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季子掛劍的故事簡短
春秋時期,吳王余祭四年春天,季札奉命出使魯國,接著又訪問鄭國、衛國、晉國。途中,路過徐國,受到徐國國君的熱情招待。
徐國國君很喜歡季札的佩劍,看著這口寶劍,他嘴上雖然沒說,可臉上的表情卻顯示著他很想得到這口劍。季札因為還要佩戴寶劍出使中原各國,所以沒將寶劍獻給徐君,但心里已經決定,回程時一定將寶劍獻給徐君。
當年秋天出使各國后,季札又路過徐國,可徐君已經去世,埋葬在徐國都城的郊外。季札解下寶劍贈給徐國的嗣君。隨從勸阻道:“此劍乃吳國之寶,不可以贈人。”季札回答說:“當日路過,徐君觀劍,口雖不言,臉上的表情卻顯示著愛劍之意。
那時,我已決定回來再獻。如今他故去了,我不獻劍,即是欺騙自己,為一口劍而自欺,正直的人不為。”于是季札把劍掛在徐君墓地的樹上,行禮之后,便踏上歸國之路。
中國有句俗語:“人在人情在,人不在斷往來。”季札的行為,表現了對友情的堅定,一諾千金,生死不逾。何況,這許諾還沒有付諸言語,變成契約呢!
“掛劍”這件事過了三十年以后,因為看不慣侄子們爭權內訌,季札來到了江蘇常州,古稱延陵,由此,得了“延陵季子”的稱呼,并終身不再回吳國都城。
徐國人非常贊賞季札的行為,就來歌 唱道:“延陵季子兮 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 帶丘墓。”最讓人追懷的,還是他的掛劍酬友。唐代詩人杜甫在《哭李尚書》一詩中有這樣兩句:“欲留掛徐劍,猶回憶戴船。”由此,可以證明“季子掛劍”的文化影響。
擴展資料
相關故事:
孔子觀季札葬子
季札受命出訪齊國,返回時走到泰山附近,隨行的大兒子僑不幸得急病死去了,季札只好忍痛將他就地埋葬。孔子聽到消息,對弟子們說:“延陵季子是吳國最懂得禮的人,我要去看他如何主持葬禮。”于是率領學生趕了過去。
孔子看到季札為兒子準備的墓穴沒有深及地下的泉水,死者身上穿著平日的服裝,沒有另外制作衣服。下葬之后,在墓穴上堆起四尺高的封土堆,季札褪下左袖,繞著封土堆走了三圈,邊走邊哭,說:“人的骨肉,本是吃著土中長出的糧食而生長的,現在重又回到泥土之中,這是命啊!
至于你的魂魄氣息,哪里都可以去呀!哪里都可以去呀!”說完之后,季子離開兒子的墳墓,繼續前行。孔子贊嘆說:“延陵季子給兒子舉行的葬禮,真是合乎禮制呀。”季札是惟一被孔子推崇為“圣人”的人,與孔子合稱“南季北孔”。
2.季札掛劍 從這個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季札是一個怎樣的人
季札第一次出使,路過北方的徐國。徐君十分喜歡季札(身上所佩)的劍,但是卻沒有說出來。季札心里卻知道(徐君喜歡自己的劍),但是他還要出使到別的國,所以沒有送給他。(后來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國,徐君已經死了,于是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他的隨從說:“徐君已經死了,這是要送給誰呢?”季札說:“不是這樣的,我當初心里已經決定要把這劍送給他了,怎么能因為他死了而違背自己的諾言呢!”
季札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國名將子期進攻陳國,吳王派季札救援陳國。季札傳言給子期,明確表達自己的反戰態度。經季札調停,平息了一場戰亂。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魯、齊、鄭、衛、晉五國,在這次外交活動中,他同齊國的晏嬰,鄭國的子 產及魯、衛、晉等國的重要政治家會晤,高談政事,評論時勢, 使中原國家了解并通好吳國。
季札又是一位才華出眾的文藝評論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諸侯,在魯國欣賞了周代的經典音樂、詩歌、舞蹈,他當場結合當時社會的政治背景,一一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評價。如在欣賞《秦風》后就說:“這是華夏的聲音呀,能夠華夏化必能強大,強大到一定程度就能達周王朝鼎盛時那樣了吧!”他能從樂聲中預言秦國的未來,確是一言中的。
季札重信義。一次途經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羨慕他佩帶的寶劍,難于啟齒相求,季札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待出使歸來,再經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松樹上。侍從不解。他說:"我內心早已答應把寶劍送給徐君,難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違背我的心愿嗎?"此事傳為千古美談。
3.請用簡潔的語言介紹季札掛劍,終南捷徑,食欲炊桂
季札掛劍
在《史記吳太伯世家》中,有一則"季札掛劍"的典故,其文曰:"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而去。從者曰: '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背)吾心哉!'
終南捷徑
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門路。也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出處 《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盧藏用想入朝作官,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聲,終于達到了作官的目的。
是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油,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出處 《戰國策·楚策三》:“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謁者難得見如鬼,王難得見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
4.季札掛劍
季札,春秋時期吳國人,是吳國國君的小兒子。他博學多才,品行高尚,甚至是自己在心里許下的諾言,也要竭盡全力去做。
一次,季札遵照國君的旨意出使各諸侯國。他中途經過徐國,受到徐國國君的熱情款待。兩人意氣相投,談古論今,十分投機。
幾天后,季札要離開徐國繼續趕路,徐國國君設宴為季札送行。宴席上不但有美酒佳肴,而且還是優雅動聽的音樂,這一切令季札十分陶醉。酒喝到興處,季札起身,抽出佩劍,一邊唱歌一邊舞劍,以助酒興,表示對徐國國君盛情款待的感謝。
這把佩劍不是一般的劍,劍鞘精美大方,上面雕刻著蛟龍戲珠的圖案,鑲嵌著上等寶石,在燈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精致。劍鋒犀利,是用上好的鋼制成的,看起來寒光閃閃,令人不寒而粟,揮舞起來更是銀光萬道,威力無窮。徐國國君禁不住連聲稱贊:“好劍!好劍!”
季札看得出徐國國君非常喜歡這把寶劍,便想將這把劍送給徐國國君作紀念。可是,這是出使前父王賜給他的,是他作為吳國使節的一個信物,他到各諸侯國去必須帶著它,才能被接待。現在自己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怎么能把劍送給別人呢?
徐國國君心里明白季札的難處,盡管十分喜歡這把寶劍,卻始終沒有說出,以免讓季札為難。
臨分手的時候,徐國國君又送給季札許多禮物作為紀念,季札對徐國國君的體諒非常感激,于是在心里許下諾言:等我出使列國歸來,一定要將這把寶劍送給徐國國君。
幾個月后,季札完成使命,踏上歸途。一到徐國,他顧不得旅途的勞累,直接去找徐國國君。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徐國國君不久前暴病身亡。
季札懷著沉痛的心情來徐國國君的墓前,三行大禮之后,對著國君的墓說:“徐君,我來晚了,我知道你喜歡這把寶劍,現在我的任務完成了,可以將這把劍下佩劍,雙手敬到墓前,然后鄭重地把劍掛到了墓前的松樹上。
跟在一旁的隨從不解的問:“大人,徐國國君已經去世了,你把劍送給他,他也看不到,你這么做有什么用呢?”
季札說:“在離開徐國之前,我已經在心里許下諾言,要將這把劍送給徐君。從那時起,這把劍已經不屬于我了。這段時間以來,我只不過是借用,現在是來把劍還給徐君的。”
5.我想知道歷史上關于季札的故事
季札的介紹樓上抄的差不多了
我給你抄個白話文的故事 【季札掛劍】
周代的季札,是吳國國君的公子。有一次,季札出使魯國時經過了徐國,于是就去拜會徐君。徐君一見到季札,就被他的氣質涵養所打動,內心感到非常地親切。徐君默視著季札端莊得體的儀容與著裝,突然,被他腰間的一把祥光閃動的佩劍,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古時候,劍是一種裝飾,也代表著一種禮儀。無論是士臣還是將相,身上通常都會佩戴著一把寶劍。
季札的這柄劍鑄造得很有氣魄,它的構思精審,造型溫厚,幾顆寶石鑲嵌其中,典麗而又不失莊重。只有像延陵季子這般氣質的人,?配得上這把劍。徐君雖然喜歡在心里,卻不好意思表達出來,只是目光奕奕,不住地朝它觀望。季札看在眼里,內心暗暗想道:等我辦完事情之后,一定要回來將這把佩劍送給徐君。為了完成出使的使命,季札暫時還無法送他。
怎料世事無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的時候,徐君卻已經過世了。季子來到徐君的墓旁,內心有說不出的悲戚與感傷。他望著蒼涼的天空,把那把長長的劍,掛在了樹上,心中默默地祝禱著:「您雖然已經走了,我內心那曾有的許諾卻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靈,在向著這棵樹遙遙而望之時,還會記得我佩著這把長長的劍,向你道別的那個時候。」他默默地對著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離去。
季札的隨從非常疑惑地問他:徐君已經過世了,您將這把劍懸在這里,又有什么用呢?季子說:雖然他已經走了,但我的內心對他曾經有過承諾。徐君非常地喜歡這把劍,我心里想,回來之后,一定要將劍送給他。君子講求的是誠信與道義,怎么能夠因為他的過世,而背棄為人應有的信與義,違棄原本的初衷呢?
6.我想知道歷史上關于季札的故事
季札(公元前576一前484),是使吳國中興稱霸的吳王壽夢的第四個兒子。
壽夢認為季札博學多才,豁達賢能,要他繼承王位。季札則棄室而耕,辭之,以后他的兄長相繼接位后又要將王位讓于他,仍固辭不受、這三次讓國的故事至今為人樂道。
季子在徐祭元年(公元前547年)被封于延陵,又稱延陵季子,也是具有史料可稽有名有姓的武進第一人。他出使魯、齊、鄭、衛、晉諸國,廣泛結交各國知名人士,與晏子、子產等人交好,暢論政見,擴大了吳國影響,顯示了杰出外交才能。
他還精通音樂,在魯國能根據周代民間和宮廷樂舞所反映出的時代風貌和地域特色,推斷出各諸候國的政治明暗、民風厚薄、國運盛衰。《左傳》中有季札觀周樂一節,學者認為是我國最早最系統的具體樂評,季札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音樂評論家。
他講信義,重然諾,有一次出訪路過徐國,徐君非常喜愛他的佩劍,他因要繼續出訪不能無劍而無法相贈。待其歸時,徐君已死,他祭過徐君后將劍掛在墓樹上。
從者不解,他說,當時我心中已許諾了,怎能因他去世而違背原先的承諾呢?季札的三次讓國、墓前掛劍的故事世代相傳,對常武地區民風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傳說季札去世后,墓前立有孔子手書于乎有吳延陵君子之墓十字碑。
7.“季札掛劍”有什么典故
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札非常注重信義和 友情。
一次,季札出使晉國,順路拜訪了一下徐國的 徐君。兩人閑談時,徐君很喜歡季札所佩的寶劍, 就拿過來欣賞了很久。
他雖然沒有開口向季札索 要,但流露出來的神情就是想要。季札很明白徐 君的心思,但因為出使晉國,必須帶上佩劍,就沒 有如徐君愿。
季札完成使命歸國時,又經過徐國,但徐君已 故。于是,季札將寶劍贈送給徐君的繼承人。
季 札的隨從急忙阻止他說:“這是吳國的寶貝,不該 用來送人,送給死人也沒有用啊?”季札說:“上次 徐君看上了我的劍,因出使需要,我留了下來。
但 是,當時我心里是下了決心,要將寶劍送給徐君。 如今他死了我就不愿給他,這是違背良心,廉潔的 人都會像我一樣。”
他堅持取下佩劍送給徐國嗣 君。但嗣君說:“先君沒有遺命,您的劍我不敢 接受。”
季札見嗣君堅辭不受,懸掛寶劍于徐君墓前, 方回國去了。為此徐國人作歌稱贊他道:“延陵季 子呵不忘故舊,千金之劍呵掛于陵墓。
”。
8.季札掛劍的季札
(生卒年不詳 )。又稱公子丸。春秋時吳國人。吳王壽夢少子。封于延陵,城延陵季子。后又封州來,稱延州來季子。父壽夢欲立之,辭讓。兄諸樊欲讓之,又辭。諸樊死,其兄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將授之國而避不受。夷昧之子僚立。公子光使諸刺殺僚而自立,即闔閭。札雖服之,而哭僚之墓,賢明博學,屢次聘用中原諸侯各國,會見晏嬰、子產、叔向等。聘魯,觀周樂。過徐,徐君好其佩劍,以出使各國,未即獻。及還,徐君已死,乃掛劍于徐君墓樹而去。 孔子曾經說過:「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司馬遷贊美季札是一位「見微而知清濁」的仁德之人。賢者的謙恭禮讓、非凡氣宇和遠見卓知,一直在中國歷史的長空中,閃耀不絕。 在這個「季札讓國」歷史故事的背后,還有一個溯源主題余韻不盡。中原地區與句吳一帶的人們,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千百年來,人們本就同根同源,同體相依!
9.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故事,講兩個簡短的
季札掛劍 (與朋友交而信) 心里給別人許下的諾言都能遵守,更何況別的呢?
季札第一次出使,去拜訪北方的徐國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歡季札(身上所佩)的劍,但是卻沒有說出來。季札心里卻知道(徐君喜歡自己的劍),但是他還要出使到別的國,所以沒有送給他。(后來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國,徐君已經死了,于是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他的隨從說:“徐君已經死了,這是要送給誰呢?”季札說:“不是這樣的,我當初心里已經決定要把這劍送給他了,怎么能因為他死了而違背自己的諾言呢!”
管仲相桓公 (為人謀而忠)
戰國時期。齊桓公有管仲相佐,所以能霸諸侯,匡天下。求賢若渴,任人唯賢,知人善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