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屈原跳的河是什么河
跳的是一條江,名叫汨羅江。
汨羅江在洞庭湖東側,屬洞庭湖水系。在汨羅江注入湖口以上約1.5公里處,潭水很深,是三閭大夫屈原投江殉難處,名曰河泊潭,有石碑記其事。
河泊潭為汨羅江的一部分,因為此處不太深,又為汨羅江的彎曲部位,故名河泊潭,相傳三閭大夫屈原就在此處投江,為了紀念他,每年五月初五,沿江的人們都在此處投放粽子給屈原饗食,另外還舉行大型的民間龍舟賽。原來在河邊立的碑石已被洪水沖倒,還沒有修葺。
擴展資料:
屈原跳江的傳說
中國戰國末年,楚國詩人屈原因為反對楚懷王和楚頃襄王的對外政策,被流放至汨羅江畔的玉笥山,在這里他寫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如離騷、天問等),將楚辭這一體裁發揚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前278年,楚國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縣境內)被秦國攻占,屈原感到救國無望,于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作《懷沙》而自投汨羅江。
傳說屈原投江始不沉,待衣褲裝滿泥沙才自沉下去,因此今又稱此地為沉沙港。汨羅江漁民劃龍舟搶救屈原未果,又以竹葉包裹糯米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因此,汨羅江就成為了龍舟和粽子兩項中國重要民俗的發源地。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汨羅江
2.端午節關于屈原跳河的故事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于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
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
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
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
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3.屈原為什么跳河
屈原是投江的,不是跳河。屈原是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因受到讒言誹謗而被楚王放逐。屈原眼見國破家亡而無力改變,不愿與眾人隨波逐流,最終選擇了投江自盡。
拓展資料: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并稱“風騷”,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據《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是個堅毅的抗秦勇士,但屈賦里沒有批判暴秦的內容。屈賦的主要內容是頌揚“耿直”的人格,譴斥楚王的昏庸,批判朝廷里“眾人”的貪婪“溷濁”,以及自己與他們勢不兩立的態勢。
屈原自沉原因,屈賦說得很清楚。《離騷》寫道:“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堅持人格的“清白”、耿“直”,不愿妥協從俗,是屈賦的主旋律。在《離騷》等作品中,詩人借用“芳草”、“美人”、“好修”、“信潔”等形象言辭,反復強調人格美的可貴可愛,反復強調對它要有堅定不渝的貞操。屈原的絕命詞《懷沙》,絲毫沒有亡國形勢的逼迫,沒有殉國的跡象。《懷沙》寫明自己有赴死的意向,赴死的理由不是殉國,而是殉自己高潔的心志。
屈賦中沒有殉國的內容,漢代人也沒有屈原殉國的說法。漢代人對屈原的贊頌都集中于他的人格高潔。劉安贊揚屈原“志潔”、“行廉”,賈誼《吊屈原賦》也是“高其志”,司馬遷《屈原列傳》說屈原感動他的是“其志”、“其為人”,王充頌揚屈原“潔白”,王逸頌揚屈原“清白”。至于屈原投河原因,王逸說得很清楚:“不忍以清白久居濁世,遂赴汨淵,自沉而死。”
4.屈原跳的是什么河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生卒年尚有爭論,約生于前353年~前335年,逝于前283年~前269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因當年為屈原逝世2230周年,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
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
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
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郁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
后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后來客死秦國。
楚頃襄王即位后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后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
以后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據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
5.屈原的跳河之迷
千古之迷,屈原為什么要選擇端午節跳江屈原為什么要選擇溆浦作為他流放的棲身之地?為什么要選擇農歷五月初五投江?兩千多年前的這些謎團又有了新的論點。在昨日下午開幕的首屆中國·溆浦屈原文化節——屈原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的屈原研究者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是被放逐還是受楚王派遣
兩千多年前,屈原離開楚國郢都,渡長江,過洞庭,溯沅水,不遠千里來到現在的懷化市溆浦縣,他的目的是什么?歷代研究者有“流放”、“放逐”、“組織抗秦救國”、“尋先祖之蹤”“慕‘禹’之名”等幾種觀點。溆浦屈原學會會長禹經安認為,屈原沒有在沿途的“山皋”、“方林”、“枉陼”、“辰陽”這些地方住下來,說明他的目的是溆浦而不是別的地方。“溆浦是沅水中上游地域最大的河谷盆地,四周山高嶺峻,中部是一開闊的平地。考古出土文物證實,這里在戰國至西漢時期,是個民族眾多,文化發達,戰事頻繁的戰略要地。”禹經安綜合各個不同論點分析說,屈原來溆浦是有目的的,其中到這里來組織黔中軍民“抗秦救國”和“看看楚懷王用生命保護的地方(楚懷王拒絕割讓這塊地給秦國,才被扣留,最后客死秦國)”這兩種論點有一定道理。
岳陽市博物館副研究員張中一也認為,屈原不是被放逐到溆浦的,而是受楚王的派遣帶著抗秦復郢的任務來溆浦的。這也是歷史上的所謂“南人反秦”。
屈原在溆浦生活了16年
“溆浦”一詞,最早見于屈原《涉江》一詩中的“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從記載中可以看出,屈原雖然一路跋涉,歷時經年,但他離開楚國都城郢之后,其目的地就是溆浦。溆浦是屈原一生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站點,使他從殿堂走向了民間,接觸了群眾,并從民眾中吸取了豐富的文學營養,創造了楚辭。湖南省屈原學會會長陳書良介紹,屈原在溆浦生活了16年,創作了除《懷沙》之外的所有作品。可以說,溆浦是楚辭之源,是屈原文化的搖籃。
擇兇日投江是為追隨舜帝
農歷五月初五是屈原的祭日。國內專家考證,屈原在世時,農歷五月初五就是楚國南方的兇日和鬼節。那么屈原為什么選擇一個兇日來投江自沉?溆浦屈原學會副會長舒新宇認為,屈原早在溆浦就已萌生了“忽乎吾將遠行”的離世思想;在《離騷》中也兩次說到要像彭咸(原殷朝賢臣,因諫不成而投水自盡)那樣投水而死。此后在《思美人》、《悲回風》中同樣多次提到“彭咸”。“經過長達十多年的深思熟慮,當然會有一番精心安排。”舒新宇認為。
屈原本是個浪漫氣質十分濃厚的詩人,對自己出生日子和時辰的吉祥及其含義十分看重,并寫進《離騷》中向世人炫耀,他是太陽神的后裔、日月之子、得天地正氣的人。“舜帝是楚人的太陽之神和光明之神,并且楚人同樣是在五月五日祭拜舜帝。”舒新宇介紹,屈原在溆浦創作《涉江》時,就想象自己跟隨舜帝暢游昆侖瑤圃,“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既然活著時沒法去瞻仰,就只有一個辦法實現瞻仰的愿望。”舒新宇分析,不難理解,屈原有意在舜帝的祭日及太陽開始升起的這一日投水,以便隨同冉冉上升的太陽融為一體,與心儀已久的先帝堯、舜以及彭咸等忠臣相聚一堂,去完成在人間無法實現的“美政”和“德政”。
6.屈原跳的是哪條河
汨羅江
汨羅江在洞庭湖東側,屬洞庭湖水系。在汨羅江注入湖口以上約1.5公里處,潭水很深,是屈原投江殉難處,有石碑記其事。
傳說,屈原投江始不沉,待衣褲裝滿泥沙才自沉下去,因此今又稱此地為沉沙港。屈原自被楚襄王放逐于洞庭湖一帶后,無日不為他的祖國的命運憂心,想到處于戰亂中的同胞的悲慘處境,他更痛心。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楚襄王逃陳。屈原驚悉后,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經漢水北岸,永遠告別了故鄉秭歸和首都郢,然后南行至今長沙。但心中總在眷戀著祖國,于是又折回洞庭。殘酷的現實終于使他感到了絕望,自度已無出路,平生的理想和抱負都已付諸東流,便在汨羅寫完《離騷》的最后一章后,在此懷沙自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