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鮑之交的文言文
一、文言文原文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
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
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
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
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豈管仲之謂乎?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后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二、譯文 管仲又名夷吾,潁上人。
青年時經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管仲家境貧困,常常占用鮑叔的一部分財產,鮑叔卻一直待他很好,不因這而生怨言。
后來鮑叔服侍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糾。到了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
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后,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當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婪的人,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出謀辦事,結果事情給弄得更加處境惡劣,而鮑叔不認為我是愚笨的人,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
我曾經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
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后,我的同事召忽為此自殺,而我被關在深牢中忍辱茍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于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鮑叔薦舉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
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干,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在齊國執政為相之后,憑借小小的齊國濱臨大海的地理條件,流通貨物,積累財富,富國強兵,與普通人同好同惡。所以他的著作中說:“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
頒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 所以他的政令淺顯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勢而給予;一般人所不贊成的,就順應而革除。
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轉禍為福,轉敗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輕重緩急,謹慎地權衡利害得失。
桓公實在是惱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襲擊蔡國,管仲則趁機討伐楚國,譴責不向周王室進貢包茅。桓公實際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卻趁機讓燕國實行召公的善政。
齊、魯兩國在柯地盟會的時候,桓公打算背棄同曹沫所簽訂的歸還魯地的盟約,管仲卻堅持歸還,讓魯國信重齊國,天下諸侯也因此而歸附于齊。所以說“懂得給予是為了有所獲取,這是治理政事的法寶。”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諸侯王室相比,有三歸,有反坫,齊國人并不因此而認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后,齊國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強霸于諸侯之中。
太史公說:我讀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他們說的都很詳細。讀過他們的書,想考察他們的事跡,所以編寫了他們的傳記。
至于他們的書,世上大都能見到,因此不論述,只是論述他們的一些軼事。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但孔子卻小看他。
莫非認為周朝的統治已經衰微,桓公既是賢君,而管仲不勸勉他實行王道。
2.管鮑之交文言文翻譯
從前,齊國有一對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 年輕的時候,管仲家里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后,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仆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里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后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后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公子諸(zhū)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公子小白逃到莒(jìng)國,管仲則帶著公子糾(jiū)逃到魯國。
不久之后,齊王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射到了小白的褲腰,小白沒死。后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
管仲
齊國的國王。 小白當上國王以后,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管仲說:"我當初貧窮時,曾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錢財,自己多拿,鮑叔不認為我貪財,他知道我貧窮啊!我曾經替鮑叔辦事,結果使他處境更難了,鮑叔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時運有利有不利。我曾經三次做官,三次被國君辭退,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能,他知道我沒有遇到時機。我曾經三次作戰,三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親。公子糾失敗了,召忽為之而死,我卻被囚受辱,鮑叔不認為我不懂得羞恥,他知道我不以小節為羞,而是以功名沒有顯露于天下為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鮑叔推薦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屬。鮑叔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吃俸祿,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贊美管仲的才干,而贊美鮑叔能了解人。
后來,大家在稱贊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3.管鮑之交的文言文
原文:
管仲夷吾①者,潁上②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③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④,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⑤,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選自《史記·管晏列傳》)
譯文:
管仲,又名夷吾,潁上人。青年時經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管仲家境貧困,常常欺騙鮑叔,鮑叔卻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將這事聲張出去。后來鮑叔服事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糾。到了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后,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會合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當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心漢,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出謀辦事,結果事情給弄得更加困窘和無法收拾,而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三次打仗三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后,我的同事召忽為此自殺,而我被關在深牢中忍辱茍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于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4.管鮑之交的文言文
原文: (選自司馬遷<史記.管仲列傳> 管仲夷吾①者,潁上②人也。
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
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③于齊。
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④,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⑤,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選自《史記·管仲列傳》) 譯文: 管仲,又名夷吾,潁上人。
青年時經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管仲家境貧困,常常欺騙鮑叔,鮑叔卻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將這事聲張出去。
后來鮑叔服事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糾。到了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
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后,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會合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當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心漢,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出謀辦事,結果事情給弄得更加困窘和無法收拾,而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
我曾經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三次打仗三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
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后,我的同事召忽為此自殺,而我被關在深牢中忍辱茍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于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注釋: ①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時的政治家,潁上人。
②潁(yǐng):潁河,發源于河南,流入安徽。 ③任政:掌理政事 ④古漢語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實指。
⑤召忽:當初與管仲都為公子糾手下。
5.管鮑之交文言文翻譯
從前,齊國有一對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
年輕的時候,管仲家里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
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后,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仆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里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后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后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公子諸(zhū)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公子小白逃到莒(jìng)國,管仲則帶著公子糾(jiū)逃到魯國。不久之后,齊王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射到了小白的褲腰,小白沒死。
后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 管仲齊國的國王。 小白當上國王以后,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管仲說:"我當初貧窮時,曾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錢財,自己多拿,鮑叔不認為我貪財,他知道我貧窮啊!我曾經替鮑叔辦事,結果使他處境更難了,鮑叔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時運有利有不利。
我曾經三次做官,三次被國君辭退,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能,他知道我沒有遇到時機。我曾經三次作戰,三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親。
公子糾失敗了,召忽為之而死,我卻被囚受辱,鮑叔不認為我不懂得羞恥,他知道我不以小節為羞,而是以功名沒有顯露于天下為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鮑叔推薦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屬。
鮑叔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吃俸祿,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贊美管仲的才干,而贊美鮑叔能了解人。
后來,大家在稱贊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6.文言文管鮑之交批注
《管鮑之交》 【原文】 管仲夷吾①者,潁上②人也。
少時常與鮑叔牙游③,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④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已而鮑叔事⑤齊公子小白⑥,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⑦焉。
鮑叔遂進⑧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
齊桓公以霸,九⑨合諸侯,一匡天下⑩,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⑾,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⑿,知我不遭⒀時也。
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⒁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⒂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gsc/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
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
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驂贖之,載歸。
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
晏子戄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于戹,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為上客。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閑而闊其夫。
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
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
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
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
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后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注釋】 ⑴管仲(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時的政治家,潁上(潁水之濱)人。 ⑵潁(yǐng):潁河,發源于河南,流入安徽。
⑶游:交往。 ⑷欺:這里是錢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
⑸事:侍奉。 ⑹小白:齊襄公的弟弟,姓姜,名小白。
公元前685年,齊襄公被殺,他與另一個兄弟公子糾爭奪君位。公子糾被殺,公子小白即位為齊桓公。
⑺囚:被拘禁。 ⑻進:薦進,推舉。
⑼九:古漢語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實指。下文中的“三仕而三見逐”中的“三”也指“多次” ⑽匡:糾正,扶正。
⑾賈:做生意,經商。 ⑿不肖:不賢,無能。
⒀遭:遇。 ⒁召忽:當初與管仲都是公子糾的手下。
⒂多:稱贊。 【翻譯】 又名夷吾,潁上人。
青年時經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管仲家境貧困,常常占用鮑叔的一部分財產,鮑叔卻一直待他很好,不因這而生怨言。
后來鮑叔服侍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糾。到了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
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后,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當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心漢,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出謀辦事,結果事情給弄得更加困窘和無法收拾,而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
我曾經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
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后,我的同事召忽為此自殺,而我被關在深牢中忍辱茍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