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牛彈琴成語圖片
對牛彈琴的成語圖片如下:
對牛彈琴 [ duì niú tán qín ]
釋義:比喻對不能理解的人白費口舌、力氣。有看不起對方的意思。現在也用來譏笑說話不看對象。
出處: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譯文:公明儀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琴曲,牛依然埋頭吃草。牛并非沒有聽見,而是這種曲調不適合它聽。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用于譏諷別人。
擴展資料:
對癥下藥 [ duì zhèng xià yào ]
釋義:比喻針對具體情況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第四十二卷:“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對癥下藥。”
譯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于“禮”,就是找到了病根,針對具體情況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2.對牛彈琴的資料是什么呀
文言文(典故)
問曰:子云:《經》如江海,其文如錦繡。何不以佛經答吾問,而復引《詩》《書》,合異為同乎?牟子曰:渴者不必須江海而飲,饑者不必待厫倉而飽。道為智者設,辯為達者通,書為曉者傳,事為見者明。吾以子知其意,故引其事。若說佛經之語,談無為之要,譬對盲者說五色,為聾者奏五音也。師曠雖巧,不能彈無弦之琴。狐貉雖熅,不能熱無氣之人。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是以《詩》《書》理子耳。
啟示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的是什么。
詞語注解
牟子(牟融,后漢書有傳)《理惑論》(平津館叢書)。 清角之操:這里指高深的曲子。 厫,音敖,糧倉。 師曠,春秋時,晉國樂師,參見《左傳.魯襄公十四年》。 貉,音荷,似狐。一丘之貉。 煴,音暈,微火。 公明儀,春秋時人,曾子之弟子。曾參(音驂),字子輿。曾子,孔子之弟子。 孤犢:離開母親的小牛。 昔:曾經 為:給。 操:琴曲。 伏:趴著。 如故:像先前一樣。 虻:吸血的蒼蠅。 耳:耳朵聽。 鳴:鳴叫聲,作名詞。 掉:搖動,擺動。 奮:豎起。 合:悅 蹀躞:邁小步來回走動。 掉尾奮耳:甩動尾巴,支棱起耳朵。 非:不是 聞:聽
譯文
有一個叫公明儀的人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樣埋頭吃草。不是牛不要聽,是曲調不悅它的耳。 公明儀于是用琴模仿蚊蟲和牛蠅的叫聲,以及失散的小牛的聲音。牛就擺動尾巴豎起耳朵,小步走并聽著音樂。 對牛彈琴:比喻說話不看對象,或對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 寓意:說話不看對象是不可取的,對蠢人講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3.有關斗智的故事,簡短點
給你13個1、登月 1971年,基辛格博士為恢復中美外交關系秘密訪華。
在一次正式談判尚未開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總理提出一個要求:“尊敬的總理閣下,貴國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發掘成果震驚世界,那具女尸確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寶啊!本人受我國科學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種地球上沒有的物質來換取一些女尸周圍的木炭,不知貴國愿意否?” **總理聽后,隨口問道:“國務卿閣下,不知貴國政府將用什么來交換?”基辛格說:“月土,就是我國宇宙飛船從月球上帶回的泥土,這應算是地球上沒有的東西吧!” **哈哈一笑:“我道是什么,原來是我們祖宗腳下的東西。”基辛格一驚,疑惑地問道:“怎么?你們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時候?為什么不公布?” **總理笑了笑,用手指著茶幾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認真地對基辛格說:“我們怎么沒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們就有一位嫦娥飛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廣寒宮住下了,不信,我們還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這些我國婦孺皆知的事情,你這個中國通還不知道?”**總理機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讓博學多識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摘自《環球人物》張穎霞/文 2、“派克”的來歷 50年代,有一次,**和一位美國記者談話時,記者看到總理辦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鋼筆,便帶著幾分諷刺,得意地發問:“總理閣下,也迷信我國的鋼筆嗎?”**聽了風趣地說:“這是一位朝鮮朋友送給我的。這位朋友對我說:“這是美軍在板門店投降簽字儀式上用過的,你留下作個紀念吧!”我覺得這支鋼筆的來歷很有意義,就留下了貴國的這支鋼筆。”
美國記者的臉一直紅到了耳根。 3、一句話的電影說明書 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通知工作人員,給與會者放一部《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彩色越劇片。
工作人員為了使外國人能看懂中國的戲劇片,寫了15頁的說明書呈**審閱。**批評工作人員:“不看對象,對牛彈琴”。
工作人員不服氣地說:“給洋人看這種電影,那才是對牛彈琴呢!” “那就看你怎么個彈法了”,**說,“你要用十幾頁的說明書去彈,那是亂彈,我給你換個彈法吧,你只要在請柬上寫一句話:“請您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就行了。”電影放映后,觀眾們看得如癡如醉,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
4、巧對** 1960年5月,**、**一行視察長沙,工作之余,到江邊散步。遙望橘子洲頭,百舸爭流,萬帆競發,**逸興遄飛,口占一上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此聯動靜相對,意境悠遠,三個斷句,兩處“頂針”,“洲”和“舟”又是諧音,應對難度極大。
**對身邊的**說:“恩來,我一時江郎才盡,請你來個錦上添花如何?”**才思敏捷,熟諳地理,了解長沙竟于百步之內得佳句:“天心閣,閣中鴿,鴿飛閣不飛。”天心閣系長沙市內一景,與橘子洲相對。
即工整又流暢,整個對聯渾然一體,兩位偉人相對而笑。 5、1973年8月28日,中共十大在京召開之時,出席會議的**已因患上腿疾而不能站。
會議結束后,為了不讓與會代表看出破綻為自己的身體擔心,**就一直坐在座位上,想讓代表們先退場。主席不退場,代表豈肯先退場。
還是細心的**總理看出了主席的心思,打破了僵局,他機智地說**是要目送大家離開會場。**則故意執拗地說:“你們不走,我也不走。”
就這樣,代表們一步一回頭,依依不舍地揮手與主席道別。 6、一次,**接見的美國記者不懷好意地問:“總理閣下,你們中國人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馬路?”他聽后沒有急于用刺人的話反駁,而是妙趣橫生地說:“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之路,簡稱馬路。”
這個美國記者仍不死心,繼續出難題:“總理閣下,在我們美國,人們都是仰著頭走路而你們中國人為什么低頭走路,這又怎么解釋呢?”**笑著說:“這不奇怪,問題很簡單嘛,你們美國人走的是下坡路,當然要仰著頭走路了,而我們中國人走的是上坡路,當然是低著頭走了。”記者又問:“中國現在有四億人,需要修多少廁所?”這純屬無稽之談,可是,在這樣的外交場合,又不便回絕,**輕輕一笑回答到:“兩個!一個男廁所,一個女廁所。”
7、特殊的紀念品 50年代,有一次**接待了一位美國記者的采訪。這位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
那記者便以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么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聽后,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受祿,就拒收。
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
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8、**談笑吃“納粹” 50年代初,有一次**在中南海勤政殿設宴招待外賓。
客人們對中國菜的花樣之繁多,風味之獨特,味道之鮮美都贊不絕口。這時,上來一道湯菜,湯里的冬筍、蘑菇、紅菜、荸薺等都雕刻成各種圖案,色、香、味俱佳。
然而,冬筍片是按照民族圖案刻的,在湯。
4.關于牛的簡短寓言故事`急需
1、對牛彈琴寓言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善于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后往往如醉如癡。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
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出的聲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并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
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后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2、牧人和丟失的牛
牧人在樹林中放牛,不幸丟失了一頭離群的小牛犢。他在樹林中到處尋找,一無所獲。他發誓,只要能發現偷小牛犢的賊,他愿意供奉樹林守護神一只羊。
過了一會兒,當他走上小山丘時,忽然看見山下有只獅子正在吃他的小牛犢。他嚇得舉起雙手,仰望著天空。
向天祈求說:“我剛發誓,如果捉到偷牛犢的賊,我愿供奉一只羊給樹林守護神。現在那賊已發現,我愿意失去那只小牛犢,并再添上一只大牛,只要我自己能安全逃離獅子。”
3、獅子與公牛
獅子準備殺害一頭大公牛,他打算施展狡計來智取。于是,獅子對公牛說:“朋友,你若愿意,我殺一頭羊,設宴招待你。”他想趁公牛想趁公牛躺下來吃的時候把他殺死。
公牛走到獅子那兒,只見有許多的銅盆和許多大鐵叉,根本沒看見羊,他一聲不吭地走了。獅子責問他,為什么無緣無故一聲不響地走了。
他回答說:“我這么做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看出那些所準備的器具,并不是為了吃羊,而是為了吃牛的。”
4、跳蚤和公牛
有一天,跳蚤問牛:“你這般高大強壯而且勇敢,為什么還終日去為人們耕作?而我這只區區的小蟲,卻能毫無顧忌地去叮咬人,大口地,大口地吸他們的鮮血!”
公牛回答說:“我一定要報答人類的恩德,因為他們都喜歡我,經常替我擦洗身體,并撫摸我的額角,我從他們那里得到了愛。”
跳蚤說:“你喜歡的這些方式,我都受不了。人們一旦抓住我,用對付你的方法,將會要我的命。”
5、公牛和小牛犢
一頭公牛竭盡全力要擠過一條小路,到牛欄里去。這時,一頭小牛犢走了過來,爭著要先走,并告訴公牛如何才能通過這條小路。公牛說。公牛說:“不用勞駕你了,你還沒出世前,我就早已知道那辦法了。”
5.對牛彈琴成語圖片
對牛彈琴的成語圖片如下:對牛彈琴 [ duì niú tán qín ] 釋義:比喻對不能理解的人白費口舌、力氣。
有看不起對方的意思。現在也用來譏笑說話不看對象。
出處: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譯文:公明儀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琴曲,牛依然埋頭吃草。
牛并非沒有聽見,而是這種曲調不適合它聽。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
含貶義,用于譏諷別人。擴展資料:對癥下藥 [ duì zhèng xià yào ] 釋義:比喻針對具體情況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第四十二卷:“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對癥下藥。”譯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于“禮”,就是找到了病根,針對具體情況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6.對牛彈琴是什么電視來的
對牛彈琴
這條成語出自《莊子》:“猶對牛鼓簧耳”。簧,是樂器里能發音的薄片。意思是:猶如給牛吹奏音樂。
漢代牟融寫的《理感論》里也有:“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人給牛彈琴,牛照舊低頭吃草,不是牛沒聽見琴聲,而是他根本不懂音樂。
后人把這些意思概括為“對牛彈琴”。小說《紅樓夢》里,林黛玉曾經調侃賈寶玉不懂琴音樂理,好比“對牛彈琴”。
這天寶玉來到黛玉房里,發現黛玉正在看的一本書上,那些字他一個也不認識,就說:“妹妹越發長進了,看起天書來啦。”黛玉嘲笑他:“好個念書的人,連琴譜都沒見過?”說著就給寶玉講解起來。
講了一會兒,黛玉的丫鬟紫鵑提醒寶玉,說姑娘的身體剛好一點,也該讓她歇歇了。寶玉笑了,說自己只顧聽講,讓妹妹勞神了。黛玉說:講講音樂倒也開心,只怕我講了半天,你還是聽不懂。
寶玉說:反正慢慢地也就聽明白了。趕明兒我告訴三妹妹和四妹妹,叫她們也來學琴譜,彈琴讓我聽。
黛玉笑著說:你也太會享福啦。大家都學會了,彈起琴來,你聽不懂,還不是對—她說到這兒就打住了。
這話寶玉倒是聽懂了,把話接過來:“只要你們能彈,我就愛聽,管它是不是對牛彈琴呢。”寶玉把黛玉要說的話挑明了,倒把黛玉鬧了個大紅臉。
現在人們也常用“對牛彈琴”這條成語。用來比喻說話不分對象;或者用來諷刺聽者的無知。譬如,你不能給文盲講大學課程,你怎么講他也聽不懂。從前有句俗話,“秀才遇見兵,有理講不清”,因為舊社會的兵是欺壓百姓的,他根本不講道理,你去跟他講理,等于對牛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