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王羲之的評價
王羲之被公認為是中國古代最杰出的行書書法家。
他寫的《蘭亭集序》被視作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書法作品之一。09年亞洲周刊的調查顯示,在當前現存的和未被發覺的書法作品中《蘭亭集序》以2.66億美元的收購意愿排名世界第一。
王羲之本人家世顯赫,世代簪纓,自己做到將軍,史稱“王右軍”,為人性情豪爽,瀟灑俊逸,學富五車,論相貌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最令人稱奇的是他那一筆驚為天人的行書,中國兩千年書法史上無人能出其右。梁武帝和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的精湛造詣和妙趣天成曾先后給予高度評價,梁武帝贊之為“龍躍天門,虎臥鳳闕”,唐太宗贊之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2.對王羲之人生的評價
王羲之/蘭亭序【正文 】在我國書法史上,有一篇被歷代書家公認為舉世無匹的“天下第一行書”,這就是王羲之的《蘭亭序》。
王羲之(公元三二一~三七九年),東晉最杰出的書法家,字逸少,瑯琊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人,官至右軍將軍,所以人稱“王右軍”。他七歲開始學書,先后從師于出身書法世家的衛夫人和叔父王 ,以后又博覽了秦漢篆隸大師淳古樸茂的精品,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于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后人譽為“書圣”。
晚年書法爐火純青,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蘭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王羲之的故事這是古代一個七歲的兒童寫的詩。
這首詩寫得真好!你看;在小作者的筆下,鵝是多么美麗,多么可愛! 說到對鵝的喜愛,比較突出的,要算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了。這里就有一段故事: 據說,品性高潔的王羲之對做官沒有多大興趣,就離開嘈雜煩悶的京城,來到了風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紹興一帶居住時,經常漫步在水鄉澤國,觀察群鵝。
一只又一只的鵝啊,羽毛整潔美麗,體態雍容華貴。它們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戲。
……·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時竟忘了回家吃飯。 有一天,他驚喜地發現,有只鵝長得不同尋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樣白,頂冠象寶石一樣紅,尤其是叫聲分外悅耳動聽,他非常喜愛,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聽,想把這只鵝買下來,就是多出一倍的錢,也在所不惜。
一了解,原來鵝的主人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老人家身邊沒有什么親人,只有這只白鵝做伴。她雖然家里很窮,這只鵝卻怎么也舍不得。
王羲之知道了這些情況后,完全體諒老人的心情,表示不買這只寶貴的鵝了。為了進一觀察,他決定登門拜訪。
再說這位老婦人,當她聽說是書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來參觀時,高興極了,可是拿什么來招待貴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里響起了“哦——啊——”的叫聲。噢,有了,為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愛的白鵝殺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肴,等待王羲之的到來。
不一會兒,王羲之邁著匆匆的步伐走進這簡陋的茅屋。當他了解到熱情慷慨的主人把僅有的一只心愛之物拿來待客時,眼睛濕潤了:他為這只鵝的死感到可惜,更為主人的盛情所感動……于是,他要人找來墨筆,在隨手帶來的六角竹扇上揮毫寫字,遞與老婦人,囑咐說:“老人家,我沒什么感謝您的,請把這個扇子拿到市上,賣上一百錢,用來貼補生計吧。”
老人推辭不要,羲之深情地說: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點心意啊! 故事二王羲之是大書法家,人人都想要他的墨寶,所以每到過年,王家的春聯一貼上門,還未黏好之際,就立即會被人偷去,王羲之常為此事苦惱,還有數天就過年,王羲之因尚未想到好辦法,出外到茶館散心,在茶館聽聞一人張三做了賠本生意,兒子又失足掉進井里死了,正是禍不單行,王羲之靈機一觸,回家寫了一副半截春聯: 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 此聯一貼出后,立即就有許多人圍觀,但并沒有人想要偷這不吉利的春聯,王羲之在和一家開開心心吃完團年飯后,見春聯已經牢牢黏在門上,便提筆在春聯的下半截各添了幾個字,將春聯變成 福無雙至今日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 故事三王羲之寫字換鵝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
他出身士 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 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 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 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 劃破了。
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 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 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
那種 竹扇很簡陋,沒有什 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 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 字,當然賣不出去。
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
老 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
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 法,都搶著買。
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
但是王羲之卻有他 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 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
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 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
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 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 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 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 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
3.后人對王羲之一生的評價
王羲之作為我國東晉時期注明書法名家,其成就更是后人無法超越的,他自幼酷愛書法一聲投身書法,其字體自成一派被后人所追隨,那名人對王羲之的評價是這樣的:
魏晉書法,名家輩出,遺跡宏富,其中將楷書、行草諸體推向新境界的,當首推晉代大書家王羲之(321-379)。王羲之,字逸少,山東臨沂人。出身名門,官至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
他家學淵源,早年從得魏鐘繇筆法的衛夫人學書,然他敢于改變鐘的筆法,使楷書在用筆、結字、章法布局方面更富氣韻,史稱“韋圣”。王羲之的行草植根于漢魏以來的隸書,他把帶隸書波磔的草書發展為章草,而把不帶隸韋波磔的草書演變為今草,又把介乎楷、草之間的行書與草書并用,使之廣為流行。
此種創造,深獲歷代韋家尊重。唐太宗予以極高的評價,說他“詳察古今,研精篆隸,盡善盡美”。可惜他的真跡今已難覓。存世之墨跡,均屬后人摹本或臨木,煊赫世代的《蘭亭序》為韋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
4.請簡要評價王羲之的《蘭亭序》. 謝謝
《蘭亭序》書法本身的藝術魅力:點畫注重提按頓挫,精到而多變,同一點畫,寫法多樣,無法而有法,能寓剛健于優美。
結構強調欹正開合,生動而多姿,同一字形,絕不重復,能盡字之真態,寓欹側于平正。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
總覽全篇,行筆不激不厲,揮灑自如,收放有度,點畫從容而神氣內斂。自始至終流露著一種從容不迫,瀟灑俊逸的氣度,給人以高雅,清新,華美,蘊藉的藝術感受。
從形質到神韻均成為后人學習行書的典范。《蘭亭序》書文并美,表現了晉人特有的超然玄遠的深情與風采,這種深情與風采為晉人所獨有,為后人稱慕與景仰。
5.請簡要評價王羲之的《蘭亭序》. 謝謝
《蘭亭序》書法本身的藝術魅力:點畫注重提按頓挫,精到而多變,同一點畫,寫法多樣,無法而有法,能寓剛健于優美。結構強調欹正開合,生動而多姿,同一字形,絕不重復,能盡字之真態,寓欹側于平正。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
總覽全篇,行筆不激不厲,揮灑自如,收放有度,點畫從容而神氣內斂。自始至終流露著一種從容不迫,瀟灑俊逸的氣度,給人以高雅,清新,華美,蘊藉的藝術感受。從形質到神韻均成為后人學習行書的典范。《蘭亭序》書文并美,表現了晉人特有的超然玄遠的深情與風采,這種深情與風采為晉人所獨有,為后人稱慕與景仰。
6.書法家王羲之作品評價
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晉朝人叫《臨河序》,后人又稱為《修禊序》、《禊帖》、《蘭亭詩序》,計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據說,東晉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蘭亭流觴飲酒,賦詩唱和。王羲之面對良辰美景、高朋摯友,用蠶繭紙、鼠須筆,乘興寫下了這篇“遒媚勁健,絕代更無”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寫了數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別愛重,交付子孫傳藏,傳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無嗣,交弟子辯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千方百計得到了《蘭亭序》,常常“置之座側,朝夕觀覽”。貞觀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讓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摹拓十本以賜近臣,死后把真跡帶進昭陵作為陪葬品。所以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看到《蘭亭序》的真跡,只能看到下真跡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馮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顯年號“神龍”各半之印,故又稱為“神龍本”。郭天賜謂“神龍本”“筆法秀逸,墨彩艷發,奇麗超絕,動心駭目”。
《蘭亭序》結體欹側多姿,錯落有致,千變萬化,曲盡其態,帖中二十個“之”字皆別具姿態,無一雷同。用筆以中鋒立骨,側筆取妍,有時藏蘊含蓄,有時鋒芒畢露。尤其是章法,從頭至尾,筆意顧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斷意連,氣韻生動,風神瀟灑,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右軍《蘭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出,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最難能可貴的是,從《蘭亭序》那“不激不厲”的風格中,蘊藏著作者圓熟的筆墨技巧、深厚的傳統功力、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藝術情操。
7.評價王羲之的字
王羲之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評曰:“飄若游浮云,矯如驚龍”。王羲之的書法精致、美侖美奐,是極富有美的觀賞的。總之,他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致、美侖美奐的書體,開創了妍美流暢的行、草書法先河。特別是行書《蘭亭序》有如行云流水,瀟灑飄逸,骨格清秀,點畫遒美,疏密相間,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內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美。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蘭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態殊異,圓轉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
王羲之是東晉偉大書法家,他一變漢魏樸質書風,開晉后妍美勁健之體,創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書字帖《蘭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書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傾倒了無數習書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稱為“書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搜集、臨摹、欣賞王羲之的真跡,《蘭亭序》摹制多本,賜給群臣。在中國書法史上,帝王以九五萬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書者,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習《蘭亭》皆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歷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一千六百多年來無數書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釋讀過,何嘗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奧,但最終只能得其一體而已。因此,《蘭亭序》可以說是由杰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成的迷宮。
總之,他的書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