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寒節氣怎樣養生
養生原則一:小寒養生要以養腎為先
中醫上有一年四季中“春應肝,夏應心,長夏應脾,秋應肺,冬應腎”的原則,所以冬季最應該養腎,而且也是養腎的最好時機。
1、按摩養腎療法
按摩療法是冬季養腎一種很不錯的有效方法。推薦兩種按摩養腎的療法:一是搓擦腰眼。兩手搓熱后緊按腰部,用力搓30次。所謂“腰為腎之府”,搓擦腰眼可疏通筋脈,增強腎臟功能。二是揉按丹田。兩手搓熱,在用部丹田按摩30-50次。常用這種方法,可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起到強腎固本,延年益壽的作用。
2、冬季養腎要注意起居
冬季養生養腎在起居上宜堅持早睡晚起.避寒保暖,空氣新鮮。因為冬季晝短夜長,人們要盡量早睡早起,穿貼身柔和的衣物,多呼吸新鮮空氣,多曬曬太陽,以保持人體的體溫、體力及正氣。
3、藥食同源補腎
傳統中醫認為,“藥食同源”,我們平時所食用的食物有很多實際上也是中藥,比如:山藥、枸杞、核桃、芝麻等,平時也可以多食一些燉羊肉、雞湯、鴨肉等一類溫腎補腎的食物。中醫還認為五谷可以補腎,歷代養生家一直提倡健康的飲食,需要以“五谷為充,五果為養”,也就是說人每天必須攝入一定量的主食和蔬菜水果。主食攝入不足,容易導致氣血虧虛,腎氣不足;五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無機鹽和纖維素,因可生吃,可獲得更多的營養成分,所以經常食用,可輔助五谷使人體獲得更全面的營養。因此,平時適當攝入一些益腎、養血的食物,對處于亞健康狀態下的人們是大有裨益的。
養生原則二:飲食保養滋補防寒
冬季天氣寒冷,此時也正是陰邪最盛的時候,也就是中醫上所謂的陰邪。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御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鲅魚和海蝦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以上食物均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痰、止咳補肺的功效。當然對體質偏熱、偏實、易上火者應注意緩補、少食為好。
養生原則三:起居上要注意保暖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
“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引’,天氣寒冷,則關節痛、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疾病都容易發病。”保暖是第一要務,尤其是對肩頸部、腳部等易受涼的部位要倍加呵護。對于老人家,則在保暖的同時還要注意通風,密切防范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養生原則四:適當鍛煉強身健體防病
民諺曰:“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到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說明了冬季鍛煉的重要性。在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進行戶外的運動,如晨早的慢跑、跳繩、踢毽等。還要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增添樂趣。在此節氣里,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中醫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于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2.小寒節氣的養生原則有哪些
數九寒天先養賢 小寒為寒邪最大的節氣。
中醫認為,寒邪傷腎陽,腎 的陽氣一傷,容易出現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陽 痿遺精等現象;腎陽氣虛又傷及腎陰,腎陰不足,則咽干口 燥,頭暈耳鳴隨之而生。因此,小寒時節要先養腎。
冬季不宜亂補 寒冬臘月是進補壯陽的好時機,一些體弱多病者常服用 一些壯陽藥食進行調理或御寒,但是效果不一定好。補陽藥 食主要適用于陽虛患者,如陽痿、早泄、性欲減退等。
隨便 或者刻意服用一些“壯陽品”,往往會對身體造成損傷,因 此不宜亂服。 天寒地凍多食粥 民間有冬至吃紅小豆粥,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的習慣,常 吃此類粥有增加熱量和營養的功能,提倡晨起服熱粥,晚餐 節食,以養胃氣。
另外,還有補陽驅寒的羊肉粥、養心除煩 的小麥粥、益精養陰的芝麻粥等,都適宜在冬季食用。
3.小寒節氣應該如何養生
小寒養生 因人而異
祖國醫學認為,寒為冬季的主氣,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所以,雖然小寒養生包括的內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則仍是《黃帝內經》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日萬物斂藏,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冬季時節,腎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所以冬日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防寒”。
雖然此時節是“進補”的最佳時期,但進補并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傳統中醫理論,滋補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養生
補氣主要針對氣虛體質
如動后冒虛汗、精神疲乏,婦人子宮脫垂等體,宜用紅參、紅棗、白術、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補血主要針對血虛體質
如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黃、嘴唇蒼白、婦人月經量少且色淡等,應用當歸、熟地、白芍、阿膠和首烏等。
補陰針對陰虛體質
如夜間盜汗午后低熱、兩頰潮紅、手足心熱、婦人白帶增多等體征,宜用冬蟲夏草、白參、沙參、天冬、鱉甲、龜板、白木耳等。
補陽針對陽虛體質
如手足冰涼、怕冷、腰酸、性機能低下等體征,可選用鹿茸、杜仲、肉蓯蓉、巴戟等。陰虛陽盛的體質更宜選用冬蟲夏草、石斛、沙參、玉竹、芡實之類,配伍肉禽煲、燉湯水進補。
民諺亦曰:“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到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說明了冬季鍛煉的重要性。在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進行戶外的運動,如晨早的慢跑、跳繩、踢毽等。還要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增添樂趣。
在此節氣里,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中醫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于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4.小寒時節的養生有哪些
殘冬里有兩個節氣:小寒、大寒。
從節氣的名稱上就可以知道這 個月有多冷。小寒節氣為前半月,養生的重點在固腎、暖心、排下身寒濕。
.大寒節氣為后半月,養生的重點是固腎、暖脾,增強肝臟排毒功 能,為春天做準備。老人們都知道:“大寒不冷小寒冷”。
一年中的最低氣溫往往出現 在小寒節氣中,因為這個時候正是三九寒天。冬至日是數九的開始, 數完兩個九日,正好是在交小寒后四天左右,進人三九。
在如此冷的小寒,我們要防的寒是寒濕,而且是下半身的寒濕。小寒時地氣最寒,寒從下來。
而濕氣是從哪里來的呢?是人體內部產 生的。水遇冷成冰,人體內的濕氣也類似。
天冷,人體的水液代謝就不容易暢通。水往低處流,時間一長,濕氣就容易盤踞在人體的下焦。
為了祛除這種寒濕,小寒時適宜常吃糯米紅豆飯。這個飯能讓我 們的身體溫熱起來,補腎氣,暖心,又能排出下半身的濕氣。
5.小寒節氣的健康飲食
小寒節氣也是一年中心腦血管病及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最高的時期。因此平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癥、哮喘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防寒,合理調整飲食,注意早預防,樹立科學的養生觀和養生之法。下面推薦這款小寒節氣養生食譜
益壽鴿蛋湯:
原料:
枸杞、黃精各10克,鴿蛋4個,冰糖適量。
做法:
1.將枸杞、黃精洗凈切碎,待用。
2.鍋中注入適量清水,加入以上食材,煮沸后約15分鐘把鴿蛋打破后逐個下鍋內,同時將冰糖入鍋同煮至熟即成。
1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的倒數第二個節氣,即“小寒”。小寒是進補的大好時節。這一時段應以補氣潤燥為主。下面介紹幾道菜供大家參考。
山藥羊肉湯。1斤羊肉,3兩山藥,羊肉切塊焯去血水,山藥片與羊肉一起入清水鍋,加入蔥、姜、料酒、胡椒、鹽一起煮,開鍋后改成文火燉爛即可。補脾胃,益肺腎。
素炒三絲。三絲即是水發冬菇絲、胡蘿卜絲、青椒絲。鍋內熱炒,加入料酒、糖煸炒片刻,然后加鮮湯、鹽,湯滾后加入味精,水淀粉勾芡,淋上香油即可。健脾化滯,潤燥。
椰菜肉片。椰菜就是圓白菜,切條;豬肉剁成茸,用料酒、鹽、淀粉腌一下;鍋下油,椰菜入鍋炒,加少許水至八成熟盛起,再用油鍋爆香蒜茸放豬肉茸燒熟,椰菜再入鍋炒熟,加入味精即可。美容,預防粉刺。
黨參蓮花雞湯。黨參15克,莪參1.5克,雪蓮花3克,薏米100克,母雞1000克,生姜、蔥白適量。中藥洗凈切段裝入袋,薏米洗凈也裝袋。母雞洗凈去內臟,入鍋加水,放入藥袋、蔥姜、薏米袋,大火燒開,改小火燉熟。撈出雞切塊,薏米放入碗中,加入雞湯用鹽調味即可。
小寒飲食中最大的特色就是臘八粥,傳統的做法是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葡萄干等作為配料。通常只需要取其中的數種熬粥即可。臘八粥有益氣生津、養脾胃、治虛寒、補氣養血的功效,可以作為早餐或者晚飯主食。
進補:以補養腎氣為主
小寒天氣寒冷,進補應該以補腎驅寒為主。比如以“當歸生姜”為主要原料的當歸生姜羊肉湯,有溫中補血、祛寒強身的作用,非常適合慢性疲勞、亞健康狀態較為嚴重的白領一族;而有嚴重腰膝酸軟、畏寒怕冷、性功能減退癥狀的人群,則適合進補“羊腎紅參粥”,有益氣壯陽、填精補髓的作用,具體做法為:羊腎1只,紅參數克,均切成碎末,放入大米100克,熬粥。
驅寒:中藥材泡腳
中醫認為,“血遇寒則凝”,所以小寒養生做好驅寒非常重要。很多人在這個時候最明顯的感覺就是腳涼,即所謂寒從腳下起。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中藥泡腳,可以用當歸、紅花、雞血藤等中藥材放于鍋中,煮成水,每天倒入溫水中泡腳使用。泡腳之后可以用5分鐘揉搓足心涌泉穴,可以收到較好的驅寒效果,還可以促進睡眠。
按摩:每天搓按腹部調理脾胃
小寒時節可以多利用工作間隙按摩身體部位,不僅可以驅寒,還能調理身體機能。比如對于辦公室白領來說,可以經常練習搓腹:搓熱雙手,再用右手放在左手上,繞著肚臍瞬時間搓磨腹部十分鐘左右。連續堅持可以收到調理脾胃的效果,還可以有效預防便秘;對于女性白領來說,可以選用搓腰法:用掌心上下搓磨腰部,直到腰部紅熱,可以預防長時間坐班帶來的腰肌勞損,也對預防女性的痛經很有好處。
麒麟鱸魚
為溫養陽氣、斂陰津于內,還可食鱸魚。《本草綱目》記載:“味甘平,入肝脾腎經,有補五臟,益筋骨,治水氣,多食宜人,曝干甚香,益肝腎,安胎補中。”。
梨
此時令,水果中以食梨為佳。梨,醫書記載性寒,味甘,微酸,入肺胃心肝經。主治熱嗽,止渴,治客熱中風不語,止心煩、氣喘。能夠調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但脾胃虛弱者不宜多食。
6.小寒時節如何養生
公歷每年的1月5日前后是小寒節氣。
人們 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而“三九 天”就在小寒前后,所以說小寒是全年最冷的 節氣。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 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 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 益身體,防御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這一時節的鍛煉方式以選擇有氧運動為佳,不要進行單個肌肉、單塊肢體的強烈運 動,這種無氧代謝會造成乳酸堆積,使人出現 酸中毒、困倦乏力等癥狀。
戶外鍛煉一定要注 意天氣變化,惡劣天氣,如暴風驟雨、天氣嚴 寒、大霧陰霾,就不宜進行戶外鍛煉,只有陽 光明媚、風和日麗的天氣才適宜戶外鍛煉,最 好等太陽出來后再進行戶外鍛煉。
7.小寒節氣怎樣養生
養生原則一:小寒養生要以養腎為先中醫上有一年四季中“春應肝,夏應心,長夏應脾,秋應肺,冬應腎”的原則,所以冬季最應該養腎,而且也是養腎的最好時機。
1、按摩養腎療法按摩療法是冬季養腎一種很不錯的有效方法。推薦兩種按摩養腎的療法:一是搓擦腰眼。
兩手搓熱后緊按腰部,用力搓30次。所謂“腰為腎之府”,搓擦腰眼可疏通筋脈,增強腎臟功能。
二是揉按丹田。兩手搓熱,在用部丹田按摩30-50次。
常用這種方法,可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起到強腎固本,延年益壽的作用。2、冬季養腎要注意起居冬季養生養腎在起居上宜堅持早睡晚起.避寒保暖,空氣新鮮。
因為冬季晝短夜長,人們要盡量早睡早起,穿貼身柔和的衣物,多呼吸新鮮空氣,多曬曬太陽,以保持人體的體溫、體力及正氣。3、藥食同源補腎傳統中醫認為,“藥食同源”,我們平時所食用的食物有很多實際上也是中藥,比如:山藥、枸杞、核桃、芝麻等,平時也可以多食一些燉羊肉、雞湯、鴨肉等一類溫腎補腎的食物。
中醫還認為五谷可以補腎,歷代養生家一直提倡健康的飲食,需要以“五谷為充,五果為養”,也就是說人每天必須攝入一定量的主食和蔬菜水果。主食攝入不足,容易導致氣血虧虛,腎氣不足;五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無機鹽和纖維素,因可生吃,可獲得更多的營養成分,所以經常食用,可輔助五谷使人體獲得更全面的營養。
因此,平時適當攝入一些益腎、養血的食物,對處于亞健康狀態下的人們是大有裨益的。養生原則二:飲食保養滋補防寒冬季天氣寒冷,此時也正是陰邪最盛的時候,也就是中醫上所謂的陰邪。
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御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鲅魚和海蝦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
以上食物均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痰、止咳補肺的功效。當然對體質偏熱、偏實、易上火者應注意緩補、少食為好。
養生原則三:起居上要注意保暖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引’,天氣寒冷,則關節痛、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疾病都容易發病。”
保暖是第一要務,尤其是對肩頸部、腳部等易受涼的部位要倍加呵護。對于老人家,則在保暖的同時還要注意通風,密切防范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養生原則四:適當鍛煉強身健體防病民諺曰:“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到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說明了冬季鍛煉的重要性。
在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進行戶外的運動,如晨早的慢跑、跳繩、踢毽等。還要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增添樂趣。
在此節氣里,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中醫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于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小寒節氣的養生簡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