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龍的寓言故事,要3個,簡單的
1、葉公好龍
葉公子高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刻著龍,居室里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后,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里,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延伸到了廳堂里。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魂飛魄散,一臉驚惶 。
由此看來,葉公并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卻不是龍的東西罷了。
2、畫龍點睛
張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畫師。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龍。不一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在墻壁上了。這時皇帝發現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就問張僧繇這是為什么。張僧繇回答說:“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
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成語“畫龍點睛”比喻說話或做事關鍵部位處理得好,使整體效果更加傳神。
3、龍泣魚陽
戰國時期,魏王封一個能言善辯的宮女為龍陽君妃子,經常陪她釣魚,開始她看到魏王釣上魚十分高興。
后來就沒有笑聲。魏王問她如何?她哭著說:“大王不斷地釣魚,愛好隨之改變。美麗的女人想方設法接近你,我會像魚一樣被遺棄。”
4、屠龍之技
從前,有個人一心想學到一種出奇的本領。他聽說支離益會宰龍,心想:這可是世上罕見的本領。于是他就去拜支離益做老師。 他學呀學,學了整整三年,把家產都折騰光了,才把宰龍的本領學到手。可是本領學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沒有龍,他那絕妙的本領到哪兒去施展呢?
“屠龍之技”比喻毫無實際用途的本領。
5、擲杖成龍
傳說東漢費長房見一老翁掛著一把壺賣藥,然后就跳進壺里去。第二天,費去拜訪他,和他一起入壺,但見房屋華麗,酒菜也很好。費于是向老翁學道,后來騎著老翁所給的竹杖回家,投杖于葛陂,變成一條龍。
“擲杖成龍”后以之為典,借指還鄉。
2.與龍有關的簡單寓言故事(要倆就夠了,,快搶
畫龍點睛,畫龍點睛
張僧繇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張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畫師。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龍。不一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在墻壁上了。這時皇帝發現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就問張僧繇這是為什么。張僧繇回答說:“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
成語“畫龍點睛”比喻說話或做事關鍵部位處理得好,使整體效果更加傳神。
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3.關于龍的寓言故事,要4個,簡單的
①龍女拜觀音 在觀音菩薩身邊,有一對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財,女的叫龍女。
龍女原是東海龍王的小女兒,生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深得龍王的寵愛。一天,她聽說人間玩魚燈,異常熱鬧,就吵著要去觀看。
龍王捋捋龍須搖搖頭說:“那里地荒人雜,可不是你龍公主去的地方呵!”龍女又是撒嬌又是裝哭,龍王總是不依。龍女嘟起小嘴巴:心里想道:你不讓我去,我偏要去!好容易挨到三更天,便悄悄溜出水晶宮,變成一個十分好看的漁家少女,踏著蒙隴月色,來到鬧魚燈的地方。
這是一個小漁鎮,街上的魚燈多極啦!有黃魚燈、鰲角燈、章魚燈、墨魚燈、鯊魚燈,還有龍蝦燈、海蟹燈、扇貝燈、海螺燈、珊瑚燈……龍女東瞧瞧、西望望,越看越高興,有時竟忘情地往人群里擠。不一會來到十字路口,這里更有趣哩!魚燈疊魚燈,燈山接燈山,五顏六色,光華璀璨。
龍女似癡似呆地站在一座燈山前,看得出了神。誰知這時候從閣樓上潑下半杯冷茶來,不偏不倚正潑在龍女頭上。
龍女猛吃一驚,叫苦不已。原來變成少女的龍女,碰不得半滴水,一碰到水,就再也保不住少女模樣了。
龍女焦急萬分,怕在大街上現出龍形,招來風雨沖塌燈會,于是不顧一切地擠出人群,狠命地向海邊奔去。剛剛跑到海灘,突然“忽喇喇”一聲,龍女變成一條很大很大的魚,躺在海灘上動彈不得。
正巧,海灘土來了一瘦一胖的兩個捕魚小子,看到這條光燦燦大魚,一下子愣住了。 “這是什么魚呀!怎么會擱在沙灘上呢?”胖小子膽子小,站得遠遠的說:“從來沒有看過 這種魚,怕是不吉利,快走吧!”瘦小子膽子大,不肯離去,邊撥弄著魚邊說:“不管它是什么魚,扛到街上去賣,準能賺筆外快用用?”兩人嘀咕了一陣,然后扛著魚,上街叫賣去了。
那天晚上,觀音菩薩正在紫竹林木坐,早將剛才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不覺動了慈 悲之心,對站在身后的善財童子說:“你快到漁鎮去,將一條大魚買下來,送到海里放生。” 善財稽首道:“菩薩哎?弟子哪有銀兩去買魚呀?”觀音菩薩笑著說:“你從香爐里抓一把去就是了。”
善財點頭稱是,急忙到觀音院抓了一把香灰,踏著一朵蓮花,飛也似地直奔漁鎮。這時,兩個小子已將魚扛到大街,一下子被觀魚燈的人圍住了。
稱奇的、贊嘆的人問價的,磯磯喳喳,議論村紛,可是誰也不敢貿然買這么一條大魚。有個白胡子老頭說:“小子,這條魚太大了,你們把它斬開來零賣吧?”胖小子一想,覺得老頭說得有理,于是向內??借來一把肉斧,舉起來就要斬魚。
突然,一個小孩子叫開了:“快看呀?大魚流眼淚了。”胖小子停斧一看,大魚果然流著兩串晶瑩的眼淚,嚇得丟掉肉斧就往人群外面鉆。
瘦小子怕外快泡湯,趕緊拾起肉斧要斬,卻被一個氣喘吁吁趕來的小沙彌阻止住了:“莫斬!莫斬!這條魚我買下了I”眾人一看,十分詫異:“小沙彌怎么買魚來了?”那個老頭停了一聲,翹著山羊胡子說:“和尚買魚,怕是要開葷還俗了吧?”小沙彌見眾人冷語譏笑,不覺臉紅了,趕緊說:“我買這條魚是去放生的!”說著,掏出一撮碎銀,遞給瘦小子,并要他們將魚扛到海邊。 瘦小子暗自高興:“外快賺進了!扛到海邊,說不定等小沙彌一走,依舊能把這條大魚扛回來呢!”他招呼胖小子扛起大魚,跟著小沙彌向海邊走去。
三人來到海邊,小沙彌叫他們將大魚放到海里。那魚碰到海水,立即打了一個水花,游出老遠老遠,然后掉轉身來,同小沙彌點了點頭,倏忽不見了。
瘦小子見魚游走了,這才斷了再撈外快的念頭,摸出碎銀,要分給胖小子。不料攤開手心一看,碎銀變作了一把香灰,被一陣風吹得無影無蹤。
轉眼再找小沙彌,也不知去向了。 再說東海龍宮里,自從不見了小公主,宮里宮外亂成一窩蜂。
龍王氣得龍須直翹,龜丞相急得頭頸伸出老長,守門官蟹將軍嚇得亂吐白沫,玉蝦宮女怕得跪在地上打顫……一直鬧到天亮,龍女回到水晶宮,大家才松了口氣。龍王瞪起眼睛,怒氣沖沖地呵斥道:“小孽畜,你膽敢犯宮規,私自外出!說!到哪里去了?”龍女一看龍王動了怒,知道撒嬌也沒有用了,便照實說:“父王,女兒觀魚燈去了,要不是觀音菩薩派善財童子來救我,女兒差點沒命!”接著將自己的遭遇講了一遍。
龍王聽了,臉上黯然失色。他怕觀音將此事講了出去,讓玉皇大帝知道了,自己就得落個“教女不嚴”的罪名。
他越想越氣龍女,一怒之下,竟將她逐出水晶宮。 龍女傷心極了,茫茫東海,到哪里去安身呢?第二天,她哭哭啼啼來到蓮花洋。
哭聲傳到紫竹林,觀音菩薩一聽就知道是龍女來了,她吩咐善財去接龍女上來。善財蹦蹦跳跳來到龍女面前,笑著問道:“龍女妹妹,你還記得我這個小沙彌嗎?”龍女連忙揩掉眼淚,紅著臉說:“你是善財哥哥呀?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呢!”說著就要叩拜。
善財一把拉住了她:“走,觀音菩薩叫我來接你呢!”善財和龍女手拉手走進紫竹林。龍女一見觀音菩薩端坐在蓮臺上,俯身便拜。
觀音菩薩很喜歡龍女,讓她和善財像兄妹一樣住在潮音洞附近的一個巖洞里,這個巖洞后來稱為“善財龍女洞”。 從此,龍女就跟了觀音菩薩。
可是龍王反悔了,常常叫龍女回去。龍女。
4.有關龍的簡短寓言故事
白話文:
葉子高很喜歡龍,衣服上的帶鉤刻著龍,酒壺、酒杯上刻著龍,房檐屋棟上雕刻著龍的花紋圖案。他這樣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后,便從天上來到了葉公家里。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 ,龍尾伸進了大廳。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臉色驟變,簡直不能控制自己。葉公并非真的喜歡龍呀!他所喜歡 的只不過是那些似龍非龍的東西罷了!
古文: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英文: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BC), there lived in Chu a person named Shen Zhuliang, who addressed himself as "Lord Ye". It's said that this Lord Ye was very fond of dragons. The walls had dragons painted on them. The beams and pillars and the doors and the windows were all carved with them.
As a result, his love for dragons was spread out. When the real dragon in heaven heard of this Lord Ye, he was deeply moved. He decided to visit Lord Ye to thank * might th。白話文:
葉子高很喜歡龍,衣服上的帶鉤刻著龍,酒壺、酒杯上刻著龍,房檐屋棟上雕刻著龍的花紋圖案。他這樣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后,便從天上來到了葉公家里。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 ,龍尾伸進了大廳。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臉色驟變,簡直不能控制自己。葉公并非真的喜歡龍呀!他所喜歡 的只不過是那些似龍非龍的東西罷了!
古文: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英文: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BC), there lived in Chu a person named Shen Zhuliang, who addressed himself as "Lord Ye". It's said that this Lord Ye was very fond of dragons. The walls had dragons painted on them. The beams and pillars and the doors and the windows were all carved with them.
As a result, his love for dragons was spread out. When the real dragon in heaven heard of this Lord Ye, he was deeply moved. He decided to visit Lord Ye to thank * might think Lord Ye would have been very happy to see a real dragon. But, in fact, at the sight of the creature, he was scared out of his wits and ran away as fast as he couldFrom then on, people knew that Lord Ye only loved pictures or carvings which look like dragons, not the real thing.
就這些了~
5.有關龍的簡短寓言故事
龍之王子
龍長子,名赑屃(bì xì),背馱丹書古碑,龜形而神冥。
龍次子,名螭(chī)吻,立檐似獸,雙目炯然,上眺碧云天九重,下望幽獄十八層。
龍之三子,名蒲牢,銅鐘稚龍,聲宏遠震九海天涯。
龍之四子,名狴犴(bì àn),虎首獸身,鎮守牢獄,其威如刑,其厲如霸。
龍之五子,名饕餮(tāo tiè),身覆祭鼎玉案,魂系百味珍饈。
龍之六子,名蚆嗄(bā xià),以水為靈江河為魄,一曲橋頭河神在。
龍之七子,名睚眥(yá zì),魂于蒼凌游天,氣若玄刀斬地。
龍之八子,名金猊,爐香熏然升天端,燦金烈火,猶似乎睥睨凡塵事。
龍之九子,名椒圖,螺蚌不束身之銳,凌門倔之競須眉。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并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蕓》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么,說法也不同。《中國吉祥圖說》謂:九子之
1.老大囚牛,喜音樂,蹲立于琴頭;
2.老二睚眥(yá zì),嗜殺喜斗,刻鏤于刀環、劍柄吞口;
3.老三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4.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于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
6.六子霸下(也有另一中名字,方框內的看成一個字,[蟲八][蟲夏]),又名XX(bi xi),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
7.七子狴犴(bì'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8.八子負屃(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諸神由來》一書說《升庵外集》記載龍之九子是:品質,形似龜好負重,即碑下龜;螭吻,形似獸,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蓋;蚣蝮,好立,站橋柱;椒圖,似螺蚌,性好閉,立于門首;金猊,形似獅,好煙火,立于香爐;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眥三個,恰為龍之九子。
6.關于龍的簡短的傳說故事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游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跟龍有關的簡短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