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原因
一、經濟方面。經過明初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到明朝中后期,農業、手工業空前發展,促使了商品經濟出現高度繁榮。在此基礎上,若干手工業部門尤其是江南較為發達的絲織業部門中,出現了一種新的生產關系。一些富有的商人購買織機開設“機房”,成為“機戶”,他們雇傭“機工”為其勞作。“機戶”開設的“機房”就是手工工場,它與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作坊有著本質的區別。封建手工作坊主一般不脫離勞動,幫工、學徒“衣食于主人”,與作坊主是一種人身依附關系。而“機戶”開設的手工工場是利用手中的資本雇傭“機工”勞動,靠剝削“機工”的剩余勞動為生。這種占有生產資料的“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而那些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計日受值”的機工就是早期的雇傭工人。“機戶”與“機工”之間是一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這恰恰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最本質的特征——雇傭關系。明朝中后期,在封建社會內部已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到清代,這種萌芽有了緩慢發展,具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性質的手工工場有了增加,其規模也比明朝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同于封建制度下的人身依附關系,更不同于奴隸制度下的人身占有關系。盡管它在產生時是脆弱稚嫩的,并從一開始就受到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礙,但由于它是新型的生產關系,表明舊的封建生產關系正在走向衰落。預示歷史發展的趨勢,正日益瓦解著封建制度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正是封建社會走向衰落的反映。
二、政治方面。君主專制的不斷加強是封建社會政治上的主要特點之一。到明清時期,這一特點更為突出。一方面,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空前加強。明太祖廢丞相,權分六部,廢除了在中國沿襲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君權相權合而為一。清朝雍正帝時軍機處的設立,標志中國封建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另一方面,統治階級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加強對人民思想控制,竭力壓制新興的民主思想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排斥西方國家的先進文化。如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獄及閉關鎖國政策。不難看出,明清時期封建制度已喪失自我調節推動社會發展的機能,為挽救這行將就木的舊制度,統治者不斷強化自身權力,以高壓政策加以維護,從而成為歷史發展的巨大障礙。這正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反映。
三、思想文化方面。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封建城市繁榮,市民階層隊伍擴大,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增加,為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中國古代適應市民階層的章回體小說趨于完善,出現了以《紅樓夢》為代表的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四大名著。該書通過具體剖析賈府這個貴族家庭由盛轉衰的過程,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歷史規律,達到了思想性藝術性的高度統一。明清時期封建社會危機反映在思想領域中則出現了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為代表的杰出的民主思想家。他們對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對后世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有這些變化,正是封建社會衰落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客觀反映。
綜上所述,無論從經濟基礎,還是從上層建筑、意識形態方面,都不難看出明清時期的歷史特征,即中國封建社會已走向了衰落。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正逐步瓦解著封建的經濟基礎。封建專制制度已無法適應新的生產關系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于舊有制度,要求改變現狀,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應運而生。中國封建社會走向衰落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中國封建社會為什么會從昌盛走向衰敗
1、經濟體制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農經濟束縛和限制生產力的發展。
2、政治體制上,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生機和活力。
3、社會結構上,社會結構的特點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4、文化思想上,文化思想體系以儒家思想為核心,限制了人們思想的發展。
中國的封建社會正式開始于公元前221年,結束于公元1912年。也就是自秦朝建立開始,至清朝滅亡結束。
3.中國封建社會為什么走向滅亡
1、經濟體制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農經濟束縛和限制生產力的發展。
2、政治體制上,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生機。
3、社會結構上,社會結構的特點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講就是封建制度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使得封建土地所有制不符合社會的發展。
擴展資料:
從中國近代史來看,是因為西方列強侵略中國,同時西方思潮涌進中國。各種屈辱條約迫使當時的中國人思考舊有的制度是否符合當時的社會,對2000年的封建制度產生懷疑。
最終在新思潮下土崩瓦解,最終滅亡。總體來講,有社會發展的規律性,也有西方打破國門帶來的影響,總的來說,西方入侵大大加劇了封建社會滅亡的速度。
封建制度在中國存在了2000年,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同時,在等級森嚴的皇權制度下,思想被嚴重束縛和禁錮,使得新事物新思潮很難在中國傳播開花,更難結果。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國近代史
4.中國封建社會從什么時期開始走向衰落
清朝中期1.中國社會開始衰落;2.中國封建社會開始坍塌 原因有很多方面。
既有內因,也有外因。既有政治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也有文化上的原因。
外因的影響,具體的很多,不想一一贅述。但他們是真正的原因嗎? 元、清所以興起,并非是因為他們強大,而在于作為對立面的宋、明內部矛盾無法消融,統治層和社會大眾的利益錯位,統治者在面對挑戰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現實利益,那怕那是一種短期的利益。
難道宋高宗不知道岳飛對抗金的重要性?并非如此,而在于他更擔心的是他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可以把岳飛殺了,那怕是自毀長城!而歷史是不會在乎趙構的一己之私的,所以才會產生有落后取代先進。不是必然的東西也就變成了必然。
在這看似悖論的背后,隱藏著的卻是歷史的真意:失敗者往往是被自己打敗的,所謂禍起于蕭墻是也!用哲學的觀點來說,那就是內因決定外因。 引申到近代中國的衰弱,同樣是一樣的論斷。
有朋友認為,盡管我們近代的落后是由內因所導致的,“造成中國近代衰敗的因素很多,有外因,也有內因。不過,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所以內因是關鍵。
再說,外因不是中國人能改變的,內因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沒搞好,誰也不能怪,只能怨自己無能。現在我們主要討論內因。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封建制度,創造了輝煌,這是一個超穩定結構,如果沒有外力的推動是很難自己變革”。清末時中國這所這幢大廈的倒塌有很多因素,不能完全由滿清負責,但認為“滿清這個少數民族的中央政權正是促使這幢大廈倒塌的最后、最關鍵的因素”。
這個論斷有些道理。其實,外因并非只是外部世界帶來的因素,對于漢文明而言,如元、清所帶來的影響,也可以歸于外因。
[ 轉自鐵血社區 / ] 什么是真正的內因呢?真正影響歷史進程的,是我們的文化、思想。因為文化、思想的強大,造就了我們在之前若干年的先進,即使亡國,而文明也保持領先。
而歷史發展到清代,我們的文化早已保守。無庸諱言,清統治者的許多策略對于這一進程有推波逐浪的作用,但也僅僅如此而已。
決定性的因素還是內因。在中國,但凡是強盛的時代,總是那些富于進取和開放活躍的時代;但凡是衰弱的時代,總是那些保守和不思進取的時代。
這說明人們的思想觀念對國家的發展走向影響至關重要。再看看我國在科學技術有所建樹的,同樣是與時代脈搏相呼應的。
因此說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衰,則文明衰。 自春秋以降,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新興文化,推動著我們古老的文明一步步走向興旺發達。
但歷史就是這樣,有產生、發展、發達,就會有衰落。因為在發展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東西需要揚棄,總會有一些不適應的地方需要改正,總會有一些弊病在滋生、積累。
到明代中期,以程朱理學的確立為標志,宣告我們的文化已經走過了高峰,思想已經趨于保守,開始一步步走向衰弱。與之相伴的自然是文明的衰弱。
清不過是歷史的延續,無論是推動和阻礙,都難以改變這樣的進程。 不少人已經意識到,歷史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
從不少帖子來看,對這個問題都有很深的認識。除了思想守舊的原因,制度的影響是很大的。
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前一制度的過于完善,可能恰恰是后一制度的桎枸和鎖鏈。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少。
看看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其水平達到令人驚嘆的地步。或許我們會理解,為什么中國的鐵器時代會姍姍來遲。
也可以想象,到處跑的都是燃油汽車的美國,要他換成電動汽車是何等的不易。因為中國的封建社會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的制度已經被極大地完善,所以資本主義萌芽無法使這個2000多年的封建制國家改變。
發展到后期的中國,完善的舊制度嚴重阻礙了新制度的產生,他所編織的厚厚的繭殼,使稚嫩的資本主義萌芽根本就難以破殼而出。從這個意義上說,近代中國的落后難以避免。
綜上所述,可以下這樣的論斷:元、清的建立并不是中國衰弱的主要原因! 那么,在清末衰弱的中國是否還有機會再次獲得新生呢? 這個問題并非本文必須討論的,但必須清楚一點,清的統治者,他們同樣也處在這樣的進程之中。或許我們會要求能有自覺的行為,超越歷史的局限。
但這樣的要求或許太高。到了清末,中國早已是積重難返。
作為一個文化起點并不高的少數民族,作為同樣被保守思想所影響的的統治者,要超越歷史,其難度實在太高。其實在清末算得上有影響的幾個人物,大多也是漢人,但并未能改變歷史,由此即可見一斑。
舊的思想早已腐朽,因此只會造就一群同樣腐朽的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實在難出圣人!惟有血與火的歷史,才能洗刷沉積已久的污垢,新的文化才能破殼而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封建社會為啥衰落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