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族民歌的民歌分區
客家人分布較廣,全國有八千余萬人口,主要包括廣東東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東南部三省交界地帶。這里客家人比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戰亂由北方中原一帶來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遺風,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為山歌,聞名的曲目有《燈紅歌》、《風吹竹葉》等。
2.漢族民歌的特點
1。漢族民歌是詩與樂的高度結合
它具有津貼人民生活,主題明確,形象鮮明,感情真摯的特點。且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屬歌謠體。一般句式整齊,押韻,平仄不齊,瑯瑯上口。一起自居為多。結構上以兩句體,四句體。創作者一般善用比喻,夸張,比興,敘事,反復等手法,使主題得以體現。
2。長于抒發人的內心世界
漢族民歌結構短小,音樂語言凝練。極為經濟的音樂素材表達音樂的思想感情。
3。具有口頭性,集體性,即興性和變異性
因為民歌是人民大眾智慧的結晶。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人以現成民歌為藍本創作出來的。
3.求100首漢族山歌
漢族民歌的體裁(哪幾類?劃分依據?各自特點) 體裁劃分依據:社會生活條件、歌唱場合、社會作用以及音樂表現方法和音樂特征。
﹡分類:族民歌劃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三種。 勞動號子:搬運號子、工程號子、農事號子、作坊號子、船漁號子。
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信天游、花兒、山曲、爬山調、神歌])小調:1.由明清俗曲演變而來的小調(孟姜女調、鮮花調、繡荷包調、剪靛 花調)2. 地方性小調。3. 歌舞性小調(花鼓調、燈調、花燈調、采茶調、秧歌調、跑旱船) (一)勞動號子的種類:搬運號子,江蘇北部《挑擔不怕扁擔彎》四川《板車號子》工程號子,四川《打夯歌》湖南《打硪歌》農事號子,浙江海寧《車水號子》涪陵《圓場號》作坊號子,四川自貢《人工號子》漁船號子, 陜北《黃河船夫曲》四川《川江船夫號子》 (二)勞動號子的特征:1.音樂性格.表現方法:堅實有力、粗擴豪邁的.自然樸實的。
2.歌詞:實詞,領唱者。虛詞,幫腔。
3.節奏:固定的,周期反復。4.歌唱形式:以一領眾和為主,也有獨唱、對唱、齊唱。
5.曲式結構:短小簡樸,重復性。 (一)山歌的種類 A;1.放牧山歌、2.田秧山歌略。
3、一般山歌 : .信天游[名詞解釋:信天游主要流行在陜西北部和寧夏、甘肅的東部,高亢奔放、深沉質樸,反映了黃土高原人民的精神風貌;以歌唱愛情,歌唱生活的艱辛和離愁別緒者為多。特點:上下句結構(七字句較多),上句喜用比興,下句點主題,句尾押韻。
《腳夫調》《槐樹開花》《藍花花》《我的哥哥當了紅軍].花兒[寧夏,甘肅、青海。“花兒會”,定情歌。
《上去高山望平川》《一對鴿子虛空里飛》.山曲(酸曲)[山西西北,陜西。走西口。
特點:內心痛楚、凄切的深情。《人家都在你不在》(山西河曲).神歌[川南宜賓地區、重慶市郊縣和川西崇慶縣等地。
神歌神歌歌詞含蓄、文學性較強,感情細膩深厚,四句體結構較多。《槐花幾時開》、《郎打哨子應過溝》。
B.山歌按不同的歌唱方法分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 (二)山歌的特征 山歌歌詞:反映了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即興創作,歌詞以七字句為主,較多使用襯詞,山歌中最多使用語氣襯詞,語氣襯詞與自由延長音或拖腔的結合,形成山歌獨有的特征。
山歌音樂:奔放、嘹亮。廣泛使用自由延長音與拖腔。
自由延長音與曲首、曲尾的呼喚性襯詞結合形成前腔或后腔,為山歌所獨有的特征。 歌唱形式:獨唱居多,另有對唱,數人接唱、齊唱、一領眾和等。
曲式結構:大部分短小單純、多樣化。密集性與抒情性相結合。
南方的山歌中四樂句單樂段較多。a''b'' 三、小調﹡概念:又稱小曲、俚曲、俗曲等。
一般指休閑娛樂時演唱的歌曲。 作用:詠嘆心情、消遣助興 (一)小調的分類:(由明清俗曲演變而來的小調。
地方性小調。歌舞性小調)1.由明清俗曲演變而來的小調:[孟姜女調(善于表達凄苦哀怨、婉轉動人之情。
多徵調式及起、承、轉、合的句體單樂段)鮮花調(部分都是茉莉花原詞)繡荷包調、剪靛 花調]2.地方性小調。2.歌舞性小調(花鼓調、燈調、花燈調、采茶調、秧歌調、跑旱船) (二)小調的特點:1,結構較為嚴謹、即興性少。
轉向定型化,藝術上較成熟。2,旋律性強、曲調流暢而優美。
有著曲折、多樣的旋法。3,節奏、節拍多規整、均衡。
南方小調節奏較平穩、北方小調常見切分和弱起節奏。歌詞比較固定,4,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一領眾和等。
常有樂器伴奏。5,常見的曲式結構是對應式和起承轉合式。
編輯本段漢族各地民歌東北平原民歌 包括山東、河北、河南東北都、蘇北北部等黃河下游地帶,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區,基本上是一個沿海平原地帶。使用東部北方方言。
這里民歌以小調為主,其次是秧歌、號子,山歌極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畫扇面》、《沂蒙山小調》、《小看戲》等等。
西北高原民歌 包括山西、陜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內蒙河套地區以及甘、青、寧漢族聚居地區。東面以太行山為界與東北部民歌區分開,南北各為陰山以南,秦嶺以北。
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調”以及“花兒”。
其次為秧歌、小調。全國聞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趕牲靈》、《蘭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繡金匾》等。
江淮民歌 包括淮河流域的蘇中、蘇北、安徽大部、西面以大別山與江漢民歌區為界。使用江淮方言。
民歌以田歌、小調突出、山歌次之。聞名的曲目有《茉莉花》、《楊柳青》、《鳳陽花鼓》、《彼根蘆柴花》等。
江浙平原民歌 包括江蘇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乃古代的吳、越之地。使用方言為吳語。
民歌以小調為主,聞名的曲目有《紫竹調》、《無錫景》、《茉莉花》、《哭七七》、《對鳥》等。 閩臺民歌 包括福建大部、臺灣大部以及廣東潮汕地區。
福建與臺灣自古以來就有文化的淵源關系,臺灣當地漢族一直使用閩南語,此外,兩地還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戲曲、說唱音樂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詩、小調突出,聞名的曲目有《采茶撲蝶》、《茶童歌》、《天烏烏》等。
粵地民歌 包括珠江流域。