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個改革開放的小故事
聽我媽說 她小時侯能吃上一豬肉就很幸福了,所以那時她天天盼望著春節,因為只有在春節才能多吃點肉.在我媽小時侯,她就得到山上去耙那些松樹的枯葉,然后把它們背回家里當材燒.我媽小時候沒什么新衣服穿,只有穿我阿姨穿過的舊衣服,因為我外婆家實在是太多孩子了,所以沒那么都的錢來買布(注意,是布!!只有拿布票去領布來自己做衣服!),所以只有把衣服"代代相傳". 這是我媽在改革開放前的生活.那時侯確確實實很窮,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現在看看我們的生活,我現在在電腦前打字,衣食無憂.在我小時侯,也就是改革開發初期,我想要什么玩具就有什么玩具,不用上山打材,也不用盼望著過年等著吃肉,我們天天都有了肉吃.還有看看我們住的房子,寬敞明亮,還有我們家里的空調,我們的電視機,冰箱,小車。
.這些都是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 再看看我們的國家,我們有了改革開放30年的資金積累,我們有了能力舉辦好08奧運會,我們有了更強大的能力去棉對災難(國家撥款700億進行災區重建,這是唐山大地震時不可想象的).我們有了30年改革開放的積累,我們的底氣更足了,我們在世界上發出的聲音更加強大,在30年前,在第三世界國家隨便問一個人你最向往的國家是哪里,答按肯定不是中國,而現在,在第三世界問一個人同樣的問題,那回答肯定是CHINA,不可否認,在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我們的國際地位已經大大提高,可以說,我們是第三世界的領頭羊,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受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重視 感人故事:鐵人王進喜,在1959年建設大慶油田的會戰中,王進喜帶領工人日夜奮戰在生產一線,住茅草棚甚至是茅草窩,吃窩窩頭,用肩扛的方式搬運鋼材等。最感人的就是當王進喜看到鉆井出現井噴事故時,他竟然在東北寒冷的餓天氣中奮不顧身的眺進泥漿中充當攪拌機和水泥。
有趣的故事:在**期間,據說某地喂的豬比大象還大。
2.改革開放以來巨大成就小故事跪求改革開放30年的巨大成就小故事要10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房子的故事編者按: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這30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黃金歲月”,也是很多人改變人生命運的“黃金歲月”.對于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作為參與者、創造者、見證者和受益者的中國老百姓,可以說感受最真,情意最切,體會最深.為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總結30年我們走過的光輝歷程,本報從本期起推出我省改革開放30年以來取得的輝煌成果和改革開放給百姓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和講述曾經的、現在的、未來的故事和畫面.房子,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一個人生活的棲息地,也就成了人們茶余飯后談論的熱門話題.30年來,關于房子,有太多的變化.從土房到蓋板房、從木頭房到水泥房、從平房到樓房、從福利房到商品房,從一家幾口人蝸居在不到20平米的斗室里,到現在一家人享受著上百平米的居室……這就是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變化,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我們告別舊時代的一縷春風.曾經,一家人擠在20平米的小屋里“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這首曾經流行一時的歌曲唱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房子作為我們生活的起居室,是一所溫馨的處地.改革開放讓我們告別了曾經住房緊張的局面,在談及關于改革開放后的住房變化時,76歲高齡的杜大爺激動地對記者訴說著房子的故事.杜大爺雖年已進入花甲,可精神非常好,面對記者的采訪,他的思維好像一下被拉回到了那個荒涼、貧窮、饑餓的年代.“你看過電影《沒事偷著樂》嗎?看過你肯定記得這樣的場景:一家老少擠在一間屋子里,要住上下鋪;一大早起來,居民要排隊搶著上廁所;為了子女結婚,只能在自家院子里加蓋屋里長著大樹的小房……”這就是我以前的真實寫照.杜大爺回憶說,改革開放前的住房十分緊張,單位沒有條件分房,他們一家六口人只好租了一間二十平米的平房.“平房是用土坯修的,很簡陋.墻是用土塊砌的,上面的木頭不算大,但還結實,可木頭上面的竹子由于時間過久的原因斷了或壞了,房子中間常裂開一條縫,土經常掉下來落在我們的頭上.而且我們一家六口人根本住不下,平時,小孩只好跑到他同學家去睡覺.尤其是到了冬天,由于房子的密封性很差,我們經常凍得睡不著覺.家里來客人,連坐的地方都沒有,我們只好站著聊天,那時的情形不是現在的年輕人所能想像得到的.”杜大爺說.“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生活慢慢有了改觀.最早是有些人在現在的湟光街道兩旁蓋起了二三層的小樓房.后來的幾年間,樓房已經越來越普遍、越建越高了.現在我一個人有三間房子,而且面積很大、也很明亮.我們應感謝**,感謝改革開放.”激動總是會在一瞬間表達出人們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杜老大爺樸素的言語深刻地印證了改革開放對我們生活改變.平地起高樓同樣有此經歷的侯聚物老人告訴記者,他是山西人,1954年隨做生意的父親來到西寧,剛來時,全家人住在“天主教堂”(現解放商場)后院的土坯房中.因為侯老上過小學,被招到西寧汽車一廠去上班.當時因為家里人多,侯老全家9口人就擠在30多平米的房子里.人多房少,沒辦法,侯老的爺爺又將30多平米的大房間用木板隔離成三間小房子,三個人住一小間.“我睡的那間和廚房連在一起,多日的煙熏火燎地把房子熏得黑糊糊的,很像現在的煤房.”“當我在湟光看到三層小樓時,不禁叫出聲,好高的樓啊……”侯老用手比劃著,興奮的眼睛瞇成了一條線.1981年,在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時,西寧汽車一廠蓋起了第一棟家屬樓,侯老有幸分到了樓房,60多平米,5樓.這時全家人終于有了一個舒舒服服睡覺的地方.隨著侯老的兒女們都長大成人,一個個走上工作崗位,現在他們又搬家了,是80多平米的房子.“改革讓人民生活富裕了,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了,人們的小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侯老高興地說.破爛平房變成漂亮樓房“學校以前最大的變化是以前破爛不堪的幾排平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兩棟漂亮的樓房.”某中學教師魏老師說.回想起1990年上初中時的情景,今年35歲的魏老師說,以前學校的面貌真是慘不忍睹.學校的教學樓、宿舍門窗都是敞口的,沒有天花板,冬天用磚頭壘個土爐子,剛生火時滿教室烏煙瘴氣,根本沒法上課.至于宿舍,為了安全,不能生火,一到晚自習下課,一路小跑回到宿舍,鉆進冰冷的被窩,凍的直發抖.沒辦法,只好兩個人擠到一個被窩里互相取暖.“前幾日有機會到母校轉了轉,看到了母校的變化,真讓人驚喜.外觀漂亮的教學樓,室內窗明幾凈,教室里真叫人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而且宿舍也全部都是樓房,由以前的20多人的大宿舍變成了現在8個人的宿舍.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但卻讓我們看到了國家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帶給人們的實惠,相信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魏老師很自信地說.從有房住到住好房“房子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夜之間無數棟高樓拔地而起,看到這些像是在做夢一樣.”今年28歲的中學教師孫延魁說.孫延魁告訴記者,他老家是農村的,從他記事起,家里一直住著三間用木頭蓋的房子.但那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經常在半夜弄的一家人用。
3.改革開放30年小故事
人民網·天津視窗7月21日電: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記者來到三槐路街崔桂榮老人的家,聽崔奶奶講述生活巨變——
70歲的崔桂榮老人原籍河北青縣,30多年前曾供職于塘沽飲食服務公司。丈夫在部隊服役20年后,轉業到港務局工作。那個年代,他們唱著革命歌曲,快樂地生活和工作著,但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歲月里,他們為了生存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代價。借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記者來到三槐路向陽樓社區,傾聽崔奶奶回憶過去那些難忘的歲月,品味今天美好的生活。
3年早點錢買來一臺縫紉機
一臺舊式的縫紉機擺在崔奶奶家中最顯眼的位置,上面用布精心地遮擋著灰塵。“這臺縫紉機可有故事了,前幾天搬家,兒女們讓我把它當廢品賣了,我堅決不同意,為這事情我還和他們據理力爭呢!”
“俗話說: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是老三。為了讓孩子們穿得體面一些,有一臺縫紉機該多好啊!那時候,一臺縫紉機100多塊錢!也不能為了買縫紉機,把一家老小的生活耽誤了。”崔奶奶感慨地說,“當時,飲食公司為了方便上早班的需要,每人定量發就餐券供早餐使用。那時候2分錢可以買一個果子,5分錢買一個烤餅,外加糧票。我們部門有6個職工,有時候大家聚在一起吃早餐,其樂融融。有一天我突發奇想,使我以后的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
“每天把這些錢吃進肚子里有點可惜啊!一天,我和其他兩個同事約定,以后自帶饅頭做早餐,把相應數目的早餐券換成錢,集中放在單位一個吊著的籃子里,看看能攢多少錢。3年后的一天,我們居然每人積攢了100多元,這可是3年的早餐換來的啊!必須買點有紀念意義的東西。隨后,我那兩個同事用這‘額外’的錢購置了手表或補貼家用,而我毫不猶豫地用這錢購置了這臺上海牌縫紉機,”崔奶奶自豪地告訴我們。
想吃肉包子肉餃子就是奢望
“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災害使全國上下都為吃飯發愁,那時候按照年齡、性別和身體狀況,確定每人每月的糧食分配數量。因此就出現了糧票、面票,甚至白糖、雞蛋、牛奶、肥皂、芝麻醬、糖果、棉花等也要憑票供應。”
“每月必須計劃著開支,粗糧和細糧搭配著過,以稀飯為主,現在的蒜毫和菜花,那時侯叫細菜,買點蒜毫就算改善生活。逢年過節的時候,餃子餡用粉皮、面筋、果子等攙和著用,連雞蛋都舍不得放,想吃肉包子、肉餃子那簡直就是奢望。”
“那時侯最怕家里來人,大家都餓,老家來的人又特別能吃,煮上半鍋稀飯,一家人圍在一起,算是招待客人了。如果你想吃上一次魚,或者嗑上一把瓜子、花生,只能等到有供應的時候,還得排起長龍,憑票供應。如果買到炒得發黑的花生、瓜子,根本沒閑心挑毛病,只會當作寶貝收藏起來,等著過年待客。”
最寶貴的是糧票,第二才是錢
“可以這樣說,在糧食極度缺乏的日子里,最寶貴的是糧票,第二才是錢。你可以用糧票換到錢,但卻很難用錢買到糧票。那時候,我的幾個孩子也特別懂事情,從來不把注意力放在吃的上面,可是糧票定人不放量,隨著體力活動的增加和年齡的增長,經常一鍋粥里多加水應付生活。”
“有時候在自己家偷偷養雞,給孩子們增加營養。現在的生活啊,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多東西我都看不上眼。一次,我看到一家餐館里吃不完的東西倒進了泔水桶,我非常心痛,告誡孩子們吃多少點多少菜,絕對不能浪費。”說到這里,老人用手整理著床單上積存下來的糧票和一些票證,心情激動。老人說,經常拿出來數數,一起回憶過去的日子,對家里的孩子也有很深的教育意義。
背著95萬元現金去買房
采訪快要結束的時候,隨同前往的三槐路街向陽樓居委會韓主任對我們說了一件事:“老人的日子越來越好,身體也硬朗,可是有一次差點把我們嚇死了。那是去年,老人家用普通塑料袋,包著95萬元拆遷補償款,一個人來到5公里以外的售樓中心去買房。當時售樓處人員都非常驚訝。老人說,我一輩子也沒有見過這么多錢,這次一定要背著它才感到安全!”老人孩子般地笑了起來。
過去的歲月如白駒過隙,轉眼即逝。1978年到2008年,我國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大家的生活就像崔桂榮老人的生活一樣,總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4.改革開放的故事200字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身邊的小故事
改革開放三十年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而我們就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
在爸爸媽媽上學的時候,教室里沒有暖氣,所以,必須靠燒爐子來取暖。每個同學要從自己的家里帶煤和柴火,全班同學每天早上要輪流燒爐子。一天,輪到我媽媽和其他兩位同學燒爐子了,早上五點鐘媽媽就起床了,六點鐘到校以后,其他兩位同學不知什么原因沒有到校,媽媽只好自己燒爐子,由于媽媽從來沒有單獨點過爐子,所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有將爐子點著,所以全班同學只好凍了一早上,而現在,我們的教室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一次,我姥爺出差,因為很遠所以要坐飛機去,回來以后,因為大家沒見過飛機,就圍著我姥爺問飛機什么樣,坐在上邊什么感覺等一些有趣的問題;姥爺說:“坐在飛機上感覺像飄在云彩上飄,飛機上的椅子還可以躺著睡覺,可以聽到好聽的音樂,還有專門的人為你服務,她們叫空中小姐,在飛機上還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好吃的東西,還有紀念品??”說完就把在飛機上沒舍得吃的小點心小心翼翼的分給我媽媽、小姨和鄰居的小朋友。從那以后,媽媽就天天纏著姥爺要坐飛機。后來,姥爺就讓媽媽坐了部隊里的巡邏機,媽媽總算圓了飛機夢。現在,爺爺奶奶出國旅游每次都坐飛機,坐飛機成為我們的一種普通的出行方式。
5.改革開放小故事
70歲的崔桂榮老人原籍河北青縣,30多年前曾供職于塘沽飲食服務公司。丈夫在部隊服役20年后,轉業到港務局工作。那個年代,他們唱著革命歌曲,快樂地生活和工作著,但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歲月里,他們為了生存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代價。借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記者來到三槐路向陽樓社區,傾聽崔奶奶回憶過去那些難忘的歲月,品味今天美好的生活。
3年早點錢買來一臺縫紉機
一臺舊式的縫紉機擺在崔奶奶家中最顯眼的位置,上面用布精心地遮擋著灰塵。“這臺縫紉機可有故事了,前幾天搬家,兒女們讓我把它當廢品賣了,我堅決不同意,為這事情我還和他們據理力爭呢!”
“俗話說: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是老三。為了讓孩子們穿得體面一些,有一臺縫紉機該多好啊!那時候,一臺縫紉機100多塊錢!也不能為了買縫紉機,把一家老小的生活耽誤了。”崔奶奶感慨地說,“當時,飲食公司為了方便上早班的需要,每人定量發就餐券供早餐使用。那時候2分錢可以買一個果子,5分錢買一個烤餅,外加糧票。我們部門有6個職工,有時候大家聚在一起吃早餐,其樂融融。有一天我突發奇想,使我以后的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
“每天把這些錢吃進肚子里有點可惜啊!一天,我和其他兩個同事約定,以后自帶饅頭做早餐,把相應數目的早餐券換成錢,集中放在單位一個吊著的籃子里,看看能攢多少錢。3年后的一天,我們居然每人積攢了100多元,這可是3年的早餐換來的啊!必須買點有紀念意義的東西。隨后,我那兩個同事用這‘額外’的錢購置了手表或補貼家用,而我毫不猶豫地用這錢購置了這臺上海牌縫紉機,”崔奶奶自豪地告訴我們。
想吃肉包子肉餃子就是奢望
“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災害使全國上下都為吃飯發愁,那時候按照年齡、性別和身體狀況,確定每人每月的糧食分配數量。因此就出現了糧票、面票,甚至白糖、雞蛋、牛奶、肥皂、芝麻醬、糖果、棉花等也要憑票供應。”
“每月必須計劃著開支,粗糧和細糧搭配著過,以稀飯為主,現在的蒜毫和菜花,那時侯叫細菜,買點蒜毫就算改善生活。逢年過節的時候,餃子餡用粉皮、面筋、果子等攙和著用,連雞蛋都舍不得放,想吃肉包子、肉餃子那簡直就是奢望。”
“那時侯最怕家里來人,大家都餓,老家來的人又特別能吃,煮上半鍋稀飯,一家人圍在一起,算是招待客人了。如果你想吃上一次魚,或者嗑上一把瓜子、花生,只能等到有供應的時候,還得排起長龍,憑票供應。如果買到炒得發黑的花生、瓜子,根本沒閑心挑毛病,只會當作寶貝收藏起來,等著過年待客。”
最寶貴的是糧票,第二才是錢
“可以這樣說,在糧食極度缺乏的日子里,最寶貴的是糧票,第二才是錢。你可以用糧票換到錢,但卻很難用錢買到糧票。那時候,我的幾個孩子也特別懂事情,從來不把注意力放在吃的上面,可是糧票定人不放量,隨著體力活動的增加和年齡的增長,經常一鍋粥里多加水應付生活。”
“有時候在自己家偷偷養雞,給孩子們增加營養。現在的生活啊,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多東西我都看不上眼。一次,我看到一家餐館里吃不完的東西倒進了泔水桶,我非常心痛,告誡孩子們吃多少點多少菜,絕對不能浪費。”說到這里,老人用手整理著床單上積存下來的糧票和一些票證,心情激動。老人說,經常拿出來數數,一起回憶過去的日子,對家里的孩子也有很深的教育意義。
背著95萬元現金去買房
采訪快要結束的時候,隨同前往的三槐路街向陽樓居委會韓主任對我們說了一件事:“老人的日子越來越好,身體也硬朗,可是有一次差點把我們嚇死了。那是去年,老人家用普通塑料袋,包著95萬元拆遷補償款,一個人來到5公里以外的售樓中心去買房。當時售樓處人員都非常驚訝。老人說,我一輩子也沒有見過這么多錢,這次一定要背著它才感到安全!”老人孩子般地笑了起來。
6.改革開放30年小故事
人民網·天津視窗7月21日電: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記者來到三槐路街崔桂榮老人的家,聽崔奶奶講述生活巨變—— 70歲的崔桂榮老人原籍河北青縣,30多年前曾供職于塘沽飲食服務公司。
丈夫在部隊服役20年后,轉業到港務局工作。那個年代,他們唱著革命歌曲,快樂地生活和工作著,但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歲月里,他們為了生存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代價。
借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記者來到三槐路向陽樓社區,傾聽崔奶奶回憶過去那些難忘的歲月,品味今天美好的生活。 3年早點錢買來一臺縫紉機 一臺舊式的縫紉機擺在崔奶奶家中最顯眼的位置,上面用布精心地遮擋著灰塵。
“這臺縫紉機可有故事了,前幾天搬家,兒女們讓我把它當廢品賣了,我堅決不同意,為這事情我還和他們據理力爭呢!” “俗話說: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是老三。為了讓孩子們穿得體面一些,有一臺縫紉機該多好啊!那時候,一臺縫紉機100多塊錢!也不能為了買縫紉機,把一家老小的生活耽誤了。”
崔奶奶感慨地說,“當時,飲食公司為了方便上早班的需要,每人定量發就餐券供早餐使用。那時候2分錢可以買一個果子,5分錢買一個烤餅,外加糧票。
我們部門有6個職工,有時候大家聚在一起吃早餐,其樂融融。有一天我突發奇想,使我以后的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
“每天把這些錢吃進肚子里有點可惜啊!一天,我和其他兩個同事約定,以后自帶饅頭做早餐,把相應數目的早餐券換成錢,集中放在單位一個吊著的籃子里,看看能攢多少錢。3年后的一天,我們居然每人積攢了100多元,這可是3年的早餐換來的啊!必須買點有紀念意義的東西。
隨后,我那兩個同事用這‘額外’的錢購置了手表或補貼家用,而我毫不猶豫地用這錢購置了這臺上海牌縫紉機,”崔奶奶自豪地告訴我們。 想吃肉包子肉餃子就是奢望 “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災害使全國上下都為吃飯發愁,那時候按照年齡、性別和身體狀況,確定每人每月的糧食分配數量。
因此就出現了糧票、面票,甚至白糖、雞蛋、牛奶、肥皂、芝麻醬、糖果、棉花等也要憑票供應。” “每月必須計劃著開支,粗糧和細糧搭配著過,以稀飯為主,現在的蒜毫和菜花,那時侯叫細菜,買點蒜毫就算改善生活。
逢年過節的時候,餃子餡用粉皮、面筋、果子等攙和著用,連雞蛋都舍不得放,想吃肉包子、肉餃子那簡直就是奢望。” “那時侯最怕家里來人,大家都餓,老家來的人又特別能吃,煮上半鍋稀飯,一家人圍在一起,算是招待客人了。
如果你想吃上一次魚,或者嗑上一把瓜子、花生,只能等到有供應的時候,還得排起長龍,憑票供應。如果買到炒得發黑的花生、瓜子,根本沒閑心挑毛病,只會當作寶貝收藏起來,等著過年待客。”
最寶貴的是糧票,第二才是錢 “可以這樣說,在糧食極度缺乏的日子里,最寶貴的是糧票,第二才是錢。你可以用糧票換到錢,但卻很難用錢買到糧票。
那時候,我的幾個孩子也特別懂事情,從來不把注意力放在吃的上面,可是糧票定人不放量,隨著體力活動的增加和年齡的增長,經常一鍋粥里多加水應付生活。” “有時候在自己家偷偷養雞,給孩子們增加營養。
現在的生活啊,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多東西我都看不上眼。一次,我看到一家餐館里吃不完的東西倒進了泔水桶,我非常心痛,告誡孩子們吃多少點多少菜,絕對不能浪費。”
說到這里,老人用手整理著床單上積存下來的糧票和一些票證,心情激動。老人說,經常拿出來數數,一起回憶過去的日子,對家里的孩子也有很深的教育意義。
背著95萬元現金去買房 采訪快要結束的時候,隨同前往的三槐路街向陽樓居委會韓主任對我們說了一件事:“老人的日子越來越好,身體也硬朗,可是有一次差點把我們嚇死了。那是去年,老人家用普通塑料袋,包著95萬元拆遷補償款,一個人來到5公里以外的售樓中心去買房。
當時售樓處人員都非常驚訝。老人說,我一輩子也沒有見過這么多錢,這次一定要背著它才感到安全!”老人孩子般地笑了起來。
過去的歲月如白駒過隙,轉眼即逝。1978年到2008年,我國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大家的生活就像崔桂榮老人的生活一樣,總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7.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故事
聽爺爺奶奶們說啊,三十多年前,是沒有超市、沒有運動場,更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機動車、沒有私家車、沒有高速公路、沒有……總而言之,現在應有的那時都沒有,如果當今的人們回到那個時待該怎么活? “嗨!今天玩得開心吧!生日會上請了很多小朋友吧!讓我看看……”“病好了嗎?我們一家都很擔心你啊……”唉!忘了告訴你,我正和我遠在海南島的表妹聊天了。
我們感情可好了,每到星期六星期天總是一起上QQ,打開QQ視頻,互相聊聊天,見見面,談談趣事,這事可是風雨不改的,這是無論多忙都要做的一件事呢!有一天,我和表妹聊天時,外公看見了我和表妹聊得這么有趣,也加入到其中。 在聊完的時候啊,外公不由自主地發出了一聲由衷的感嘆:“唉!現在可是資訊發達啊,想當年啊,如果有了這個系統該是多好啊!我的兒子就是你的舅舅,到了外省讀書,當時我們家也不是很富有,可不能讓他一兩個月就回來一次,見見面。
要不有空就通通信,要不就是到鄰居家借個電話,偶爾聽聽對方的聲音。有一次我收到兒子從遠方寄來的信,他祝愿我生日快樂,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還告訴我一些關于他的成績。后來,我給他回了一封信,告訴他我的生日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月了,給我送上祝福也不要過了時間嘛!做人不要這么沒‘心肝’吧!過了大概一個月,我又收到兒子的回信,他說那封信大概是兩三個月前寄回來的,他算過應該是這我的生日前寄到的,怎么會遲過你的生日呢?原來那時候寄出外省的信要20多天,舅舅以為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寄到,所以不就遲了嘛!還讓我錯怪了他了……” 是呀!現在的科技的確是飛速發展,無論是天涯海角還是遠在天邊,只要打開某個相關的系統,想看到對方和藹的笑臉還是想聽到對方清脆的聲音,都能近在咫尺地展現這你的面前,而且快速、便捷。
比起以前獨一的寄信方式,可是這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急速進步的腳步。 過了這傳統的書信時代,緊接著的是打電報。
電報曾經是最為快捷便利的無線通訊手段。20年以前,以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即使在大城市,絕大多數家庭也都沒有電話,外地親友遇有急事要事,電話打不了,寫信郵寄時間又太慢,只有通過電報傳遞信息。
限于當時的通訊條件,打電報的價格非常昂貴,一個字三毛錢。為了省錢,人們寫的電報內容都相當簡潔,可謂是字斟句酌、惜字如金。
就如“母病速歸”,短短的四個字,便把要講的內容及要求說清楚了。 現在,隨著科技變化的疾速發展,固定電話、手機、電腦、小靈通等等的新科技都普及了,成為人們現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
即使是寫信郵寄都是極為之快的東西。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改革開放三十年,美麗的祖國——中國的一切都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短短的幾十年里,她的發展實在令人難以想象,簡直就像來到另一個世界…… 我想,每個華夏子女都堅信著,中國改革開放后的40年、50年、60年……將會更美好。
8.中國改革開放的英雄事跡 短一點的
**(1933-1948)1945年,年輕的民兵**參加了八路軍,他在激烈的戰斗中逐漸鍛煉成為一個機智勇敢的戰士,并加入了中國**。
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戰斗中,我軍被敵暗堡所阻。**抱著炸藥包沖到橋下,但找不到炸藥支架,為保證整個戰斗勝利,他毅然手托炸藥包,炸毀了敵人的暗堡,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1952年10月,所在部隊擔負攻擊金化以西“聯合國軍”前哨陣地391高地。為縮短進攻距離,便于突然發起攻擊,11日夜,部隊組織500余人在敵陣地前沿的草叢中潛伏。
12日12時左右,美軍盲目發射燃燒彈,其中一發落在他潛伏點附近,草叢立即燃燒起來,火勢迅速蔓延到他身上。**身后就是一條水溝,只要他后退幾步,就勢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將火苗撲滅。
但為了不暴露目標,確保全體潛伏人員的安全和攻擊任務的完成,他放棄自救,咬緊牙關,任憑烈火燒焦頭發和皮肉,堅持30多分鐘,直至壯烈犧牲。實踐了他在入黨申請書中所寫:“為了世界革命,為了戰斗的勝利,我愿意獻出自己的一切!”的鋼鐵誓言。
戰后,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黨員,并追授“模范青年團員”稱號。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部給他追記特等功,追授他“一級英雄”稱號。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 楊根思,1950年10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
11月,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分割圍殲咸鏡南道美軍戰斗中,時任志愿軍某部連長的楊根思,奉命帶1個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圍1071.1高地東南小高嶺,負責切斷美軍南逃退路。29日,號稱“王牌”軍的美軍陸戰第1師開始向小高嶺進攻,猛烈的炮火將大部工事摧毀,他帶領全排迅速搶修工事,做好戰斗準備,待美軍靠近到只有30米時,帶領全排突然射擊,迅猛打退了美軍的第一次進攻。
接著,美軍組織2個連的兵力,在8輛坦克的掩護下再次發起進攻,他指揮戰士奮勇沖入敵群,用刺刀、槍托、鐵锨展開拼殺。激戰中,又一批美軍涌上山頂,他親率第7班和第9班正面抗擊,指揮第8班從山腰插向敵后,再次將美軍擊退。
美軍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對小高嶺實施狂轟濫炸,隨后發起集團沖鋒。他率領全排頑強抗擊,以“人在陣地在”的英雄氣概,接連擊退美軍8次進攻。
當投完手榴彈,射出最后一顆子彈,陣地上只剩他和兩名傷員時,又有40多名美軍爬近山頂。危急關頭,他抱起僅有的一包炸藥,拉燃導火索,縱身沖向敵群,與爬上陣地的美軍同歸于盡,英勇捐軀。
9.改革開放的故事200字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身邊的小故事
改革開放三十年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而我們就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
在爸爸媽媽上學的時候,教室里沒有暖氣,所以,必須靠燒爐子來取暖。每個同學要從自己的家里帶煤和柴火,全班同學每天早上要輪流燒爐子。一天,輪到我媽媽和其他兩位同學燒爐子了,早上五點鐘媽媽就起床了,六點鐘到校以后,其他兩位同學不知什么原因沒有到校,媽媽只好自己燒爐子,由于媽媽從來沒有單獨點過爐子,所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有將爐子點著,所以全班同學只好凍了一早上,而現在,我們的教室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一次,我姥爺出差,因為很遠所以要坐飛機去,回來以后,因為大家沒見過飛機,就圍著我姥爺問飛機什么樣,坐在上邊什么感覺等一些有趣的問題;姥爺說:“坐在飛機上感覺像飄在云彩上飄,飛機上的椅子還可以躺著睡覺,可以聽到好聽的音樂,還有專門的人為你服務,她們叫空中小姐,在飛機上還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好吃的東西,還有紀念品??”說完就把在飛機上沒舍得吃的小點心小心翼翼的分給我媽媽、小姨和鄰居的小朋友。從那以后,媽媽就天天纏著姥爺要坐飛機。后來,姥爺就讓媽媽坐了部隊里的巡邏機,媽媽總算圓了飛機夢。現在,爺爺奶奶出國旅游每次都坐飛機,坐飛機成為我們的一種普通的出行方式。
10.改革開放的故事
《改革開放之建設道路的故事》
改革開放初期,家鄉的路很窄,即使是通往集鎮的“大路”也只有一米寬罷了。晴天倒也不覺得什么,一到雨天可就難走了。因為家鄉的土粘度高,雨天的路泥濘得要命。深一腳淺一腳不說,單是那膠鞋上的爛泥就夠你受了。那爛泥粘在膠鞋上,越粘越多,有時能有十幾斤,怎么甩也甩不脫。如果你用力大一點,就會把膠鞋甩出老遠,害得你光一只腳去撿。沒辦法,只好走幾步就停下用隨身帶著的東西刮一下。平時半小時的路程雨天起碼得走一個多小時。
后來農村有了手扶拖拉機,小青年結婚也有了自行車,家鄉的路也隨之寬了許多,可是人走在上面卻并不輕松。那是因為下雨天拖拉機經過之后在路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車轍,經太陽一曬高低不平,稍不小心就會被絆個跟頭。那騎自行車其實也是受洋罪。騎在這坑坑洼洼的土路上,人都快被顛得散了架,比步行也快不了多少,還常常不是這個螺絲丟了,就是那個螺母松了。雨天就更別提了,不是人騎車,而是車騎人,得一直扛到公路才能騎。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鄉親們也漸漸的富了起來。這時他們更懂得了“要得富,先修路”的道理。村里和村民們一合計,決定修一條通往集鎮的大路。于是,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沒多久,一條三米多寬的煤渣路就修成了。這路修起來之后,村里養殖業也發展起來了,種地也用上大型拖拉機和收割機,時不時還有汽車開進村來,原先半是擺設的自行車這時才真正發揮了它的效用。告別了泥濘的土路,鄉親們的開心勁就別提了。可還是有人不大滿意,因為煤渣路好是好,可是一刮風,家鄉是遍地灰塵,走在路上睜不開眼。
前年,一個外商看上了村里的養殖場,投資擴大了養殖規模,村里也熱鬧了許多。大貨車開進開出,小轎車常來常往,這路就顯得不適時宜了。外商同村里一商量,雙方一起出資,修一條水泥大路。有錢好辦事,半個月時間,一條寬闊的水泥路就修成了。這水泥大道一直修到通往縣城的大柏油路。多少年的愿望實現了,泥濘的土路和滿是灰塵的煤渣路和鄉親們永遠拜拜了,原先雨天出門必備的膠鞋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路好走了,在城里、鎮上打工的鄉親們大都買起了摩托車或電動車,有幾個在外辦企業的老板還開起了小汽車。
改革開放三十年,家鄉的路變了,家鄉更變了。騎著摩托行進在回家的路上,兩旁的行道樹和夾雜在兩樹之間的丁香、玫瑰迅速地向后退去,掩映在綠樹叢中的一棟棟小樓、一排排村舍又伴著花香迎面撲來,原先步行需要兩個小時的路程十幾分鐘就到了。這一切是我們兒時想都不敢想的啊!
正是有了改革,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改革開放的簡短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