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簡短的文字概括百草園內容
為你奉上,請你參考!
這是魯迅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 本文包括兩個部分,兩部分之間表現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作者先從百草園生活寫起,點出那里曾經是“我的樂園”。慢慢地,“我”長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讀書,“我”不得不離開“我的樂園”了。文章接著寫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魯迅曾經在三味書屋生活了7年,他對當年三味書屋的陳設記憶猶新,對老師的“和藹”、自己的“恭敬”歷歷在目,從中不難體會到他對這段生活的深情。 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同時對封建教育束縛兒童身心發展做出了批判。
2.《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簡單介紹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寫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發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題:《舊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從當時的社會政治形勢看,我國正處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高潮時期,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軍順利北伐,沖擊著北洋軍閥的統治。另一方面,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加緊迫害革命力量,斗爭很尖銳。
無論是在1924年的女師大事件中,還是1926年發生的“三·一八”慘案中,魯迅先生始終堅定地站在愛國青年學生一邊,站在斗爭的最前列,寫下了《紀念劉和珍君》、《無花的薔薇之二》、《死地》、《可慘與可笑》等一系列文章,與反動勢力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戰斗。當然,這也就更加觸怒了封建軍閥,而被誣陷,被通緝。
為了安全起見,魯迅先生在許壽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幫助下,先是暫避在西城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輾轉住進幾家外國醫院,最后于9月初到達廈門,經林語堂推薦,在廈門大學國文系任教。 魯迅在廈大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為革命風暴在南方的興起而歡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給正在廣州的許廣平的信中所說;”此地北伐順利的消息也甚多,極快人意。”
可是,另一方面,魯迅不久就發現,廈門也骨子里和北京沒有什么兩樣,“沉沉如死”。廈大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林文慶,是個頑固守舊分子,他使廈大彌散著尊孔復古的空氣,令人窒息。
林文慶與跟蹤魯迅而來的“現代評論派”分子串通起來,以種種卑劣手段排擠魯迅。魯迅此時又陷入渴望戰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與苦悶之中,于是,對于往事的回憶便開始在他心中醞釀了,這正如《故事新編·序言》中所說:“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里,對著大海,翻著古書,四近無生人氣,心里空空洞洞。”
“這時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憶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還有如下說明:“……這回便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
“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后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擠出集團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帶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鮮花,指魯迅青少年時的事;“夕拾”,是說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憶中把它們寫出來,借以慰藉“夕時”“離奇和蕪雜”的心情。
魯迅在廈大期間寫的后五篇回憶性散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魯迅先生故居的后面果真有一個很大的園,這便是百草園。午后的時光,我來到這里,距那最初在課文里的相識,已經隔了整整20年。
坐落于我少年夢幻中的百草園,確鑿只有一些野草,并非想象中的百草紛繁。 一個普通的園子,一些無名雜草與硬實的泥土構成百草園普通的景觀。
樹,自然也有幾棵,其中一棵,身上掛著一塊“百草園”的木牌子,但我疑心它不是皂莢樹或桑樹,因為它既不高大也沒有紫紅的桑椹。長夏已過現在是秋,鳴蟬不可能長吟;沒有了菜畦,黃蜂只好伏在別處的菜花上;我心存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的驚喜,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也渾不見油蛉的低唱與蟋蟀的彈琴。
我憶及先生的提醒: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心中盈蕩童年的歡趣。
魯迅先生將百草園描寫得太過玄妙有趣,以至我今之面對陡生宛然若失的感觸。早年的百草園或許并非如此妙趣橫生,先生之妙手勾勒則是大有深意。
少年時只感有趣而神往,至今方覺其趣之背隱喻頗多。又想,畢竟百年之隔,百草園真如先生所言之好未可,而任蒼桑銷毀了它。
但我極喜歡關于美女蛇的那一節,無關于百草園卻添色于百草園,一個永恒的美麗傳說。我常常踟躕于農家院子的如水夜色中,期待美女蛇喊我的名字。
我祈望聽見我的名字被婉約叫喚,雖然心中充滿無限恐懼。 百草園現在是什么也沒有了,只有一些亙古不絕的無名野草;淺矮灰白的草尖隨風搖曳,今我肅然憶起先生的傲骨。
關于百草園的文章是收在《朝花夕拾》集子里,卻是通篇無“花語”。先生言: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
先生之“不能夠”,許是花謝成殘,便只剩下野草了。 從魯迅故居出來向東走上不到半里路,需要穿橫過一條寬敞的街道再走一道石橋,便是三味書屋了。
那一扇門尚是黑油油的,可謂物是人非,不過是有些破敗而已。朗朗讀書聲響自別處,傳到三味書屋已然只剩下余音,余音繚繞,似曾久遠。
那三味書屋的匾,是連同匾下的一幅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早已作古。我覺得先生少時對著匾和鹿行禮,叫:拜孔子。
實在滑稽透頂,可能是一種諷刺。除此之外,就無趣。
那書屋狹小陰暗,木格窗收入的光線堪堪瞇眼窺視,卻也不甚清楚。一把大鎖鎖住了課桌。
一位戴眼鏡的老人在賣紀念品,很有點那私塾先生的模樣。 我突然覺得百草園很好。
因為三味書屋的無味,百草園的好處便俯首可拾。原來是這么回事!我所明了的并非僅僅局限于對舊式教學的憎惡,三味書屋留給我的印象是黑暗濕悶,百草園卻是一派光明。
明媚的春光照亮我的童年,我心中早有一座自己的百草園,在朗朗的。
3.安吉百草園簡介
浙江安吉百草園 說到“百草園”不禁讓人想到魯迅筆下的紹興故鄉,小小庭院,繁多的花木,給魯迅的童年帶來了許多的歡樂。
我們今天所來的百草園完全又是另一番景象。百草園位于安吉縣城附近,十幾分鐘的路程就可到達園區。
景區內一片大草園,可謂是正如其名。草園的周圍群山環繞,樹林茂密。
眼界特別開闊。白天,在這里沐浴陽光,約三、五好友高談闊論;晚上,這里是露營的好場所,在游人們既可親近這銀輝下的草園,靜聲聆聽山林間動物的唏噓之聲,又可享受星級賓館一應俱全的設施。
向著百草園的深處走去,更覺得百草園確實是繁花百草,林間小道邊種著高大的香樟,與之相呼應的是長在山邊矮矮的蘭花散發著淡淡的幽香,讓人頓覺心曠神怡。園主崔總領著我們展示園,一條長長的葡萄谷走廊,沿著山勢變得悠遠深長,一眼望不到盡頭。
葡萄谷的四周是一片櫻花林,想必春季來臨之時,這里將會是櫻花滿園,花瓣落下之時更是飄飄灑灑浪漫之極。催總介紹,百草園除了花草滿園外,還放養著眾多的動物,就鄉一個生態園區,如果能將房車營地建到這里,人們就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韻律。
走上石橋,遠望一片開闊的湖面,湖水茵茵泛著波光,野鴨、鴛鴦在其中戲水,白色的天鵝三五成群,顯得特別的悠閑自在。湖邊支起了一個巨大的鳥窩,幾只白色的巨蛋正在孕育著新的生命。
人在這樣的環境中住上一陣定是人間幸事。 竹,是安吉的一大特產,一條青石小徑在竹林深處蜿蜒,夜晚在月光的清輝下,你可以獨自享受曲徑通幽處的寧靜,也可和心上之人享受“明月竹間照,愛情石上流”的浪漫情懷。
崔總非常興奮的告訴我們,百草園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都是休閑、度假的好地方,如果能在這里建立房車營地,不但規模可以比較大,而且可以擇地而居,無論是草園、湖邊還是林間、山緣,都是理想之地。 在這樣一個萬樹環繞,百花吐芬的生態園里不住上一夜,是不足以體味帶大自然晝夜交替的意義。
擇一輛房車在大草園上安營扎寨,或在竹間、湖邊小棲一晚,領會山林間萬物蘇醒的生機,都是別有一番滋味。草園、湖泊、山林,還有溫馨浪漫的房車小屋,無不讓人心生向往! 安吉中南百草原(中南百草園)是長三角地區最大的新型旅游休閑觀光園之一,距縣城3.7公里,占3800余畝,已投資1.5億元。
園內林深花奇、鹿奔雁翔,景色極其秀美,植被覆蓋率達95%,是天然的綠色大氧吧,是安吉生態的縮影,是國內外名人頻繁來訪的知名景點。 中南百草原以百草為特色,以次生林植被、動植物資源和自然山水景色觀為依托,是一個集生態教育、生態實踐、生態科技、生態體驗為一體的度假休閑基地,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和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
景區占地面積達3800余畝,包括森林、草原、濕地、竹海、野生動物、客房、娛樂、餐飲、拓展運動、會議等活動項目,可玩性、可觀賞性相當強,為了明確區域范圍內大致涉及的活動項目和景點,為游客提供直觀性了解,景區特別劃分出大致的七大功能區,包括生態植物觀光區、野生動物繁殖區、戶外體育運動區、黃浦江源濕地水上漂流、原始淡竹宮、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區、休閑度假區等,八大景、十八園也包含在其中。 園內有全球僅存的大片原始淡竹林群落,有千年朱家古井。
是省野生動物馴養基地;全國野生動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清華大學、復旦大學EMBA總裁班培訓基地;上海市和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高校的生態環境教育實踐基地;現為聯合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提供活動空間;是東吳名將朱治、朱然的故里;已承辦國際旅游小姐冠軍總決賽、國際山地極限運動等多項高檔賽事;是旅游觀光、團體拓展運動、休閑度假和國際會務的好去處。已通過ISO9001和ISO14001管理體系認證,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和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
中南百草原是一個奇特的全新景點,她可以和其它任何景點組合最佳旅游線路,越來越被旅游界所推崇。 中南百草園以百草為特色,以次生林植被、動植物資源和自然山水景色觀為依托,是一個集生態教育、生態實踐、生態科技、生態體驗為一體的度假休閑基地。
中南百草園位于安吉縣城地鋪鎮的西北,地處地鋪鎮馬鞍山、三官、獅子山、荷花塘四村交匯處,距縣城中心不足5公里,驅車至中南百草園北門僅十分鐘路程。百草園現已成為小型亞熱帶植物園。
園內建立了日本櫻花園梅園、日本紅楓園、紫竹園、白茶園、植物地球村、日用玫瑰園、桂花園、香樟園、百草園、藥材園。并移植了稀有植物如海棠木瓜、銀杏、竹柏、冷杉、杜仲、虎皮榆、胡禿子、女貞等樹種,加上野生動物梅花鹿、獐、黃麂及多種鳥類的自然放養成功,基本形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4.百草園的概述
百草園,是浙江紹興新臺門周家的一個菜園子,百草園在浙江紹興的魯迅故居后面,北臨東咸歡河,東鄰沈姓房屋,西接梁家后園,南寬北狹,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來是新臺門周家的智、仁兩大房族所共有。
西邊一半歸智房,東邊一半屬仁房。各個家族在這個園里都種有一些瓜菜,有的地塊秋后還被用來做曬場,但因園子大而顯得有些荒涼。
百草園占地面積約兩千平方米是魯迅幼年時玩耍的地方,百草園里雖無明顯界線,卻有大園小園之分。小園在北,占地較小,向西北角突出,面積約為大園的四分之一,有門通向東咸歡河,河沿筑有河埠,積肥農船便可在此靠岸,運走周家草灰和糞肥。
大園在南,占地較大,西邊有一垛長達四十四米、高約一米的泥墻,作為與西鄰梁家后園的分界線。在泥墻的南端,即與魯迅家后門墻角接壤處,有塊刻有“梁界”兩字的界碑。
這塊界石和這垛被魯迅稱為“有無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墻”至今仍留存如故。 紹興魯迅故居位于浙江省紹興市東昌坊口(今魯迅路208號),在魯迅紀念館的西側。
紹興是魯迅的故鄉。1881年9月25日魯迅就出生在這里,一直生活到18歲去南京求學,以后回故鄉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
他卒于1936年。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是近代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在紀念館西側是魯迅故居,紀念館東側是三味書屋、魯迅曾在這里學習了五年。魯迅故居這是一幢中式兩層樓房。
一切陳設均按當時實際情況原樣成列。這里可以看到魯迅家里的客廳(通常用來吃飯和會客的)、臥室、廚房、菜園(百草園)等。
三味書屋是魯迅少年時代上學的地方,距故居100米左右。書屋系清末紹興城內有名的私塾。
房內正中墻上掛“三味書屋”的匾額和松鹿圖。房柱上有一副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美有味是讀書。”
房內擺設有方桌、木椅,是當時原物。在書房的東北角有一張桌面上刻有“早”字的書桌,就是當年魯迅的。
書屋后有小園,為魯迅及其同學課余游玩之處。新臺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
這里原有的正中大門是六扇黑漆竹門,改建后已不復存在。新臺門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它是老臺門八世祖周熊占(1742—1821)在清朝嘉慶年間購地興建的,同時建造的還有過橋臺門。
魯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臺門,世系綿延,到了清光緒、宣統年間,整個周氏房族逐漸衰落。1918年,經族人共議將這群屋宇連同屋后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
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魯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撥款整修,已經恢復舊觀,原來的家俱也多數找回,并按原樣陳列。
到過紹興魯迅故里百草園的人都知道,這兒有魯迅筆下的“皂莢樹”,然而經專家考證,這里種的“皂莢樹”其實是“無患子”。這些無患子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根據魯迅親友回憶補種的,于是產生了百草園的“皂莢樹”是魯迅先生寫錯了還是后人種錯了的爭議。
魯迅紀念館的4位老館長和魯迅專家及林學專家2007年3月聚在一起,對有關皂莢樹真假問題進行“判案”。大家認為,魯迅不可能因為認錯而誤把無患子寫成了皂莢樹,因為皂莢樹的莢非常明顯,魯迅對植物學非常熟悉,不可能連這一概念都不清楚。
不管怎么說,百草園里應該補種一棵真正的皂莢樹,一方面重現魯迅筆下景致,另一方面許多游客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觀百草園時都想看一看皂莢樹,不能將無患子樹當皂莢樹給他們看。但是,紹興當時無患子仍較多,而皂莢樹已成稀罕之物。
為尋找適合的皂莢樹,紹興魯迅紀念館通過當地媒體請市民幫助尋找。消息傳開后,紹興市民積極參與,紛紛打電話提供線索。
嵊州石璜鎮的袁先生說他鄰居家有棵皂莢樹,直徑符合百草園的要求。有位老家在紹興富盛鎮的董先生,說他老家有皂莢樹,還特地與老家的人聯系,愿意帶路進山。
不過,紹興林學專家根據線索去實地進行察看,但結果都是無患子。但熱情的紹興市民仍在不斷提供皂莢樹的線索。
3月初,新昌的楊和斌又提供線索,說他們那兒有。于是2007年3月12日,有關人員又趕到新昌,但看了兩處都不是,最后在離新昌縣城四五十公里外的安山鎮發現了4棵真正的皂莢樹,經與樹木主人商議,選中一棵胸徑25厘米、高10米的樹移栽百草園,重現了魯迅筆下的景致。
魯迅從百草園走來,踏上探求新生活之路,吹響了喚起民眾的號角;后人向百草園走去,追尋先生走過的足跡,生發無限的情思,汲取了奮力進擊的精神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