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的小故事 盡量短一點
老子的小故事:
周朝大夫尹喜,少時即喜好古籍,善觀天文,自幼能知前古而見未來。一日仰觀乾象,見東方有紫氣相連,知有圣人當度關而西,于是請任函谷關令。在關上他叮囑守關士卒:“數日之內將有大圣人路經此關,汝等見有形貌脫俗之人要立即稟報。”同時派人灑掃道路,夾道焚香,以迎圣 人。
一日,老子要到西域去開化世人,準備出函谷關。尹喜聞報有位白發老翁道骨仙貌,駕青牛之車欲出關,立即趕來迎接,在牛車數丈前跪拜道:“關令尹喜叩見圣人!”老子說:“吾乃一介布衣,行此非常之禮,不知有何見教?”
尹喜再拜稽首道:“吾早得神明示象,已在此恭候多日。今觀大圣,神姿迥絕,邊吏何足掛齒?誠望圣人賜教。”老子說:“子何所見而知?”
尹喜說:“去冬十月,天圣星西行過昴,今月之初,和風立至,見紫氣東來,知有圣人西行度關;紫氣浩蕩,長達三萬里,知來者至圣至尊絕非一般之神;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圣人必乘青牛之車來也。伏望指點修行之道。尹喜感恩不盡。”
老子笑道:“善哉!子既知吾,吾亦已知子矣。子有神通之見,當得度世也。”尹喜再拜道:“敢問大圣姓字,可得聞乎?”老子說:“吾姓字渺渺,從劫至此,非可盡說。今姓李,字伯陽,號老聃。”尹喜聽說是老子,焚香叩頭,恭敬地拜其為師。
尹喜辭官隨老子沿秦嶺終南山西行去開化西域,晝行夜宿,一日來至一處,見此地祥云繚繞,龍飛鳳舞,百卉芬芳,泉水叮咚,真乃世外桃源,老子稱贊此處乃天下福地,說道:“道,可道,非常道,……。”
洋洋灑灑五千言,皆是老子關于道德以及對宇宙、人生、社會等方面的見解,由尹喜記錄,世謂之《道德經》。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導虔心修行,并弘揚道家學說,后來修成大道,被稱為無上真人,又稱尹真人。
擴展資料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并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圣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老子
2.老子的故事(簡短)
1、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在函谷府衙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時,一年逾百歲、鶴發童顏的老翁招招搖搖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見老翁。老翁對老子略略施了個 禮說:聽說先生博學多才,老朽愿向您討教個明白。
老翁得意地說:我今年已經一百零六歲了。說實在話,我從年少時直到現在,一直是游手好閑地輕松度日。
與我同齡的人都紛紛作古,他們開墾百畝沃田卻沒有一席之地,修了萬里長城而未享轔轔華蓋,建了4舍屋宇卻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墳。而我呢,雖一生不稼不穡,卻還吃著五谷;雖沒置過片磚只瓦,卻仍然居住在避風擋雨的房舍中。
先生,是不是我現在可以嘲笑他們忙忙碌碌勞作一生,只是給自己換來一個早逝呢?老子聽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說:請找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來。老子將磚頭和石頭放在老翁面前說:如果只能擇其一,仙翁您是要磚頭還是愿取石頭?老翁得意地將磚頭取來放在自己的面前說:我當然擇取磚頭。
老子撫須笑著問老翁:為什么呢?老翁指著石頭說:這石頭沒楞沒角,取它何用?而磚頭卻用得著呢。老子又招呼圍觀的眾人問:大家要石頭還是要磚頭? 眾人都紛紛說要磚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 老翁說:當然石頭了。老子釋然而笑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
天地萬物莫不如此。壽雖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雖長,于人于天無用,天人皆摒棄,倏忽忘之,長亦是短啊。
老翁頓然大慚。2、老子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無不具有教學的風范。
當時,有一位自認“廣聞博學”的士成锜,因經常聽人贊嘆老子,心想:“難道還有人比我聰明,比我更有智慧?為何大家對老子的評價那么高?”因此,他就登門拜訪老子。當他來到老子的住處,一見老子便說:“我經常聽人稱贊你是大智慧的人,所以特來拜訪。
但是我見到的和聽到的卻不一樣。走進你的住處,好像進入鼠洞,滿地丟棄的菜蔬,一片雜亂,你根本不懂得調理生活環境,枉費我迢迢來此,而你竟然是這么糟的人!” 老子聽了毫無反應。
來訪者罵完轉身就走。但當天,士成锜一直回想,心里覺得很奇怪——我對人人稱為圣人的老子破口大罵,把他比成老鼠,他一句話也答不出來,我應有勝利之感才對,但為何心里反而失落,這是什么道理?當晚,他一夜失眠。
隔天一早又去拜訪老子,老子的表情和昨天一樣,并無溫怒之色,也無排斥他的表情。來訪者坐在老子面前,問道:“昨天我說了很多無禮的話,但是你一點兒也不生氣。
我自以為勝利了,可是心里卻若有所失,這是什么道理?” 老子這時才開口說:“真正體會人生真理的人平等看待一切生物,不管是牛、馬、狗、貓或是老鼠,和人有多大差異呢?所以,不論你把我比成什么,我都不覺得是侮辱,因為生命之體是平等的呀!” 士成锜聽了頓有所悟,趕緊把座椅移到一旁,不敢和老子對坐,他覺得老子太偉大了,而自己忽然變得卑小幼稚。他又繼續請教:“要如何才能真正體悟真理?”老子回答:“你昨天來時擺著架勢,目露兇光,由此可知你的心氣浮動。
要知道自以為是、傲視他人、喜好辯論之人,其心念必然不得自在。” 人人都有純真的本性,但習性一起,處處要向人挑戰,其實心中已有自性之賊,若能恢復純真的本性,所謂的馬、牛、猴、狗、貓……都是平等的,一切渾然忘我,則能和大自然融合成一體。
擴展資料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老子思想影響不僅在道家內無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響深遠。
其影響不僅包括哲學、宗教、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美學、倫理學、文藝學、心理學、教育學、邏輯性、修辭學諸學科,而且涉及醫藥、養生、氣功、軍事、管理、建筑、園藝等眾多領域。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余種。
早在十八世紀,西方一些國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種文字版本。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老子》一書是當今除《圣經》外,在全世界出版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單是日本就有三百多種版本。
到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三大圣人之一。
美國《紐約時報》曾把老子列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廣場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為其中之一。
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國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老子。
3.關于老子簡潔的故事
老子的歷史考證
老子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很大的影響,但可惜有關他的平生事跡已難詳考,就連他確切的生卒年月也未曾留下。
司馬遷在《史記》里為他作傳的時候,已然搞不大清楚,只是列舉了可能與老子有關的幾個傳說人物,算是“以疑傳疑”最后只好這樣寫道:“老子,隱君子也”。我們只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后來的人都尊稱他為老子,“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在古代是對男子的美稱,大概凡是有學問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這個稱號。
老子出生的傳說
據傳,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陽甲年,公神化氣,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游飄下一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了上來。到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理氏懷了身孕。
理氏懷了81年的胎,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發,白白的大絡腮胡子。因此,理氏給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李就是我的姓”。
仕途之路
老子有著滿腹學問,至于活了多少歲也說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廣納賢才的周文王請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職,主管國家存藏的竹簡(相當于國家圖書館)。
武王繼位后,老子負責記錄朝廷朝政議論。當時等級森嚴,除武王可伏幾而座外,朝臣們只能無依無靠地席地而坐。然而,老子卻被特封為“柱下吏”,可依柱而坐,記錄政事。
成王執政的時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極大秦、竺乾等國,他到處講學,頌揚周德。
由于這位仙風道骨的長者,學識淵博,今人欽敬,所以,各國的君主朝臣都尊稱他為“古先生”。
輪到昭王執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將要干戈四起的老子,再也忍不下這爾于我詐的爭斗,于是,他辭去朝官,騎了頭青牛,西出函谷關,去昆侖山隱德修行。
老子經過函谷關時,函谷關關令尹喜知道他即將隱去,請老子著書,于是老子寫下了五千字,也是他留給后人唯一的著作〈老子〉。
老子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顯赫的人物。在《封神演義》中,洪均老祖親傳的三大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別創立闡、道、截三教,老子為道教教主。當時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來通天教主大擺誅仙陣,老子應邀闖陣,在陣中與通天教主一場大戰,酣戰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來,把魚尾冠一推,只見頭頂上三道氣出,化為三清,少頃,從東、南、北方向來了上清、玉清、太清三個道人,俱各霞光萬道、鶴發童顏,將通天教主團團圍住,混戰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幾扁拐,落荒而逃。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氣化三清”的故事。后人有詩贊曰:
『函關初出至昆侖,一統華夷屬道門;我體本同天地老,須弭山倒性還存。』
老子其人到底有多大本事,當時無人知曉,因其留下的《道德經》太過玄妙,后世眾人景仰之余,相互傳誦,越傳越奇,遂將老子捧為壽與天齊的神仙,并以神話的方式描述。
在《西游記》中,老子又被稱為太上老君,連玉皇大帝也讓他三分,當初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太上老君擲出金圈,將孫悟空打暈。后來唐僧西天取經時,太上老君的煉丹童子和青牛都可以到下界橫行無忌,孫悟空雖然自稱『齊天大圣』也奈何他們不得。
“引車買漿之流”有云:「好話不在言多」。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文明流傳下來的遺產,盡管汗牛充棟,但論及能總括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思想與精神“一言以蔽之”者,無容質疑,當首數老子的《道德經》〔亦或直呼為《老子》〕。其精煉的九九八十一章,僅以簡潔優美的五千文字,洋洋灑灑深邃博大地,構造出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的宏大框架。影響所及,不但融匯于儒、釋鑄成三位一體的華夏文明基本肌骨,隨著中華民族的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所推崇。若比《老子》為我們的《圣經》,想必絕無過譽之嫌。
千百年來,《老子》的版本以及諸多的注、釋、解、疏、補、評、證、詮、譯、辨、校,多如牛毛。其中有名有姓藏之名山者,亦不下三百種之多。我們這里主要參照了旅美學者陳鼓應教授所著《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版〕一書中所附校定文。陳鼓應校定文原是“依王弼本為藍本,參看[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及傅奕本等古本,根據歷代校詁學者可取的見解,加以訂正”。此外,為數不多之處,我們參照了帛書本及江南文化書院黃山分院編《道德經》〔一九九零年版〕,擅自作了添加。
呵呵 ~!~!有點多啊!
4.老子的小故事兩則 盡量簡短
高論生死
話說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數次歸家省親,欲勸母親隨之去周;其母在陳國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遠遷。日月如梭,光陰荏苒,轉眼間已過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于是報請天子,歸家省視。待回到家時,母已辭世。面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思想九泉之下母親之靈,回憶母親慈祥容貌、養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絕,寢食俱廢,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發自己愚鈍;順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釋重負,愁苦消解,頓覺腹饑體倦。于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
家將、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來,問其緣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難斷而不以智統,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來,以智統情,故情可節制而事可調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饑而欲食,體滋倦而欲睡。”
家將問道:“智何以統情?”
“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于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后不亦無別乎?無別而沉溺于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損而睡可眠矣。”眾人聞之,心皆豁然曠達。
5.伊喜為什么能說服老子寫道德經
這是個傳說,但老子這個人這么隨性,也許是看伊喜順眼或者志趣相投吧。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于經常睡不著覺。后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6.關于老子的小故事30左右
2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天,老子在路上行走。走著走著,一位老人走上去問老子:“我一生碌碌無為,可最后我有房住,有飯吃,有錢花;而我的那些鄰居們他們一輩子在田地里耕作,可他們卻住的不好,而且都先我而去。
你說人是不是應該像我這樣呀。”老子聽后,拿來路邊的石頭和磚頭問這位老人:“兩樣東西,你會選擇哪樣。”
老人毫不猶豫的拿了磚頭,答道:“石頭雖壽命長,但磚頭對我有用。”老子又問了問路人,答案都是一樣的。
2 于是,老子便說:“正如石頭和磚頭一樣,人的價值也在于此。人不在乎活的長短,而在乎他對這個社會是否有價值。
對我們的社會為價值的,我們會惦記于心,而對社會無用之人,世人會很快將他遺忘。2 是呀,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在工作的時候,就應該想著發揮我們的價值,想著對企業對社會有幫助,而不是只想著拿工資,不干正事。
7.老子的故事100字
傳說,老子的母親姓理,理智的理,理解的理,道理的理。理氏懷胎81年,生下一個白頭發、白眉毛、白胡子的男孩,就感慨萬分地把他喚做老子。根據這個故事推斷,老子就不是老先生,而是老兒子的意思了。
這個傳說看似荒誕,卻寓意深刻。如果說老子象征著人生的智慧,那么這個傳說背后的真實故事就是:有一個女人,經過長達81年的深思,終于理解了生命的真實意義。就好像佛教故事中的觀音菩薩一樣——《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說,觀音菩薩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終極目標問題時,她透過紛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實意義,因此超脫了一切的痛苦和厄運。
8.白面郎君鄭天壽的簡短事跡
鄭天壽 排 名:坐第74把交椅。 籍 貫:蘇州(今江蘇省蘇州市)。 地異星白面郎君鄭天壽
綽 號:白面郎君。 星 號:地異星。 出場回目:第三十二回 上山回目:第三十五回 上山前身份及職業:銀匠。 上山原因:占據清風山為寇,宋江攻打清風寨后隨宋江上 山。 梁山職務:山寨步軍十七將校之一,步軍將校。 武器:吳鉤劍[1] 必殺技:碎星刺。 主要事跡:與燕順、王英清風山結義,專與宋王朝作對,反對招安。上梁山后,多次隨宋江出征。 結局:征方臘時被亂箭射死。 鄭天壽,浙西蘇州人氏,生得白凈俊俏,人稱“白面郎君”。原是打做銀飾的銀匠,自小喜歡槍棒,流落江湖。因從清風山過,和王矮虎斗了五六十合,不分勝敗,燕順見他功夫好,便留他上山,坐上了第三把交椅。清風山捉宋江時與宋江相識,宋江被清風寨劉高陷害關押,鄭天壽等與花榮一起救了宋江,入了梁山。做了梁山步軍將校第九位,是梁山第七十四條好漢,在征討方臘。攻打宣州時,被城樓飛下的磨扇砸死。
9.老子入周求學的故事 簡短,100字左右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授?” 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
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志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
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
“老夫人聞聽此言,心中犯難:一乃聃兒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獨行?正猶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
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 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愿一見。
近日有家仆數人路經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老夫人聽后,不禁悲喜交集。
喜先生保薦,使聃兒有緣入周,登龍門有路;悲母子分別,何日能見?思至此,好似聃兒已在千里之外,不覺心酸難抑,潸然淚下。老聃撲人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勿須傷心,聃兒決不負老師厚望,待我業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說罷,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轉而為喜,拜謝先生舉薦之恩。三天后,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
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遙望聃兒身影遠去,方才郁郁入車,悶悶返回。”
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
老聃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10.伊喜為什么能說服老子寫道德經
這是個傳說,但老子這個人這么隨性,也許是看伊喜順眼或者志趣相投吧。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
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于經常睡不著覺。后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
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老子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
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老子和伊喜的簡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