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這2本書的簡短讀書感悟
鋼鐵是怎樣練成的:本書講述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從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的貧苦少年,逐漸成長為一個為祖國和人民的事業奮斗畢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歷程。年少的保爾曾做過店員,任人欺侮;偷過德國人的手槍,因救朱赫來而坐牢;輾轉于硝煙彌漫的戰場,多次掙扎在死亡線上;革命勝利之后又將全部身心投入了國民建設當中……在這個過程中,保爾表現出了一個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所具有的堅毅、勇敢、無私奉獻。
《童年》的主要內容:小說講述阿廖沙三歲到十歲的童年生活。從隨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寫起,到外祖父叫去“人間”混飯吃結束,生動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如寫剛到外祖父家時見舅舅們為爭奪家產而爭吵斗毆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殘暴;寫在母親死后與外祖母相依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畫了外祖父的貪婪吝嗇,外祖母的寬厚善良
2.要有主要內容(簡略).讀書收獲(好詞.好句).讀書體會(簡單體會)
我與書的故事 當我再次把目光投向那狹窄的角落時,我又哭了,而且特別傷心,因為我又想起了我忠實的朋友——《真情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這本書. 知道這本書,還是聽老師介紹的.當時我只知道書里講的是一個個有關真情演繹的故事,這對于從小就失去母愛的我來說,是多么的富有吸引力,我想從書中來感受那偉大的親情,所以我千方百計要買到它.于是,在星期天,我就上書店去買書,遺憾的是,跑了幾個書店卻一無所獲,我很失望.有一天,我無意中從朋友中得知常州某書店有這本書.于是,我就邀了爸爸一起上常州買書.當我在書店中看到這本書時,心里有說不出的激動,雙手捧書,親了又親,蹦蹦跳跳,還不時喊著:“我終于買到嘍!買到嘍!”周圍的人都用異樣的眼神看著我,以為我腦子出問題了,直到爸爸提醒我,我才到收銀臺付錢買書,揣著心愛的書回家. 來不及等到回家,在汽車上我就樂滋滋地看起來.書中的情節時起彼伏,惹得我一會兒“噗嗤一笑”,一會兒“眼淚直流”.回到家,我就一頭鉆進房間看起來,連吃飯的時間都忘了…… 我花了一整天看完了這本書,我沒有感到疲勞,相反,我的精神世界更豐富了,因為我從書中感受到了人間的真情:有父母對兒女的無私的愛;有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有不相識的人之間的真情幫助……它一下子溫暖了我的心,讓我感到不再孤單,原來父親是那么愛我,老師與同學是那么關心我,我一下子覺得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它讓我堅信:這真的是一本好書. 以后的日子,我幾乎每天都要去翻閱翻閱這本書.可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在暑假里,有一天,因為爸爸大意,在出門上班前沒將房門關好,結果小狗跑進房間進行了一番“掃蕩”,把我的書啃得面目全非.當我發覺時,它已是支離破碎、殘缺不齊.我嚎啕大哭,拿著木棍追打小狗.我試著想把它修補好,可是卻因它殘缺得太厲害而無能為力了.我一連幾天悶悶不樂,沉默不語,輾轉不眠.爸爸看我這樣,又特意去了趟常州,可那書已賣空了.直到現在,我還沒有買到. 我想念它,我忠實的朋友——《真情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這本書. 我與書的故事 “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這是我平時最喜愛的名言之一. 小時候,我整天都和幾個小伙伴“拼戰沙場,出生入死” .弄了一身塵土才肯回家.媽媽不甘心我就這樣虛度童年,于是便起了讓我讀書的念頭. 第二天,我正想約小伙伴去外面玩,而媽媽卻神不知鬼不覺的出現在我的身后,強制我在家讀書,不許出去.我好不容易等爸爸媽媽都出去了,就溜出去玩了. 夕陽西下,鳥兒歸巢,我回到家后,爸爸媽媽早已等著我了,他們對我進行了一次漫長的說教,完后還命令我今后幾天要把報紙貼在墻上,讓我“面壁思過”.我聽了,心里長嘆一聲;“完了!”在那幾天里,我懷著對報紙的無比怨恨坐在小椅子上.天還是這么藍.樹還是那樣綠,可對我來說,卻沒有絲毫的意義.然而有一天,奇跡出現了.那天,我像以往一樣,在椅子上“面壁”,突然,報紙上的一個話題吸引了我的目光,這篇文章內容新穎,描寫生動,生動地再現了我們小頑童們的平時生活.我看著看著,竟然入迷了!那一天,成了我生活的轉折點——我竟愛上了讀書! 從那以后,看書成了我的最大樂趣,我常常整天流連在爸爸書柜前,如饑似渴地閱讀各種書籍,我這個愛打愛鬧的小玩童竟也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小書蟲.。
3.讀書后的 簡短體會
第一篇: 《魯濱遜漂流記》是18世紀英國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品,也是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小說。
三百多年來在世界各地讀者中廣泛流傳,歷久不衰。 該書以1708年一名蘇格蘭水手航海遇險,最后漂流到一個荒島上,并且單獨留居了四年才被救回這一真實故事作為素材,加工而成的。
小說的主人公魯濱遜出身于一個英國中產階級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風暴,只身一人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一段與世隔絕的生活。
魯濱遜憑著強韌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在荒島上頑強地生存下來。經過了整整28個年頭,才有一艘英國船路過該島,魯濱遜得以返回故鄉。
這本書的主人公——魯濱遜,我對他真的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在那么一個荒島上竟然獨自生活了28年,整整28年啊!多么驚人的數字啊!要是我在這個荒島上生活的話,肯定熬也熬不過去,哪怕是一個小時。
他在荒島上憑的只是自己的雙手、雙腳,用它們做出所有的生活用具,堅強的活了下來。相比較之下,我是那么不堪一擊,我要是離開父母,我會生活自理嗎?我不禁自己問自己。
想到這里,我決定要以魯濱遜為榜樣,在生活中遇到緊急問題千萬別慌,不要哭,要堅強,要鎮定地解決問題。要知道,這些可都是生活中一個堅強的人應該有的表現。
跟魯濱遜比起來,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是多么的豐富多彩,因此,我們更應該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崇尚我們的生活。在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不要輕易就放棄了寶貴的生命,想象一下,魯濱遜當年遇到了多大的困難,都能夠克服,而我們現在的這點小麻煩又算得了什么呢?縱使生活中存在著千千萬萬個困難,但也共存著許許多多的精彩與幸福,我們只有多去挖掘、體會那些精彩與幸福,才會得到更多的快樂 其實,生活就本身就是一幅畫,有的人畫出了春天的生機;夏天的綠蔭;秋天的收獲;冬天的希望。
而有的人卻畫出了春天的寂寞;夏天的焦躁;秋天的凄涼;冬天的悲哀。畫的色彩如何,全取決于作畫人本身對生活的態度。
魯濱遜那種對生活不斷追求,對交往的向往都源于他那對生活無比熱愛崇尚的精神。而這些也都正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第二篇: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個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風浪,翻了船,除他之外 無一人生還。他流落到了孤島上。
憑著他驚人的毅力與勇氣,他從絕望的縫隙中得到了生命 的啟示,在孤島上瞬間便幾十年。他在孤島上勞作生息,開拓荒地,圈養牲畜,生產水稻和 小麥,年復一年與孤獨為伴,克服了種種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
他曾與野獸斗智,也曾與吃 人肉的野人斗勇。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島,這個人就是魯濱遜·克羅索 。
在荒蕪人煙的孤島生活了28年啊!28年多么驚人的一個數字!可見魯濱遜是何等的勇敢 。初到孤島的他是絕望的,他說:“我整天悲痛著我這凄涼的環境,沒有食物,沒有房屋, 沒有衣服,沒有武器,沒有出路,沒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獸所吞,就是被 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獨特的個性體現了出來,對生活充滿希望,不再整天沉浸 在自己設計的悲觀中,開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捕了小 羊;種了小麥……就這樣,他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自己的小王國。
魯濱遜還是堅毅的人。他曾經這樣說道:“我的脾氣是要決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決不 放手的”,“我要盡全力而為,只要我還能劃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還能站立,我就 不肯倒下……”他沒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經驗,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勞力,費 好長的時間。
連做一塊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許多事情都是白費力氣,沒有成功,但他 從來不灰心失望,總是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又重新開始。
辛勤的勞動換來了令人欣慰的回報, 他最后變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種植園,有牧場,有兩處較“豪華”的住所… … 這些沒有一件不是費了很多力氣、克服了許多困難才得來得的。 讀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是文中的魯濱遜我在船上遭到風暴,我會向他那樣 與風暴搏斗才逃到荒島獲救嗎?恐怕我早已被那大海所淹沒,被魚蝦所吞食;如果我流落到 孤島,能活幾天?一天?兩天?我又能干些什么?會劈柴?會打獵做飯?我連洗自己衣服還 笨手笨腳的呢!我覺得人應該學習他這種不怕困難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堅強地活下去, 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也要爭取,決不能放棄!我們要像魯濱遜那樣有志氣、有毅力、愛勞動, 憑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取得最后的勝利! 第三篇: 在荒蕪人煙的孤島生活了28年啊!多么驚人的一個數字!就像魯濱遜一樣雖然身陷荒島確不坐嘆命運不濟,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把荒島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榮的家園。
當他發現有野人的存在,他沉著冷靜以他的勇氣與智慧和“星期五”并肩作戰,一起打退了野人,這也體現出一個人遇到困難只要沉著冷靜的去應對就一定會有辦法解決的,在他認為,天底下沒有什么人類克服不了的困難,只要人類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與雙手,一切難題都將迎刃而解.對人就像一顆種子他會想盡。
4.讀書后的感想
《王子與貧兒》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
它描寫王子愛德華和貧兒湯姆通過一個陰差陽錯的偶在機會互相換了位置,王子變成了貧兒,貧兒成了王子。貧兒湯姆穿著王子的衣服在王宮里盡享榮華富貴,還當上了英國的新國王。
而真正的王子愛德華卻在外四處流浪,不得不忍受貧窮和乞丐們的欺凌和嘲諷。在好人霍頓的幫助下,愛德華王子經歷了重重劫難,改正了自己的壞習慣,最后終于回到了王宮。
而貧兒湯姆在良心的譴責下,將不屬于自己的王位還給了真正的王子。此后,愛德華成了一位仁慈的君主,和他的子民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
故事的想像極其豐富、語言幽默風趣,在帶給兒童快樂的同時,能極大地激發兒童的想像力和對純潔、善良、美好事物的向往。 [感想] 這篇小說是以19世紀的英國為背景,描寫一個貧苦兒童湯姆和一個富貴王子愛德華交換社會地位的童話式故事。
貧兒湯姆從小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貧困生活,幻想著自己能有一天當上富貴的王子,而愛德華因厭倦死板、空虛的宮廷生活,也幻想著能到民間嘗嘗作貧兒的滋味。于是有一天,他們交換了身份,開始了新的生活。
通過這個童話情節,小說首先用鮮明的對比手法,展現了勞動人民生活的極端艱難困苦和統治階級生活的極端豪華奢侈。在此同時,小說還鮮明地表明了人生生來平等的民主主義思想和環境決定人物性格的唯物主義觀念。
湯姆并非天生就只能當貧兒,愛德華也不是生來就只能當王子,全部的不同只在服飾和地位。愛德華就曾跟湯姆說:“要是我們光著身子走出去,誰也分不清哪個是你,哪個是我!”的確,當貧兒穿上王子衣服時,大家都把他當成王子;而愛德華穿上貧兒衣服后,大家便認定他是貧兒,這里既沒有什么“天生富貴”,也沒有什么“天賦王權”,問題的關鍵只在穿什么服飾和處在什么地位。
不僅如此,湯姆在穿上王子衣服,被人推上王位后,便立即頒發仁慈的法律,釋放無罪的囚犯,否定封建法律的荒謬,指責宗教裁判所的草菅人命,成了被萬民擁戴的開明君主。而愛德華在穿上貧兒衣服后,也能在重新當上國王時廢止酷刑,昭雪冤獄,頒布新法,以改善人民的處境。
這是他倆突然心血來潮或良心復蘇嗎?不,這是環境對人物性格的客觀影響,是健康、樸素的人民生活對人的改造作用。湯姆從人民中來,健康、樸素的人民生活使他從小就具有善良、正直的品質和同情苦難、嫉惡如仇的性格。
而愛德華從王宮走到人民中去以后,受人民生活的影響,也逐漸具有了跟統治者截然不同的品質和性格。 最后還有一點,小說雖然取材于16世紀英國,但讀者從小說所描寫的人民大眾的苦難生活,很自然會聯想到19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勞動人民的艱難處境;從小說所描寫的統治者的為所欲為,很自然會聯想到當時美國資產階級政府的專橫欺詐;從湯姆和愛德華交換身份后的思想言行,也很自然會聯想到深刻的種族歧視。
因此,小說雖然取材于16世紀英國,但其批評的矛頭是指向19世紀的美國。 誤會和交換身份,就是這一部童話的主要情節,而這看似俗套的設置,卻在馬克?吐溫筆下顯出了隱含的光輝。
這篇讀后感,語言質樸平實,從手法、思想和社會背景三方面闡述了作者意圖,筆風簡潔,眼光犀利 .《魔法師的帽子》描述的是,一頂魔術師的帽子失落在木民谷,打破了木民谷居民的平靜。木民在木民谷找到這頂高筒黑禮帽,撿回來的時候,沒想到這是魔法師的帽子。
這是一頂神通廣大的帽子:當他們把它倒過來當字紙簍時,扔進去的蛋殼竟膨脹成五朵小云彩,小伙伴們就駕著云彩四處飛翔,八方飄游;小木民鉆進帽子捉迷藏,出來就成了誰也認不出的怪物;魔帽能把一只被小木民誘捕來的小蟻獅變成一只小小的刺猬;流進帽子里的水會變成木莓汁;木民媽媽無意中把幾株植物標本扔進了魔帽,枝條就以神奇的速度在媽媽睡覺時生長起來,最后像厚厚的綠毯子把木民家的房子裹了個嚴實。于是,木民家沒門沒窗,只是密密一大片野草野花。
這些綠色的藤條還會開玩笑,把木民頭上的帽子給卷起來,舉到高處…… 不管什么東西,一到這頂帽子里,就會變成誰也想象不到的其它東西。這頂帽子讓木民谷的居民們體驗了許多聞所未聞的歷險。
例如,一個蛋殼扔進帽子,即刻變成了一朵云彩,小木民和他的朋友們就坐到云朵上四處飄游;一粒花籽兒飛進了帽子,它就瘋長起來,使姆敏的家變成了一座密林…… 一千零一夜是一本古老的書,里面講述了許許多多古老的故事。相傳,一個國王,他每天娶一個女子,第二天就殺掉。
有個姑娘要阻止他的這種做法,于是愿嫁給國王。她給國王講故事,每次要殺掉她的時候剛好講到精彩的部分,國王只好不殺她。
她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夜,終于使國王回心轉意。 其實,這些故事是由阿拉伯民族智慧、才華凝聚成的,有些已經家喻戶曉,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神燈》、《辛巴德航海歷險記》等等。
它們都是曲折生動、想象豐富,大多數令人感動。《辛巴德航海歷險記》講述了一位商人七次出海,每次出海都碰到種種磨難,而他把這些困難一一克服,最后成了一名富翁。
《神燈》則述說了一個游手好閑的孩子在罪惡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