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溫庭筠簡介(簡短200字之內)及著名的詩詞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存詞七十余首。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溫庭筠詩詞集,據《新唐書·藝文志》,當時曾有《握蘭集》三卷,《金荃集》10卷,《詩集》5 卷,《漢南真稿》10卷,又有與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詩文合集《漢上題襟集》10卷,知其創作頗豐。可惜其集不傳,今所見溫庭筠之詩詞,唯《花間集》、《全唐詩》、《全唐文》中所保存者。
除詩詞外,溫庭筠還是一位小說作家、學者。據《新唐書·藝文志》,溫庭筠撰有小說《乾巽子》3卷、《采茶錄》1卷,編纂類書《學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現在無從探知其詳。尤其是《學海》10卷的亡佚,實在是我國學術史上的一大損失。如果《學海》能保存下來,必然會對學術研究和輯佚等工作大有貢獻。
2.歷史故事 簡短一點50字
1、姜太公釣魚
太公姓姜,名尚,西周時人,曾輔佐周武王滅了商朝。據民間傳說,太公在出仕之前,隱居於渭水(在今陜西省境內)之濱。
他常拿一根不帶魚餌的直鉤釣竿,在水面上憑空釣魚。一些樵夫看到他這樣釣魚都發笑。太公說:”我不是想釣真的魚,而是想釣一位賢明的君主。”
太公就這樣期待了幾十年,到他快八十歲的時候,周武王的父親周文王得知太公有治國才能,親自請他出來做了丞相。
2、味如雞肋
三國時期,曹操帶領軍隊攻打一個城市,很長時間沒有攻打下來。這時候,他感到進推兩難:撤退吧,就前功盡棄,實在可惜;繼續攻打下去吧,又實在沒有取勝的把握。一天他在吃雞的時候,感到這情形就像是吃雞肋:實在沒有多少肉可以吃,可是丟掉又舍不得。這時候有人來問他”今天晚上的口令是什麼?”他就隨口回答”雞肋。”
3、胸有成竹
宋朝有個畫家叫文興可,善於畫竹子。他在自己的住房周圍,栽了許多竹子,一年四季,常去觀察竹子的不同姿態與變化。因而對竹子的形象非常熟悉,所以他畫出的竹子生動逼真。《宋史·文同傳》里說:”當時人們紛紛請他畫竹子,送去的絹,堆了一大堆,他有時厭煩地把它們扔在地上。”
當時,文興可的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兆補之寫了一首詩贊揚他的繪竹藝術,其中有兩句:”興可畫竹時,胸有成竹。”
4、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
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
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后,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5、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后討伐孫權。
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味如雞肋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胸有成竹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姜太公釣魚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孟母三遷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赤壁之戰
3.唐太宗的故事簡短50字
改名世民
據兩唐書的太宗本紀,李世民曾經于四歲時與父親李淵郊游時,見一識相術之士,其相士先贊李淵為貴人,又贊世民,說其“凡二十歲,必能濟世安民”。李淵后遍尋相士不獲,并將其改名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60]
箭術無雙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于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于逃出追擊。
虎牢關之戰時,李世民對尉遲恭說:“我拿著弓箭,你手持馬槊相隨,即使有百萬大軍又奈我如何!”足見他對自己箭術的自信。[61]
李世民繼位前曾任天策上將,設天策府。李世民繼位后在苑囿內狩獵,有一群野豬奔了出來。李世民四箭射殺了四只,但還是有一頭雄壯的公野豬沖到近前。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與之搏斗。李世民拔劍砍死野豬,笑著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原來唐儉曾任天策府長史。唐儉當即回答道:“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于一獸!”李世民覺得唐儉說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獵。
小鳥依人
成語小鳥依人出自唐太宗之口:
褚遂良是唐朝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博采眾長,變化多姿,自成一家。因為精通書法,被魏徵推薦給唐太宗,并受到太宗的賞識。
李世民坐像
唐太宗任命褚遂良擔任起居郎一職,專門記載皇帝的言行起居。有一次,唐太宗問褚遂良:“你每天記載我的言行起居,我可以看看嗎?” 褚遂良回答說:“如今設立起居郎的職務,如同古代的史官,善行惡行 都要記錄在案,以督促皇帝不犯錯。我從未聽說皇帝本人要看這些內容的。”唐太宗又問道:“如果我有不好的言論、行為,你也要記下來嗎?”褚遂良回答說:這是我的職責所在,您的一言一行,我都要記下來。”
不久之后,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我今天要當面評論你們的功過得失,引以為鑒,使你們警惕。說者沒有過錯,聽者自己改過。”說完他就看著長孫無忌說:“你善于避嫌、隨機應變,但是領兵打仗不是你的長項。高士廉博覽群書,悟性很高,臨危受難不變節,做官也不拉幫結派,但是缺少直諫的勇氣。”唐太宗將朝中大臣評論一番,最后說到了褚遂良。唐太宗說褚遂良在學問方面大有長進,性格很剛直,對朝廷忠心,對我很有感情,平時一副飛鳥依人的模樣,我很是憐愛他啊!”[62]
房謀杜斷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辟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于出計謀,一個善于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63]
一代楷模
成語一代楷模是李世民夸贊李靖的話:
李靖覺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勞不小,受到的封賞也不少,應該急流勇退,早點解甲歸田,免生后患。所以趁唐太宗派他去訪察民俗的機會,說自己的腳有毛病,奏請退休歸家。唐太宗見他的奏書寫得十分懇切,便答應了他的請求,并派中書侍郎牟岑少去傳他的旨意說:“我看自古以來,身居富貴而能知足的非常少,不論是愚人還是智者,都莫能自知。有些人沒有什么才能,卻硬是要占據官職;就是有了病。也勉強留著不肯辭官,李靖能識大體,實在可嘉。我如今批準你的請求,不僅是成全你的志向,還想把你作為一個時代的模范人物。”[64]
4.祖沖之簡短的故事50字的,要速度
祖沖之(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國杰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人,字文遠。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齊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為避戰亂,祖沖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遷至江南。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祖沖之從小接受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一生先后任過南徐州(今鎮江市)從事史、公府參軍、婁縣(今昆山市東北)令、謁者仆射、長水校尉等官職。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三方面。
中文名: 祖沖之
別名: 字文遠
國籍: 中國南北朝時期
民族: 漢
出生地: 范陽郡遒縣
出生日期: 于宋文帝元嘉六年
逝世日期: 齊昏侯永元二年
職業: 數學家,科學家
主要成就: 六位小數的圓周率
代表作品: 《述異記》。
5.楊震的簡單故事50字
楊震公正廉潔,不謀私利。
他任荊州刺史時發現王密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后來他調任東萊太守,途經王密任縣令的昌邑(今山東金鄉縣境)時,王密親赴郊外迎接恩師。
晚上,王密前去拜會楊震,倆人聊得非常高興,不知不覺已是深夜。王密準備起身告辭,突然他從懷中捧出黃金,放在桌上,說道:“恩師難得光臨,我準備了一點小禮,以報栽培之恩。”
楊震說:“以前正因為我了解你的真才實學,所以才舉你為孝廉,希望你做一個廉潔奉公的好官。可你這樣做,豈不是違背我的初衷和對你的厚望。
你對我最好的回報是為國效力,而不是送給我個人什么東西。”可是王密還堅持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收下吧!”楊震立刻變得非常嚴肅,聲色俱厲地說:“你這是什么話,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沒有別人在,難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嗎?”王密頓時滿臉通紅,趕緊像賊一樣溜走了,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
楊震為官,從不謀取私利。在任涿郡(今河北省涿縣)太守期間,從不吃請受賄,也不因私事求人、請人、托人,請客送禮。
他的子孫們與平民百姓一樣,蔬食步行,生活十分簡樸。親朋好友勸他為子孫后代置辦些產業,楊震堅決不肯,他說:"讓后世人都稱他們為'清白吏'子孫,這樣的遺產,難道不豐厚嗎!"。
6.鑿壁偷光的故事,50字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匡衡買不起書,只好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個小洞,他借著鄰居家這微弱的光線讀書。
鑿壁偷光:[ záo bì tōu guāng ]
1. 【解釋】:原指西漢匡衡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后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2. 【出自】:《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3. 【示例】:一個說要用功,古時候曾有“囊螢照讀”“~”的志士。 ◎魯迅《且介亭雜文·難行和不信》
4.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拓展資料: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
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
匡衡很著急,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7.簡短的寓言故事50字
一只烏鴉坐在樹上,整天無所事事。一只小兔子看見烏鴉,就問:“我能象你一樣整天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干嗎?”烏鴉答道:“當然啦,為什么不呢?”于是,兔子便坐在樹下,開始休息。突然,一只狐貍出現了。 狐貍跳向兔子……并把它給吃了。
狐貍和葡萄
饑餓的狐貍看見葡萄架上掛著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來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會兒,無可奈何地走了,他邊走邊自己安慰自己說:“這葡萄沒有熟,肯定是酸的。”
這就是說,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說時機未成熟。
小男孩與蝎子
有個小孩在城墻前捉蚱蜢,一會兒就捉了許多。忽然看見一只蝎子,他以為也是蚱蜢,便著兩手去捕捉他。蝎子舉起他的毒刺,說道:“來吧,如果你真敢這樣做,就連你捉的蚱蜢也會統統失掉。”這故事告誡人們,要分辨清好人和壞人,區別對待他們。
8.聞一多的故事 簡短50字
1925年,聞一多懷著一腔摯愛回到他日思夜想的祖國,看到的卻是“五卅”慘案的斑斑血跡,“如花的祖國”滿目瘡痍。
他失望、他憤懣、他迸著血淚沉痛地叫喊: “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 他迷茫、他悲傷、他吶喊:“我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我問,拳頭擂著大地的赤胸,總問不出消息:我哭著叫你,嘔出一顆心來———在我心里!”) 祖國沉淪,山河破碎!聞一多痛心疾首不已,他深情地把澳門、香港、臺灣等七個被割讓、租借的地方比作從母親身邊擄走的七個孩子,聲聲啼血地泣喊:“母親!我要回來!母親!”70年來,這撕心裂肺的呼喚時時刻刻地撞擊著炎黃子孫的心扉!朱自清稱他是“是個愛國詩人,而且幾乎可以說是惟一的愛國詩人”。 1928年1月,聞一多的第二本詩集《死水》出版,集中體現了他所倡導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新格律詩理論,從而也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新詩發展史上的地位。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溫庭筠的簡短故事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