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類腰鼓的簡短介紹和圖片
鼓是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它較之吹管、彈撥、拉弦樂器,是最早成熟起來的樂器種類。在原始部落的音樂活動中,鼓占有重要地位。鼓產生于什么時候?從文物、文獻中接觸到的大多是夏、商、周三代鼓類樂器。但鼓的產生,無疑早于此。在《禮記·明堂位》中就有“土鼓、蕢桴、葦龠,伊耆氏之樂也”的記載,揭示了先民們在樂舞活動中已使用陶制的土鼓。《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說堯的樂官質“以麇革冒缶而鼓之”。缶在原始人生活中為盛食物的陶器,蒙上獸皮,就成了鼓了。《周禮·春官·龠章》:“掌土鼓豳龠。”鄭玄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為框,以革為兩面,可擊之。”這是有關皮鼓運用的早期記載。可見,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鼓類樂器的制作和運用。 山西襄汾陶寺夏文化遺址中發現有鼉鼓,這同《詩經·大雅·靈臺》上記載的“鼉鼓逢逢”以及《呂氏春秋》記述顓頊“令鮮先為樂倡。鮮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的材料相驗證,都說明皮鼓的運用有很長的歷史。在商代的甲骨文中,鼓字寫作“ ”,這同今天作為銅器留存的商周鼓形相似。到了周代,鼓類樂器更為發達。據楊蔭瀏先生統計,周代各類鼓見于記載的就有三十多種。 鼓作為“群音之長”,于神祀社祭、征戰役事中無不使用。在祭禮典禮中,鼓以雷霆之聲象征春雷,激勵萬物生長;在軍事征伐中,鼓聲用以振奮將帥士眾之壯氣,威震四方。正因為如此,東漢許慎在我國第一部文字學著作《說文解字》中,把“樂”解釋為鼓樂器的象形字,正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音樂活動中鼓類樂器的重要地位。 我國古代將樂器按發音質料分為八個種類,即所謂的“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其中革即是鼓類樂器,如足鼓、建鼓、懸鼓、鼗鼓、雷鼓等等。古代的鼓,除了最早的陶制鼓較多外,大都是以中空圓木覆上獸皮制成的木鼓為主。 南北朝時期,中原與西域有著頻繁的音樂文化交流,像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天竺樂這類外族外域樂種都陸續傳入中原,其中,“羯鼓”便是這些樂種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打擊樂器。由于羯鼓的音調高并富于穿透力,因此被唐玄宗李隆基視為八音之領袖。在宮廷燕樂中,唐玄宗經常親自擊羯鼓以和樂,許多貴族也都善此,擊羯鼓竟成了一時風尚。 唐代的羯鼓不僅在演奏技巧上達到了較高水準,并且產生了不少作品,如唐玄宗就創作有數十首羯鼓獨奏曲,其中較著名的有《雨淋鈴》等。李白在詩句中描寫羯鼓的演奏時寫道:“漫漫雨花落,嘈嘈天樂鳴。天廊振法鼓,四角喚鳳箏。”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中寫道:“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正是羯鼓聲急,音樂表現力強最為突出的描寫。 在敦煌壁畫、云崗石窟等歷史保留下的多種伎樂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腰鼓樂伎擊鼓奏樂的姿態。腰鼓的種類較多,隋唐燕樂中常提到的腰鼓類樂器有毛鼓、都曇鼓、杖鼓、正鼓、和鼓等。腰鼓的鼓框有木質的,也有瓷土燒制的,所謂“大者以瓦,小者以木類,皆廣首纖腹”(陳旸《樂書》)。腰鼓多以鼓框兩頭蒙皮,用皮條對穿拉緊,叩擊出聲,樂聲咚咚作響,具有穿透力。 腰鼓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可以在伎樂隊中席地而坐,雙手拍擊鼓面為樂舞伴奏,也可以將腰鼓掛于胸前,在宴飲樂舞中邊擊邊舞,以它的輕重緩急,調動著舞者和觀賞者心中的律動感。白居易描寫當時的胡旋舞女“心應弦,手應鼓”正好說明旋律與節奏的相互依賴關系。 從鼓樂發展的宏觀角度來看,如果說傳統鼓樂在商周時代曾經獲得了一個相當繁榮的發展,那么,隋唐以來,隨著腰鼓類樂器由西域的傳入,又釀成了我國鼓樂發展的一個繁榮時期。在后來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先后形成了風格各異、分布廣泛的各類打擊樂種類。如流行于江浙一帶的“十番鼓”、“十番鑼鼓”、“十番簫鼓”等多種形式;流行于廣東潮州一帶的“潮州大鑼鼓”、“潮州蘇鑼鼓”,還有“西安鼓樂”、“山東鼓吹”、“遼南鼓吹”、“福州十番”、“浙東鑼鼓”等等。可以說,中國是打擊樂器的故鄉。打擊樂器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
2.腰鼓有哪些基本常識
腰鼓作為獨特的民間舞蹈藝術形 式,源遠流長。
據史料記載,遠古時代黃河流域部落的男性,為驅趕野獸, 以羊皮包裹一段中空樹干兩端,攜于 腰間擊之。后來展延又用于報警和作 戰,繼而,以鼓為打擊樂器伴奏于舞蹈, 以鼓命名的舞蹈也逐漸出現。
由于腰鼓風格獨特,融舞蹈、武術、打擊樂、吹奏樂、民歌等多維性藝術于一體, 樸素奔放、雄渾大氣,瀟灑飄逸,成 為遍及大江南北民眾喜愛的文娛活動。 貌似動作、韻律基本相同的腰鼓 舞,其實在不同的地區,有著各自的表演風格和習俗,其中以陜西北部的 安塞腰鼓最為著名。
扎根于陜北古老 土地的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 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英武、激越、令人震撼的表現力,享有“天下第一鼓”之稱。 發展至今天的安塞 腰鼓,如黃土地上的狂飆,以明快的 節奏,鏗鏘的音響,恢宏的氣勢,壯 美的形象,享譽海內外,被譽為“黃 河的精魂、民族的風骨、時代的節奏”。
腰鼓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 輕松活潑,柔中帶剛,兼有秧歌風格,重在抒情;“武腰鼓”剛勁激昂,剽 悍豪放,踢打、跳躍和旋轉動作威猛 有力。
逐漸,文、武腰鼓兩者糅合了武術、秧歌的動作,結合形成新的風格, 使腰鼓表演在氣勢恢宏、豪邁渾厚之余,剛柔相濟,舞姿飄逸,更充分體 現了腰鼓的內在氣質和外在美悅。腰鼓的表演形式,一般有“路鼓” 和“場地鼓”兩種。
“路鼓”是在行進中表演,邊走邊舞,動作簡單,幅 度較小。 “場地鼓”是在表演地點演出, 節奏快,動作幅度大,隊形變化多,蹦、跳、翻、躍、踢、蹬、踏、蹺,盡顯技藝, 以喚起激情,形成聲勢。
打腰鼓,容易學會,清晨、傍晚 時跟著打腰鼓的人練習,沒幾天就會打了。打腰鼓不受時間、地點和場合 限制,有較強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老 年朋友閑暇打打腰鼓,既是一種娛樂 形式,或許又于活動中尋覓到新的情 操追求。“安塞腰鼓”歷千年而不衰,成為具 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藝術。
1996年,陜西安塞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 鄉”。2006年,安塞腰鼓列入第一批國 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腰鼓舞的主要特點是怎樣的
腰鼓舞鼓點是腰鼓舞表現內容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鼓點有:“起點”、“止點”、“踏鼓”、“流水”、“單點”、“亂點”、“長點”、“緊三棰”等,各自表現不同的節奏和情緒。民間對腰鼓舞鼓點的稱呼十分生動形象,概括出30多種名稱。
如:“鳳凰三點頭”、“老虎大洗臉”、“雷神鼓”、“蝴蝶飛”、“雞啄米”等等。舞蹈動作有“踢腿”、“轉身”、“騎馬式”、“飛腳”、“翻身”、“矮步”等。
腰鼓舞多以集體表演為主。人數少則十幾、幾十,多則上百甚至數百。
民間表演腰鼓舞,往往是兩對同時表演,帶有競賽性質,比鼓點、比技巧,越打越熱烈,越打越激動人心。
4.以小導游的身份來介紹安塞腰鼓 用簡潔的語言介紹
腰鼓”是陜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等地最為盛行,是陜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
安塞腰鼓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1]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
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并為世界矚目。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近年來,它先后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等大型活動中表演,2009年國慶典禮,并赴日本等地進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表演。
5.安塞腰鼓的知識問題 ,請告訴我,急
安塞腰鼓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
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并為世界矚目。
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近年來,它先后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等大型活動中表演,并赴日本進行表演。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表演介紹】 “腰鼓”是陜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陜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陜北腰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發展歷史。
在一些主要流傳地區,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傳承,經久不衰。
正由于它流傳的時間長、范圍廣,參加的人數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動律雖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風格和習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安塞腰鼓由來已久,本是古代軍旅以增軍中士氣及傳遞情報所用,這里是用來表達勝利的歡呼和豐收的喜悅。頗密的擊鼓聲,強悍的步伐,變幻的陣勢,雄壯的吶喊,盡現男子陽剛之美,在國際上極富盛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體表演形式,鼓手(稱“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則數十人,多時可達百余人。
隊伍包括拉花女角、傘頭、蠻婆、蠻漢等角色,和“跑驢'、“水船”,等各種小場節目組成浩浩蕩蕩的民間舞隊。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一和隊形變化的規范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生息在黃土高原上的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動習俗。
過去,多在喜慶節日和廟會中演出,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是集中的活動時間。活動開始前,要由廟會會長(由各村推舉產生)先組織祭祀活動,稱為“謁廟”:舞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敲起鑼鼓,吹著嗩吶,有時還要抬著整豬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廟燒香敬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并在廟內廣場踢打一陣,意在娛神。“謁廟”結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隊便開始了挨門拜年活動,俗稱“沿門子”。
當地有這樣一句諺語:“鑼鼓嗩吶直響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眾也都坐不住了。這時,腰鼓隊按村中情況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窯前表演一陣,傘頭根據各家情況,觸景生情演唱幾段吉利秧歌,以表賀年之意。
主家則認為腰鼓隊進院入戶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災免難、四季平安。這可能是古“鄉人儺”的習俗遺風。
有時兩隊腰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傘頭互唱秧歌,共賀新年,讓道而行,但有時也會出現互不讓道的情況,此刻就要競技賽藝,爭個高低。兩隊鑼鼓大作,嗩吶聲、腰鼓聲,好似春雷滾動。
鼓手們盡情擊打、跳躍,如瘋似狂,打至高潮,鼓樂暫息,由雙方傘頭出場對歌,這也是競賽技藝的一個方面。直至有一隊陣角先亂,動作不齊,鼓點、隊形也都統一不到一塊或對歌對答不上時,就算輸了,于是主動讓道,讓勝者先走。
“沿門子”結束后,鄰村之間的腰鼓隊還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訪,進行交流演出,這和陜北秧歌一樣,稱之為“搭彩門”。正月十五時,各村腰鼓隊云集廣場,開始了互比互賽活動。
各路鼓手各顯身手,互比高低,成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這不僅活躍了農村春節文娛活動,還通過彼此觀摩、切磋技藝、推動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
當晚還要舉行“轉燈”(也稱“轉九曲”),幾乎是人人爭游,闔家同轉。屆時鼓樂齊鳴,燈光閃爍,腰鼓隊在前引導,眾人隨后,呈現出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腰鼓隊的活動常延續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罷土地神后方告結束。此后,老鄉們就安心去準備春耕生產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為“路鼓”和“場地鼓”。 “路鼓”是腰鼓隊在行進中邊走邊舞的一種表演形式,前由兩名傘頭領隊,后隨由挎鼓子和拉花組成的舞隊乙-傘頭身后緊隨的一位挎鼓子,稱“頭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藝精湛的擊鼓能手,全隊的動作變換和節奏急緩,統由他來指揮。
隊伍的后部,是扮成蠻婆、蠻漢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孫悟空、豬八戒等唐僧取經中的人物,隨意扭動,逗笑取樂,以增添節慶的歡樂氣氛。“路鼓”由于在行進中表演,一般動作簡單,幅度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馬步纏腰”等動作。
常用的隊形有“單過街”、“雙過街”、“單龍擺尾”、“雙龍擺尾”等。 “場地鼓”是指腰鼓隊到達表演地點,打開場子后的表演形式。
開始時由傘頭揮傘號令,頓時鼓樂齊鳴,眾舞者隨傘頭翩翩起舞。這一段叫“踩大場”,表演節奏緩慢,目的是打開場地,拉開隊伍,穩住觀眾情緒。
第二段載歌載舞,表演節奏漸快,動作幅度較大,隊形變化繁多。常用的隊形有“神樓”、“古。
6.腰鼓舞的發展是怎樣的
腰鼓舞特色濃郁的腰鼓舞,首推流行在陜北安塞、橫山、米脂等縣廣大農村的腰鼓舞。
安塞腰鼓舞的特點是奔放、快速、騰空、擺頭花俏,有時表演者盡興時還加上喊聲,顯得既輕快,又豪邁。橫山腰鼓舞往往與大秧歌結合,形成腰鼓秧歌舞,其特點是步伐多變,花樣豐富,鼓點清晰、健壯,適合在群眾性的慶典活動中表演。
米脂腰鼓舞多以2人或4人表演,以表演“小場子”和個人技巧為主。有一種古老的表演,舞者不將鼓扎牢在腰間,表演時可以將鼓舉起,或一手托鼓,一手撐地翻筋斗,或表演其他動作,十分靈活,但個人技術要求高。
“打腰鼓”興于陜北安塞縣一帶。古時邊關守軍,腰系腰鼓,用以擊鼓報警、助威、求援、和慶賀勝利之用。
腰鼓隊伍龐大,動作整齊、豪邁、遒勁、剽悍,鼓聲震天,十分壯觀。圖中兩位腰鼓手,淳樸壯實,狀若莊稼手,英姿煥發,笑容滿面,邊擊邊舞,為聞其鼓,為見其舞。
造型手法古樸老到,頗有漢俑藝術韻味。 1942年以后,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對原有腰鼓形式進行了改革,發展成為節奏激烈、動作奔放的群眾性舞蹈。
新中國成立以后,腰鼓舞成為群眾在節日、集會時經常表演的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延安“魯藝”改編的《勝利腰鼓》,在1949年第二屆世界青年友誼聯歡節上榮獲集體一等獎。
宣恩縣城腰鼓舞已蔚然成風,學校、少數機關、各老年文體組織都有自己的腰鼓舞隊,每逢節日或大的慶典活動,都有腰鼓隊活躍在廣場、街頭,十分惹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