以善射而聞名的紀昌。到了秦末漢初,紀姓人中則出現了為漢高祖奪取天下而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紀信、紀成,公卿紀逡。唐代則有名醫紀明,他有觀人顏色便知疾病輕重的本領。此外,紀姓中的名醫還有金朝的紀天錫,曾被金世宗授予醫學博士。宋代時,紀姓中開始有其他姓氏的人加入,據《宗躬孝子傳》記載,當時有個叫紀邁年的人本姓舒,后來改姓紀。元朝時期,紀姓中出現了著名的戲曲家紀君祥,傳說著名的《趙氏孤兒》等劇作,就出自于他之手。清代紀姓中的著名人物有紀容舒、紀昀、紀昭父子三人,尤其紀昀更是清代有名的人物。
二、紀姓名人
風流才子紀曉嵐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謚文達,清代著名的學者、文學家,曾參與編纂《四庫全書》,并著有《閱微草堂筆記》。他天資聰穎,稟賦異常,讀書過目不忘,才思極為敏捷。不僅經史子集無所不通,而且工詩,善賦,能文,尤長于聯語對句。他生性幽默詼諧,處世圓達,是清代有名的風流人物。
紀曉嵐自幼就有“神童”之稱,九歲那年紀曉嵐到縣里參加童子試。入考場前,他正拿著一截樹枝和幾個相識的考生玩耍。看到擔任主考的教諭來了,紀曉嵐急忙把樹枝藏在袖筒里,恭恭敬敬地向教諭大人問好。教諭看著這個小頑童心中歡喜,便想考考他。于是把紀曉嵐叫到身邊,出了一聯“小童子暗藏春色”,讓他來對下聯,紀曉嵐略加思索就對出下聯“老宗師明察秋毫”。教諭聽了含笑點頭,沒想到紀曉嵐對得如此工整巧妙,不禁連連稱贊。后來,紀曉嵐步入仕途,出入宮廷,與大貪官和同朝為官。當時和深受乾隆帝寵信,位高權重,幾乎一手遮天。而朝廷內外大小官吏,也大多趨炎附勢,曲意逢迎,奔走門下。紀曉嵐此時也是朝中大員,但他始終保持清廉正直的品格,并且不時借機諷刺和。
4.紀姓氏來源誰知道
一、姓氏源流 紀(Jǐ)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
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西周初年,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個后代于紀(在今山東i省壽光縣東南),建立了紀國,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所滅,紀國王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紀。 2、1、上古有紀族,伏羲氏之臣有紀侗,即其族。
舜未為帝時,有師名紀后,也是古紀族后人。 二、遷徙分布 紀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臺灣是第七十一大姓。
紀姓是炎帝的后代,傳說紀姓先祖在紀地(今山東壽光南紀臺村一帶)建立諸侯國紀國,在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攻滅,紀國的公卿后代遂以國名“紀”為姓,以做紀念。紀姓后來在甘肅天水郡發展成望族,世稱天水望。
唐宋間,紀姓向沿海遷移,明清時候,更進一步向臺灣遷移,逐漸發展成為大姓。 三、歷史名人 紀 昌:紀昌者,又學箭于飛衛……著有《列子·湯問》 。
紀 信:今四川省西充縣關文鎮扶龍村人,劉邦起兵抗秦,為部將。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項羽率兵圍攻河南滎陽月余,城內糧缺,朝不保夕,將士也筋疲力竭,漢王劉邦十分著急。
五月,將軍紀信見情況危急,便對漢王說:“事急矣,臣請誑楚。”在征得漢王同意后,由陳平寫了一封詐降書,送與項羽,說漢王今夜便出東門投降。
半夜,城中兩三千婦女從東門魚貫而出,絡繹不絕,楚兵都擁至東門看熱鬧,漢王乘機與張良、陳平、樊噲、夏侯嬰等數十騎從西門逃出。天明,紀信扮漢王乘龍車出城受降。
項羽發現被騙,下令將士齊集火炬,燒毀龍車,紀信全然不懼,于烈火仍大罵項羽的殘暴。紀信死后,被葬在滎陽城西孝義堡。
劉邦建立漢朝后,特在他的家鄉置安漢縣(今西充縣),以資紀念。后人感其英勇忠義,把紀信誆楚的史實編成戲劇《紀信替死》,搬上舞臺演出,使之名昭千古,同時,亦把紀信的家鄉安漢,稱之為“忠義之邦”。
紀 昀:字曉嵐,晚號石云。清朝河間人。
乾隆進士,授編修。官至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他貫通儒籍,旁及百家,任《四庫全書》總纂,校訂整理,每書悉作提要,冠諸卷首。
未著錄者則為存目。主持編纂工作20余年,一生精力,備注于此。
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書7種。 紀 政:女,臺灣新竹人。
在竹南中學時,首次代表原校參加運動會,奪得跳高金牌。高二時,以體育成績特優,獲“教育部”準許出國深造。
1963年赴美,1973年畢業于美國加州工藝大學,獲體育學士學位。1974-1975年任美國加州瑞德蘭大學男子、女子田徑教練兼女子體育組主任。
1976年返臺,任“中華民國田徑協會”總干事。1980年當選“立法委員”。
1983年再次當選“立法委員”,并任啟智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紀政在1970年6-7月間,先后6次破、1次平短跑世界紀錄,被譽為“東方羚羊”。
. 紀青女:小字阿男。明清上元(今江蘇省南京)人。
其夫早喪,映淮不再嫁,以守節聞。 紀玉良:海京劇院老生演員,生于1917年,卒于2002年,原名紀云峰,曾用名紀應甫,祖籍北京。
他自幼酷愛京劇,中學時代向魏公陶學戲,1936年拜馬四立為師學老生,1937年下海,邊習藝邊演出,期間向陳秀華、瑞德寶、張少甫等學藝。1940年與李玉茹、王金璐等中華戲校畢業生搭班赴滬,改名紀玉良。
后又與李世芳、毛世來、張君秋、宋德珠、言慧珠、童芷苓等先后同臺。1951年參加上海人民京劇團,1955年并人上海京劇院,1971年調到上海“五·七”京訓班任教,1978年調回上海京劇院一團。
紀玉良宗譚學馬,嗓音寬亮,擅演劇目有《將相和》、《武家坡》、《轅門斬子》、《大·探·二》等,現代戲《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劍波為其首演。 紀登奎:原中共中央**委員,**副總理。
紀兆全:原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江蘇邳州市大胡樓人。
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員. 紀榮旭:河南省林州市橫水鎮東趙村人,1916年生,1938年赴延安參加抗日,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后編入新四軍,任排長。指導員等職,后擔任新四軍《江淮畫報》記者,解放戰爭參加渡江戰役。
革命勝利后,任青島警備區保衛科長、濟南軍區軍事檢察院院長。1964年轉業到山東省無線電廠任黨委書記。
1990年12月去世。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天水郡:天水古稱秦州。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漢設隴西郡、北地郡置天水郡。《水經注》載:“上邽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是湖,風雨隨之。
故漢武帝元鼎三年改為天水郡”。《秦州志》記載:“城前有湖,冬夏無增減,天水取名由此湖也”。
高陽郡:東漢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后廢。晉泰始初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省蠡縣南),相當今河北保定市、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
北魏改為郡,還治高陽。隋開皇以后廢。
平陽郡:漢置平陽郡,治所現在山西省臨汾市。 2、堂號 高陽堂:原是黃帝孫子顓頊的名字(黃帝→昌意→高陽),漢朝時設有兩個高陽縣,一屬幽州涿郡,二屬徐州瑯邪郡。
晉武帝泰始元(265年)立高陽為郡國,管轄地區在河北省高陽縣一帶。
5.紀姓的來源是什么
一、姓氏源流 紀(Jǐ)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西周初年,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個后代于紀(在今山東i省壽光縣東南),建立了紀國,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所滅,紀國王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紀。
好:0 一般:1 不好:0
紀姓起源參考之一 「紀」源出: 以國為氏,出自「姜姓」,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西周初年,相傳炎帝的后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臺縣). 春秋時, 紀國被齊國所滅, 其后以國名"紀"為氏。 家族名人 紀鈞(1724~1805)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清名臣、目錄學家及文學家。乾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乾隆間任《四庫全書》總纂官,并主持寫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卒諡文達。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紀文達公遺集》。 紀信 楚漢相爭時,劉邦部將,在一次楚漢交鋒中,為掩護劉邦逃跑,假扮劉邦,后來被項羽生擒斬首。 地望分布:山東臨汾縣 河北高陽郡。 紀姓起源參考之二 紀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臺灣是第七十一大姓。紀姓是炎帝的后代,傳說紀姓先祖在紀地(今山東壽光南紀臺村一帶)建立諸侯國紀國,在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攻滅,紀國的公卿后代遂以國名“紀”為姓,以做紀念。紀姓后來在甘肅天水郡發展成望族,世稱天水望。唐宋間,紀姓向沿海遷移,明清時候,更進一步向臺灣遷移,逐漸發展成為大姓。
6.紀姓的由來,屬滿族嗎
紀的本義是為使絲縷互相區別不致混雜的界繩,引申為絲的頭緒。紀人以治理野蠶絲而著名,以此為氏族名稱,最終作為國名,出現紀姓。
紀姓源出姜姓。古紀人為炎帝神農氏之后,起源于天水的成紀(今甘肅秦安北)。后紀人順渭水東遷河南紀城(今偃師緱氏鎮),再南遷紀氏城(今河南郟縣東)。夏商時期,繼續東遷至山東己氏邑(今山東曹縣東南)。到春秋魯莊公四年,齊襄公復九世之仇滅了紀國,子孫以國為氏。姜姓紀氏歷史至少有2700年。
紀姓的組成比較單純,除在唐朝時有一支舒姓改姓紀外,一直是一脈相傳的。直到清初,由于民族融合,滿族、蒙古族有改為漢姓紀者。
當今紀姓總人口約110萬,排在全國第136位。紀姓分布主要集中于北京、安徽、江蘇、山東,這4省市共占全國紀姓人口的48%。其次,分布于廣東、遼寧、河南、黑龍江、江西、河北、吉林和臺灣,這8省紀姓又集中了紀姓人口的37%。
7.紀姓來自哪里
姓氏源流
紀(Jǐ)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西周初年,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個后代于紀(在今山東i省壽光縣東南),建立了紀國,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所滅,紀國王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紀。
2、1、上古有紀族,伏羲氏之臣有紀侗,即其族。舜未為帝時,有師名紀后,也是古紀族后人。
二、遷徙分布
紀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臺灣是第七十一大姓。紀姓是炎帝的后代,傳說紀姓先祖在紀地(今山東壽光南紀臺村一帶)建立諸侯國紀國,在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攻滅,紀國的公卿后代遂以國名“紀”為姓,以做紀念。紀姓后來在甘肅天水郡發展成望族,世稱天水望。唐宋間,紀姓向沿海遷移,明清時候,更進一步向臺灣遷移,逐漸發展成為大姓。
8.紀姓淵源
紀的本義是為使絲縷互相區別不致混雜的界繩,引申為絲的頭緒。
紀人以治理野蠶絲而著名,以此為氏族名稱,最終作為國名,出現紀姓。 紀姓源出姜姓。
古紀人為炎帝神農氏之后,起源于天水的成紀(今甘肅秦安北)。后紀人順渭水東遷河南紀城(今偃師緱氏鎮),再南遷紀氏城(今河南郟縣東)。
夏商時期,繼續東遷至山東己氏邑(今山東曹縣東南)。到春秋魯莊公四年,齊襄公復九世之仇滅了紀國,子孫以國為氏。
姜姓紀氏歷史至少有2700年。 紀姓的組成比較單純,除在唐朝時有一支舒姓改姓紀外,一直是一脈相傳的。
直到清初,由于民族融合,滿族、蒙古族有改為漢姓紀者。 當今紀姓總人口約110萬,排在全國第136位。
紀姓分布主要集中于北京、安徽、江蘇、山東,這4省市共占全國紀姓人口的48%。其次,分布于廣東、遼寧、河南、黑龍江、江西、河北、吉林和臺灣,這8省紀姓又集中了紀姓人口的37%。
9.紀姓氏來源誰知道
姓氏源流紀(Jǐ)姓源出有二:1、出自姜姓。
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西周初年,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個后代于紀(在今山東i省壽光縣東南),建立了紀國,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所滅,紀國王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紀。2、1、上古有紀族,伏羲氏之臣有紀侗,即其族。
舜未為帝時,有師名紀后,也是古紀族后人。遷徙分布紀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臺灣是第七十一大姓。
紀姓是炎帝的后代,傳說紀姓先祖在紀地(今山東壽光南紀臺村一帶)建立諸侯國紀國,在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攻滅,紀國的公卿后代遂以國名“紀”為姓,以做紀念。紀姓后來在甘肅天水郡發展成望族,世稱天水望。
唐宋間,紀姓向沿海遷移,明清時候,更進一步向臺灣遷移,逐漸發展成為大姓。
10.誰知道"紀"姓起源
紀姓起源參考之一「紀」源出:以國為氏,出自「姜姓」,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西周初年,相傳炎帝的后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臺縣). 春秋時, 紀國被齊國所滅, 其后以國名"紀"為氏。
家族名人 紀鈞(1724~1805)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清名臣、目錄學家及文學家。
乾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乾隆間任《四庫全書》總纂官,并主持寫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卒諡文達。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紀文達公遺集》。
紀信 楚漢相爭時,劉邦部將,在一次楚漢交鋒中,為掩護劉邦逃跑,假扮劉邦,后來被項羽生擒斬首。地望分布:山東臨汾縣 河北高陽郡。
紀姓起源參考之二紀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臺灣是第七十一大姓。紀姓是炎帝的后代,傳說紀姓先祖在紀地(今山東壽光南紀臺村一帶)建立諸侯國紀國,在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攻滅,紀國的公卿后代遂以國名“紀”為姓,以做紀念。
紀姓后來在甘肅天水郡發展成望族,世稱天水望。唐宋間,紀姓向沿海遷移,明清時候,更進一步向臺灣遷移,逐漸發展成為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