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機器人的一些資料
機器人
robot
有獨立的自動控制系統、可以改變工作程序和編程、能模仿人體某些器官的功能完成某些操作或移動作業的機器。機器人是中國對robot一詞的意譯。在生產中,要求機器人能替代工人上崗,從事高節奏的重復性勞動,因此機器人應有足夠的重復精度,特別要有很高的可靠性。
簡史 1954年美國人G.C.戴伏爾首次提出通用“重復操作機器人”的方案,60年代初美國公司推出Unimate球坐標型和Versatran圓柱坐標型第一代工業機器人產品。70年代,機器人逐漸為工業部門接受并在日本、美國、聯邦德國等國家形成產業,在汽車等工業中迅速推廣應用。80年代,高性能指標的機器人增多,繼搬運機器人、噴漆機器人、點焊機器人和弧焊機器人之后,各種裝配機器人和遙控作業機器人也迅速發展,帶感覺的第二代機器人以裝配機器人為先導,在電子工業中進入了實用階段。80年代后期,機器人被列入中國國家七五攻關項目,有了較大發展。
構成和類型 主要由操作機或移動機構、驅動系統和控制系統所構成。操作機大多是由機座、立柱、大臂、小臂、腕部和手部用轉動或移動關節串聯起來的多自由度開式空間運動機構,其終端手部為抓持器,可夾持物料或安裝工具,像人手那樣在工作空間內執行多種作業。為了適應抓持器在三維空間內的任意的位置和姿態要求,操作機也即機器人的自由度一般為6,但有些工業機器人的自由度可為5或4,而對有高度靈活要求的冗余度機器人,可仿人臂具有多于6的自由度。在6自由度機器人中,抓持器的位置一般是由前3個手臂自由度確定,而其姿態則與后3個腕部自由度有關。按前3個自由度布置的不同工作空間,機器人可有直角坐標型、圓柱坐標型、球坐標型及擬人臂關節坐標型4種不同結構。操作機的機座有時安裝在移動機構上以增加機器人的工作空間。從事移動作業的機器人常稱移動機器人,其中重要的是能適應惡劣場地和危害環境的步行機器人,有兩足、四足和六足等。此外還有輪式和履帶式等移動機器人。
機器人各主動關節的自由度是由驅動能源實現的。大多采用直流伺服電機、步進電機和交流伺服電機等電力驅動,也有的采用油缸的液壓驅動和氣缸的氣壓驅動。常借助齒輪、連桿、齒形帶、滾珠絲杠、諧波減速器、鋼絲繩等部件驅動各主動關節運動。
控制系統是機器人的大腦和心臟,是決定機器人性能水平的關鍵。主要作用是控制機器人終端運動的離散點位和連續路徑或控制移動機器人的移動。現有機器人控制系統多由上一級多位計算機和下一級微處理器再加傳感器和軟件等構成。上一級按作業任務規劃或給出各關節動作的指令,下一級則控制各關節伺服驅動系統執行上一級的動作指令,使機器人終端以一定精度完成作業任務。在某些經濟型機器人中,步進電機或氣缸的驅動系統采用非伺服的開關量控制結構。也有少量工業機器人的控制系統是在數控控制機基礎上派生并附加軟件組成的。很多機器人控制系統都有自己的編程語言,從匯編語言到高級專用語言。
在遙控機器人中,由于人要操持主手對從手動作始終進行控制和監視,控制系統的構成除有人這一要素外,還配有視覺和力覺等傳感部分。
機器人按控制系統達到的水平大致分為3代。第一代機器人以示教再現式控制為主要特征,用示教盒、遙控手柄和手把手示教,應用最廣。第二代機器人運用視覺、觸覺等傳感器、具有某些環境信息反饋的計算機直接控制。第三代機器人是裝有多種傳感器,能按作業命令、環境信息進行人工智能控制的自主機器人,簡稱智能機器人。有時也把基于傳感器有初步智能的第二代機器人稱為智能機器人。
機器人學 分析、設計、研究和發展機器人的學科,是一門涉及機構學、機械設計、自動控制、電子學、計算機、傳感器、人工智能和仿生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內容廣泛,主要包括:①機器人的結構組成。②機器人的運動學和動力學。③機器人的運動學控制、動力學控制和柔順控制。④機器人的傳感器。⑤機器人編程語言。⑥機器人基于知識的智能控制。⑦步行機的步態學等。
展望 機器人的出現和發展使人類由人—機器—自然界的傳統生產模式逐步向人—機器人—機器—自然界的新生產模式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并改變人類的社會生活面貌。機器人不斷朝著結構多樣化、自控智能化和監控智能化方向發展。只在微米甚至納米級微動的微型機器人的問世,將進一步開闊機器人的應用前景并對機器人定義及機器人學科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2.關于機器人的資料
機器人概述篇實用上,機器人(Robot)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機器人可接受人類指揮,也可以執行預先編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據以人工智能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機器人執行的是取代或是協助人類工作的工作,例如制造業、建筑業,或是危險的工作。 機器人可以是高級整合控制論、機械電子、計算機、材料和仿生學的產物。目前在工業、醫學甚至軍事等領域中均有重要用途。 歐美國家認為:機器人應該是由計算機控制的通過編排程序具有可以變更的多功能的自動機械,但是日本不同意這種說法。日本人認為“機器人就是任何高級的自動機械”,這就把那種尚需一個人操縱的機械手包括進去了。因此,很多日本人概念中的機器人,并不是歐美人所定義
你可以試下
3.有關機器人的資料
本人已經有一個展項的完整資料、原型送達****,歡迎全球任何人免費仿制和改進,這個機器人供電方式,就是從數學分析的結果提出的工程結構,從工程應用上已經是完整的;不足之處是目前只能做到概率解,請觀眾在將來做出純數學的解析解,目前一般的數學研究所和普通的數學博士還無法解答;有兩項展項將向有關部門送審,看是否在保密限制之內,因為具備創新的軍事用途。
現在的大學生上完實驗課,你在實驗室門口堵住他,向他借來實驗教材,就這本教程的內容提問,只要是問題準確、細致,他們保準回答不上來,他剛才還懵懵懂懂的呀,問老師也是瞠目結舌;如果要他制造實驗設備那就是八格牙魯、死啦死啦地也沒轍。現在的學校教學儀器都是從社會上采購來的,實驗講義的原稿是教學儀器供應商提供的,其他就可想而知了。到了研究生,就是在國外原版科技文獻和數據庫指導下的進口軟件系統、硬件平臺、市場上采購的模塊以及專用集成電路和組件的系統集成,科技快餐,現代技術大拼盤。
現已向****免費提供的原型是機器人從平面、曲面、臺階上,用腳或輪子取得動力電源,就不必像日本本田機器人那樣背后背負動力電池;清華大學畢業的機器人專業博士到北京交通大學工作后制造并在深圳高交會上展出的機器人還拖帶供電電纜呢,又環保、又創新,還提出了四驅車競賽的新方法;****就是愛國主義、國防軍事、科學普及教育的展項;至于超越國外飛行模擬訓練艙,能產生可控***的設備基礎資料,都已經通知到****,在附近的企業就能制造出來,以本人的孤陋寡聞,尚未見識過同類裝置。還可以指導在學學生撰寫發明專利申請文件(大學知識產權課程和專利代理律師都不教你!),凡此種種,都是提高票價吸引觀眾的硬道理。
現在理工科學生的金工實習、電子元器件裝配實習,都是在組裝一樣的基礎零件和電路板,完成后請教師評分后就當廢品扔掉;畢業論文、創新工程等等都丑陋的不堪入目,任由學生下載網上的資料初級模仿;***就在**中,應該為祖國的下一代提供實踐的課題、充分使用學生的實驗與教學經費,本人愿意義務指導他們制造各種創新展項,引導他們跨過書本內容與市場聯系與參與社會競爭的門檻。
4.我要關于機器人的資料
雙足步行機器人在爬樓梯
靈巧手有三個手指,每個手指有3個關節,3個手指共9個自由度,微電機放在靈巧手的內部,各關節裝有關節角度傳感器,指端配有三維力傳感器,采用兩級分布式計算機實時控制系統。
仿人型機器人是多門基礎學科、多項高技術的集成,代表了機器人的尖端技術。因此,仿人形機器人是當代科技的研究熱點之一。仿人型機器人不僅是一個國家高科技綜合水平的重要標志,也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目前,我國仿人形機器人研究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我國科技工作者正在努力向前,我們熱切地期盼著我們自己水平更高的、功能更強的仿人型機器人與大家見面
5.關于機器人的資料
機器人一般由執行機構、驅動裝置、檢測裝置和控制系統和復雜機械等組成。
執行機構即機器人本體,其臂部一般采用空間開鏈連桿機構,其中的運動副(轉動副或移動副)常稱為關節,關節個數通常即為機器人的自由度數。根據關節配置型式和運動坐標形式的不同,機器人執行機構可分為直角坐標式、圓柱坐標式、極坐標式和關節坐標式等類型。
出于擬人化的考慮,常將機器人本體的有關部位分別稱為基座、腰部、臂部、腕部、手部(夾持器或末端執行器)和行走部(對于移動機器人)等。 驅動裝置是驅使執行機構運動的機構,按照控制系統發出的指令信號,借助于動力元件使機器人進行動作。
它輸入的是電信號,輸出的是線、角位移量。機器人使用的驅動裝置主要是電力驅動裝置,如步進電機、伺服電機等,此外也有采用液壓、氣動等驅動裝置。
檢測裝置的作用是實時檢測機器人的運動及工作情況,根據需要反饋給控制系統,與設定信息進行比較后,對執行機構進行調整,以保證機器人的動作符合預定的要求。作為檢測裝置的傳感器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內部信息傳感器,用于檢測機器人各部分的內部狀況,如各關節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并將所測得的信息作為反饋信號送至控制器,形成閉環控制。
另一類是外部信息傳感器,用于獲取有關機器人的作業對象及外界環境等方面的信息,以使機器人的動作能適應外界情況的變化,使之達到更高層次的自動化,甚至使機器人具有某種“感覺”,向智能化發展,例如視覺、聲覺等外部傳感器給出工作對象、工作環境的有關信息,利用這些信息構成一個大的反饋回路,從而將大大提高機器人的工作精度。 控制系統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集中式控制,即機器人的全部控制由一臺微型計算機完成。另一種是分散(級)式控制,即采用多臺微機來分擔機器人的控制,如當采用上、下兩級微機共同完成機器人的控制時,主機常用于負責系統的管理、通訊、運動學和動力學計算,并向下級微機發送指令信息;作為下級從機,各關節分別對應一個CPU,進行插補運算和伺服控制處理,實現給定的運動,并向主機反饋信息。
根據作業任務要求的不同,機器人的控制方式又可分為點位控制、連續軌跡控制和力(力矩)控制。 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各種類型的軍用機器人已經大量涌現,一些技術發達的國家相繼研制了智能程度高、動作靈活、應用廣泛的軍用機器人。
目前軍用機器人主要是作為作戰武器和保障武器使用。在惡劣的環境下,機器人的承受能力大大超過載人系統,并且能完成許多載人系統無法完成的工作,如運輸機器人可以在核化條件下工作,也可以在炮火下及時進行戰場救護。
在地面上,機器人為聯合國維和部隊排除爆炸物、掃除地雷;在波黑戰場上,無人機大顯身手;在海洋中,機器人幫助人清除水雷、探索海底秘密;在宇宙空間,機器人成了火星考察的明星。現在世界上正在研制或已投入使用的軍用機器入主要有以下幾種。
本次軍事機器人介紹周將每周介紹一種軍用機器人。歡迎觀注。
2004年10月26日 第一天 地面機器人 地面軍用機器人主要分為智能機器人和遙控機器人。按其功能可分為:排雷(彈)機器人、偵察機器人、保安機器人,甚至還研制有地面微型軍用機器人。
全自主機器人美國于1984年開始研制第一臺地面自主車輛,可以在人不干預的情況下自己在道路上行駛。992年美國研制出時速75公里的自主車。
目前仍有許多技術難題未解決。但地面自主車的研制大大推動了遙控機器人的發展。
排雷(彈)機器人使用排雷機器人不僅可以加快掃雷破障的速度,而且還大大降低了人員的傷亡。如美國研制的"交通警察"戰場機器人,它安裝了多種傳感器,可用于探測建筑物、掩體、隧道等處的地雷;"蜜蜂"式控雷器則具有較快的飛行速度,可以迅速而準確地發現地雷的位置,并通過自身攜帶的炸藥對地雷進行引爆。
在1982年爆發的馬島戰爭中,英國海軍就曾用法國研制的的機器人,清除阿根廷布設的水雷。而英國陸軍的排彈機器人在拆除恐怖分子放的各種類型的炸彈工作中屢建奇功,備受歡迎。
排爆機器人英國研制的"手推車"排除爆炸物機器人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排除爆炸物機器人。目前,最新研制的 SuperM(超級手推車)的攝像機可以在距地面65毫米處工作,因此它可以用來檢查可疑車輛的底部。
SuperM機器人采用橡膠履帶,最大速度為55米/分,它有一整套的無線電控制系統及各種設備,其中包括一部彩色電視攝像機、一支獵槍和兩個爆炸物排除裝置;該車由兩組耐用的12伏電池驅動,并裝有一個電動制動系統,使其在通過陡坡時能準確地動作。 偵察機器人高技術條件下的戰場環境更加復雜,使用機器人不僅可以進入難以涉足的惡劣環境中偵察,而且一旦機器人不幸被"俘",則可以通過預先設置的程序自動引爆"以身殉職"。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GSR偵察機器人是由M114裝甲人員輸送車改裝的,上面裝有15臺微處理器、衛星導航接收機、聲學臨近傳感器、激光測距機、磁羅盤和一臺高分辨率的攝像機等。攝像機裝在一個由計算機控制的平臺上。
如果沒有外部導航,該車可以自主地跟。
6.有那些關于機器人的資料
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各種類型的軍用機器人已經大量涌現,一些技術發達的國家相繼研制了智能程度高、動作靈活、應用廣泛的軍用機器人。
目前軍用機器人主要是作為作戰武器和保障武器使用。在惡劣的環境下,機器人的承受能力大大超過載人系統,并且能完成許多載人系統無法完成的工作,如運輸機器人可以在核化條件下工作,也可以在炮火下及時進行戰場救護。
在地面上,機器人為聯合國維和部隊排除爆炸物、掃除地雷;在波黑戰場上,無人機大顯身手;在海洋中,機器人幫助人清除水雷、探索海底秘密;在宇宙空間,機器人成了火星考察的明星。現在世界上正在研制或已投入使用的軍用機器入主要有以下幾種。
本次軍事機器人介紹周將每周介紹一種軍用機器人。歡迎觀注。
2004年10月26日 第一天 地面機器人 地面軍用機器人主要分為智能機器人和遙控機器人。按其功能可分為:排雷(彈)機器人、偵察機器人、保安機器人,甚至還研制有地面微型軍用機器人。
全自主機器人美國于1984年開始研制第一臺地面自主車輛,可以在人不干預的情況下自己在道路上行駛。992年美國研制出時速75公里的自主車。
目前仍有許多技術難題未解決。但地面自主車的研制大大推動了遙控機器人的發展。
排雷(彈)機器人使用排雷機器人不僅可以加快掃雷破障的速度,而且還大大降低了人員的傷亡。如美國研制的"交通警察"戰場機器人,它安裝了多種傳感器,可用于探測建筑物、掩體、隧道等處的地雷;"蜜蜂"式控雷器則具有較快的飛行速度,可以迅速而準確地發現地雷的位置,并通過自身攜帶的炸藥對地雷進行引爆。
在1982年爆發的馬島戰爭中,英國海軍就曾用法國研制的的機器人,清除阿根廷布設的水雷。而英國陸軍的排彈機器人在拆除恐怖分子放的各種類型的炸彈工作中屢建奇功,備受歡迎。
排爆機器人英國研制的"手推車"排除爆炸物機器人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排除爆炸物機器人。目前,最新研制的 SuperM(超級手推車)的攝像機可以在距地面65毫米處工作,因此它可以用來檢查可疑車輛的底部。
SuperM機器人采用橡膠履帶,最大速度為55米/分,它有一整套的無線電控制系統及各種設備,其中包括一部彩色電視攝像機、一支獵槍和兩個爆炸物排除裝置;該車由兩組耐用的12伏電池驅動,并裝有一個電動制動系統,使其在通過陡坡時能準確地動作。 偵察機器人高技術條件下的戰場環境更加復雜,使用機器人不僅可以進入難以涉足的惡劣環境中偵察,而且一旦機器人不幸被"俘",則可以通過預先設置的程序自動引爆"以身殉職"。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GSR偵察機器人是由M114裝甲人員輸送車改裝的,上面裝有15臺微處理器、衛星導航接收機、聲學臨近傳感器、激光測距機、磁羅盤和一臺高分辨率的攝像機等。攝像機裝在一個由計算機控制的平臺上。
如果沒有外部導航,該車可以自主地跟蹤其它車輛越過障礙物。 保安機器人保安機器人可用于軍事基地等重要設施的保衛工作。
具有代表性的保安機器人是由美國研制的"徘徊者",它是一輛重1.8噸的6輪全地形車,它可以按照預編程序的路線,沿著這些設施的外部邊界進行巡邏。當發現入侵者時,操作者通過聲音傳輸系統使機器人與入侵者對話,若入侵者不合作,懷有敵意,操作者就可命令機器人攻擊入侵者。
當該地區受到大規模進攻時,操作者就可調動多臺機器人進行阻擊,以便為保安人員爭取時間。 地面微型機器人專家們對微型機器人備加青睞,認為它們體積小,生存能力強,具有廣泛的用途。
現已研制出一種只有昆蟲大小的名叫"扁虱"的機器人,它可附在敵人裝備的部件上,混入敵人防線,偵察敵人的目標,也可向敵人的通信系統中注入一個功率脈沖進行干擾,或鉆到敵人的裝備中去,破壞發動機等關鍵部位。現在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微型軍用機器人的研究,隨著發展,軍用微型機器人有可能改變21世紀的戰場。
步兵支攝機器人"突擊隊員"遙控車是由格魯曼航空公司與美國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共同研制的。它是一個重約160千克的菱形車輛,由電動機驅動。
能以16 公里/時的速度在崎嘔地形上行駛。該車采用光纖通信,可將車載電視攝像機的圖像傳送給操作員,同時將操作員的指令傳送給它,裝上機槍時,其總高度也只略高于1米。
它能完成步兵通常所能完成的各種任務,包括反坦克任務。車上可以配備反坦克導彈發射器、機槍、催淚性毒氣彈等。
2000年11月2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我國首臺類人型機器人研制成功。11月30日,全國各大報都在顯著位置發表了這一消息。
許多人問:何為仿人型機器人?仿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志了什么?世界及中國仿人型機器人發展到什么水平? 從前面幾篇可以看出,大多數的機器人并不像人,有的甚至沒有一點人的模樣,這一點使很多機器人愛好者大失所望,很多人問為什么科學家不研制像人一樣的機器人呢?其實,科學家和愛好者的心情是一樣的,一直致力于研制出有人類外觀特征、可模擬人類行走與其基本操作功能的機器人。 由于仿人型機器人集機、電、材料、計算機、傳感器、控制技術等多門學科于一體,是一個國家高科技實。
7.關于機器人的資料,我要較少的
機器人概述篇實用上,機器人(Robot)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
機器人可接受人類指揮,也可以執行預先編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據以人工智能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機器人執行的是取代或是協助人類工作的工作,例如制造業、建筑業,或是危險的工作。
機器人可以是高級整合控制論、機械電子、計算機、材料和仿生學的產物。目前在工業、醫學甚至軍事等領域中均有重要用途。
歐美國家認為:機器人應該是由計算機控制的通過編排程序具有可以變更的多功能的自動機械,但是日本不同意這種說法。日本人認為“機器人就是任何高級的自動機械”,這就把那種尚需一個人操縱的機械手包括進去了。
因此,很多日本人概念中的機器人,并不是歐美人所定義的。現在,國際上對機器人的概念已經逐漸趨近一致。
一般說來,人們都可以接受這種說法,即機器人是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來實現各種功能的一種機器。聯合國標準化組織采納了美國機器人協會給機器人下的定義:“一種可編程和多功能的,用來搬運材料、零件、工具的操作機;或是為了執行不同的任務而具有可改變和可編程動作的專門系統。”
機器人能力的評價標準包括:智能,指感覺和感知,包括記憶、運算、比較、鑒別、判斷、決策、學習和邏輯推理等;機能,指變通性、通用性或空間占有性等;物理能,指力、速度、連續運行能力、可靠性、聯用性、壽命等。因此,可以說機器人是具有生物功能的空間三維坐標機器。
機器人發展史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說《羅薩姆的機器人萬能公司》中,根據Robota(捷克文,原意為“勞役、苦工”)和Robotnik(波蘭文,原意為“工人”),創造出“機器人”這個詞。1939年 美國紐約世博會上展出了西屋電氣公司制造的家用機器人Elektro。
它由電纜控制,可以行走,會說77個字,甚至可以抽煙,不過離真正干家務活還差得遠。但它讓人們對家用機器人的憧憬變得更加具體。
1942年 美國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機器人三定律”。雖然這只是科幻小說里的創造,但后來成為學術界默認的研發原則。
1948年 諾伯特·維納出版《控制論》,闡述了機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機能與人的神經、感覺機能的共同規律,率先提出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自動化工廠。1954年 美國人喬治·德沃爾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可編程的機器人,并注冊了專利。
這種機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從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靈活性。1956年 在達特茅斯會議上,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對智能機器的看法:智能機器“能夠創建周圍環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問題,能夠從抽象模型中尋找解決方法”。
這個定義影響到以后30年智能機器人的研究方向。1959年 德沃爾與美國發明家約瑟夫·英格伯格聯手制造出第一臺工業機器人。
隨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制造工廠——Unimation公司。由于英格伯格對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和宣傳,他也被稱為“工業機器人之父”。
1962年 美國AMF公司生產出“VERSTRAN”(意思是萬能搬運),與Unimation公司生產的Unimate一樣成為真正商業化的工業機器人,并出口到世界各國,掀起了全世界對機器人和機器人研究的熱潮。1962年-1963年傳感器的應用提高了機器人的可操作性。
人們試著在機器人上安裝各種各樣的傳感器,包括1961年恩斯特采用的觸覺傳感器,托莫維奇和博尼1962年在世界上最早的“靈巧手”上用到了壓力傳感器,而麥卡錫1963年則開始在機器人中加入視覺傳感系統,并在1965年,幫助MIT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帶有視覺傳感器,能識別并定位積木的機器人系統。1965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研制出Beast機器人。
Beast已經能通過聲納系統、光電管等裝置,根據環境校正自己的位置。20世紀 6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等陸續成立了機器人實驗室。
美國興起研究第二代帶傳感器、“有感覺”的機器人,并向人工智能進發。1968年 美國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們研發成功的機器人Shakey。
它帶有視覺傳感器,能根據人的指令發現并抓取積木,不過控制它的計算機有一個房間那么大。Shakey可以算是世界第一臺智能機器人,拉開了第三代機器人研發的序幕。
1969年 日本早稻田大學加藤一郎實驗室研發出第一臺以雙腳走路的機器人。加藤一郎長期致力于研究仿人機器人,被譽為“仿人機器人之父”。
日本專家一向以研發仿人機器人和娛樂機器人的技術見長,后來更進一步,催生出本田公司的ASIMO和索尼公司的QRIO。1973年 世界上第一次機器人和小型計算機攜手合作,就誕生了美國Cincinnati Milacron公司的機器人T3。
1978年 美國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業機器人PUMA,這標志著工業機器人技術已經完全成熟。PUMA至今仍然工作在工廠第一線。
1984年 英格伯格再推機器人Helpmate,這種機器人能在醫院里為病人送飯、送藥、送郵件。同年,他還預言:“我要讓機器人擦地板,做飯,出去幫我洗車,檢查安全”。
1998年 丹麥樂高公司推出機器人(Mind-storms)套件,讓機器人制造變得跟搭積木一樣,相對簡單又能任意拼裝,使機器人開始走入個。
8.機器人的資料
RCX是是一塊可編程積木,即課堂機器人(機器人指令系統)的大腦。它是整個用樂高積木、馬達、用樂高機器人套件制作的人形機器人
傳感器等組建搭建的機器人系統的中樞,就像大腦一樣控制、指揮機器人的行為。使用ROBOLAB軟件,人們可以創造、搭建、編程真正的機器人,讓它運動、做運動、甚至自己去“想”。 RCX升級!NXT機器人! 這位全新組裝型機器人全身布滿了感應器,讓它可以根據感應到的聲音和動作做出適當反應,也讓它對于光線和觸覺的反應更加靈敏。NXT 機器人的心臟系統是一個 32位的微型處理器,可以經由 PC 或 Mac 操作程序。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機器人的科學簡短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